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 >

第52章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第52章

小说: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作已作,舍诸重担,尽诸有结,正知善解脱。当于彼时,亦修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受……。心……。法法观念住,乃至于法得远离」。时尊者阿难,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第785 (623) 经﹙中p261﹚一其心念.不顾声色.调伏贪欲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言美色,世间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观看者不」?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若世间美色,世间美色者,又能种种歌舞伎乐,复极令多众聚集看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若有世间美色,世间美色者,在于一处,作种种歌舞,伎乐戏笑,复有大众云集一处。若有士夫不愚、不痴,乐乐、背苦,贪生、畏死,有人语言:士夫!汝当持满油钵,于世间美色者所及大众中过。使一能杀人者,拔刀随汝,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断汝命。云何比丘!彼持油钵士夫,能不念油钵,不念杀人者,观彼伎女及大众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见其后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渧,彼拔刀者当截我头。唯一其心,系念油钵,于世间美色及大众中,徐步而过,不敢顾眄」。「如是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一切心法,住身念处者,则是我弟子、随我敎者。云何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摄持一切心法,住身念处?如是比丘,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复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专心正念,护持油钵,自心随护,未曾至方。

甚难得过,胜妙微细,诸佛所说,言敎利剑,

当一其心,专精护持。非彼凡人,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不放逸敎」。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786 (624) 经﹙中p263﹚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后修四念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钴低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如上广说,乃至不受后有」。佛告钴低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但于我所说法,不悦我心,彼所事业亦不成就,虽随我后而不得利,反生障阂」。钴低迦白佛:「世尊所说,我则能令世尊心悦,自业成就,不生障阂。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如上广说,乃至不受后有」。如是第二,第三请。尔时、世尊告钴低迦:「汝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钴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佛告钴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何等为四?内身身观念住,专精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广说」。时钴低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时钴低迦闻佛敎授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不受后有。

 

第792 (629) 经﹙中p266﹚多修习、令行者不退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尔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亦在彼住。时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言:「颇有法修习、多修习,得不退转耶」?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有法修习、多修习,能令行者得不退转,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时二正士共论说已,各还本处。

 

第812 (638) 经﹙中p271﹚自依、法依、四念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罗聚落,疾病涅盘,纯陀沙弥瞻视供养。尔时、尊者舍利弗因病涅盘,时纯陀沙弥供养尊者舍利弗已,取余舍利,担持衣钵,到王舍城。举衣钵,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礼尊者阿难足已,却住一面。白尊者阿难:「尊者当知!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盘,我持舍利及衣钵来」。于是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盘,持余舍利及衣钵来」。佛言:「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盘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盘耶」?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阿难:「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涅盘耶」?阿难白佛:「不也,世尊!虽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盘,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精勤方便,摄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别智慧,大智慧,广智慧,甚深智慧,无等智慧,智宝成就;能视,能敎,能照,能喜,善,能赞叹,为众说法。是故世尊!我为法故,为受法者故,愁忧苦恼」。佛告阿难:「汝莫愁忧苦恼!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为败坏之法,何得不坏?欲令不坏者,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所爱念种种诸物,适意之事,一切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树,根、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宝山,大岩先崩;如是如来大众眷属,其大声闻先般涅盘。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然其彼方,我则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说故。汝今阿难!如我先说,所可爱念种种适意之事,皆是别离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615 (540) 经﹙下p427﹚阿那律、住四念处、安忍大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那律,在舍卫国松林精舍,身遭病苦。时有众多比丘,诣尊者阿那律所,问讯慰劳已,于一面住。语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所患增损,可安忍不?病势渐损,不转增耶」?尊者阿那律言:「我病不安,难可安忍,身诸苦痛,转增无损。即说三种譬,加上叉摩经说。然我身已遭此苦痛,且当安忍,正念、正知」。诸比丘问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言:「住四念处。我于所起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何等为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处,乃至受,心,法观念处。是名住于四念处,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时诸正士共论议已,欢喜随喜,各从座起而去。

 



返回三十四、 精进 … 五根之精进根 
【道德的努力】

至于不放逸,

【归依三宝】

【正常的经济生活】

【特胜的信众行】

【出家与入僧】

第13328 (987) 经﹙下p694﹚

第924 (727) 经﹙中p353﹚

第46 (263) 经﹙上p58﹚

第274 (212) 经﹙上p259﹚

第380 (254) 经﹙上p309﹚

第490 (348) 经﹙中p65﹚

第1159 (855) 经﹙中p465﹚

第1559 (503) 经﹙下p399﹚

 

【道德的努力】  
这种推行德行的努力,经中称为精进与不放逸。精进是勤勇的策进,不放逸是惰性的克服。精进是破除前进的阻碍,不放逸是摆脱后面的羁绊,经中说:精进是「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这如勇士的披甲前进,临敌不惧,小胜不骄,非达到完全胜利的目的不止。

如佛对亿耳说:「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杂含卷九?二五四经)。从容中努力前进,这是大踏步的向前走,不是暴虎凭河般的前进。

 

 

'本段请自行参阅'

<<佛法概论>>

至于不放逸,
即近人所说的警觉,所以说:「常自警策不放逸」(杂含卷四七?一二五二经)。警觉一切可能对于自己不利的心情及环境,特别是顺利安适中养成的惰性。能时时的警策自己,不敢放逸,即能不断向上增进。经中对于一切善行的进修,认为非精进与不放逸不可。这种心理因素,对于德行的进修,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道德的纯洁对于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在德行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佛法所说的信,与一般宗敎的信仰,是多少不同的。

信是什么?「心净为性」,即内心的纯洁,不预存一些主观与私见,惟是一片纯洁无疵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净心,这才对于觉者、真理、奉行真理的大众,能虚心容受,从「信顺」、「信忍」、「信求」到「证信」。

信顺,是对于三宝纯洁的同情,无私的清净心,能领解事理,所以释尊说:「我此甚深法,无信云何解」(智论卷一引经)?世间的事理,如预存主见,缺乏同情,还难于恰当的理解对方,何况乎甚深的佛法?学佛法,要有净信为基础,即是这样的纯洁的同情,并非盲目的信仰。

依此而进求深刻的理解,得到明确的正见,即名信忍,也名信可。

由于见得真,信得切,发起实现这目标的追求,即名信求。

等到体证真理,证实了所信的不虚,达到自信不疑的境界,即名证信──也名证净。证信是净心与正智的合一:信如镜的明净,智如镜的照物。佛弟子对于佛法的不断努力,一贯的本于纯洁无疵的净信。这样的信心现前,能使内心的一切归于清净,所以譬喻为「如水清珠,自净净他」。这样的纯洁心情,为修学正法的根基,一切德行依此而发展,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

【深刻与广大】

德行不但是内心的,是见于事实的。引发人类的德行本能,使他实现出来,才成为善的行为。

生存是最基本的,如离开这一根本事实,一切皆无从说起。但人类不只需要生存,更需要和谐的、福乐的、清净的生存。如充满私欲、倒见、欺凌、压迫、侵夺──杂染而不清净的生存,即无生的幸福,彼此也难于和谐,即违反人类互依共存的要求。

然而,自他的和乐清净,应该从无限时空的观点去眺望,这比一般所见的要扩大得多。有情从无始以来,在死死生生的不断相续中,时间是那样的悠久。有情与世间的一切有情,从过去到现在,都有过相依共存的关系;现在如此,将来也还要相依共存的。所以实现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道德准绳,不仅是这一世间,这一时代的人类。不过佛出人间,为人类说人法,还是依这人类为本,再延续于无限的时间,扩展到无限的空间,织成自他间展转相依,展转差别的网络。

自他生存的和乐清净,不能单着眼于外表的事行。内心会策导我们趋向于合理的行为,或误趋于不合理的行为,所以内心的是否清净,是否出于善意,对于自他的和乐清净,有着深切的关系。

那么,人类的德行,应内向的深刻到内心的净化,使道德的心能增进扩展而完成。净化自心的「定慧熏修」,「离惑证真」,达到法的现觉,即德行的深化。由于自心净化,能从自他关系中得解脱自在,更能实现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于世间。

佛法的德行,是以自他为本而内净自心,外净器界,即是从一般的德行,深化广化而进展到完善的层次。大体的说:人天的德行是一般的;声闻的德行,进展到深刻的净化自心;菩萨的德行,更扩大到国土的严净。

德行深化的真义  佛法的德行,不但是深化的。但否定世间而倾向于超脱的深化,确是佛法德行的核心。

考释尊的敎法,世间是「危脆败坏」的别名(杂含卷九?二三一经);有情是迷情为本的蕴聚,生死死生的流转者;世间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学者应该「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杂含卷二七?七二六经)。确认世间的无常苦迫,勤修戒定慧,即对于现实的要求超脱。

现实的超脱,决不是常人所误解的悲观、厌世、否定人生。依一般说:人生是无常的,也是相续的;是苦,而色等也有乐(杂含卷三?八一经);是不净,也是有净相的;是无我,也有相对的假我。依人事论人事,佛法决不否定人生,反而肯定人生,以人生的合乐为道德标准,确定行为的价值,使人类努力于止恶行善。

至于深化的德行,从无常苦迫的世间观,修戒定慧,倾向于无生解脱,这是另有他的深意。如『杂含』(卷一七?四七三经)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四七四经)说:「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这是比对于寂灭,而观察无限生死的流转,即不能不如此说。

生而又死,死而又生。一切苦痛的领受,不消说是苦的;即使是福乐、定乐,也霎眼过去,在不知不觉的无常中幻灭。有情即生死流转的存在,终久在忽苦忽乐的,忽进忽退的生死圈中。这样的生死,包含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无限生死中的一切活动,一切遭遇。这不彻底、不究竟、不自由的生死,实在是「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总和。如不给予彻底解放,什么总是归于徒劳。

深化的德行,即解脱生死的实践,并非专重「临终一着」,专门讲鬼讲死了事。解脱生死的德行,即彻底解脱这迷情为本、自我中心的生活,使成为正觉的生活。

因为现实一般的是生死,所以称超脱了的正觉为无生。现实一般的是世间,所以称超脱了的为出世。无生与出世等,即是净化这现实一般的正觉。无生与出世,即在这生死与世间中去实现。

佛法深化的德行,似乎重于否定,也恰好如此。这是彻底的自我革命,洗尽私欲倒见,才能从自我──我、我家、我族、我国等本位中解放出来,转移为人类──有情、法界本位的。从有漏到无漏,从世间到出世,从凡情到圣觉。这深化的德行,从一般的人生德行而进修到深入无生,又从无生出世的立场,而广行自他共利的大行。深化的德行,好像否定现实一般的人生,实即是充实了完成了人生。

【归依三宝】 
佛法的中道行,不论浅深,必以归戒为根基。归依、受戒,这才成为佛法的信徒──佛弟子。从此投身于佛法,直接间接的开始一种回邪向正、回迷向悟的,革新向上的行程。

归依三宝,即在生死大海中的有情,信受佛法僧三宝,依止三宝而得到度脱。归依的心情是内在的,但要有形式的归依,所以学者必自誓说:「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杂含卷一?三0经)。佛是佛法的创觉者,即创立佛敎的领导者;法是所行证的常道;僧是如实奉行佛法的大众。

归依于三宝,即立愿参加这觉济人类的宗敎运动,或作一般的在家众,或作特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