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语文语法 >

第5章

语文语法-第5章

小说: 语文语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⑶对比法(正反对比论证);
 通过将两种完全对立的事物或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心的论证方法。
     ⑷引申法(归谬法);
 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即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个论断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从而证明对方的诊断是错误的。
;7_03:说明文的读写
71:
 *说明文的特点
     ①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②说明文主要功能是介绍事物构造、类别、成因、性质、做法、关系、
 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
     ③说明文着重解释客观事物的属性,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倾向。
72:
 *说明文的分类
     ㈠按说明对象分:
 ①解释、介绍实体事物的说明文;
 ②解释、抽象事物的说明文。
     ㈡按写作方法分:
 ①介绍性说明文。一般是介绍实物的说明文。
 ②描述性说明文。用描写结合说明的方法,形象具体地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常常带有文艺色彩。
 ③记述性说明文。用记述结合说明的方法,具体、详细地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
 或一件产品的生产、操作过程等。
 ④阐释性说明文。用说明结合简要的议论的方法,阐释比较抽象的事理。
 ⑤应用性说明文,以说明书、简介、规则、须知等为主要样式的常用性说明文。
;7_04: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7_1:
 *日记写作知识
     ㈠种类:
 ①记事式日记(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包括备忘式和记实式;
 ②认识式日记(记录自己对工作、学习、生活中某些事情的看法)
 包括随感式和研讨式;③专业性日记。
     ㈡文体的特点:
 ①日记是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以记录当天发生的事、当天的所想所感为主;
 ②采用第一人称写。③内容广泛,形式自由。
     ㈢写作要求:
 ①真实是日记的生命。②要选择最主要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写。
 ③注意一定的格式。第一行写日期,还可以写当天的气候。
 第二行空两格起写正文。
7_2:
 *书信写作知识
     ㈠文体特点:
 ①有极强的针对性。由于通信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
 因而书信的内容必然是有的放矢。②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根据写作的需要,
 内容自然可以是无所不包的,而形式上则随着内容的极为广泛而不拘一格。
     ㈡基本格式:
 ①称呼。②问候语。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这是书信的主体部分。
 ④致敬语。⑤署名、时间。署名写在致敬语的下一行的右方。
 在署名的下一行的右方写上日期。⑥信封。包括横式和竖式。
7_3:
 *说明书写作知识
     ㈠文体特点:
 ①说明书,是向读者简要介绍某种实物、影剧、戏曲、产品等的文字宣传材料。
 ②对被介绍的对象起解释、说明作用,一般与图表等视觉形象结合。
 ③语言简洁,明确。
     ㈡基本要求:
 ①真实性;
 说明书要向群众说明产品、作品,首先要做到真实、可靠,不说假话、
 大话、空话,内容要确切,描绘要真实。
 ②简明性;
 语言要求简洁明白,概括性要强,并力求简短、确切。
 ③通俗性;
 说明书带有很大的普及性,其阅读对象很广泛,因此文字应力求通俗、易懂,
 应多用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
 ④感染性;
 说明书应富于感染性,使人读后不仅初步了解介绍对象的一般内容,
 而且从感情上、心理上乐于接受它。
 ⑤多样化;
 写说明书要根据说明的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风格。
7_4:
 *申请书写作知识
     ㈠基本格式:
 ⑴标题;
 在第一行正中写“申请书”三个字;也可以在“申请书”前加上标明性质的字样。
 ⑵ 称呼;
 也叫“台头”。在标题下的第一行或第二行写上接受申请书的单位的名
 称或领导者的称谓,后面加上冒号。要顶格写。
 ⑶ 正文;
 在称呼下的一行空两格开始写。内容为:①申请什么,要求有关部门或领导者批准什么;
 ②提出申请的目的和理由;③表明自己的态度。
 ⑷结尾及署名、日期。
     ㈡基本要求:
 ①要把申请什么和为什么申请写清楚。②要注意申请书的接受对象。
7_5:
 *条据写作知识
     ㈠主要种类:
 ⑴单据(收条、领条、借条、欠条)
 ⑵便条(请假条、留言条)
     ㈡基本格式:
 ⑴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收到”、“领到”等字样。便条上写上“请假条”等字样。
 ⑵第二行顶格写对方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⑶正文应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说明所收(借、领、欠)的物品、名称和数量。
 便条则写明请假的原因、时间,来访的意图等。
 ⑷另起一行,在右半行写开条人姓名或单位的名称(如是单位应加盖公章)。再另起一行,
 在署名下写出日期。
     ㈢基本要求:
 ⑴条据中涉及物品、钱财的,一定要写清名称、数量等,数字应用大写,
 不可用阿拉伯数字。
 ⑵双方的姓名或单位名称,立条据的时间应写清楚。
 ⑶用语力求简明、清楚。
7_6:
 *启事写作知识
     ㈠文体特点:
 启事,是有关个人或单位向社会或一定范围的群众宣示某项事情的一种文体。
 其目的是提请公众注意或寻求支持、协助等。启事有其公开性。
 它一般是张贴在公共场合或刊登在报刊上。
     ㈡种类:
 招领启事、寻物启事、寻人启事、征订启事、征文启事、校庆启事、迁移启事。
     ㈢基本格式:
 ⑴第一行正中用较大字体写“启事”二字,也可以在“启事”前面加标明内容的文字。
 ⑵第二行空两格起写正文,说明提请公众或有关部门注意的事项或需要协助、
 支持的事项。⑶正文后另起一行,在右半行署名,署名下面写上日期。
     ㈣基本要求:
 ⑴内容要清楚、完整,以达到张贴启事的目的。⑵语言要明确、通俗、简洁。
7_7:
 *普通电报稿写作知识
     ㈠基本格式:
 ⑴电报头栏。
 ⑵收报人住址、姓名。
 ⑶正文及署名。先写正文,紧接着写发报人姓名。正文应顶格写。
 ⑷发报人姓名、住址、电话。
     ㈡基本要求:
 ⑴语言精炼、明确。电文应在精炼的基础上,明确达意,避免歧义或含糊。
 ⑵不加标点,不分段。应注意单音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⑶书写电文,每格只能写一个字(数字用括号括起来),应用正楷书写。
7_8:
 *内容提要写作知识
     ㈠文体特点:
 内容提要是关于图书内容及其特点的简要介绍文字,
 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内容提要也叫“内容说明”、“内容简介”。
     ㈡种类:
 ①梗概型;
 对于小说、戏剧等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一般在内容提要中介绍情节梗概,
 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描写型;
 对于诗歌、散文等抒情性的文学作品,在内容提要中可用文学笔调加以描写,
 介绍其风格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③说明型;
 对于文化、科技书籍,可以在内容提要中说明它的主要内容,
 有利于读者选择自己需要的读物。
 ④评论型;
 对于学术理论著作,可以在内容提要中评论它的价值和影响。
     ㈢基本要求:
 ⑴内容提要要惜墨如金,写得相当简炼。⑵文字要准确、通俗,
 不能罗列过多术语。
7_9:
 *计划写作知识
     ㈠基本内容和一般格式:
 ⑴计划的名称;
 即计划的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标题应把单位名称、
 计划内容和执行计划的有效期等准确地概括出来。
 ⑵计划的正文;
 第二行空两格写。①制定计划的依据和目的。②计划要达到的个体指标和要求。
 ③要达到目的具体措施、做法,分几步完成,
 完成的期限以及分工(负责的部分或个人)。
 ⑶计划制定者及日期;
 制定者写在正文下一行右半行,日期写在制定者下面。
     ㈡要求:
 ①制定计划应实事求是。
 ②计划的正文,为了使眉目清楚,一般是分段分条写,也可以标上序号。
 ③与计划有关的一些资料,在正文里表述不方便,可以附表附图。 
 古代文化常识
_1: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_2:

 春季:&
 孟春(一月)&
 仲春(二月)&
 季春(三月)
 夏季:&
 孟夏(四月)&
 仲夏(五月)&
 季夏(六月)
 秋季:&
 孟秋(七月)&
 仲秋(八月)&
 季秋(九月)
 冬季:&
 孟冬(十月)&
 仲冬(十一月)&
 季冬(十二月)
_3:

 月份(阴历)&
 一月:&
 正月、端月、新正、开岁、嘉月、陬月、孟月、孟春;
 二月:&
 杏月、丽月、仲春、酣月、如月;
 三月:&
 桃月、季月、晚春、暮春、蚕月;
 四月:&
 麦月、阴月、梅月、初夏、余月、纯阳、清和月、槐月、孟夏;
 五月:&
 榴月、仲夏、蒲月、皋月、天中;
 六月:&
 季夏、暑夏、焦月、荷月、溽暑、且月、伏天;
 七月:&
 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瓜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
 八月:&
 仲秋、桂月、壮月、仲商、竹春;
 九月:&
 暮商、季秋、菊月、霜序、朽月、玄月;
 十月:&
 初冬、开冬、露月、良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
 仲冬、幸月、葭月、畅月、龙潜月;
 十二月:&
 季冬、残冬、腊月、冰月、严月、涂月、嘉平月;
_4:

 十二时:&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晡时、
 日入、黄昏、人定;
 时辰:&
 (23时…1时) 子时&
 (1时…3时)  丑时&
 (3时…5时)  寅时&
 (5时…7时)  卯时&
 (7时…9时)  辰时&
 (9时…11时) 巳时&
 (11时…13时)午时&
 (13时…15时)未时&
 (15时…17时)申时&
 (17时…19时)酉时&
 (19时…21时)戌时&
 (21时…23时)亥时#。
_5:

 朔:&
 每月初一称“朔”。
 晦:&
 每月最后一日称“晦”
 望:&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称“望”。
 既望:&
 “望”后第二天称“既望”。
 元旦:&
 阴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也称“元日”、“元辰”、“端日”,现称“春节”。
 人日:&
 旧称阴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据传说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
 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
 上元:&
 旧以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名“元宵节”,也称“灯节”。
 社日:&
 “社”、即土神,“社日”是我国古代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日子。社日一般用戊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
 寒食:&
 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清明:&
 旧称“三月节”,在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有扫墓踏青习俗,至今仍保留。
 花朝:&
 旧俗阴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
 端午:&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本名“端五”,又名“端阳”、“重五”。
 七夕:&
 七月初七日晚,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
 中秋:&
 八月十五日,这天在秋季的正中,故称为“中秋”,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节:&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故称“重阳”。
 三九:&
 即三九天。从冬至次日起,每九天为一九,到九九共八十一天。称数九寒天。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这一天称“岁除”,俗称“年除日”。
_6:

 赤县神州:&
 “中国”的别称。包括翼、兖、青、徐等九州,后人常用“赤县”、“神州”代表中国。
 中国:&
 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居天下之中,
 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候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
 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行政区的划分,州名说法不定,《尚书》。
 九州:&
 认为是翼、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吕氏春秋》有幽无梁,
 《周礼》有幽、并无徐、梁。
 八荒:&
 指八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荒远的地方。
 五湖四海:&
 五湖,五个大湖的总称,先秦专指太湖,或者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近代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四海”有两层含义:㈠泛指海
 内之地,即四方;㈡指中国四面环五湖四海绕着的海,具体指东海、
 南海、西海、北海。春秋时认为北海即渤海,而汉代苏武牧羊的“北海”是现在
 的贝加尔湖;西海最早指青海,张骞通西域后,人们称波斯湾为西海,
 亦说为现在的地中海。
 山东山西:&
 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有时泛指战国时秦
 以外的六国土地);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和当时的“关中”,
 即今陕西一带含义相同)。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的晋国,
 均地处太行山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金代起,山东成为行政区名,
 指山东半岛一带,从元代起,山西也成为行政区名。
 关内关外:&
 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
 亦称“关中”,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明清称今辽宁、吉林、
 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外而得名。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
 崤函:&
 古代崤山和函谷关的合称。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因关在谷中,
 深险如函(匣)而得名。崤山东自河南新安县境,西迄潼关,高峰凌绝,地势险要。
 五岳:&
 古代对五座著名大山的总称,以历代帝王在此祭祀山神得名。
 通常以泰山为东岳(在今山东省),衡山为南岳(在今湖南省),
 华山为西岳(在今陕西省),恒山为北岳(在今山西省),嵩山为中岳(在今河南省)。
 塞外:&
 “塞”指长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长城北,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西部一带。
_7:

 夏朝:&
 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鄩(今开封西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等。
 商代:&
 亳(前期,今山东曹县南),殷(后期,今河南安阳小屯)。
 周:&
 西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
 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汉:&
 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东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三国:&
 魏:洛阳(今河南洛阳)蜀:(今四川成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