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34章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34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湿邪重—重用厚朴、藿香、大腹皮、茯苓、泽泻(10…15g)
临证备要——①本证治疗要点重在芳香化湿,湿邪得除,泄泻自止。且勿妄投
            收涩、补益之品
            ②除服药外,尚宜服热米粥以助药力,并注意腹部保暖
            如病情较重,泄泻次数较频,可每隔4…6小时服药1次
    ③分清泄浊治泄泻(郗霈龄)  脾胃为运化水湿之枢纽,而“小肠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传化,下达膀(胱)、广(广肠、大肠),泌别其清浊”(《医学入门》)。凡经胃腐熟的水谷,由小肠承受,进而消化、吸收其中之“清”,排除其中之“浊”,而为二便。故在治疗时,根据其诱发因素,利其小水,以促进小肠泌别清浊之功。然在具体应用时,又要根据病情,注意主辅佐使,先后缓急,严密配合,方能恰到好处。常用的清化分利的药物: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苡仁、木通、赤茯苓、扁蓄、瞿脉、通草、石苇、甘草稍等。上述药物偏予归小肠、膀胱、肺、肾等。肺为水之上源,肾(膀胱)为水之下源,脾为运化水湿之枢纽,小肠为分清别浊之腑,相互协调输泻,水气分消。
    采用利水之法,“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宜详辨之”(《景岳全书》)。可利——“暴注新病,可利”;“形气强者,可利”;“实热闭涩者,可利”“小腹胀满,水道痛急者,可利”。不可利——“病久者”、“阴不足者”“脉证多寒”、“形寒气弱”、“口干非渴、不喜冷者”。
   ④祛风胜湿治泄泻(王佩明)  《内经》:“湿盛则濡泻”。对于湿盛久泻,常药少效者,加入风药以祛风胜湿,常收良效。
    常用药物—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
    作用——(1)凡泻皆兼湿,湿为长夏之气,与脾脏相应。而与脾以膜相连,一阳一阴,胃恶燥喜湿,脾恶湿喜燥,脾升胃降,共同完成腐熟运化之职。若脾胃功能失职,则清浊不分,并走肠间。今用风药,风药多燥,湿为土病,风以胜湿,以助脾胃复其升清降浊之功,乃治病求本也。(2)肺居上焦,职司肃降,性喜清肃,为水之上源。在水湿代谢中,与脾密切相关。今用风药,皆为轻清透表之功,以宣肺疏表,驱邪外出。
    2.湿热伤中证
症状——泄泻腹痛—湿热蕴结,伤及脾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湿热下迫大肠,即“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均为湿热熏灼之象
        身热烦渴—热伤津液
        小便短赤—湿热下注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偏盛之征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本方解表清里,升清止泻,用于胃肠湿热,
                        表邪未解,以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口渴为主证者
常用药——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
          黄芩、黄连—寒能清热,苦能燥湿——公英、连翘
          木香—顺气畅中
          甘草—调和药物
         加车前草、苦参—清热除湿,利水止泻
加减——①有风热表证者(发热,头痛,脉浮)—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②湿邪偏盛者—加藿香、厚朴、茯苓、猪苓、泽泻、灯心草、六一散
        ③盛夏之季腹泻较重者—清暑化湿法:加香薷、佩兰、荷叶、扁豆,
          或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后方最好温汤调服,每次10g,每日3次。
          其清暑利湿,解渴止泻的功效更佳。因为滑石的首功是治疗“身热
              泄辟”并能“荡涤胃中(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积聚寒热”(《神
              农本草经》)丹溪谓滑石能“燥湿利水道,实大肠,补脾胃,降
              心火”
               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
临证备要——①葛根芩连汤意在清热、利湿、解毒,有具有坚阴厚肠胃的作用。
            故苦寒燥湿而无伤脾之虑。但苦寒之品用量不宜过大或过久。葛
            根升清止泻、清热解肌、透邪外出,可重用至20…30g,黄芩、黄
            连常用5…10g,苦参6…9g为宜
            ②注意区分热重或湿重,调整清热药与化湿药的剂量
③伪膜性肠炎(郗霈龄)  其病机为湿热内蕴,复感外邪,又阴调治失宜,致湿热胶结,蕴于肠腑而成。“湿盛则濡泻”。热盛则“暴注下迫”,故见泄泻频作;湿热阻滞中焦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气在下,则生飧泻”。如湿热阻滞中焦,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气机不能循其常道,脏腑受损,而化物失常,以致受盛失职,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暴注下迫。若湿热如于营血,则见高热神昏或迫血妄行。若倾肠而泻,一日夜数十遍者,则变证四起。故本病关键在于湿热中阻,升降失司,清浊不分。
    (1)毒热炽盛,清浊不分(高热、烦渴、衄血、尿短赤、腹痛、腹泻,蛋花样或海兰色水稀便。重则舌质红绛,四肢厥冷,神志昏迷)——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公英、败酱草、黄芩、黄连、栀子、大青叶、紫花地丁、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2)热盛阴耗,清浊不分(高热不退,或日晡潮热,口干欲饮或不欲饮,颧红或五心烦热、舌红脉数)——养阴益气,清热解毒,佐以分利清浊:玄参、麦冬、鲜生地黄、石斛、划分、鳖甲、白芍、熟地、白茅根、西洋参。
    ④谈银花止泻(李祖培)   银花其性寒凉,多用之清热解毒以治疮疡,或疏散清宣上焦风热,但鲜有以之止泻者。余临证中,凡见泻下,毋分久暂,加用银花,每获良效。
     银花有收敛止泻之功,其用量15…30g。于辨证方中加之,有画龙点睛之妙。对湿热夹有脓血,且感下坠者,可配大黄碳10g,黄连6…10g;便溏而腹痛甚者,加槟榔10g、内金;久泻不止,脾虚者,可用四君子汤。
    银花非但有寒凉清热之功,更有收敛止泻之力,对有湿热者,可用之清热止泻,无湿热者,用之则能收敛止泻。
     3.食滞肠胃证
症状——腹痛肠鸣,脘腹胀满—食滞肠胃,传化失常
        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宿食腐败下注
        泻后痛减—腐浊外排
        嗳腐吞酸—宿食不化,浊气上逆
        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宿食停滞,新食难化,合污下注
        不思饮食—饮食难消,运化失职
        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宿食内停之征
证机概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本方消积和胃,清热利湿,治疗食滞内停之泻
                          下大便臭如败卵,腹胀嗳腐之证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除积——谷麦芽、鸡内金
          半夏、茯苓、陈皮—和胃理气,除湿降逆
          连翘—清热散结
加减——①食积较重,脘腹胀满——通因通用:枳实导滞丸
        ②食积化热—加黄连
        ③兼脾虚—加白术、扁豆
临证备要——①食泻重在消食,食消则脾胃复常,其泻亦自止
            ②如为食物中毒所引起者,应立即阻断致病因素,洗胃导泻,还
            要加用解毒药物,甚至给予吐法、泻法,使邪有出路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分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迁延反复—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清浊不
        食少,食后脘闷不适,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脾失健运,
                                               胃不受纳
           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脾胃虚弱之象
证机概要——僻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本方补气健脾,渗湿和胃,适用于脾虚神
                               疲、倦怠纳少、大便溏烂者
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肉、甘草——健脾益气
          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
          砂仁、陈皮—和胃理脾,开胃消食
          桔梗—升提清气,增强止泻之功
备选方——理中丸:适用于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者。加吴茱萸、附子、肉桂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
临证备要——①慢性腹泻证治随笔(张育轩)  慢性泄泻治本在于脾虚,其中
              以脾气虚或脾阳虚最为常见,少数为脾肾阳虚。然纯虚者少,
              挟实者多。实邪以湿为主,可兼寒或热,甚至寒热相兼,或兼
              食滞,有时兼有肝气淤滞。
              健脾益气——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莲子、苡仁、芡实
              温运脾阳——干姜3…5g,不宜大量,以免上火,必要时配黄连
              祛湿——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草(淡渗利湿)苔腻纳差—
                      藿香、佩兰、砂仁、蔻仁(芳香化湿)兼腹胀—加厚
                      朴、陈皮
            湿热——白头翁、黄连、黄芩、黄柏、茵陈蒿
            腹泻较甚或滑脱—乌梅、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陈皮碳、炮
                 碳、黄芩碳;金樱子、石莲子、米壳
    ②参桂芍药汤治疗慢性腹泻(柯梦笔)   慢性腹泻始则因泻伤脾,及则以脾虚为中心,涉及肝肾。治疗应从补脾为主,辅以温肾,佐以抑肝,使脾土复运,腹泻自愈。方中党参、白术—健脾;干姜—温中散寒;肉桂—温阳补肾;白芍—敛肝;佐白术抑肝扶脾,伍甘草缓急止痛;木香—理气(不宜多用,以其易伤真气),助茯苓健脾运脾。
    2.肾阳虚衰证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黎明之前,阳气未复,
                                        阴寒较盛,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泻后则安—腑气得以通利
       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命门火衰,失于温煦
       舌淡苔白,脉沉细—肾阳虚衰之征
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本方温肾暖脾,固涩止泻。适用于命门火衰,泻
                          下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之征
常用药——补骨脂—温补肾阳、固涩止泻(“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脾土温
                                               和,中焦自治”)
          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
          五味子—收敛止泻
          附子、炮姜—温脾散寒
备选方——附子理肿汤:用于脐腹冷痛  
          真人养脏汤:用于泻下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  
          乌梅丸:用于寒热错杂者(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
                                   有粘冻 )  
加减——中气下陷(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脱肛)—加黄芪、党参、升麻、术
临证备要——①升阳法治疗晨泄(丁光迪)   晨泄即五更泄、肾泄,一般认为
            病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独盛所致,因此前人治疗,每用
            椒附丸、五味子散、四神丸。在实践中用上述方法治疗效者固多,
            不效者亦复不少。其故何在?李东垣《脾胃论》认为湿病、脾虚
            者,是“湿寒之胜,当助风以平之”,亦是“下者举之,得阳气升
            腾而愈矣”。故改用升阳方法,并多加风药以升清,大显功效。无
            论病程久暂,凡属脾虚湿盛,清阳下陷的病情,近期远期,疗效
            均佳。常用羌活胜湿汤加味为基本,加白芷、升麻、葛根、苍术、
            白术、白芍等。如泄泻水多,小便涩者,为湿盛而气化不行,用
            泽泻、猪苓、桂枝、陈皮、神曲、益智仁等1…3味,升降脾胃而
           上下分消其湿。如大便夹有黏液,腹中痛而便后仍不舒者,是兼有
           事积阻滞气机、虚中夹实之证,略参升阳益胃之意,选用黄连、白
           芍、陈皮、半夏、木香、吴茱萸佐之,苦辛通降,以除湿积。
    ②晨泄不独肾阳虚(张树田)  本病属肾泄者,有典型肾阳虚的临床表现者,运用温阳涩肠方法,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临床上较多见的是脾虚湿盛的证候,如五更泄的同时伴有面色萎黄、体倦乏力、神疲、劳则气短汗出、身重肢沉、苔腻脉濡等,还有症状体征不明显者。
      余在临床上常用健脾祛湿法治疗本证,不论病程长短,每获良效。常用药物:党参、苍术、白蔻、茯苓、陈皮、猪苓、泽泻、苡仁。并据《脾胃论》“下者举之,阳气升腾而愈”及“湿寒之胜,当助风以平之”之训,佐以升阳祛风之品:柴胡、升麻、葛根、防风。
    ③六神丸治疗五更泻(刘玉坤)  组成:人参15g白术15g炮姜10g细辛2。5g吴茱萸10g补骨脂25g。加减:腰痛重者—加杜仲、菟丝子;泄泻重—加芡实、肉豆蔻。余治疗本病,着重强调脾与肾,方用六神汤温脾土,补命火,绝其阴寒内生之源,复其脾土命火之阳,使水得正化,元气得复,大肠自固  ,其泻可止。
    3.肝气乘脾证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肝郁乘脾,运化失职
        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横逆侮
                                           脾,脾失健运
        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肝脾不和,气机不畅
        舌淡红,脉弦—肝旺脾虚
证机概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食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常用药——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健脾补虚
             陈皮—理气醒脾
             防风—升清止泻
加减——①久泻不止—加乌梅、石榴、诃子肉、山楂、甘草
        ②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加柴胡、木香、郁金、香附(理气止痛)
        ③脾虚甚(神疲乏力,纳呆)—党参、茯苓、扁豆、鸡内金
备选方——四逆散合穹鞠散加味(气泄):
          柴胡、川芎—疏肝理气
          枳壳、青皮—升降气机
          芍药、甘草—柔肝缓急,抑土扶木
          神曲、山楂—和胃化滞
          车前子、泽泻—分清泄浊
          黄芩、黄连—泄肝而安肠胃
临证备要——乌梅败酱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路志正)  乌梅12…15g败酱草12g黄连4。5…6g木香(后下)9g当归10g炒白芍12…15g炒枳实10g太子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5g葛根12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功用: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适用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调畅情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