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七版)-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参照奉节辨证沦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下篇 各论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1.年老体虚
中年之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精气暗衰,筋脉失养;或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气失凋;或罹患沉疴,久病体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情志过极
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凋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筋脉失养;或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人络,扰动筋脉;若思虑太过,则损伤心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痰,痰浊流窜经扰动筋脉。3.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阻滞经络而动风;或滋生内热,
痰热互结,壅阻经脉而动风;或因饥饱无常,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致使筋
脉失养而发为颤证。
4.劳逸失当
行役劳苦,动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损伤疲极;虚风内动;或贪逸少动,使气缓脾滞而气血日减
或房事劳欲太过,肝肾亏虚,阴血暗损,筋脉失于调畅而不得任持自主,发为颤
二、病机
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上述各种原因,导致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瘀血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肝壬身之筋膜”,为风木之脏,肝风内动,筋脉不能任持自主,随风而动,牵动肢体及头颈颤抖摇动。其中又有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瘀血生风、痰热动风等不同病机。
肝肾乙癸同源,若水不涵木,肝肾交亏,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若脾胃受损,痰湿内生,土不栽木,亦可致风木内动。
本病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
风、火,痰,瘀为患。标本之间密切联系,风、火、痰,瘀可因虚而生,诸邪又进一步耗伤阴津气血。风、火、痰、瘀之间也相互联系,甚至也可以互相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颤证日久可导致气血不足,络脉瘀阻,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滞乏力现象。
颤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风以阴虚生风为主,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
中医内科学
痰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或热邪煎熬津液所致。痰邪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闭阻
气机,致使肌肉筋脉失养,或化热生风致颤。火有实火、虚火之分。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
实火为五志过极化火,火热耗灼阴津,扰动筋脉不宁。久病多瘀,瘀血常与痰浊并病,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致筋脉肌肉失养而病颤。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二、病证鉴别
颤证与瘛疯的鉴别:瘛疯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
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而无肢体抽搐牵引和发热、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三、相关检查
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因脑部疾病引起颤证的诊断。眼底角膜色素环(K—F环)检查,血铜、尿铜的测定和肝功能的检查,有助于因铜代谢异常性疾病引起颤证的诊断;检测T3、T4及甲状腺机能,有助于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熄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
下篇 各论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熄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三、证治分类
1.风阳内动证
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
证机概要: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生风,风阳侵扰筋脉。
治法: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前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作用,适用于水不
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颤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黄,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补心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熄风活络止颤之力。
2.痰热风动证
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祛痰行气,后方清热平肝熄风,二方合用热化痰,平肝熄风,适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颤证。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若痰湿内聚,证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白芥子以燥湿豁痰;震颤较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胸闷脘痞,加瓜蒌皮,厚朴、苍术;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识呆滞,加石菖
蒲、远志。
3.气血亏虚证
头摇肢颤,面色咣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中医内科学证机概要: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补益心脾,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虚风内动之颤证。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柏子仁;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
4.髓海不足证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证机概要:髓海不足,神机失养,肢体筋脉失主。治法:填精补髓,育阴熄风。
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
代表方: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重在益气,填补精髓,适用于肾精亏损,神机失用,肢体震颤伴有智能障碍者;后方增液滋阴熄风,用于热盛耗伤阴滓,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拘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人参.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
若肝风甚,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决明;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溲赤,加黄柏、知母、丹皮,元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缓急。
5.阳气虚衰证
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 自汗,小便清长或
以温煦筋脉,用于肾阳衰微,筋脉拘挛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补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生姜补气健脾,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大便稀溏者,加于姜、肉豆蔻温中健脾;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
'预防调护'
预防颤证应注意生活调摄,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重要意义。
颤证病人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乎时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适当
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内养功等。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度宜人。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疮发生褥疮,要及日寸处理,按时换药,保持创口干燥,使褥疮早日愈合。
'结 语'
温
本病足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常见原因有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失宜、劳逸失当或其它慢性病证敛使月?/R卑肾病损。肝藏血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风动而颤;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虚则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四肢筋脉;肾阳虚衰,筋脉失于温煦;肾虚精亏,筋脉失于润养,神机尖用,而筋惕肉困,渐成颤证。治疗缓则以治本为主,急则以治标为主。治本子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凋补阴阳;治标予熄风,祛痰,化瘀:临床各种证型均町适当配伍熄风止颤之品。风阳内动者,宜潜阳;痰热动风者,宜清热化痰熄风;气血亏虚者,宜补益气血;髓海不足者,宜填精益髓;阳气虚衰者,宜补肾温阳?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灵活变通。本病为难治病证,部分患者呈逐年加重倾向,因此,除药物治疗外,还应重视调摄:
'临证备要'
J.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是其基本病机。肝藏血主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肾藏精生髓,肝、脾,肾亏损,则阴精不足,筋脉失养而致肢体震颤,因此,养肝健睥益肾是治本之法。痰浊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者,据“血行风自灭”之理,临证当用养血活血,化痰祛瘀通脉之品,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2.颤证属“风病”范畴,临床对各证型的治疗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熄风之法,而清热、平肝,滋阴、潜阳等也常与熄风相伍,常用的药物有钩藤,白蒺藜,天麻、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白僵蚕等。其中虫类药不但熄风定颤, 臣有搜风通络之功。正如叶天士所言: “久病邪正1昆处其间,?卓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运用虫类药物.以焙研为末吞服为佳,人煎剂效逊?临床证明,羚羊角粉在颤证的治疗上有肯定的疗效,久颤不愈者可配合应用,但其价格较贵,临证可用山羊角代替。
3.年高病久,冶宜缓图。因老年体衰,加之震颤臼久,脏腑气血失凋,病理变化复杂,往往难以迅速收效,欲过分求速反易招致诸多变证,故治疗只宜缓缓图之,慎用耗伤气血阴阳等攻伐之品。如能减轻症状,控制发展,则应坚持治疗。
'医案选读'
李某,男,85岁:
震颤,四肢失灵活,右重,形胖痰甚,颜面青黄微浮,饮食尚可,二便调和。壮年饮酒过多,湿甚生痰,隧道寒凝,痹而不通,筋失濡养,以致震颤,手足运动失灵。六脉皆沉,是为六阴之脉,俗谓寒湿之体。舌质淡而不红,苔白而滑腻,也属痰湿之征。治宜温运中
中医内科学
州,化痰柔筋,用导痰汤化裁、季秋之后,合苓桂术甘汤,四斤丸加减为丸,冀痰消筋柔,隧道畅通,营卫调和,震颤之患,可能减轻。处方:
茯苓6克 半夏6克 化橘红4.5克 炙甘草3克 姜制南星4.5克 炒白芥子6克明天麻6克 钩藤6克 远志3克 生姜3片
丸药方:明天麻120克,淡苁蓉120克,香木瓜120克,川牛膝120克,前四味用米醋半斤浸一宿曝干,法半夏60克,云茯苓60克,化橘红30克,白芥子(炒香,研细)30克,姜南星30克,熟附子15克,虎胫骨(另为细末)15克,沉香(另为细末,勿用火烘)15克,桂枝(去皮)30克,生白术30克,甘草15克。共研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
6克,早晚各服1丸,细嚼白汤下。
(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痰湿痹证震颤
病案二
张某,男,73岁。初诊:1991年6月15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主诉:右手震颤2年余,伴反应迟钝半年。患者来诊时右手不停振掉,如搓丸数票。平时不能持筷拿物,经常打碎碗碟,行走不稳,起步维艰,两年来逐渐加重。精神不振,反应迟钝,近事过目即忘。腰酸足麻,小便淋沥,夜尿频多,面色黯红而枯槁。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滑。脑CT提示: “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流图示: “两侧供血不平衡,左侧血流速度及流量下降,脑血管外周阻力增大”。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腰椎病多年。
此乃高年体虚,多病交织,肝肾亏虚为本,风痰阻络为标。治当熄风潜阳,化痰祛瘀,兼顾培补肝肾,方用:炙鳖甲1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牡蛎25克(先煎),炮山甲10克(先煎),炙水蛭5克,赤白芍各12克,炙僵蚕10克,广地龙10克,制首乌12克,大生地12克,制黄精12克,川石斛10克,怀牛膝12克。
服药7剂有效。服2个月再诊:原方去炮山甲,加枸杞子10克,加重培本之效。
又诊:服药4月来,精神良好,反应灵敏,舌色改善,面容亦稍丰泽,右手震颤明显减轻,有时已可不抖,生活亦已自理,唯有下肢仍有时麻木,两便正常,苔薄舌淡红,脉细滑。原法有效,因风象大减,转以培补肝肾为主,方用:大生地15克,制首乌15克,制黄精10克,枸杞子10克,赤白芍各12克,潼刺蒺藜各10克,黄芪15克,炙鳖甲1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制南星10克,水蛭5克,川芎10克,丹参12克。
又服2月,右手震颤基本消失,唯激动和紧张时仍抖。遂以本方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