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

第11章

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1982 年版。
  后逐渐分离。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进。大体说,窑身由宽短变成狭长,由统烧改为分段烧,窑床斜度由前缓后陡变成10 多度平斜,窑型由不定型逐步走向定型化,随着窑炉的改变,烧制技术的提高,窑具的设计也有改进,从而增加了装烧的数量和提高了成品的质量①。
  考古发现的六朝瓷器,大多出自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墓葬中。长江下游沿岸也是六朝瓷器的重要分布区,特别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及其沿江西上的马鞍山、芜湖和东下的扬州、镇江一线。根据器形、装饰纹样,釉质色泽以及坯体等特点,可分为孙吴、西晋、东晋、南朝四个发展阶段。东吴青瓷较多保留东汉瓷的特点,常见器形有钵、双耳或四耳的罐,双耳或四耳的盘口壶,双沿罐,水盂、油灯、香熏、唾壶等日用器。此外还有专供随葬用的模型明器,如堆塑谷仓罐、羊形尊、虎子、灶、碓、鸡笼之类。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白色,釉色灰青,表面不大均匀。装饰纹样有弦纹,模印的斜方格回纹、斜方格井字纹,雕刻,镂空,堆贴等技艺。南京及其附近出土的东吴越窑青瓷器,造型大多优美雅观,例如,1955 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4 号墓出土的“赤乌十四年”青瓷虎子②,1958 年南京清凉山出土的“甘露元年五月造”的青瓷羊尊和青瓷熊灯③,1974 年南京甘家巷建衡二年墓出土的双系罐和双系、四系盘口壶①,1962 年溧阳东王公社凤凰元年墓出土的一组青瓷明器(仓、灶、水盂、鐎斗、提篮等)②,1955 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凤凰二年墓出土的蛙形水盂③,1973 年金坛白塔天玺元年墓出土的堆塑楼台谷仓罐④,等等,都是越窑精品,充分展示了东吴时期青瓷制作的高度艺术水平。
  西晋青瓷的成就最为突出。工艺技术、器形种类以及装饰变化,都比东吴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常见的器形除东吴时原有的以外,出现了不少新的造型,有筒形罐、鸡头或虎头的双耳罐、扁壶、圈足唾壶、兽形尊、三足盘、多子福、镂空香熏,熊头或兔头水注;明器中新出现犀牛形镇墓兽、男女俑、尖头形灶、猪舍、狗舍等。这些新器形,有的造型直接采用动物形象,有的用动物形象作装饰。在一般器皿上,流行模印的饰带,如细小斜方格纹,井字菱形纹,联珠纹。在盆、钵、洗上流行用竹刀刻划海星纹和水波纹。谷仓的装饰更为突出。在谷仓罐肩部以上,堆塑了各种形象的奴仆、卫士、阙楼馆阁、长廊列舍、龟趺碑等复杂的内容。西晋晚期出现了在青釉上点染酱褐色斑纹的做法,打破了青瓷单色釉的传统作风,丰富了釉的装饰效果。
  在青瓷器上刻写年号、产地和制作者的姓名,也是东吴西晋越窑青瓷器的一个特点。例如上述南京赵士岗东吴虎子,腹部刻“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表宜作”,江苏金坛西晋墓出土扁壶上刻“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① 朱伯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年版。以后收入《朱伯谦论文集》,紊禁城出版社1990 年版。
  ② 倪振逵:《南京赵士岗发现三国时代孙吴有铭瓷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8 期。③ 南京博物院编:《江苏六朝青瓷》图4~6,文物出版社1980 年版。
  ① 南京博物院等:《南京栖霞山甘家巷六朝墓葬》,《考古》1976 年5 期。② 南京博物院:《江苏溧阳孙吴凤凰元年墓》,《考古》1962 年8 期。③ 王志敏:《从七个纪年墓葬漫谈1955 年南京附近出土的孙吴两晋清瓷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11 期。
  ④ 镇江市博物馆:《江苏金坛出土的青瓷》,《文物》1977 年6 期。
  坤者也”①。绍兴、余姚、平阳发掘的西晋墓,以及吴县狮子山西晋傅氏家族墓,墓内随葬的堆塑楼台谷仓罐上,往往在楼台下方的龟趺碑上分行刻写“元康×年×月造,会稽”、“出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作吏高迁众无极”等字样②。说明上虞一带是当时青瓷器的重要产地,同时反映了生产青瓷器的商品性质。
  东晋时,青瓷生产进入普及阶段。瓷器造型趋向简朴、实用,装饰大大减少,模型明器衰落。常见的产品有罐、壶、盘、碗、钵、盆、洗、灯、砚、水盂、香熏、唾壶、虎子和羊形烛台。饮食器皿大都大小配套。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器物上仍可见到水波纹。到东晋晚期,开始出现莲瓣纹。南朝仍采用两晋时的制瓷工艺,多数胎质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器形较小,制品以鸡头壶、盘口壶和四系罐为最多。浮雕莲瓣和刻划莲花纹成为当时的主要纹饰,由此看到佛教在南朝民间已十分盛行。西晋后期出现的褐色点彩工艺仍普遍存在,但褐点小而密,与初始时不同。
  长江中游的江西、两湖和四川,大约在三国时期开始设窖制瓷。南昌市郊的吴永安六年墓③、吴高荣墓④、武昌莲溪寺吴永安五年墓⑤、鄂城吴孙将军墓⑥,随葬的青瓷器,为这看法提供了实证。这四座东吴墓随葬的青瓷器,胎质、釉色、器形基本相同。属于越窑青瓷系统的一个分支。胎呈浅灰色,釉色分豆青和蟹壳青两种。豆青釉薄匀润,开细片,不脱落;蟹壳青釉不甚均匀,呈蜡泪状,有脱落现象。釉不及底,有些壶、罐表面印麻布纹。主要器形有罐、壶、钵、碗、碟、盅、盘、案、槅、耳杯、香薰等日用器和院落、房屋、仓、灶、碓、磨、臼、牛车、禽畜及禽畜圈舍等模型器。造型、胎釉与浙江越窑青瓷均略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安徽马鞍山孙吴朱然墓①和佳山吴墓②,墓中随葬的部分青瓷器竟与这四座墓出土的同类青瓷器完全相同。表明江西、湖北在三国时已经烧制青瓷器,而且把青瓷器作为商品远销到长江下游。
  西晋时期,长江中游的青瓷器数量明显增多。从墓中随葬的陶瓷器比例看:江西瑞昌马头西晋墓随葬青瓷器66 件,陶器仅6 件③;湖北黄陂滠口吴末晋初墓随葬青瓷器73 件,陶器7 件④;益阳⑤、长沙⑥较大的西晋墓,几乎全部用青瓷器随葬。一般造型规整,釉色莹润,装饰华美,有捺印、贴花,加彩和透雕,并开始出现褐釉点彩的新工艺。缺点是釉胎仍结合不好,吸水① 镇江市博物馆:《介绍一件上虞窑青瓷扁壶》,《文物》1976 年9 期。② 张志新:《江苏吴县狮子山西晋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三),文物出版社1980 年版。③ 秦光杰:《江西南昌市郊永安六年墓》,《考古》1965 年5 期。
  ④ 江西省历史博物馆:《江西南昌市东吴高荣墓的发掘》,《考古》1980 年3 期。⑤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武昌莲溪寺东吴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 年4 期。⑥ 鄂城县博物馆:《鄂城东吴孙将军墓》,《考古》1978 年3 期。
  ①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 年3 期。②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马鞍山佳山东吴墓清理简报》,《考古》1986 年5 期。③ 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瑞昌马头西晋墓》,《考古》1974 年1 期。
  ④ 武汉市博物馆:《武汉黄陂滠口古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 年6 期。⑤ 益阳地区文物工作队等:《湖南省益阳县晋、南朝墓发掘简况》,《文物资料丛刊》(八),文物出版社1983 年版。
  ⑥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 年3 期。率和气孔率都较高。进入东晋南朝时期,这里与长江下游一样,青瓷制品转入以日用器皿为主,明器少见,纹饰趋向简朴,烧制技术有所改进,但釉面光泽较差,透明度始终不及长江下游所产①。
  已发现的长江中游六朝窑址,重要的有四处,即江西丰城窑址②、湖南湘阴窑址③,以及四川的成都青羊宫窑址④和邛崃窑址⑤。丰城窑址分布于罗湖一带,范围约3 万平方米,废品堆积有的达5—6 米。1979 年发掘。上层堆积唐代瓷片,下层堆积的瓷片与南昌、新干、清江、永修等地南朝墓出土的瓷器相同。丰城唐代属洪州,这里发现的南朝窑场,应是唐代洪州窑的前身。湘阴窑址分布于县城堤坑一带,范围约10 万平方米。1973 年发掘。在25 平方米的发掘区内出土西晋至初唐的青瓷一千多件(片),还有大量的匣钵等窑具。其中的两晋南朝瓷器与长沙、浏阳、湘阴、益阳、郴州等地的两晋南朝墓瓷器完全一致。湘阴唐代属岳州,这里发现的两晋南朝窑场,应是唐代岳州窑的前身。成都青羊宫窑址和邛崃县的固驿窑址、十方堂窑址,都只做过调查和小规模试掘。初步认为这些窑址均始烧于南朝而盛行于唐代。四川南朝墓中的四系壶、四系罐、敛口平足碗,以及杯、盘、钵等日用器,都可以在这些窑址的遗物中找到归属。
  南方沿海的福建、广东、广西,已发现的两晋南朝的青瓷器也不少。从发表的资料看,三省区的情况各有不同。福建政和西晋永兴三年墓随葬的青瓷器①,是福建目前可确认的最早青瓷器。此墓随葬盘口壶、双耳罐、短颈壶、钵、虎子各一件,从出土的器物造型看,与浙江越窑所产相似。东晋墓出土的青瓷器遍及全省十多个县,重要的器形有碗、碟、盘、钵、罐、盘口壶、三足盆、五盅盘、多子槅、耳杯、灯、博山炉、膲斗、蛙形水注、三足砚、唾壶、虎子等日用器和灶、谷仓罐、猪圈、鸡舍等模型器。从器形、胎釉和纹饰风格看,明显分为两类。一类与浙江越窑所产相似,釉色青绿,胎釉结合较好,例如谷仓罐、三足砚、蛙形水盂等。另一类造型独特,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南安丰州东晋墓出土的带嘴双系罐、敛口深腹钵,器形纹饰均不同于他处所产②。这类瓷器,釉色较杂,有青黄、青灰、苍青等不同色调,胎釉结合较差,易脱落。南朝墓随葬地方特色的青瓷器更多,如锯齿形托杯、盖碗、年底浅刻重瓣莲花盘、排列多层乳尖的熏炉、前蹲后卧的虎子,以及单管或多管的烛台等。这时长江中下游随葬明器已大为减少,但福建南朝墓仍甚为流行。常见的有鐎斗、火盆、带盘三足炉、粘连的五杯盘、提桶、虎① 蒋赞初:《长江中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断代——附论出土的青瓷器》,《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1981)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
  ② 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等:《江西丰城罗湖窑发掘简报》;余家棟:《试析洪州窑》,均见《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
  ③ 周世荣:《从湘阴古窑址发掘看岳州窑的发展变化》,《文物》1978 年1 期。高至喜:《略论湖南出土的青瓷》,《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1981)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④ 江学礼、陈建中:《成都市西郊青羊官窑址试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6 期。翁善良:《成都青羊宫窑址调查》,《景德镇陶瓷》(中国古陶瓷研究专辑第二辑),1984 年。⑤ 陈丽琼:《四川古代陶瓷》75 页,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年版。① 卢茂村:《福建松政县发现西晋墓》,《文物》1975 年4 期。
  ②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古墓(第一批)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一),文物出版社1977 年版。
  子和鬼灶等,形体皆短小,显然是专供随葬的明器③。
  关于福建瓷器的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两晋及南朝前期墓所出的瓷器均为浙江越窑产品,至南朝后期,才多见本地产品①。另一种意见认为,福建两晋南朝墓出土的瓷器,绝大部分是本地烧造,只有少数来自浙江瓯窑②。1982 年试掘福州西郊怀安窑址,发现一段龙窑残基。出土瓷片含有南朝至唐代的遗物,出土窑具上又有刻写“大同三年”“贞元”的年号③。由此推知,怀安窑的始烧年代至迟在南朝中期,到晚唐仍未停止。福建南期墓出土的青瓷器,有一部分应是怀安窑所烧造。由于发掘面积太小,资料未全部公布,全貌还不清楚。看来福建瓷器来源的问题,还有待于怀安窑的继续发掘和更多的新窑址的发现。
  广东至今未发现六朝瓷窑址,但是从西晋墓出土的瓷器中可以看出,广东在西晋或孙吴时期可能已设窑烧瓷。举年代明确的广州沙河顶西晋永熙元年墓为例④。此墓随葬青瓷器50 多件,器形有四耳罐、鸡首壶、碗、盏、盆、盂、盅、耳杯盘、簋、豆形灯、唾壶、虎子、牛车、骑马桶等。其中鸡首壶、唾壶、虎子、牛车、骑马俑等,与长沙西晋墓所出的同类器十分近似。四耳罐、簋、盅、豆形灯、耳杯盘、灶等,则常见于广州东汉墓所出的同类陶器。这部分瓷器胎色灰白,釉呈青黄色,开细片,多脱落,说明尚未完全瓷化。它们应是沿袭东汉制陶工艺,在本地设窑烧成的。进入东晋南朝时期,广东青瓷器似乎完全是清一色的本地产品。
  粤北始兴韶关是东晋南朝墓的主要分布区,已发现的东晋南朝墓近百座①,内有纪年墓10 余座,断代比较明确。随葬青瓷器400 件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四耳罐和大小配套的瓷碗。长江中下游所习见的鸡首壶、莲花壶、盘口壶、虎子以及鸡、狗和圈舍,在这里甚为罕见。
  广西青瓷器大多发现于南朝墓②,从出土的盘口壶、莲瓣鸡首壶、多子槅、多足砚、唾壶、虎子、禽畜模型以及骑马俑、部曲家兵俑等的器形看,与长沙西晋墓③出土的同类器十分近似,可能是受长沙方面的影响而在本地仿造的。考古工作者曾在象州牙村发现一处汉至六朝的陶瓷窑址。从窑址中采集③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福州郊区南朝墓》,《考古》1974 年4 期。卢茂村:《福建建瓯水西山南朝墓》,《考古》1965 年4 期;曾凡:《福州西门外六朝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7 年5 期。①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近十年的文物考古收获》,《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46 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② 福建省博物馆:《建国以来福建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257 页,文物出版社1979 年版。
  ③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近十年的文物考古收获》,《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46 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④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组:《广州沙河顶西晋墓》,《考古》1985 年9 期。①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韶关六朝隋唐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65 年5 期。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曲江东晋、南朝墓简报》,《考古》1959 年9 期。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始兴晋——唐基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杨豪:《广东韶关市郊的晋墓》,《考古学集刊》(一),1981 年。杨豪:《广东韶关市郊的南朝墓》。《考古学集刊》(三),1983 年。② 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桂林市东郊南朝墓清理简报》,《考古》1988 年5 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南朝墓》,《考古》1983 年9 期;又《广西融安安宁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7 期;又《广西永福县寿城南朝墓》,《考古》1983 年7 期;广西梧州市博物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