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普通心理学合订本 >

第16章

普通心理学合订本-第16章

小说: 普通心理学合订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选择三种基本彩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出眼睛所能见的一切颜色。这个规律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U=αK+β+γL M其中K,,,分别代表红、绿、蓝三种基色。可实验地求出L M以这三色为基色时光谱全部可见色调相应的α,β,γ值。

    所获得的曲线。

    从三色可以获得一切颜色这一事实出发,罗蒙诺索夫(M.B.)首先提出三色理论来解释色觉现象。他K H N H O H P H E当时假定有三种不同的以太运动,产生三种不同的基本颜色,即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产生一切其它颜色。以后,杨格(T.Young)和黑尔姆霍兹推定三种基本色为红、绿、蓝。这个学说就叫色觉的三色学说。它的基本假定是:在网膜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感色器官,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的光波。当各个器官被孤立地以相应的波长的光刺激时,产生单色的红、绿、蓝感觉。当复杂的光波以不同的强度比例作用于各器官时,将根据色混合的规律得出不同的颜色,当各波长的强度相同时,产生白色或无彩色的感觉。

 138

    普通心理学·331·

    目前还未能从组织解剖方面找到三种不同的圆锥细胞,但这一学说比其它色觉学说能较圆满地解释许多色觉现象并在电生理学方面获得一些证明。不过,无论三色学说或过去关于色混合的研究,都对中枢过程缺乏必要的注意。色混合中包括中枢过程,可以由所谓双眼色混合的事实所证明。

    色觉的失常产生全色盲或局部色盲。色盲的研究对色觉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有重要的意义。

    色盲一般被区分为两大类:(一)全色盲:即把一切颜色都看成灰色的。全色盲患者有程度上的不同,有些全色弱的患者在颜色鲜明时对全部彩色都能分辨。

    (二)局部色盲:表现为对某些主要色调的感受性显著降低。局部色盲大致有红绿色盲和紫色盲,分别与对光谱中红、绿、紫色部分感受性的降低或丧失相联系。红绿色盲患者把整个光谱感知为两种基本色调:黄色(把光谱的整个红—橙—黄—绿部分都看成黄色)和青色(把光谱的青—蓝—紫部分都看成青色)。紫色盲的患者把整个光谱感知为红和青绿色调。

    全色盲在总人口中占的数目极少。但红绿色盲或色弱则占相当大的比例。根据调查,我国色盲患者中,男子占5—6%,女子占0.5—0.8%。色盲患者不宜于做必需精细分辨颜色的工作。不过,应当注意,上述统计中所谓色盲患者中绝大部分是色弱类型的。具体考虑职业选择时应考虑色盲的多样性,按不同职业对色觉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五)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当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这种现象叫做后象。后象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

 139

    ·431·普通心理学

    视觉后象表现得最明显。视觉后象有两种: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保持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的品质。在灯前阖眼三分钟,睁开眼睛注视电灯两三秒钟,再闭上眼睛,此时可见一盏灯的光亮的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种现象就叫正后象。电影正是利用了这个生理心理特点。

    随着正后象出现以后,如继续注视,会发现在亮的背景上出现黑色斑点,这就是负后象。如果用的是彩色刺激,例如注视一个红色的四方形一定时间以后,再把目光移到一张灰白纸,那么,在这张灰白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蓝绿色的四方形。

    这也是负后象。

    彩色的负后象是原来注视的颜色的补色。

    视觉后象有一定的延续时间,在这时间内有时还会交替出现正负后象。这种正负后象的互换过程可能与基本神经过程的诱导作用有关。视觉负后象的产生,是因为对刺激的颜色的感受性降低。当视线转移到白纸时,对相应于刺激的波长的颜色的感受性降低,相当于从白色中减去先前作用的光线,因此,按色混合的规律,就会产生补色的感觉。视觉后象延续时间的长短,受种种条件所制约。

    其中主要的条件有:(1)引起后象的刺激明度。刺激的明度越大,后象的延续时间越长。

    (2)引起后象的刺激的延续时间越长,后象的延续也越长。

    (3)一般说来,明度大的刺激落在网膜的中央部分的时候,后象的延续时间较长。

    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

    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断续频率,叫做临界频率。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刺激的后作用有关。

 140

    普通心理学·531·

    在视觉中,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例如当市电频率为50次秒时,日光灯每秒钟闪动100次,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到它的断续。光的强度影响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它们的关系可以下式表示:n=alogⅠ+b其中n代表临界频率,Ⅰ是光的强度,a、b是常数。也就是说,临界频率和刺激强度之间成对数正比关系。公式中a、b两常数是因人、因条件而异的,因此,n的数值也因人、因条件而异。由于光的波长、光落在网膜上的位置不同,特别是由于受试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不同,就会发生差异。因此,在生理心理学中常常把临界频率和感受性一道,看做标志视觉机能的重要指标。

    如果只考虑刺激的后作用,那末,刺激越强,后作用越大,延续时间越长,闪光就越容易融合,看来闪光融合频率与光强应成反比而不是正比。但事实正好相反。原因是除了考虑两个兴奋的重迭相合外,还应当考虑相继的明度差异的辨别也是影响闪光融合感觉的条件。当两次闪光明度差别的波动超过明度辨别阈时,即可看见光的闪动。当光线越强时,感觉的潜伏期和引起最大感觉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也就是说,可以在更短的时距内超过明度辨别阈限值,因此,从这个条件看,光线越强,闪光融合频率将越大。由于这个条件占主导,因而闪光融合频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

    (六)对比和其它感官活动对视觉感受性的影响同一分析器所接受的其它刺激物以及其它分析器的机能

 141

    ·631·普通心理学

    状况,都会对感受性产生影响。这就是对比现象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

    对此是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作用而产生的现象。对比分两类:刺激物同时作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刺激物先后作用时产生先后对比现象。由于对比的结果,感觉向邻近的或者跟以前的感觉相反的方向变化。

    同样灰色的长方形,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显然比在黑色的背景上更暗一些。这是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灰色长方形与背景间的差别都发生了增强现象。这是无彩色的对比。

    彩色对比在彩色背景的影响下,向背景色的补色方面变化。

    例如灰色的正方形放在红色的背景上,获得绿色的色调,在绿色的背景上获得红色的色调。

    在一种色过渡到另一种色的边界上,对比表现得特别强烈。

    对比是受大脑皮层中枢制约的现象。双眼对比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双眼对比是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一只眼,而另一个刺激作用于另一只眼的时候产生的。

    其它分析器的活动也影响视觉感受性。例如在暗适应过程中加上声音作用的时候,对光的感受性就要降低。在声音作用下,圆锥细胞对不同的颜色的感受性也有不同的改变:对蓝色和绿色的感受性提高了,而对红色的感受性则降低了。

    声音的作用也可以使网膜色域发生变化,对蓝色和绿色的视域界限,因听觉刺激而展宽,对橙色的视域因听觉刺激而缩窄,极红色的视域则保持不变。

    除了听觉刺激以外,嗅觉、温度觉和味觉等刺激的作用

 142

    普通心理学·731·

    都可以对视觉产生影响。

    基本神经过程的扩散和相互诱导,是感觉相互作用的生理基础。

    (七)视角和视觉的敏锐度物体在网膜上所成影象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和物体与眼球之间的距离有关。

    同样大小的物体,在不同的距离条件下,在网膜上所成影象的大小不同。同样,不同大小的物体,如果分别处于适当的距离,却可以在网膜上获得大小相同的影象。因此,在说明感知对象的大小时,为了便于比较,我们经常不用物体的绝对大小进行比较,而用视角去度量。所谓视角,就是作为对象的物体的最边沿的点与眼球节点的联线所成的角。有了视角的概念,我们就有了尺度来讨论视觉的敏锐度问题。所谓视觉的敏锐度,是指分辨细小的或遥远的物体或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眼睛能分辨的物体越小,视觉的敏锐度越大。这里所谓大小是用视角来表示的,因为这样才能有所比较。所以,更恰当的是这样的定义:能分辨或能看见视角越小的物体,视觉的敏锐度就越大。

    视觉敏锐度的基本特征在于辨别两点之间距离的大小,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视觉的空间阈限。

    决定视觉敏锐度的条件有物理方面的和解剖生理方面的。首先起决定作用的是网膜的感受性。网膜对大小的感受性决定于圆锥细胞的切面半径。半径越小,可能辨别的视角就越小。网膜的切面解剖表明接近中央窝部分感光细胞的切面半径最小,所以中央窝附近的视觉敏锐度最大。由于光点刺激所引起的兴奋的扩散作用,相邻细胞之间会引起兴奋的

 143

    ·831·普通心理学

    总和,结果使眼睛觉察微隙的空间阈限不能无限制地缩小。

    光的波长不同,背景的照明不同,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不同,对视觉敏锐度都有一定影响。

    一般说来,波长为550毫微米附近的光波有最大的视觉敏锐度。而明度与视觉敏锐度成正比。这可写成如下的公式:V=alogⅠ+b其中V为视觉敏锐度,Ⅰ为明度,a、b为常数。

    即明度增加,视觉敏锐度也增加,两者之间为对数关系。这些资料,对考虑劳动条件,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其它光刺激或非光刺激也影响视觉敏锐度。实验研究证明:对一只眼睛的照明影响另一只眼睛的敏锐度。听觉刺激也可以影响视觉敏锐度。通过条件反射的强化,可以提高视觉敏锐度,这样,就给敏锐度的训练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训练,能改善在小视角(距离加远)下对飞机型式的辨别。有些受试者经过9天训练,成绩(用距离算)改进了三倍多。

    第四节 听  觉

    一 听觉的刺激

    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波(空气的周期性压缩和稀疏)是听觉的适宜刺激。音波作用于听分析器而引起听觉。

    最简单的音波是纯音。纯音是单一的正弦曲线形式的振动。例如音叉的声音就是纯音。利用电子仪器(音频振荡

 144

    普通心理学·931·

    器)可以发出频率为20—20,000次秒(赫)的纯音。物理C学上用频率和振幅(强度)

    两个主要特征来说明纯音的性质。

    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纯音相混合可以获得一切声音,由这些纯音混合而成的声音称为复音(如乐器的声音)。

    全部声音也可按它们是否具有周期性而分成两类:即乐音和噪音。乐音是周期性的声音振动。纯音和以频率为简单整数比例的纯音混合而成的复音,都属于乐音(如音叉、提琴音、歌唱家的歌声等)。噪音是非周期性的声音振动。流水声、敲打声、沙沙声等都属于噪音。

    听觉有音高、响度和音色的区别。这是同物理上对声音的三个基本量度:频率、强度和振动形式相应的。

    音高基本上决定于音波每秒的振动次数,即声音的频率。

    频率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高。在乐音中,音高是由第一个基本音的频率决定的。

    响度与声音的物理强度相对应。但在感觉上的响度与声音强度(音强)

    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直接关系而是对数关系。

    因此,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

    ,它和音强的关系用下式表示:

    N(d.b.)=10logII=20logP0P其中N为响度,Ⅰ为强度,P为音压。响度的单位是相对单位而不是绝对单位。在公式中,Ⅰ为某一声音的强度(用音压或能量表示)

    ,而I0则为听觉的绝对阈限强度。

    I0是根据经验求得的,是一个用来进行比较的单位。国际上通用的单位为音压0.0002达因厘米2(0.0002巴)或能量为10-9尔格C

 145

    ·041·普通心理学

    厘米2秒。这是频率为1,000赫的音波的绝对阈值。也就相C当于0d.b.。

    由于音强与响度之间的关系是对数关系,因此,当音强增如十倍时,在感觉上响度才增加一倍。

    音色是把基本频率与强度相同但附加振动的成分不同的声音彼此区分开来的特殊品质。

    复音的音高决定于基本音,而音色却决定于陪音的成分,即全部陪音的数目及其相对强度。

    在说明复音音色的时候,近来常引用声谱这一概念。声谱是把组成复音的各种频率的音波振幅图列起来。从声谱图的不同结构中可以区别不同的音色。

    二 听觉器官和听觉的刺激过程

    听觉器官的最外周是外耳,包括耳壳和外听道。耳壳起收集音波的作用。音波通过外耳道达到鼓膜。鼓膜后面就是中耳。中耳有砧骨、锤骨和镫骨组成的听小骨系统,音波使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系统继续向内传递,达到镫骨所遮盖的通向内耳的小孔(卵圆窗)。

    音波通过中耳而被放大加强。

    因为鼓膜的面积(约66毫米2)

    比镫骨的面积(3.2毫米2)大得多;而且三个听小骨的配置方式也产生一定的放大作用,因此,通过中耳,单位面积的声压要加强25—30倍。

    除了通过外耳和中耳通道以外,声音还可以经由头部及身体其它区域通过头骨传导到内耳。这种传导一般叫做骨传导。

    内耳是螺旋状的骨组织,叫做耳蜗。在耳蜗的正中有基底膜把耳蜗分隔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在耳蜗的顶部有小孔相

 146

    普通心理学·141·

    通。耳蜗内部充满液体(淋巴液)。空气的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从而传向听小骨系统,经过卵圆窗,推动耳蜗中的液体,振动在液体中传导,经过上部再穿过耳蜗顶端的小孔而传入下部,达到下部向中耳端的正圆窗。这是音波在耳内传导的整个路程。是人耳构造的模式图。

    听感器受——科蒂氏器官——位于基底膜上。基底膜是由大量的横纤维(约24,000条)组成的。这些纤维的长度由耳蜗的底部到顶部逐渐增大。科蒂氏器官是由支持细胞和末端具有细毛的听细胞组成的。听神经即由科蒂氏器官的细胞开端。

    关于声音如何对感受器发生作用的问题,亦即声音如何在内耳基底膜引起听神经兴奋的问题,还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