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83章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83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跳,烦躁,睡眠多梦,四肢酸软无力,皮肉发热,饮食减少。闭经已3年。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贫血。面色黯黄乏泽,消瘦,毛发枯燥,气略短,口唇焦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辨证:脾:肾虚弱,气血不足。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佐以活血。处方:当归15g,生地12g,元胡9g,白术9g,鸡内金15g,木香9g,人参9g,枸杞子15g,菟丝子12g,炒酸枣仁36卧红花6g,生牡蛎12卧丹参25e。
   9月15日二诊:药后诸症好转,饮食、睡眠均近正常,面色、舌、脉同前。前方加牛膝9g,肉桂6Ro配服十珍益母膏,每日3次,每次一匙。
   1960年7月来函:服药后诸症逐渐好转,食量大增,  自觉体力较前增加。十个月来曾行经三次,量较少,周期不准。有时仍有气短及疲劳感觉。处方:当归15g,白芍12g,元胡12g,黄芪12g,白术12g,鸡内金'8g,木香9g,党参12g,枸杞子15g,香附9g,月季花9g,吴茱萸9g,炒酸枣仁50g,生杜仲'2小菟丝子30g,丹参25耻
   (戴岐等整理.刘惠民医案?内科?贫血.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文献摘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难经?十四难》:“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凋其饮食,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
    《景岳全书?虚损》:“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脏腑。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惟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医宗必读?虚劳》:“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不居集?上集?卷十》:“虚劳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以无恐者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精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第八节  肥胖
盖人之一身,以致充血生
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非常多。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肥贵人”及“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的描述。在证候方面,  《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的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型。此外,《素问?奇病论》中有“喜食甘美而多肥”的记载,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先天禀赋,劳作运动太少等多种因素有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肥胖的病机还与气虚,痰湿、七情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认为肥人多气虚,《丹溪心法》、《医门法律》认为肥人多痰湿。在治疗方面,《丹溪心法?中湿》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而痰消。此外,前人还认识到肥胖与其它多种病证有关,《内经》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女科切要》中指出:“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
   现代医学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病(如继发于下丘脑及垂体病,胰岛病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的肥胖病),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肥胖多因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先天禀赋等导致气虚阳衰、痰湿瘀滞形成。
一、病因
Ⅱ.年老体弱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40岁以后明显增高。这是由于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机能由
盛转衰,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又过食肥甘,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而肥胖。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食量过大,或过食肥甘,长期饮食不节,一方面可致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另一方面也可损伤脾胃,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蕴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使人体臃肿肥胖。
    3.缺乏运动
   长期喜卧好坐,缺乏运动布,化为膏脂痰浊,聚于肌肤活动减少,亦容易发生。
   4.先天禀赋
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呆滞,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脏腑、经络而致肥胖。妇女在妊娠期或产后由于营养过多,
    《内经》即认识到肥胖与人的体质有关,现代已明确认识到,肥胖的发生具有家族性。阳热体质,胃热偏盛者,食欲亢进,食量过大,脾运不及,可致膏脂痰湿堆积,而成肥胖。
   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由于女性活动量较男性少,故女性肥胖者较男性为多。
二、病机
    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成肥胖。
   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或兼心肺气虚;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临床常有偏于本虚及标实之不同。前人有“肥人多痰”、  “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之说,即是针对其不同病机而言。
   本病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一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食欲亢进,过食肥甘,湿浊积聚体内,化为膏脂,湿浊化热,胃热滞脾,形成肥胖,但长期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运,甚至脾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而脾虚日久,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或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可致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阻滞于经络,使肥胖加重,从而由虚证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二是各种病理产物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痰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而成郁热,痰热、湿热、瘀热。三是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它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瘅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
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体重超出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  二  (身高(cm)  —100)  X0.9)  (Bmca标准体重)20%以上,或体重质量指数'体重质量指数二体重(kg)/身高(m)’)超过24为肥胖,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即可诊断为本病。
   初期轻度肥胖仅体重增加20%—30%,常无自觉症状。中重度肥胖常见伴随症状,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等。
二、病证鉴别
1.肥胖与水肿水肿严重时,体重亦增加,也可出现肥胖的伴随症状,但水肿以颜面及四肢浮肿为主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与本病症状有别。
   水肿经治疗病理性水湿排出体外后,体重可迅速减轻相对较缓。
 2.肥胖与黄胖
降至正常,肥胖患者体重减轻则
黄胖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与肥胖迥然有别。中医内科学
相关检查
    肥胖病人一般应做相关检查,以便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明确是否存在并发症,并明确肥胖的病因。
   1.测量身高,体重、血压。
   2.血脂分析。
   3.测定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皮质醇。
   4.肝脏B超检查,肝肾功能。
   5.抗利尿激素测定。
   6.测定雌二醇,睾酮、黄体生成素。
   7.心电图,心功能、眼底及微循环检查。
   8.为排除继发性肥胖,可考虑做头颅X线摄片,显示蝶鞍有否扩大,骨质有否疏松,或头颅,双肾上腺CT扫描,测定T3、T4,TSH,以排除内分泌功能异常引起肥胖的可能性。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本病多为标实本虚之候。本虚要辨明气虚,还是阳虚。标实要辨明痰湿、水湿及瘀血之不同。
 2.辨明脏腑病位
 肥胖病有在脾、在肾、在心肺的不同,临证时需加详辨。肥胖病变与脾关系最为密切,临床症见身体重着,神疲乏力,腹大胀满,头沉胸闷,或有恶心,痰多者,病变主要在脾。病久累及于肾,症见腰膝酸软疼痛,动则气喘,嗜睡,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夜尿频多。病
在心肺者,则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神疲自汗等。
二、治疗原则
    针对肥胖本虚标实的特点,治疗当以补虚泻实为原则。补虚常用健脾益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泻实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病理性痰浊,水湿,瘀血、膏脂等。其中祛湿化痰法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方法,贯穿于本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三、分证论治
 1.胃热滞脾证
 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心烦头昏,  口干口苦,  胃脘灼痛嘈杂,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胃热脾湿,精微不化,膏脂瘀积。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代表方: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前方通腑泻热,行气散结,用于胃肠有积热,热邪伤津而见肠中有燥屎者;后方重在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于胃而见胃气不和者。两方合用,有清热泻火、导滞化积之功,使胃热除,脾湿化,水谷精微归于正化。
   常用药:大黄泻热通便;连翘、黄连清胃泻火;枳实、厚朴行气散结;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和胃;茯苓健脾利湿。
   肝胃郁热,症见胸胁苦满,烦躁易怒,口苦舌燥,腹胀纳呆,月经不凋,脉弦,可加柴胡,黄芩,栀子;肝火致便秘者,加更衣丸。食积化热,形成湿热,内阻肠胃,而致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有力,可用枳实导滞丸或木香槟榔丸。湿热郁于肝胆,可用龙胆泻肝汤。风火积滞壅积肠胃,表里俱实者,可用防风通圣散。
  2.痰湿内盛证
 形盛体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证机概要:痰湿内盛,困遏脾运,阻滞气机。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消痞。
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口千而不欲饮,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和胃,理气开郁消痞,适用于痰湿内盛,气机壅滞
    常用药:半夏,制南星,生姜燥湿化痰和胃;橘红、枳实理气化痰;冬瓜皮,泽泻淡渗利湿;决明子通便;莱菔子消食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湿邪偏盛者,可加苍术、薏苡仁、赤小豆、防己,车前子;痰湿化热,症见心烦少寐,纳少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可酌加竹茹、浙贝母,黄芩、黄连、瓜蒌仁等,并以胆南星易制南星;痰湿郁久,壅阻气机,以致痰瘀交阻,伴见舌暗或有瘀斑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泽兰等。
 3.脾虚不运证
 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前方健脾益气渗湿,适用于脾虚不运之肥胖;后方益气健脾利水,适用于气虚水停之肥胖。两方相合,健脾益气作用加强,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以杜生湿之源,同时应用渗湿利水之品,祛除水湿以减肥。
   常用药:党参、黄苠、茯苓、白术、大枣健脾益气;桔梗性上浮,兼益肺气;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肉渗湿健脾;陈皮,砂仁理气化滞,醒脾和胃;防己、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
   脾虚水停,肢体肿胀明显者,加大腹皮、桑白皮,木瓜,或加入五皮饮;腹胀便溏者,加厚朴,陈皮,广木香以理气消胀;腹中畏寒者,加肉桂、干姜等以温中散寒。中医内科学?  一
  4.脾肾阳虚证
 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舌淡胖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苔薄白,脉沉细。水饮内停。
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化饮。
    代表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前方温阳利水,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气内停之肥胖;后方健脾利湿,温阳化饮,适用于脾虚湿聚饮停之肥胖。两方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利
    常用药:附子,桂枝补脾肾之阳,温阳化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化饮;白芍敛阴;甘草和中;生姜温阳散寒。
   气虚明显,伴见气短,自汗者,加人参,黄芪;水湿内停明显,症见尿少浮肿,加五苓散,或泽泻、猪苓、大腹皮;若见畏寒肢冷者,加补骨脂、仙茅、仙灵脾,益智仁,并重用肉桂,附子以温肾祛寒。
   临床本型肥胖多兼见合并症,如胸痹、消渴,眩晕等,遣方用药时亦可参照相关疾病辨证施治。
'预防调护'
    肥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一旦形成本病,治疗一般不易。对本病积极预防非常必要,应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坚持治疗。本病患者饮食宜清淡,忌肥甘醇酒厚味,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维生素的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宜低糖,低脂、低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多食,暴饮暴食,忌食零食;必要寸有针对性地配合药膳疗法。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如根据情况可选择散步,快走、慢跑、骑车、爬楼,拳击等,也可做适当的家务等体力劳动。运动不可太过,以防难以耐受,贵在持之以恒,一般勿中途中断。减肥须循序渐进,使体重逐渐减轻,接近正常体重,不宜骤减,以免损伤正气,降低体力。
'结  语'
    肥胖是以体重异常增加,身肥体胖,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多由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先天禀赋等原因导致,其病机总属阳脾肾气虚、痰湿偏盛。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气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有关。肥胖多为本虚标实之候,虚实之间、各种病理产物之间常发生相互转化,病久还可变生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疾病,因此必须积极治疗。临证寸要辨明标本虚实、脏腑病位,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治本用补益脾肾,治标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饮食调摄及体育锻炼,以提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