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的龙--海外华侨成功商法-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侨对于中药较熟悉,能经营西药而一举成功,当然也有他的见识所在,这种决定是某于理性才做得出来的。
钱,要化零为整运用,这不仅适用于投资,也是使用任何金钱的共通原则。可是一般人稍有积蓄,脑子里立即开始踌躇着到底要买这个呢?还是买那个?结果东花一点,西花一点,就把钱全用完了。事实上,钱越多越能发挥它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运用,不至于把钱花光了却一事无成。
所以一个大男人要经营事业时,不要赌一时的勇气,要有耐心地等待机会,做最有力的出击。
□要盖房子就盖公寓式的华侨的一种经商法是,譬如有一对夫妇想要建立一个家时,他们会先住在最便宜的公共住宅,再订定一个金额,然后拼命地存钱,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足够买下一户高级的大厦公寓。
但是他们并不立刻搬到大厦公寓里去住,而会以“自己已经拥有一户大厦公寓”这种自信心和荣誉感,作为自己心理上的支柱,再多尽一些努力使收入马上增加一倍。在此原则之下,他们仍然住在便宜的公共住宅,而把大厦公寓出租,再以这房租及自己工作所得存起来,准备为购买第二户大厦公寓而努力。不久之后便如愿以偿,达到买第二户大厦公寓的目标(一般而言是比以前的更高级)。
这时候,他们同样不马上搬入更高级的公寓,而把新买的公寓又以更高
的价格租出去。至于以前的那间则等合约的租期满后,再收回来自己居住。
的价格租出去。至于以前的那间则等合约的租期满后,再收回来自己居住。
对华侨来说,这是极为平常的生活方式。
大多数的华侨一旦立下目标,便不惜动员全家,开始朝着目标前进。无论遭遇任何困难,不达目标绝不停止或改变。换成了日本人,从路边摊到高楼大厦之间可能有好几道险要的关口。譬如,稍微有了一点钱以后,马上去参加俱乐部,整天就在俱乐部里活动。爸爸经常带着漂亮的女服务生,开着轿车四处兜风;妈妈则向邻舍的妇人说:“大家今晚来我家集合!”就把邻居的太太小姐们带到有男服务生的酒吧去享受。诸如此类,不要说盖高楼大厦了,存下的钱不久就坐吃山空,又回到原来的路边摆面摊。
华侨的作法虽然不够敏捷、迅速,但是中途绝对不曾偷懒。在自己所立定的第一个目标没有到达完成之前,决不急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准,经历了某个过程后,立即加速向目标接近。又在某个程度的结果时,再次提高目标的水准,等到这个目标完成了,华侨就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经商法,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经验。他们和一夜致富的暴发户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假定你要盖房子,不要只盖自己的住家,应该要深谋远虑。若是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付出之外,还得向别人借就糟了。不如有耐心地等待机会来临。
二、个人信仰观念
二、个人信仰观念你就是堂堂的董事长夫人了。”
夫妇两人满面春风地商量把小店大肆翻新。然而,当小店改成豪华的门面与设备后,顾客反而不进门了。因为卖的东西并不是高级品,随便放置反倒使顾客有亲切感,也容易选择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平常已经非常习惯的小店,第二天突然摇身一变,成为富丽堂皇的店时,心里突有被浇了一盆冷水的感觉。并且认为店主又骄傲又冷淡,原来和蔼可亲的老板也摆起架子来了。心中难免忖思着:
“这家小杂货店大概是赚了大钱吧!”
从此以后再也不光顾了。
最能巧妙地掌握住这种微妙心理的,当属在横滨唐人街开中华餐馆的“K”了。每到星期假日,店里简直人满为患。坐在桌前的人,不在乎地吃得津津有味;一旁等着的人更是羡慕得垂涎三尺。
店里面挂着许多猪脚、鸡肉、腊肠。高朋满座的店里,想走进去就跟挤车一样不容易。略显老旧的装饰品,令人有置身香港或新加坡的巷内小吃店般的亲切感。因此,明明看起来和外面的担仔面差不多,吃起来却觉得特别香。
K君的中华餐馆,又以“本店无电话”为其特点。即使偶尔打广告时,也不会忘记加上这句话。
“因为我们不外送饭菜,所以无电话,也不必作广告。”
意思是说,店内已经忙不过来了,哪有时间送出去?店里也没有冷暖气,夏天的时候,只有几部油腻的旧电扇慢吞吞地转着。虽然如此,客人还是觉得十分有味道,吹着热呼呼的汤面,一点也不以为苦。
“像这种店的利润最高,同时,店内的工作人员都是自己人,费用可以控制到最低程度。‘不装修’这想法是对的,因为店内古朴的装潢可以吸引顾客,所以不必广告宣传,顾客也会主动上门,而且保持一贯的口味,故已经习惯了的客人,就算是人多得没位子也愿意等。”
□采取合作的方式和华侨一起交谈时,他们不知道从哪一段话中得到了灵感,都说:“关于这点,我们一块儿来赚钱吧!”如此和你商量着。无论他的职业是教师、律师或医师都一样。而且,还将得到的利益提出具体的说明,并且运用各种巧妙的说话技术,诱导你加入他的行列。
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马上被他的花言巧语迷住。因为他们有的不过是随便想想,有的只是利用话题想套取你的建议的一种投石问路罢了。当然自己与对方的亲疏也有关系。假如不是很亲密的朋友,但对方确实出自一片真诚时,最好让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一块儿参加。
一旦话谈得很投机的时候,大都采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方式,并不一定以资金来作比例分配。譬如,大家要合作经营商店时,对算盘、帐务内行的人,就担任会计;擅长采购者则负责采购;能言善道者,负责对外交涉;而满面笑容、和蔼可亲的人,就做店内的推销员。
故华侨通常先和自己的乡党结合作为起步。因此,一个年轻的华侨曾经说:
故华侨通常先和自己的乡党结合作为起步。因此,一个年轻的华侨曾经说:
或许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对这种按年资排列的方式感到不满,那么也可以和华侨作个中日合作之类的事业。
可是日本人本身最坏的习惯是,在创业时遇到再大的困难,同事间仍然同心协力,不会有任何纠纷;然而一旦经济情况稍微好转,可以松一口气时,彼此间“自我”的表现,就原原本本地暴露出来了。只是能共苦而无法同甘。
“当初没有我的话,就没有今天的局面。”
大家纷纷抢功,甚至拉拢自己的部下,造成派系,最后整个公司形成四分五裂的局面,把刚刚起步的合作事业导向危险边缘。
中国有句俗话说:“过分洁癖也不好。”假使对别人要求过多,尤其是“合作”,更易反目成仇。
□花了钱就要得到代价每当影剧记者采访舞蹈家们最喜爱的嗜好是什么时,总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好地跳舞,尽情地吃东西、悠闲地看书,这就是最好的娱乐。”因为既年轻、天生又爱跳舞的舞娘很容易肚子饿。不过,这是以前的事了。最近的舞娘对于跳舞一点压迫感也没有,有些不图上进的人只是在后台看漫画、吃东西。所以有观众为此而感叹,但是演艺圈也有他们自己的说辞:
“观众的礼貌大不如前。有的边看表演边聊天、剥橘子皮;还有边吃口香糖、巧克力,边看表演的。”
但是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的小型民族舞蹈剧场却不是如此。剧场本身就是发泄情绪的地方。
进入剧场时,票的一半已经贴在椅背上了,于是观众便一一对号入座。当客满没有空位时,增加的位子美其名曰“临时座椅”,事实上是装东西的木箱子。等观众都进来以后,便出现了各得其乐的场面:卖东西的小贩穿流不息、客人大口大口地吃着上面涂了一层薄薄的盐的西瓜,同时和邻座的人大声谈笑,有时还发出阴阳怪气的叫声。至于被舞台上的表演所吸引的观众,则和演员一块儿喜怒哀乐;有的人则对这种情形发出嘘声和嘲笑,只要你愿意,也可以随兴所至,跳到舞台上大显身手。
这就对了!若是不如此,就不能算是大家真正的休闲场所。像东京附近的电影院的休息时间中,很难没有扫兴的气氛。
在大阪的剧场和歌舞伎研习班,观赏中的客人不断地吃东西,于是演者就抱怨,观众水准低,令他们觉得不是滋味:
“令人最难受的是爱看不看,或是傻笑不止者。”
然而,开什么玩笑!又不是参加亲戚朋友的丧礼,何必那么严肃?我爱
怎么看就怎么看,又不是去戏院修身养性,写观后感之类的文章,为什么一定要有严肃的表情?能快乐的哭笑,心情开朗地离开就好了。演技如何、服装如何、受到了自称评论家的人所困扰,要笑也不敢笑,对华侨来说,这是最不值得的。自己出钱买票进场,最起码这些钱也得有代价;该笑的时候,尽兴大笑几声又何妨?华侨这各种想法可以说是天经地义,合乎自然之道的。
《放飞的龙——海外华侨成功商法》商情收集
《放飞的龙——海外华侨成功商法》商情收集
一、独特的商情系统
一、独特的商情系统
他的儿子陈建刚说:“家父三年环游世界一次,东京、多伦多、纽约、新加坡、巴黎、日内瓦、伦敦、不管到任何地方去,都有朋友联络。”
出国一趟,两三个月不回来。拜访朋友,或找朋友的知已,为了做生意,天涯海角也得去。
他拎着一只手提箱,搭乘国际线班机,走遍世界各地。
“我们虽然出国旅行,但毫无不适感。明白的说,我们对国界毫无抗拒感。”
像这样,华侨在世界各地建立联络网,在其中交换商业情报。
常听人家说:“犹太人靠头脑赚钱,华侨靠两条腿赚钱。”华侨的勤勉已有了定评,同样的,他们也以消息灵通而知名,通过血亲或“帮”会组织,一下子就把消息传开来。其传达范围不仅止于一国,它跨越国境,在世界各地布下联络网,无远弗届。这成了他们的一大长处。
经常交换情报,在世界各地布下联络网,所花的费用也相当可观。但华侨深深知道,跟提供情报的人交往是绝对必要的,为了取得正确而有价值的情报,更需要花钱。
消息等到排印出来已经太晚了。登在报章杂志上的消息,都是经过采访记者或编辑处理过的加工品,是不特定多数人可以同时知道的事。这种情报不大具有商业价值。换句话说,在未报导前就抢先掌握内幕消息,才能产生情报的价值。
不过,华侨对传播界的报导不大信任,对官方发布的消息或报告等,更是如此。这是历史渊源,华侨的祖国政局往往不稳定,政府当局只发布有利、合宜的消息,使他们对政治抱持怀疑的态度。东南亚各国情形也一样,少有一个健全而强大的政府,原因似乎就在于此。
无论如何,光取得情报是没有意义的,取得有价值的情报后,必须加以分析。对于从世界各地涌至的大量情报,应予以筛选、判断,作市场调查,以便使生意有利地开展。因此,必须作较正确的、预估未来变化的情报分析工作。在这方面,当然也应不惜费用。
对生存于商业竞争中的上班人员,情报的取得与分析,也很重要。这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情报网。
信息从电视、收音机、报章杂志等方面纷至沓来。然而,不通过那些媒体的“第一手信息”,竟少得可怜。所谓第一手信息,是指由一个人直接传给另一个人的信息,是未经加工的现象原音。这种第一手信息才有价值。
反过来看,如果自己没有实力,就无法取得第一手信息。因为没有实力的人,不论公司内外,都无法建立传达第一手信息的人际关系或联络网。
跟人家讲话,话题要新鲜。如果老是谈些稀松平常的新闻材料,人家就会厌烦,没有人愿意接近你。
这个时代,热门消息比金钱还有价值。如果情报就是金钱,那么在经济上或情报搜集上,都必须以平等互惠为原则。
手上拥有情报量的多寡,决定所搜集的情报量。迷迷糊糊过日子的人,实在虚度此生。
要多搜集第一手信息,必须广结人缘,广布眼线。华侨非常注意积极搜
集情报,建立自己独特的情报网,以取得与赚钱有关的独特情报。
二、商业情报靠自己去发掘
二、商业情报靠自己去发掘生 1935年在新加坡出生,是第三代华侨。祖父来自中国大陆,是客家人,战前举家渡海移居新加坡。
这位老先生不折不扣是“赤手空拳”起家,他起初很穷,摆路边摊,后来赚了点钱才改行当纤维批发商。到了父亲望安先生这一代,才以贸易商发迹。他以衣料为主,在东南亚做贸易而发财,在新加坡商店街的中心,盖了一座相当大的办公楼,手下雇用的办事人员,多达 100多人。
第三代的李钜明先生,也是继承先人“血统”的典型华侨商人。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一天到晚都在动脑筋赚钱。虽然偶尔打打高尔夫球,但他的兴趣完全在于“工作”,整天汗流浃背,不停工作,也仍然笑口常开。
他心里想的,是关于新工作的计划,可以说尽在想如何赚钱。跟人见面,当然也是为了工作。
华侨只要能赚钱,什么苦都能吃,对华侨来说,要想赚钱就得把事业一个个发展下去,所以没有时间休息。
新加坡人口约有 25O万。其中 76%,约 19O万人属中国派,也就是华裔新加坡人。有人说新加坡是出现在东南亚的“第三个中国社会”,也有人说它是“华侨王国·总部”,在李光耀总理的领导下,有了惊人的繁荣和成长。以裕廊(Jurong)地区为中心建设了工业区,开发工业,促进贸易,这里已成为亚洲美元市场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
华侨城成为新加坡经济繁荣的原动力。对于散居东南亚、主要经商、不屈不挠的华侨而言,国际地理位置条件良好的新加坡,正是他们的王国,这意味着华侨总部的诞生。
一般来说,华侨积极投资在商业上,对大工业比较不感兴趣。这是因为工业上的投资额,数目非常庞大,风险也太大。不过,在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这种重商主义的华侨商法,已慢慢有了改变。
新加坡华人知识水平很高,对资源贫乏已能适应,所以电脑信息工业,将来可以会有高速成长。同时,英语为新加坡的官方用语,他们对以英语为基础的电脑语言比较容易理解,这一点,他们占了很大的便宜。
华侨能掌握情报,以应付经济状况的急剧变动,而且对未来一直有长远的计划。
“情报靠腿赚钱”,这句话李先生一直身体力行。
三、24小时搜集情报
三、24小时搜集情报向 100位东南亚事业有成的人士展开调查。
调查项目第一项是几岁离开家乡,第二项是多久才成功。
结果所得到的答案是,在 70%的人,13岁左右离开家乡,
136到了 40岁前后才发财,而能过着安定的生活。换句话说,这些人少小离家,出外奋斗了约 25年之久,备尝辛酸,才成为有钱人。
这些华侨赤手空拳跑来东南亚,一年到头努力工作,从不休息,省吃俭用把钱慢慢存下来,才积攒了今天的财富。他们在语言、习惯、文化都不同的异域所尝到的苦头,及长达 1/4世纪所作的努力和勤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