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阿含经-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杂阿含第一经(无常经)
/刘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杂阿含第一经(无常经)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
???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向比丘们开示道:「应当观察色蕴是无常的,这样的观察,就是合于正确的观察。它使行者生厌离心,不再贪爱肉身,使心得到解脱。像这样,观察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也是无常的,就是合于正确的观察,能使行者厌离它们,断除对各种感官知觉的贪爱,从而使心解脱系缚。像这样,比丘们!从五蕴的系缚中解脱出来,就能自己记说:『此生是我最后的一生,清净圣洁的梵行已建立,完成了圣弟子的行持,清楚知道自己不再受生。』如同观察五蕴无常一样,观察五蕴是苦、不具实性、非我,也是同样的道理。」那时,比丘们听了佛陀这番开示,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
注释:
色:五蕴之一,构成身体四类元素(旧译四大)之总称。四大系指地大(毛发、皮肤、肌肉、骨骼、脏腑等)、水大(泪水、血液、汗水、油膏、唾液、尿液等)、火大(体温、暖气)、风大(呼吸、气息等)。
???? 受:五蕴之一,感受、感觉之意。可分为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尚可依六根所受,细分为眼、耳、鼻、舌、身、意之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五蕴之一,记录心理的经验、忆念等精神作用。
?行:五蕴之一,决心、意志、冲动、有特定目的之心意趋向等精神作用;属于有意识的行为动力。
?识:六根与六尘接触所生起的知觉作用。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自证:不待向他人求证印可,而自行记说修行果证之意。世俗之学历文凭、专业执照、官位及各种身分地位,均由他人授与或认可;一般宗教信徒依靠神力救赎,甚至像法亦须仰仗佛力接引或访求明师印心,不若正法律中,学者「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乃至「自知自证」。
?
译者按:「色」于五蕴中系指「色蕴」,包含地、水、火、风四大或眼、耳、鼻、舌、身五根,而于六尘中则指「色尘」,即一切能为视觉感受之实体或影像之泛称;二者应予区别。「色蕴」与「色尘」固均有物质之涵意,惟四圣谛既以苦谛起始,四念处复以念身为先,可知佛说观五蕴无常、苦、空、非我,系针对有情之身心觉受而说,并非漫无边际。佛灭后,部派论师及当代学者颇多探讨外境虚实有无者,自炫其玄谈戏论为第一义谛,诤论不休而无济于灭苦,可谓画蛇添足,自扰扰人;果如世尊所诫「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又受、想、行、识之生灭变易颇速,初学者不易把握,故修习四念处,似应从念身下手为宜。其具体方法,详载于汉译中阿含第八十一经(念身经)、第九十八经(念处经)及巴利圣典之长部第二十二经(大念处经),学者可自行查阅。
杂阿含第1227经(祖母经)
/刘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波斯匿王为着他一向敬爱的祖母去世了,就到城外为她举行火葬,向遗骨行礼致哀。
丧礼结束后,波斯匿王蓬头垢面,神情恍惚地来到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退坐在一旁。那时,世尊问波斯匿王:「大王!你从哪里来?为何衣冠凌乱,容颜憔悴?」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敬爱的祖母去世了。刚才到城外举行火葬,向遗骨行礼致哀后,就直接来见世尊。」
佛陀就问波斯匿王:「大王想必很思念敬爱的祖母?」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实在很敬爱怀念我的祖母。世尊!倘若将我国内所有的象、马、七宝,甚至我的王位让与别人,能够换回祖母的生命,我都愿意割舍。如今,既无法使我的祖母复生,生死永别使我悲伤愁苦,难忍丧亲之痛。曾听世尊您说过,一切众生,从卑微的小虫到尊贵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没有不命终的,没有只生而不死的,今天我才觉得世尊您说的很有道理。」
佛陀说:「大王!确实如此!一切众生,从卑微的小虫到尊贵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最后都会命终,没有只生而不死的。」佛陀接着又说:「无论生为婆罗门种姓、剎利种姓或是豪门世家,有生就有死,没有不死的。即使是剎利种姓的人当了帝王,加冕登基,君临天下,统治四方万民,有强大无比的军力,能征服列国,终有命尽的时候,没有不死的。又或者说,大王!生在长寿天成为天众,于天宫里游戏自在,享受快乐,最后仍然命终,没有不死的。又或者说,大王!阿罗汉比丘烦恼已断尽,舍离尘劳重担,完成了行持,断除了一切结使,得到解脱,他们也一样会死,舍去身命,入于涅盘。又或者说缘觉圣者,善于调伏烦恼,证得寂灭,最后也会命尽,入于涅盘。诸佛具足十力与四无畏,破邪显正如同狮子吼,最后也会命终而入涅盘。从这些例证看来,大王!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下自小虫,上迄天神,有生就有死,最后都会衰败而逝,没有不死的。」
??? 这时,世尊就说出以下这首偈:
??? 「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 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
????? 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 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盘。
????? 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 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
???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这番开示,充满法喜,起身行礼,告退而去。
??? 译者按:「爱别离」为八苦之一,丧亲之痛尤为其最。众生无论富贵贫贱、得失荣辱,终有命尽之时。古往今来,因之垂泪兴叹者,不知凡几。欲灭苦,断三种有母子畏、三种无母子畏者(杂阿含第758经),应行八正道。
杂阿含296经(因缘经)
/刘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文言语译
???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竹园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解说「因缘法」和「缘生法」。甚么是「因缘法」呢?就是所谓有此事故,有彼事,因为「无明」而有「行」,因为「行」而有「识」,……乃至有众苦聚成的有情世间。不论世上有没有佛陀,这个法则始终存在着,具恒常性与普遍性,诸佛自悟缘起,证得无上正觉,为人们演说、开示、显发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因为「无明」而有「行」,因为「行」而有「识」,……乃至有「生」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个法则过去久远以来即已存在,现前如此,未来也必定如此;它是生命现象的定律。「因缘法」的特性就是这样,一向如此。「因缘法」不离芸芸众生,「因缘法」不外有情世间。它是以智慧如实观察了知的真理,并非颠倒谬见。像这样,顺着「因缘法」而生起的各支名目,称为「缘生法」,也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些统称为「缘生法」。多闻的圣弟子正观「因缘法」与「缘生法」,了解到「名」与「色」不论在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相依相存,彼此互为因缘;进而领悟到它们生灭不已、无常、非我,就不会冥索前世,问说:『我于前世存在?我于前世不存在?我于前世是哪一类的有情?我于前世的经历如何?』也不会臆测来生:『我于来生将存在?我于来生将不存在?我于来生将投生成为哪一类的有情?我于来生的际遇将会如何?』对于现前的五蕴身心不会疑惑地问说:『生命的本质是甚么?为何有生命?前世我是谁?来生我将投生到何处?众生从哪里来的?它们在此命尽后将往生何方?』这些迷惑就如同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被各种世俗谬见所系缚一样,于五蕴内外妄执有我(我见)有众生(众生见),相信灵魂不灭或自性常存(寿命见),迷信符箓咒术、祭典仪轨或各种趋吉避凶之道(忌讳吉庆见)。一旦正观缘起,到了那个时节,圣弟子清楚知道自己已断除了前述的种种邪见;犹如截断多罗树头使其不再发芽,断除了生死轮回的根本,终将于未来证解脱涅盘而不再受生。这就是多闻圣弟子对于「因缘法」与「缘生法」实实在在地知法见法,有了深刻的觉悟,善加修持而入于法流。」佛陀作了这番开示,比丘们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译者按:若人生百岁,不识缘起,不如朝夕,得而悟之。本经所述关于三世、人、我、众生之种种疑问,皆源于身见;易言之,未能正观缘起者,必有前述之迷惑。一旦断除身见,诸多邪见疑惑亦随之冰销瓦解而得「度疑清净」(南传佛教用语)。晚近,十二因缘之诠释有「三世说」与「当下说」之争。持后说者谓「三世说」系我见未断之知见,甚至诋觉音为附佛外道,或即本于此经而发;惟考全经文义,关于三世、人、我、众生之种种索问中之「我」当系指「灵魂」、「神我」、……,不应与反身代名词之「我」混为一谈。况且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并不因时因地而异。学者不应望文生义,甚至断章取义,执经文中之「不求前际……,不求后际……」等语而谓以十二因缘解说三世系婆罗门义。又求那跋陀罗译本中之「法空」应为「法定」之误(参看《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释经本母、《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十一〈缘起品〉所载此经之别译及巴利圣典《相应部》〈因缘相应〉第二十经)。我国学者有广演「法住法空」并与般若空义互相参证论述者,应系误会。
◇◇◇◇◇◇◇◇◇◇◇◇◇◇◇◇◇◇◇◇◇◇◇◇◇◇◇◇◇◇◇◇◇
杂阿含第906经 (法损坏经)
/刘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大迦叶尊者住在舍卫城的东园鹿母讲堂,于黄昏时出定,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坐在一旁,向佛发问:「世尊!您从前为僧团制戒还不多的时候,比丘们多乐意学习受持;如今制戒已多,乐意学习受持的比丘反而较少,是何缘故?」佛陀说:「迦叶!由于世人广造恶业,寿命也渐次减短,贪欲烦恼充斥人心;兵燹、饥荒、瘟疫茶毒世间,众生的福报渐减,邪知邪见大行其道,虽然为弟子们制定许多戒律,乐于学习受持的人却很少。迦叶!就如同世界面临末劫时,真正的七宝尚存于世间,就有假冒的七宝出现,取而代之,使真宝隐没。就像这样,迦叶!如来的正法将灭时,有相似的像法出现;相似的像法流布后,正法就灭。航行于大海中的船,若超载过多的珍宝而翻覆,就会立刻沉没。如来的正法,则不会这样,而是逐渐地消灭。如来的正法不会为地震、洪水、劫火、罡风所毁坏,直到冥顽邪恶的众生出现于世间,喜好恶事,心怀不善,造各种恶业;将非法说成是正法,将正法诬谤为非法;那本非戒律的规条被奉为戒律,真正的戒律反而被贬辱抛弃;将各种似是而非的法义、经句、觉受大肆宣说,广为传述,如来的正法就会因此而隐没。迦叶!有五种因缘能令正法沈沦消失。是哪五种呢?若比丘对佛陀不敬重恭顺,却仍依止于佛陀而住;对于法义、戒律、随机施教的开示及佛陀所称叹的梵行清净者不恭敬尊重,却仍依止于僧团而住。迦叶!这就是五种能令正法沉没的因缘。迦叶!有五种因缘能令佛陀的正法律不会沉没、不会被忘失、不会退减。是哪五种呢?那就是比丘恭敬尊重佛、皈依佛;也恭敬尊重法义、戒律、日常的开示及佛陀称叹的梵行清净者。迦叶!这就是五种能令正法律不会沉没、不会被忘失、不会退减的因缘。所以说,迦叶!应该这么学:恭敬尊重佛、法、戒、平时的开示及佛所称叹的梵行清净者,并依止于僧团而住。」佛陀讲完此经,大迦叶尊者很高兴地起身行礼,告退离去。
译者按:此经当系佛陀老年时所说,盖其晚年迭遭巨变,不仅故国覆灭,高徒相继殇逝,且提婆达多破僧,率众叛离而去。经中言及五浊茶毒世间与像法惑乱正法,字里行间颇多感触,读之令人掩卷太息。『像法』系『正法』之反义语,即似是而非之法义;积二千余年之流布,其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例如:
正法曰『戒、定、慧具足』,像法曰『只管打坐』;
正法曰『佛、法、僧、戒四不坏净』,像法曰『一句佛号』;
正法曰『无常、苦、无我』,像法曰『常、乐、我、净』;
正法不可杀生,可食三净肉,像法则不食鱼和肉。
正法以阿罗汉为僧宝,像法则贬之为焦芽败种;
正法曰『离欲、离诸不善法』,像法则曰『烦恼即菩提,淫、怒、痴俱是梵行』;
正法曰『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像法曰『本来具足』;
正法曰『尽形寿』,像法曰『尽未来际』;
正法曰『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像法曰『去后来先作主公』。
如是诸多像法,每使人目眩神迷,无所适从。志求灭苦者开卷闻说,是法非法,当慎思明辨,妥为抉择。(《嘉义新雨杂志》第29期)
杂阿含第300经(自他经)
/刘宋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住在俱卢国的调牛村里。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参访佛陀;与世尊见了面,互相寒喧问讯后,就退坐在一旁,向佛问道:「乔达摩!众生的苦乐是自作自受的,你说对不对?」佛陀回答那位婆罗门说:「我不能依着你的问法回答这个问题。不应断言众生的苦乐是否自作自受。」那位婆罗门又问:「那么,众生的苦乐是否异作异受?」佛陀仍然回答他说:「苦乐异作异受的说法,也不应置答其是非。」那位婆罗门不解地问道:「为何我问众生的苦乐是否自作自受或异作异受,你都不给我肯定的答复?这是甚么道理呢?」于是,佛陀向那位婆罗门开示道:「所谓『自作自受』,就是认为受报者即是造业者,二者具有同一性,这就堕于真常的知见。至于『异作异受』则认为受报者与造业者彼此互异,二者不具同一性,这就堕于断灭的知见。合于真理的说法,是舍离前述两种偏邪的见解,处于中道而说的,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因'无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识',…,乃至有'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