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58章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58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4.劳欲体虚
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
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或久病体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
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之后
   久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久病使阴精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人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
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二、病机
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寸,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正如《三
因极一病证方论?失血叙论》说:“夫血犹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则无壅决之虞。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惰所郁,  自然顺适。万一微爽节宣,必致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泣或散,或下而亡返,或逆而上溢,乃有
吐、衄.便,利、汗、痰诸证生焉。”
   各种原因导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
外两类。正如《景岳全书?血证》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荣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从证候的虚实来说,由气火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实证和虚证虽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常发生实证向虚证的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在有的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
   此外,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瘀血又会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出血反复难止。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病易治,久病难疗。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证。三是与兼见症状有关。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正如《景岳全书?血证》说:“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血证具有明显的证候特征,即表现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出血是一个常见的重要主症,辨治的中心,患者及家属一般均对此高度重视,快速求医诊疗。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3.咳血
   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痰血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
   4.吐血
均可诊断为鼻衄。
即可诊断为齿衄。
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痰喘、肺痨等病史。
    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黄疽、症积等病史。
   5.便血
   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6.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下篇  各论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403
    7.紫斑
   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退色。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二、病证鉴别
)鼻衄
    1.内科鼻衄与外伤鼻衄
   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
   2.内科鼻衄与经行衄血
   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内科所论鼻衄机理不同。
    (二)齿衄
   齿衄与舌衄: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三)咳血
  1.咳血与吐血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咳血与口腔出血
   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它部位出血的患者,常为纯血或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可寻,可与咳血相区别。
(四)吐血吐血与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吐血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常有胃病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血色鲜红,不夹食物残渣,在五官科作有关检查即可明确具体
(五)便血
1.便血与痢疾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中医内科学
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2.便血与痔疮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
(六)尿血
  1.尿血与血淋
 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2.尿血与石淋
 两者均有血随尿出。但石淋尿中时有砂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等症,若砂石从小便排出则痛止,此与尿血不同。
(七)紫斑
    1.紫斑与出疹
   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退色,摸之碍手。且二者成因,病位均有不
    2.紫斑与温病发斑
   紫斑与温病发斑在皮肤表现的斑块方面,有时虽可类似,但两者病情、病势、预后回然有别。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病情险恶多变。杂病发斑(紫斑)一般不如温病发斑急骤,常有反复发作史,也有突然发生者,虽时有热毒亢盛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的特点。
 3.紫斑与丹毒
 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退色,重者压之不退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八)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原有疾病的不同,症状及体征有火热亢盛,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之分,所以掌握这三种证候的特征,对于血证的辨证沦治具有重要意义。
 :.热盛迫血证
 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  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2.阴虚火旺证
 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千咽燥,颧下篇  各论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3.气虚不摄证
 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L、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三、相关检查
    对每一位血证患者应将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作为必须进行的检查,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血证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必要时尚需进行骨髓穿刺,以协助诊断。
   咳血:实验室检查,如血沉、痰培养细菌、痰检查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以及胸部x线检查,支气管镜检或造影、胸部CT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咳血的病因。
   吐血: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B型超声波、胃液分析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
吐血的病因。
   便血:呕吐物及大便潜血试验,大便常规检查,直肠指检,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等助于进一步明确便血的病因。
    尿血:小便常规为尿血时必须进行的检查,另可根据情况进一步作尿液细菌学检查,泌尿系x线检查,膀胱镜检查等。
   紫斑:血、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为常需进行的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的病因,帮助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证的不同血证具有明确而突出的临床表现——出血,一般不易混淆。但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
出血部位的不同,应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证。如从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与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与血淋之别;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痔疮之异。应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等加以鉴另0。
   2.辨脏腑病变之异
   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例如同属鼻衄,但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别;齿衄有病在胃及在肾之分;尿血则有病在膀胱、
肾或脾的不同。
 3.辨证候之虚实
 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虚衰所致者属虚。
由火热迫血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甚至阳气中医内科学
治疗原则
    治疗血证,应针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而辨证论治。《景岳全书?血证》说:“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概而言之,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1.治火
   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证候虚实的不同,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并应结合受病脏腑的不同,分别选用适当的方药。
   2.治气
   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故《医贯?血证论》说:“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
   《血证论?吐血》说:“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药。
三、分证论治
以下分别叙述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七个血证的辨证论治。
(一)鼻衄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它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但也可因阴虚火旺所致。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
   鼻衄可因鼻腔局部疾病及全身疾病而引起。内科范围的鼻衄主要见于某些传染病,发热性疾病,血液病、风湿热、高血压,维生素缺乏症、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等引起的鼻出血。至于鼻腔局部病变引起的鼻衄,一般属于五官科的范畴。
 1.热邪犯肺证
 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证机概要: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本方疏散风热,宣肺止咳,适用于热邪犯肺的鼻衄,恶风发热,咳嗽等症。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轻透,宣散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利咽止咳;芦根清热生津;丹皮、茅根、旱莲草,侧柏叶凉血止血。
   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清泄肺热;阴伤较甚,口,鼻、咽干
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
   2.胃热炽盛证
   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脉数。
   证机概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冶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下篇  各论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本方滋阴清胃泻火,适用于胃热炽盛的鼻衄,或兼齿衄,头痛,牙痛,烦热口渴,舌红,苔黄等症。
   常用药: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地黄,麦冬养阴清热;牛膝引血下行;大蓟,小蓟、白
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热势甚者,加山栀、丹皮,黄芩清热泻火;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石斛,
 3.肝火上炎证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通腑泻热;阴伤较甚,玉竹养胃生津。
鼻衄,头痛,目眩,耳呜,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证机概要: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清泻肝胆火热,适用于肝火上炎的鼻衄。
   常用药: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甘草滋阴养血;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凉血止血。
生地、
    若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去车前子、泽泻、当归,酌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凉血止血;阴虚内热,手足心热,加玄参、龟板、地骨皮、知母滋阴清热。
 4.气血亏虚证
 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咣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吐血,衄血,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脉细等症。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仙鹤草、茜草养血止血。
   对以上各种证候的鼻衄,除内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②用棉花蘸青黛粉塞人鼻腔止血;③用湿棉条蘸
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二)齿衄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以阳明经脉人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中医内科学
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
   齿衄可由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引起。内科范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