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心理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心理的个体发育扩展了社会的系统发育。
我们再来谈谈幼儿时期,看看家庭内部的一个孩子和他成年的母亲,孩子因为生理上需要的依赖性,不得不与母亲成对地发展,通过这种成对地发展获得所有的语言结构和行为结构。
孩子了解、感知着社会,母亲塑着证实事实与其它事物的方式。为此,孩子的任何愿望和表情一想要水、牛奶、水果、玩具、困倦、遗尿、害怕——所有的需要都是以回答母亲的方式反应出来的,孩子以母亲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类型。只要孩子还很小,母亲是完全可以满足他的要求的。因为在那个阶段(从出生到10~12岁),母亲对孩子的一切要求是无所不知的。但是当他有了成年人的要求,当他想找其他的朋友、伙伴,当他发展到有了性方面要求,当他去上学,又得满足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了,想要辆摩托车、汽车时,在两极的情况下那种旧的两价人格就不能胜任了。当年轻人没有满足、又没有能力实现高层次的要求时,就会感到非常失望与挫折感。为了超越这种挫折感…就要使用那个古老的防御方式,开始是母亲欺骗儿子,但接下来儿子成熟后将又会欺骗母亲。事实上,这个欺骗的规则是有矛盾心理的,但总是被更强的那种“极”操纵。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总是社会在操纵个人。
当孩子还很小,他哭,耍孩子脾气和生病的时候,母亲如果不理他,长大后,当他同样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就会表现出暴力、社会犯罪(这都是与小时候的任性相符的),或者表现出心身的某种病态,或存在着一种焦虑等。
几乎所有人都无意识地坚持两价人格,当人的某种行为遇到一些问题,又没有能力解决它的时候,会突然强迫自己再次重复它。解决办法并不是新的方式,而是重复性的。对于每个困难,会做出病态反应、抑郁症或者暴力反应。
事实上,一个人可以在生理上失去母亲,但仍需继续成对地发展。人不能够单独生活,在生活中总是需要联系。
他被迫选择的重复主题,也就是说强迫自己和另一个主体在另一个环境中生活在一起。他仍重复旧的模式,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模式。小的家庭消失了,但大的社会又进入到了他的生活中。主体依靠于另一个男人,另一个女人,一种宪法,一种想法,所以他做事时,社会的相互影响又总是与这种成对关系联结在一起的。
社会是以母亲作为基准线形成管理模式,如监狱、学校、医院、公共机构;它们不是发展一个公民的个性,而是通过慈善的心理学来供养公民的,也就是说,当社会想要教育或纠正公民行为的时候,不是发展他的个性的批评意识,而是采取适当的服务、慈善功能。这样,公民则容易与它一致。
大体上说,社会就是母亲,母亲又是从母亲的子宫进人到社会的子宫,所有的选择关系,都是建立在强迫自己的模式基础上的。
这种病理性尤其表现为想要出众的疾病,如“赶时髦”的问题上,因为这些问题能更加突出儿童的自我陶醉。为此,吸毒只是寻找母亲的心理淫荡;艾滋病是奢望和母亲最高的心理亲密;犯罪是不同的需要,以便获得母亲的亲密了解;强制重复古老的机械方法,只是专门确认两价人格的延续性。比如说夜间遗尿是用来引起成年人对自己性伙伴的兴趣和用某种方法来激起对方的性欲。因为夜间遗尿也可能不是一件坏事,而是防卫的一个正常的机械方法。但对于儿童来说,当其成为病理转移时,就变得危险了。
根据本体教育心理学,当孩子染上一种真正的疾病时。不使孩子喜欢这种疾病并要治疗它,就应该以一些挫折来处理。列所有符合医学预测的一切需要,(当然是他喜欢的东西)、比如甜食、电视、朋友,都不给他。如果在这个时候,与此相反,他的注意力会成倍增加。他就会感到得这种疾病符合超级快感的需要。
父母亲都应该教育孩子自己长大,当以后父母不在时,孩子能单独生活并长大成人,在生活中成熟起来。父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保护子女,但要帮助他们能够应付各种挫折和困难。我们能够教给孩子们的唯一道德是天天能把自己的事好做,因为人把自己的事做好,这些事也能造就人。尤其应该教育孩子永远不能犯自己反对的错误,应该学会在生物一社会的系统中实现功能自我的能力。
心理治疗与必要时使用手术刀来切除来切除这种两价人格,并开始培养主观自我是十分相似的。
必须强调这种观点.社会不会发展个人批评。但是,在所有个人身上,会发展母性的慈善。实际上,社会满足他们的需要,并使他们成熟起来。确切地说,就象母亲教育子女了解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因此,人们永远也找不到对自己心灵哲学本质的回答,尽管人类主体服从社会规则,但其本身总是有失败的感觉。
自我实现是人类个体的,而不是社会一种特有任务。因为社会有“相同”的规则,而实体的生活因携中却有“绝对无限”的规则,由此产生了心理治疗的必要性。以主体实体的不可重复的原则.来检查个人的所有进程和思维的方式,也就是说,证实他们的行动工具是否有效。只有那些能产生新生事物的模式才是健康的,这里讨论社会是徒劳的。每个人在自己心灵深处应该是成熟的,真正的革命只是一个选择。
四、家庭的功能
作为神经官能症的病源分析,讨论了两价人格之后,最后研究家庭逻辑学。旨在了解神经官能症形成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以某种称谓(母亲、父亲、祖亲等)将自己的存在神圣化。为了了解这些对个人意识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不需要考虑智慧,并不能将语言与思想分开。任何人都必须用小时候学到的语言,合理地结构成体系。没有语言便没有思想,没有理性便没有存在。但是意识的语言来源于父母,父母建造了我们的学习逻辑。
4.1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为了了解谁是父母,需要从分析他们的历史身份开始。
通常是两个年轻人,两个普通人,两个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一般人,希望履行义务,结婚、生儿育女的两个人。
两个没有生活经验的人开始创造品行结构,在新人内部创造语言结构。不要只是认为大多数父母对教育是一窍不通的,相当多的情况是第一次做母亲的人,都是担惊受怕这么过来了。一旦有了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去碰孩子,怎么哺养孩子,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如果没人帮助,就不知怎么办。
平均起来可以肯定,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在子女这一客体前都是失败的人,他们将生活建立在定型和情结基础上。另外大部分母亲不隐藏一个真正的愿望,就是在怀孕后.继续妊娠。
不管是因为无知,还是因为存在主义的挫折,他们一般都必须自我补偿。
请想想一个孩子的例子,有人送给他一个小动物,这个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我的”,有人触及我们认为非常隐私的东西时,讨厌的感觉可想而知。这个例子说服力不强,但能说明客观的作用。作为另一对象,根据其同一性,另一个对象并不存在,但这只是根据这些对象同一性的需要。所以母亲与孩子建立的第一关系是客体关系,不是本人关系。因为孩子是母体的一部分。通过母亲与孩子的各种接触,养育孩子成为母亲的补偿要求。
另外,孩子生活在母亲的心理感知的子宫内.妊娠期闯.胎儿的活动与母亲是同步一致的。
孩子1岁时,也与母亲的精神与身体的表面刺激共存。这种感觉一直在加强,直到孩子需要建立和母亲的客体关系。这样孩子就根据母亲的模式来过滤,吸收外部世界。
一个大人看花,手就要去摸花,这是大人与客体的关系。而小孩是根据母亲的激动情况来采花,然后依据从母亲那学到的感觉来识别第一个外部世界。他不是根据现实——美、丑、善,而是根据自觉或不自觉从母亲那学到的思维和感觉来接受外部客体。当然,这里所说的“母亲”,不仅是指生理上的母亲,也可以指与孩子有关系的成年母亲,可以是代人照顾婴儿者,也可以是祖父、叔叔等等;也就是说孩子的第一生存依靠。
举一个母亲的例子。她临死时生下一个婴儿,婴儿由另一个人扶养,在这种情况下,成年母亲指的是婴儿与外部世界的中间人。
为了了解这种两价人格的影响是如何的大,我们可以想想从小学到中学毕业时所学到的基础文化;我们根据书本和老师的教导来认识世界。当我们有可能自己来证实某些地方或某些文化时,就会发现这些地方或文化是绝对不同的。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现实以一种方式,文化以另一种方式陪伴我们一生。
前面我们是以母亲的观点来讨论问题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孩子的观点。
4。2 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在各方面都要依赖别人,他在母体内受母亲的心理生理内在影响而长大,头9个月里,他不是从大脑、手或心脏吸取营养,而是从母体的内脏汲取营养。
为此,根据本体心理学,知识的第一因素是内心因素,第二阶段才是口头的。
从妊娠到孩子l岁,小孩部依赖别人,这时他只有一个基本直觉:他所依附的母亲是活着,不是死了。根据生存的基本规律,他完全靠这种依赖来生存。
从2岁起…可以出现自主的端倪。人类客观自主的起点是第一次说“不”。
这个“不”是个信号,孩子说了“不”不管是因为玩还是胡闹,这个“不”代表了自主的开始。
母亲爱孩子,给了他生命,但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不管怎样,母爱子,以自己的风格和模式教育他。成年母亲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孩子:可以决定他的策略,他的盟友,他的爱好,母亲在各种环境中是最强的人,母亲是生活中无所不能的,孩子什么也干不了,依赖母亲才得以存在。
同时,母亲在家庭内部为争作主角不断的斗争,无论她受苦还是斗争,孩子总是站在母亲一边的。
一方面是家庭定型强迫孩子去初步适应神经语言,另一方面是孩子自己的生活。母亲学校之外的是对生活的设想,每个人出生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尽管个体是母亲建立的。一些奇迹和事件都是对生命力的设想,开始是很微弱的,以后会变得非常强大。到了多变的那个年龄,不超过6岁时,孩子就会开始懂得自己是一个现实,而母亲是另一个。这时,他潜在的设想则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他感到自己有别于他人,感觉到了自己是一个“个人”。当他想在思想上自主时,很可能就要运用他所记住的母亲教他记忆工具。孩子的力量无法与那个赋予我们生命的人相竞争,母亲关住了感情的氢氧燃料,孩子沉没了。
从一方面讲,存在着母亲“极”。我们能插入社会极中,因为社会定型是由母亲极过滤的。另一方面,是自然的最初的个人设想,它组成了现实社会的另一个“极”“自然极”。
接下来,孩子开始形成了矛盾心理,以一种方式思考,而以另一种方式行动,他尽力深入了解以证实自然极,但总是使用“母亲极”,因而永远不能确切了解。
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个孩子成熟以后,有做一件事的愿望和勇气,但瞬间会感到害怕和犹豫不决。
会有很多人,如同一支部队受着两个互不相识的将领的指挥,由此产生了精神分裂。如果接下来这种分裂很严重,或者甚至比母亲极更占上峰,那就会产生病理的精神分裂和开始了明显的病症。
显而易见,表现出来的第三种“极”就是生活因携(Inse),即生存极。
一只手可以抓住栎树的种子.栎树种子在手里的时候尽管有了它的潜在计划,但什么也做不了。当种子落在地上,没有被虫子、蚂蚁、鸟吃掉,找到了自己的土壤,然后就开始了自己真心的生活。二十、三十、四十年后,变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小鸟在那里筑巢。
人类也如此,如果孩子根据自己实体的生活因携发展就会长成大树,否则,就会枯萎或者还没有在世界上生活就死去了。
总而言之,这种双极性,经常不断地发生在几乎每个人身上,代替母亲位置的是法律、国家、规章制度和政治,在所有基本的选择中,主体承受着矛盾心理。
孩子感觉到了独立性.懂得了有别于他人,有了与母亲、家庭、社会不一致的特殊要求。这样也许会适应,也许会痛苦。当他感到有别于他人却不想适应时,就会妥协。由此便想出了一些策略,通过这些策略来适应,但是以某种方式又保持不变。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策略;不停的腹泻,突然发高烧,百日咳,夜问的恐惧感,斜眼等等。以这种方式主体想出了防御方法。
防御方法是一种生存的艺术,通过孩子它能够部分维护自己的个性,同时获得母亲方面的注意和关怀。
在疾病的策略中,孩子第一个选择的方法是幻想。毫无例外,他们能想出各种方法,只要有用。在他们的智慧中,孩子能够使一个器官萎缩或改变神经的程序,然后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畸变和疾病。
在这个年龄.孩子有了让自己身体任何部分产生兴奋的能力,不要忘记他已经知道自己正处于身体发生变化的阶段。不象是成年人,身体上已经成熟,所以他们的演化放慢了。起码从外部观点来看,孩子正处于机体在不断发生运动的阶段,一切都在变,所以思想自动地与器官产生协调。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向性是自动成型术,是身体成型。
显而易见,这都不是因为任性而发生的,只是当孩子面对应该决择的时刻才能发生。一旦作为孩子的个性学会了这种策略,他就会与我们分离。这种防御方法应该使用,因为他如果长大成人,他就能够自己决定了。
这种防御方法就象他的神经元中记忆的痕迹一样被确立下来,每一次当成年人感到自己经验不够丰富时,就不能用适应性的办法来处理,在这个时刻,他就会用过去的老经验.他就生病了。
总之,因为母亲不在了,面对成年生活的各种困难时,他的办法就没用了。他忘了自己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里有不断的斗争。对待新的困难,不是形成新的策略而是在病理的夸张中,耗尽了自己的智慧。心理的情结,疾病、个体发育的变异中的偏差、主体的不可靠性,被分成几部分。所有这些,按照儿童初期形成的防御方法,构成了自己这个主体。
治疗就是通过逐渐解除稳定不变的定型和防御方法,再现和再赋予主体生存极的独特性。
这些涉及的并不是反对家庭。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家庭阻碍了一个孩子真正自我的自主性的形成。
归根结底,我们分析生活因携实体证明,个人是属于生活的,每个人都应该爱丈夫、爱妻子、爱儿子、爱世界。个体应该经常与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因为是生活给人以乐趣、权力与和平。
本体心理学与心理疗法
这一部分将介绍一些本体心理学的心理疗法。心理疗法的具体治疗工作分为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在后面的章节将引用一些临床病例加以说明。
本体心理学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