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70-伤寒六书 >

第3章

470-伤寒六书-第3章

小说: 470-伤寒六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逼邪外出,而干姜、生附子亦能出汗而解。假使里不虚寒,则当见脉浮,而正属太阳麻黄证也。 
均是脉沉发热,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病。阴病当无热,今反热,寒邪在表,未传在里,但皮肤腠 
理郁闭为热,如在里无热,故用麻黄、细辛以发表间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入里,则 
外必无热,当见吐痢厥逆等证,而正属少阴四逆汤证也。由此观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犹轻,正 
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四逆为剂,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又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 
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仲景之旨微矣。嗟夫,常病用常法,夫谁不知。设有证变者,或脉变 
者,往往疑似参差,夫欲以常法例治之,惑矣。如仲景所论太阳少阴两证,脉沉发热虽同,而受病 
与用药自别。此实证治之奇异,医法之玄微,故并及之耳。 

伤寒琐言卷之一
论伤寒两感
属性:赵嗣真曰∶仲景论两感为必死之证,而复以治有先后发表攻里之说继之者,盖不忍坐视而欲觊 
其万一之可活也。《活人书》云宜先救里以四逆汤,后救表以桂枝汤。殊不知仲景云太阳与少阴俱 
病,则头疼,为太阳邪盛于表;口干而渴,为少阴邪盛于里也。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身热谵语,为 
阳明邪盛于表;不欲食,腹满,为太阴邪盛于里也。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为少阳邪盛于表; 
囊缩,为厥阴邪盛于里也。三阳之头疼,身热,耳聋,救表也,不可汗乎?三阴之腹满,咽干口渴, 
囊缩而厥,救里也,不可下乎?《活人书》引下利,身疼痛虚寒救里之例,而欲施于烦渴,腹满, 
谵语,囊缩热实之证,然乎?否乎?盖仲景所谓发表者,葛根麻黄 
汤是也。所谓救里者,调胃承气汤是也。《活人书》却谓救里则是四逆,救表则是桂枝。今以救为 
攻,岂不相悖?若用四逆汤,是以火济火,而腹满,囊缩等证何由而除?脏腑何由而通?荣卫何由 
而行?六日死者,可立而待也。吁,两感病故为不治之证矣,然用药之法,助正除邪之理,学人不 
可素无一定之法于胸中也。 

伤寒琐言卷之一
伤寒合病并病论
属性:赵嗣真曰∶愚尝疑合病、并病之难明也久矣,因始释之。合病者,二阳经或三阳经同受病,病 
之不传者也。并病者,一阳经先病,又过一经,病之传者也。且如太阳阳明并病一证,若并而未尽, 
是传未过,尚有表证,仲景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色赤,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发越,烦躁短气是也, 
犹当汗之,麻黄桂枝各半汤。若并之已尽,是为传过,仲景所谓太阳证罢,潮热,手足汗出,大便 
硬而谵语者是也,法当下之,以承气汤。是知传则入腑,不传则不入腑。所以仲景论太阳阳明合病, 
只出三证如前,于太阳阳明并病,则言其有传变如此也。又三阳互相合病,皆自下利, 
仲景太阳阳明合病,则主于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主以黄芩汤;少阳阳明合病,主以承气汤。至 
于太阳少阳并病,其证头项强痛,目眩,如结胸,心下痞硬,当刺大椎、肺俞、肝俞,不可汗下。 
太阳阳明并病,已见上论。但三阳合病,仲景无背强恶寒语句。虽别有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乃属太阳证而非三阳合病也。三阳若与三阴合病,即是两感,所以三阴无合病例也。 

伤寒琐言卷之一
伤寒变温热病论
属性:赵嗣真曰∶按仲景论,谓冬月冒寒,伏藏于肌肤而未即病,因春温气所变则为热。夫变者,改 
易之义也。至此则伏寒各随春夏之气改变为温,为热。既变之后,不得复言其为寒也。所以仲景云 
温病不恶寒者,其理可见矣。《活人书》发于温病曰阳热未盛,为寒所制。岂有伏寒既已变而为温, 
尚可言寒能制其阳热邪?又于热病曰阳热已盛,寒不能制。亦不当复言其为寒也。盖是春夏阳热已 
变,其伏寒即非有 
寒能制其阳热尔。外有寒邪能折阳热者,乃是时行寒疾,仲景所谓春分以后,秋分节前,天有暴寒, 
为时行寒疾是也。三月四月,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则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 
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是知时行寒疾与温热二病,所论阳气 
盛衰,时月则同。至于论暴寒之寒,与伏寒已变之寒,自是相违。名不正则言不顺矣。仲景又云其 
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要在辩其病源。寒、热、温三者之殊,则用药之冷热判然矣。赵 
氏为《活人书》释疑曰∶《活人书》之可疑者甚多,仲景论亦有可疑者。如白虎汤,仲景既云表不 
解者不可与之,白虎加人参汤证,一曰恶风,一曰恶寒,岂非表不解而复用白虎何耶?盖恶风曰微, 
则但见于背而不至甚于恶寒;曰时时,则时或乍寒而不常,是表证已轻,非若前证脉浮紧,发热无 
汗全不解者。此则加之大热大渴,所以用白虎而无疑也。又曰∶仲景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 
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若脉微而 
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赤色者,未欲解也,以 
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仲景之意,盖以得病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 
寒,热多寒少十六字为自初至今之证,下文乃是以后拟病防变之辞,当分三截看。若其人不呕,清 
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浮缓,为欲愈。此一节,乃表和无病。而脉微者,邪气微缓也,阴阳 
同等,脉证皆向安之兆,可不待汗而欲自愈。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 
吐之。此一节,宜温之。若面色反有赤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痒,宜桂枝麻 
黄各半汤。此一节,必待汗而愈也。《活人书》不详文意,却将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九字本是愈 
之证,反以他证各半汤汗之。又将不可汗、吐、下证及各半汤证语句,并脱略而不言。取此证而用 
彼药,汗其所不当汗,何也?若是,可见仲景文法多如此,学人必须反复详玩,熟观其意,其例自 
见,则治不差。故赵氏嗣真曰∶仲景之书,一字不同,则治隔霄壤。读之者可不于片言只字以求其意欤。 

伤寒琐言卷之一
温病辩
属性:问曰∶伤寒温病何以脉辩?答曰∶温病于冬时感寒所得也,至春变为温病耳。伤寒汗下不愈而 
过经,其证尚在而不除者,亦温病也。经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 
取之。 
如太阳证,头疼恶寒,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浮者,太阳病温也。 
如身热目疼,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长者,阳明病温也。 
如胸胁痛,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弦者,少阳病温也。 
如腹满嗌干,诊得尺寸俱沉细,过经不愈,太阴病温也。 
如口燥舌干而渴,诊得尺寸俱沉,过经不愈者,少阴温病也。 
如烦满囊缩,诊得尺寸俱微缓,过经不愈者,厥阴病温也。 
是故随其经而取之,随其证而治之。如发斑,乃温毒也。 
治温大抵不宜发汗,过时而发,不在表也。已经汗下,亦不在表也。经曰∶不 
恶寒而反渴者,温病也。明其热自内达外,无表证明矣。 
凡看伤寒,且要识各经中死证、死脉亲切,须一一理会过,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便以脉 
参之,如果有疑,切莫下药。虽至亲浼,亦不可治,倘有差失,咎将归于己矣。 

伤寒琐言卷之一杂病诸病方法(前引)
死生脉候
属性:阳病热证不退,反似阴脉,凶。汗后热退,阴脉,瘥。阴阳诸证,脉平,吉。伤寒咳逆上气, 
脉散者,凶。脉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浆不入,身体不仁,乍静乍喘者,死。汗出发润, 
喘不休者,肺先绝也。阳反独留,体如烟熏,直视摇头,心先绝也。唇吻反青,四肢 汗出,肝 
先绝也。环口黧黑,虚汗发黄,脾先绝也。三部紧盛,大汗出不解者,死。阴阳尺寸俱虚,热不止 
者,死。身热喘粗,见阳脉而燥者,死。汗后微热不解,未可言死,如转 
索者,即日死也。谵语微热,脉浮大,手足温,欲汗出,脉暴出者,死也。阴衰欲绝而阳暴独胜, 
则脉出,一日阴气先绝,阳气后竭,死。逆冷,脉沉细者,一日死。 
死证虽多,至于危极处,无过死也。 
凡看伤寒,初学后生,不可轻易治之,治其病之可晓者,缺其不可晓者。胸中证不明白,有一 
毫疑惑,不可强治,故君子不强其所不能。若不量力,私于亲故,或见利而动,轻易玩弄,视人命 
如草芥,非君子之用心也。谨而敬慎,毋怠毋忽。 
初得伤寒一二日,头痛恶寒皆除,便觉胸中连脐腹注闷疼痛,脉沉有力,坐卧不安,上气喘促, 
不候他证,便可用下药。若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每日如此,不可以日数多少,病尚在太阳经,正 
宜发汗,要在随所见者,表里而治之,不必拘于日数也。若烦渴欲饮水,由内水消竭,欲得外水自 
救耳。大渴欲饮一升,只与一半,常令不足,不可过饮。若过饮水,重则为水结之证,射于肺为喘, 
为咳;留于 
胃为嗌,为哕;溢于脾为肿;蓄于下焦为癃,皆饮水之过也。病若经十余日以上,有下证者,只宜 
大柴胡汤,恐承气太峻。盖伤寒过经则正气多虚故也。 
病七八日,未得汗,大便闭,发黄生斑,谵语而渴,越婢桃仁汤主之。 
病八九日,已经汗下,脉尚洪数,两目如火,五心烦热,狂叫欲走,三黄石膏汤主之。 
病五六日,但头汗出,身无汗,际颈而还,小便自利,渴饮水浆,此瘀血证也,宜犀角地黄汤、 
桃仁承气汤。看上下虚实,用犀角地黄汤治上,桃仁承气汤治中,抵当汤、丸治下也。 
病六七日,别无刑克证候,忽然冒昧不知人事,六脉俱静,或至无脉,此欲汗,勿攻之。如久 
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换阳之吉兆也。 
夫今人治伤寒一二日间,不问属虚属实,便用桂枝汤之类以汗之。三五日后,不问在表在里, 
便以承气汤之类以下之,多致内外俱虚,诸变蜂起。大抵病患虚实 
表里不同,所以邪之传变有异,岂可以日数为准。盖有即传者,有传一二经而止者,有始终只在一 
经者,不必拘始太阳终厥阴也。 
伤寒无出于仲景书,但文本深奥,非浅学可仿佛。况其残缺颇多,晋人作全书诠次,其中不可 
晓处,十有四五。苟未能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未易窥测,临病之际不能无惑。必须破的而后用, 
又恐病危有所不逮,既不可不救,又不可失之苟且。今备此数事,以备缓急之用,非博雅通医之所 
尚。(以上略引东垣先生引举。) 

伤寒琐言卷之一
阴证
属性:初病无热,便四肢厥冷,或胸腹中满,或呕吐,腹满痛,下利,脉细无力,此自阴经受寒,即 
真阴证,非从阳经传来,便宜温之,不宜少缓。经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治宜四逆汤。 
凡腹满腹痛,皆是阴证,只有微甚不同,治难一概。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药汤。 
腹痛甚,桂枝大黄汤。若自利腹痛,小便清白,盒饭温,理中、四逆,看微甚用。轻者五积散,重 
者四逆汤。 
无脉者,通脉四逆汤,使阴退而阳复也。 
阴毒病手足指甲皆青,脉沉细而急者,四逆汤;无脉者,通脉四逆汤、阴毒甘草汤,脐中葱熨, 
气海、关元着艾,可灸二三百壮,仍用温和补气之药通其内外,以复阳气。若俱不效,死证也。 
凡伤寒,阴证难看。凡看伤寒,惟阴证最难识。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如 
身不发热,手足厥冷,好静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脉沉细,人共知为阴证矣。至于发热面赤,烦 
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作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必须凭脉下药,至为 
切当。不问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按至筋骨全无力者,必有伏阴,不可与凉剂,急与五积散一服, 
通解表里之寒,随手而愈。但更有沉寒之甚,须用姜、附以退之,秘之勿泄。脉虽洪大,按之无力 
者, 
重按全无,便是阴证。 
凡治伤寒,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宜小柴胡汤和解之。阳毒伤寒,服药不效,斑烂皮肤, 
手足皮俱脱,身如涂朱,眼珠如火,燥渴欲死,脉洪大而有力,昏不知人,宜三黄石膏汤主之。 
凡看伤寒,须问病患有何疼痛处,所苦所欲,饮食大便,并服过何药。问有吐蛔者,虽有大热, 
忌下凉药,犯之必死。盖胃中有寒,则蛔上入膈,大凶之兆,急用炮干姜理中汤加乌梅二个煎服。 
蛔安,却以小柴胡汤退热。盖蛔性闻酸则静,见苦则安故也。 
凡看伤寒,有口沃白沫,或唾多流冷涎,俱是有寒,吴茱萸汤、理中、真武汤之类,看轻重用, 
切忌凉药。杂病亦然。或用甘温药补元气,四君子汤加附子一片。血虚,用仲景八味丸。 

伤寒琐言卷之一
伤暑
属性:伤暑与伤寒俱有热,若误作伤寒治之则不可。盖寒伤形,热伤气。伤寒则外恶 
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异耳。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治宜小柴胡汤,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参白虎汤;天久淫雨,湿令大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 
而伤之重者,清暑益气汤治之。 

伤寒琐言卷之一
急下急温
属性:凡言急下,盖病热已迫,将有变也,非若他病,尚可少缓。如少阴属肾水,主口燥咽干而渴, 
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绝,故当急下以救将绝之水。如腹胀不大便,土胜水也,亦当急下。阳明属土, 
汗多热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满痛以为土实,急当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目睛不明, 
肾水已竭,不能照物,则已危矣,须急下之。少阴急温有二证,内寒已甚,阳和之气欲绝,宜急温 
之无疑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欲绝,青色,心下必痛,口燥咽干,急下之,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气汤;汗出不解,腹满痛,急下之,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微,急温之,四逆汤。 

伤寒琐言卷之一
诸方
属性:x羌活冲和汤x 治太阳无汗,发热头痛,恶寒脊强,脉浮紧。又治非冬时天有暴寒中人,亦 
头痛,恶寒发热,通宜此汤治之。(以代麻黄汤用,太阳经之神药也。) 
羌活(钱半) 防风(一钱) 苍术(钱半) 黄芩(一钱) 川芎(一钱) 白芷(一钱) 
甘草(一钱) 生地黄(一钱) 细辛(五分,不可多) 
上水二钟,煎至八分,热服,温被盖覆取微汗。湿土司天,加苍术一钱半;天久淫雨,亦加。 
如渴,加石膏三钱,知母一钱;不渴,不加。 
太阳伤风,有汗,脉浮缓。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半) 白术(一钱半) 黄芩(一钱) 白芷(一钱) 甘草(一 
钱) 生地黄(钱半) 川芎(五分) 
上如前煎法。若一服汗还未止,加黄 一钱五分,芍药一钱。仍未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药 
各一钱。 
x葛根汤x 治太阳病,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脉带弦浮而发热。又治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 
利,此汤并主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