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35章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35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调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谨防风寒湿邪侵袭
    2.饮食有节: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适当服食山药、莲子、山楂、白扁豆、芡实等助消化食物。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
    3.急性泄泻——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炙博厚味、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应避免摄食。泄泻耗伤胃气者——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虚寒泄泻——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气,调和胃气。
    辨病专方治疗
    一、腹泻
    1.乌梅诃子饮    乌梅18…24诃子10…15焦山楂18…24焦地榆15白芍15米壳10…15。水煎服,日1剂。功用:涩肠止泻,缓急止痛。全方有涩肠、止泻、止血、消积、止痛、生津之功。药理:乌梅、诃子、白芍、地榆、山楂均有抑菌作用,诸酸相伍,使肠道PH值下降,不利细菌之生长繁殖,而有利于疾病痊愈。
    2.胃关汤   党参20扁豆15茯苓15白术10山药20泽泻12陈皮10木香6厚朴12干姜10黄连3白芍15补骨脂15五味子12,日1剂。功用:温肾健脾止泻。
    3.膈下逐瘀汤  五灵脂、当归、乌药、元胡、香附各10桃仁、川芎、丹皮、赤芍红花、枳壳各12 甘草6。水煎服,日1剂。功用:行气活血化瘀。药理:有改善肠壁血流量的作用,并有减少血管通透性,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的作用。川芎、红花的提出物和赤芍甙,还有解除平滑肌痉挛和镇痛作用。故本方对慢性泄泻引起的肠管病变可能有改善和修复的作用。
    二、溃疡性结肠炎
    1.乌梅败酱方    (见肝郁证)
   2.敛溃愈疡汤  黄芪30白术(土炒)20木香(面煨)12柴胡10三七粉(吞)3白芨12白矾(吞)1。5乌贼骨30赤石脂(一半入汤一半冲)24菟丝子30。煎两遍兑和,早晚分服。功用:健脾燥湿,理气导滞,敛疡止血。药理:黄芪、白术有明显的强壮作用,黄芪尚能抑制消化道溃疡的发生;木香所含的生物碱对组织胺引起的动物平滑肌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柴胡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有效成分柴胡甙,有对抗炎症渗出,抑制肉芽肿生长,能防止大鼠的应激性溃疡发生;菟丝子能抑制倡导蠕动起止泻作用;三七、白芍能缩短凝血酶元时间,有明显的止血功效;白芨的黏液质较多,在肠内形成一定厚度的粘状膜,对肠黏膜有保护作用;白矾的收敛作用对溃疡的愈合有重要意义,起其抗菌作用可抑制继发的细菌感染;乌贼骨内含有大量的磷酸钙、碳酸钙,参与拧血作用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赤石脂能吸收肠道内异常的发酵物和炎症渗出物,对发炎的肠黏膜有保护作用。
    3.真人养脏汤基加减   人参、当归、木香各10白术、煨肉豆蔻、诃子各12肉桂、炙甘草、黄连各6白芍、罂粟壳各15。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功用:补益脾肾。
    4.灌肠方
    (1)土苦汤  土大黄、苦参各30白芨、地榆碳、杜仲碳个10。每剂浓煎100温度37…39以导尿管作插管插至20以上用100注射器缓缓推注,然后安静卧床。20天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2)白茶汤  白头翁、地榆、黄柏、儿茶粉(冲)各16。水煎取液150,保留灌肠,日1…2次。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胆附于肝,内藏“精汁”,肝经属肝络胆,肝胆相为表里。肝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的流畅、血液的贮藏调节和胆汁疏泄功能的异常。
    肝体阴而用阳,肝胆病证大致可分为肝体和肝用两方面。若气血壅结,肝体失和,腹内结块,形成积聚;如湿邪壅滞,肝胆失泄,胆汁泛溢,则发生黄疸;肝脾肾失调,气血水互结,酿生鼓胀。
   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疏泄失调,气机郁结,则为肝气;郁而化火,则为肝火;气盛阳亢,则为肝阳;阳亢化风或热极生风,则为肝风。肝气、肝火、肝阳、肝风四者同源而异流,在病变过程中,每多兼夹或相互转化。肝体属阴,阴血不足,肝失濡润,可致气郁络滞;阴血亏虚,阴阳失调,可引起阳亢风动。肝气失疏,络脉失和,则为胁痛;风阳上扰,或阴血不承,则致头痛、眩晕;风阳暴升,夹痰夹瘀,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为中风;肝郁气滞,痰瘀互结,颈前喉节两旁结块肿大,则为瘿病。
   依据肝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瘿病归属为肝胆病证。上述病证归属肝胆,但与其它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肝胆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经络、情志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郁证、厥证多有肝气失调,痉证,颤证常因风阳扰动等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病证,心系病证和肢体经络病证。至于肝气逆肺之喘证、肝火内扰之不寐、肝脾失调之泄泻、肝气郁滞之癃闭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
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  胁痛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如《素问?脏气法寸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缪刺论》言:“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泛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在《素问?刺热论》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  《灵枢?五邪》篇言: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也,是动则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说明
胆腑病变;了进一步支脉虚,之与正气用和《济……多因胁痛;攻因主要与全书?胁i感,如天痛》篇五饮食过庄劳役房它宜补泻寺之,不云
   胁乔结石.B治。
    胁g致肝气1等诸多:
塞胁绰必归肪
  。
致肝芝票:子岩麦罢皇严画画芸;严罢工忘乙严裴笔:厶千需要念念严芸岛禀乙产芸急妻;
响识涩号骊毛二之识湾二严腊识皇士辰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竺竺:,邪三芝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产。厂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  “夫胁捅之严,,川…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主,竺f气竺竺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竺,《主子全书,胁痛》曰:  “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证治汇补:严痛》篇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因暴怒伤触,悲产主子,误认过度,风冷外侵,跌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为痛。至三湿产严A…,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苎,,产乙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子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沦
'病因病机'
等诸多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胁痛发生。
 一、病因
  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主调畅气机。若因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忧思:产可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可发为肝郁胁痛。正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竺痛;云:“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若气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络,不通则痛,亦致瘀血胁痛。小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云:“久病在络,气血皆窒”。
   2  跌仆损伤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或因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藉,亦发为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污血胁痛》谓:“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
必归胁下故也。”
 3.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如《景岳全书?胁痛》指出
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


    4.外感湿热
   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可以导致胁痛。《素问,缪刺沦》中言:“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
   5.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景岳全书?胁痛》指出:“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
 二、病机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其中,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胁痛。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所致之胁痛,  日久亦可耗伤阴津,皆可致肝阴耗伤,脉络失养,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因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胁痛病证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多见。实证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相关检查
各沦  第四章  肝胆病证
    临床上,胁痛以右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者,其病多与肝胆疾患相关。检测肝功能指标可以判断是否属各类肝炎,检测血清中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毒指标,有助于肝炎的诊断和分型。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血生化中的血脂,血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作为初步筛查肝内肿瘤
的参考依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
  二、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三、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证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晌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慨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冶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功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之胁痛!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栋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若胁痛甚,可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  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可去方中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若肝气横逆犯脾,症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若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方中川芎,酌配枸杞、菊花,首乌,丹皮,栀子;若兼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若气滞兼见血瘀者,可酌加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栋子、延胡索、郁金等。
  2.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胁痛。
   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川栋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
丸安蛔,再子驱蛔。
 3.瘀血阻络证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涩。
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若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者,可或酌配硝石矾石散;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
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症块,舌质紫暗,脉象沉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前方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滞血瘀,血行不畅所导致的胸胁刺痛,  日久不愈者。后方具有祛瘀通络,消肿止痛之作用,适用于因跌打外伤所致之胁下积瘀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