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古希腊文学简史 >

第6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古希腊文学简史-第6章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古希腊文学简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的命运,却又无力改变。“日子到了,逃也枉然。”然而她没有退却,而是以大无畏的精神去迎接厄难。从这么一位弱女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阳刚之气。

  埃癸斯托斯是忒耶斯提斯的第三个儿子,他有各种理由去杀阿伽门农,并策划了这一暗杀;然而,暗杀是克氏独自完成的,他却连提起利剑的勇气也没有,只能在事后对着阿伽门农的尸体咬牙切齿。他的怯懦与克吕墨斯特拉的敢作敢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阿伽门农》的结构比较简单,但布局比较巧妙。该剧开始时比较平静,守望人在房顶守望,随后歌队入场,由此引出引伽门农将要班师凯旋的消息和克吕泰墨斯特拉,为阿伽门农的登场作了准备。该剧具有一种累积的效果:随着剧情的进展,无数的罪行越积越多,冲击着人们的神经;终于,隐隐的风雷爆发了,阿伽门农被其妻子杀掉了,戏剧达到了高潮。作为三联剧的第一剧,《阿伽门农》在剧尾通过歌队长和埃癸斯托斯的冲突引出了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提斯,很自然地为第二剧作好了准备。

  《奠酒者》主要写俄瑞斯提斯杀母和埃癸斯托斯为父报仇的故事。在杀掉阿伽门农后,为了斩草除根,克氏又想谋杀幼子俄瑞斯提斯。在姐姐厄勒克特拉的救助下,俄氏逃脱了毒手。长大后,他得到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应以计谋和胆略杀母以报父仇。终于,他回来了,并如愿以偿。

  与《阿伽门农》一样,《奠酒者》写的也是谋杀;奥瑞斯提斯同时扮演着前剧阿伽门农和克吕泰墨斯特拉这两个角色,既是从远方归来的还乡者,又是作案人。该剧进行得很紧凑:奥氏携友直接上场,在父亲的陵前姐弟相认,和母亲相见,杀死埃癸斯托斯,继而杀母。《阿伽门农》中用的比喻比较多,阿伽门农的死就是用一张捕鸟的大网这个形象来说明的,同时日、月、星辰、天空、海洋、冬雪、五谷、黑夜里的信号灯等都出现在剧中;《奠酒人》中形象比喻较少,但更阴郁,如枯叶凋零的橡树林,流星,巨蟒,海怪等,与剧情很贴合。本剧有些场面写得很精彩,如姐弟二人在阿伽门农陵前相认,奥氏化装后和克氏的晤面等。合唱队在剧中仍起着很大的作用。

  奥瑞斯提亚为父亲报了仇,然而诅咒的魔力仍未消失:他因杀母而受到复仇女神的追逐。这是《奠酒者》剧末的内容,由此也引出了第三剧《复仇神》 (又译《降福女神》)。在阿波罗的指点下,无处藏身的奥瑞斯提亚逃到了雅典城雅典娜神庙。该剧引人之处在于雅典娜组织的元老院法庭的审判。复仇神称她们之所以折磨奥氏是因为他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奥氏称克氏杀死了她的丈夫即他的父亲,理应当杀。奥氏责问她们为什么不追究克氏的罪责,她们称“她跟她所杀死的男人没有血缘亲属关系”。在激烈的辩论后,法庭举行投票,结果支持奥的杀母行为和反对他的杀母行为的票数一样地多;最后,雅典娜把她自己关键性的一票放在赞成奥氏一边,奥氏得以无罪赦免。这一剧的意义主要在社会学方面。复仇女神是旧的母权制的维护者,赞成血债用血偿还;雅典娜和阿波罗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秩序:父权制。奥氏的被赦免意味着父权制的胜利。

  埃斯库罗斯的剧本均以大团圆结束, 《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最后获得了解放,《埃瑞斯提亚》则以复仇神转化为降福神、光明再现人间告终。这有点不合悲剧精神,却是埃斯库罗斯独特的悲剧观的反映:悲剧应能给人以教益,人间重要的是中庸和谐。

  《埃瑞斯提亚》三联剧结构之巧妙、诗歌语言之精美、笔力之强劲、人物形象之鲜明、想象力之丰富,都达到了化境。正因为此,该剧自古以来就受到好评。

  鼎盛时期的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生于公元前496年,死于公元前406年,恰当雅典的最盛期。在三大悲剧诗人中,他享寿最高,获奖最多 (二十四次),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地位最高,是三人中唯一在雅典安享天年的。他去世的时候,雅典和斯巴达之间又起战火,诗人的遗体因此无法归葬故里。斯巴达将军闻讯后特别下令停战,让雅典人放心地把他安葬在阿提卡北部的得刻勒亚附近。诗人的影响由此可见。

  索福克勒斯创作悲剧的时间比较早。自公元前468年在戏剧比赛中赢了埃斯库罗斯,到二十七年后败给欧里庇得斯,其间罕有人能与他匹敌。在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约一百三十部悲剧和“萨提尔”剧。在刚开始创作时,他以埃斯库罗斯为样板,但不久就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对悲剧的贡献,首先在于引起了第三个演员。三个演员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就可更充分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冲突,使冲突表面化和戏剧化。在他的剧作中,合唱队的重要性大大减低,戏剧对话和动作的重要性大大加强;对话成了戏剧中第一位的东西,成了刻划人物的有力手段。他赋予歌舞以更灵活多变的形式,放弃了埃斯库罗斯惯于采用的三联剧形式,把许多可怕的剧景引介到剧场,如埃阿斯当着观众的面自杀,俄狄浦斯在刺瞎眼睛后再度登台。与埃斯库罗斯相比,索斯克勒斯还有一些不同之处。从思想意识方面来看,两人对神都深信不疑,但是埃氏认为神不一定是正义善良的,索比则认为神一定是正义的。埃氏相信命运,《奥瑞斯特斯》就可看作一部命运剧;他把命运看成一种具体的神灵;索氏的命运观则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具有明显的倾向人的因素;他认为,支配命运的并不只是神,而应是人神共主。就剧中人物而论,埃氏的人物一般都是神或传说中的英雄,距离现实生活很远;索氏的人物则是比较接近现实的人。两人在戏剧情节的处理、戏剧结构、写作风格等方面也有不同,我们将在下文结合具体作品予以介绍。

  自诗人去世到现在,两千四百年过去了。索氏的作品完整传到现在的只有七部,即《埃阿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特拉喀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这些作品所依据的都是英雄传说,包括底比斯系统、特洛伊战争系统和海克力斯系统。其中, 《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是最能充分反映索福克勒斯创作才能的作品。

  《安提戈涅》所依据材料的来源与挨斯库罗斯的《七将攻忒拜》相同,大致内容如下:安提戈涅的两位兄长波吕涅刻斯和厄忒俄克勒斯彼此不和,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结果两人同归于尽。克瑞翁以舅父的身份继承了王位,他宣布曾流亡国外、借外国力量来争夺王位的波吕涅刻斯为叛徒,理由是他“想要放火把他祖先的都城和本族的神殿烧个精光,想要喝本族人的血,使剩下的人成为奴隶”,因而不准埋葬其尸首。按照古希腊神律,一个人死后如不下葬,他的阴魂便不能进入冥土,同时露尸不葬,会触犯神明,殃及城邦。安提戈涅义无反顾地尽了亲人应尽的义务。这一剧的结局很惨:安提戈涅在牢中自缢,其未婚夫、克瑞翁的儿子海蒙殉情自杀,克瑞翁之妻愤而自尽,只剩下克瑞翁一人在那里叹息。

  从表面上看,该剧反映的是国法与神律之间的冲突:遇到两难境地,应当如何是好?正因为此,西方著名哲学家柏克、黑格尔等说这是正义与正义之争,克瑞翁与安提戈涅都没有错。不过,索福克勒斯有他自己的判断标准,在他的笔下,克瑞翁就像个僭主,以自己的意志为城邦的意志,把城邦的法律置于神律之上,刚愎自用,残暴凶狠,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人类最大的灾祸来自愚蠢的行为。”安提戈涅却是一个“不知道向困难低头”的勇士,倔强而富有献身精神:

  我不会因害怕别人皱眉头而违背天条,以致在神面前受到惩

  罚。我知道我是会死的,即使你没有颁布那道命令。……我遭遇这

  命运并没有什么痛苦;但是如果我让我哥哥死后不得埋葬,我会痛

  苦到极点。……如果在你看来我做的是傻事,也许我可以说那说我

  傻的人倒是傻子。

  该剧剧情不算复杂,但作者安排得很巧妙,由克瑞翁的禁葬,到安提戈涅的受审,以及海蒙向父亲提出忠告、先知提出警告乃至悲惨的结局,可谓一气呵成。作者充分发挥了他的写作才能,全剧文字优美动听,堪与以文字见长的埃斯库罗斯相媲美,比如第三合唱歌:

  爱情啊,你从没有吃过败仗,爱情啊,你浪费了多少钱财,你在少女温柔的脸上守夜,你飘过大海,飘到荒野人家;没有一位

  天神,也没有一个朝生慕死的凡人能躲得过你;谁碰上你,谁就会

  疯狂。

  曾被亚里斯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的《俄狄浦斯王》也取材于神话传说,内容大致如下:神示说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会死在儿子手里,他记在了心里。不久,王后伊俄卡斯忒生出了俄狄浦斯,他就令仆人钉住婴儿的左右脚跟(“俄狄浦斯”一词在希腊语中为“双脚肿胀的人”,即得名于此),丢在人迹罕至的荒山上。仆人可怜婴儿,就把他送给了科任托斯牧人,后转由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收养。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因有人骂他是养子,他便跑到阿波罗神庙求问。阿波罗没有告诉他他父母是谁,只说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闻听此言害怕极了,就离家往忒拜方向走去,在路上同一个老年人为争路而发生口角,结果竟把那人打死了,而此人正是他的生身父亲!当时忒拜城正闹妖精,俄狄浦斯凭智谋和力量制服了作祟的狮面人身女妖,全城恢复了平静。忒拜人感受他的恩德,就让俄狄浦斯登上空缺的王位,把王后也嫁给了他,而王后就是他的生身母亲!数年之后,已为二男二女之父的俄狄浦斯终于发现自己未能逃脱注定的命数,杀了父亲,又娶了母亲,悲愤欲绝,就刺瞎了双眼,离开了忒拜城。这就是《俄狄浦斯王》所描述的故事。俄狄浦斯退位后,因两个王子年幼,王位暂由克瑞翁摄行。两个王子长大后,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而死,其妹安提戈涅不顾禁令勇敢地为兄收尸安葬,这构成埃斯库罗斯《七将攻忒拜》和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所叙述的内容。俄狄浦斯本人在离开忒拜后四处漂泊,过着自我放逐的生活,最后再展雄风,在科罗诺斯成就了诸般英雄事迹,索氏的《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即取材于此。

  闲话少叙,我们接着谈《俄狄浦斯王》。该剧结构复杂,剧情发展紧凑、自然。一向繁荣的忒拜城突然遭了厄运,土地荒芜,庄稼歉收,牲畜瘟死,妇人流产,城邦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不定,全城“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无尽的痛苦折磨着众人,也令爱民如子的国王俄狄浦斯忧心如焚。这一切到底为什么呢?俄狄浦斯派人请来了阿波罗的神示:由于多年前一个人所犯的杀死前王拉伊科斯的罪,城邦才罹受此劫。只有找出凶手,才能拯救城邦。

  剧情围绕着寻找凶手进行。全剧共有两个线索,一个线索是,忒拜牧人曾说拉伊俄斯死在三岔口,伊俄卡斯忒曾提到拉氏的相貌、年龄、侍从人数及被杀时间,这一切已证明俄狄浦斯是杀死拉氏的凶手,但俄氏仍未想到那人是他的父亲。另一条线索是,科任托斯牧人告诉俄狄浦斯,他并非波吕玻斯的儿子。当这两个牧人相遇时,两条线索交叉在一起,真相也就大白了。该剧就这样通过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一步步地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悲剧气氛也随之趋于顶点:伊俄卡斯忒自杀,俄狄浦斯自刺双目后离忒拜而去,这一切都令人心碎:

  他道破了那著名的谜语,成为最伟大的人,哪一位公民不曾

  带着羡慕的眼光注视着他的好运?他现在却落到可怕的灾难的波

  浪中了!……因此,当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

  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

  解脱之前。

  希腊人笃信命运,这在悲剧中也有所反映。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提斯》被看作命运剧, 《俄狄浦斯王》更被视为命运剧的代表。但是,命运固然是不可战胜的,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展开英勇的斗争;他的品德,他那种完全不顾自己痛苦的行动,他那种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求真相的决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说, 《俄狄浦斯王》是一曲人与命运作殊死斗争的悲歌。“我是按人应当的样子来写作的”,索福克勒斯曾这样概括,确实如此!他所歌颂的都是些形象高大的人物,安提戈涅是这样,俄狄浦斯是这样,《厄勒克特拉》中的厄勒克特拉、《埃阿斯》中的埃阿斯等也是如此。他们都具有和仇敌或命运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相信自己是站在正义的一方,勇于负责,临危不惧,明知事之不可为而为之,这些人物永远值得人们歌颂。

  名扬身后的欧里庇得斯

  古希腊人爱把同类许多人、事连在一起,比如他们传说,埃斯库罗斯曾参加公元前480年反抗波斯侵略的萨拉米之役,索福克勒斯曾在那次战役后的庆祝会上充当少年歌队的首领,欧里庇得斯恰好生在那次战役发生的冬天。这种说法反映出欧里庇得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并不可靠,因为欧氏生于公元前485年与484年之间的冬天。他去世的年代是在公元前406年,比索福克勒斯稍早,地点是马其顿。雅典人曾在效外为他立了个纪念碑,碑文如下:

  全希腊世界是欧里庇得斯的纪念碑

  诗人的遗骨在客死之地马其顿永埋,诗人的故乡本是雅典——希腊的希腊,这里万人称颂他,欣赏他的诗才。

  末一句似乎与欧氏的情况不尽相符。他处在雅典由盛而衰的时期,虽然年龄比索福克勒斯小十五岁左右,却在整个一生中处在索氏如日中天的声名的掩映之上,虽有诗才,且勤于创作,共创作过九十二部作品,但在戏剧演出方面几乎是个失败者;他所处时代把他看作一个臭名昭著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在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仅仅获过四次比赛的优胜(死后又获得一次)。

  然而,欧氏又是幸运的:他的离经叛道的作品得以在酒神节上演出,就是很幸运的。他在当时的名气虽然没有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大0,但身后的影响却是另二人难以匹敌的:埃氏和索氏均只有七部作品传世,欧氏自己就有十八部作品传至今日。

  欧里庇得斯也算得上是位悲剧改革家,是三大悲剧诗人中最具现代作风的一位。他降低了悲剧的格调,使悲剧更倾向于通俗悲剧结尾剧。在他那里,歌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成为装饰品,对剧情的发展没有什么帮助。他所用的语言,具有散文化的趋势,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十分自然。在创作方法上,他有两大贡献,一是写实,二是善于描绘人物的心理,这待下文详谈。

  诗人的剧作反映了时代的危机。时值雅典城邦由盛转衰之际,曾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的神,乃至包括希腊宗教在内的整个价值体系都受到了怀疑。欧里庇得斯有“舞台上的哲学家”之称,曾醉心于哲学,深受诡辩派哲学家罗塔戈拉斯和普洛狄科斯、唯理论哲学家阿那克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