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书屋 1998年第二期 >

第15章

书屋 1998年第二期-第15章

小说: 书屋 1998年第二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养正图解》序

  
  ? 何新波
  前言后语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遗产最丰富的伟大民族之一,就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之久而从未间断以及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来说,确实是世所罕见。集中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和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典籍。
  儒家始祖孔子学说最显著特点之一,是重视人格教育。孔子对理想人格的基本规定是“礼”和“仁”。“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内在的精神原则。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内仁外礼的道德人格,它渗透了实践的理性精神。在这种道德人格的影响下,几千年来,不少爱国志士仁人成了民族的脊梁。有的人为完美的道德孜孜以求,不畏劳苦;有的人把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甚至可以为之献出自己的一切。这就形成了今日也可以肯定的人生态度。
  历代皇室大多尊崇儒家学说,他们为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人格教育,围绕着为人、为政、为学,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等人格修养问题,向自己的后代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为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历史上许多学者都作了努力。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张载(1020~1077)就提出“养正于蒙”的教育思想,即从儿童时期就应该进行正确的教育。明代学者、史学家焦?(1541~1620)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突出。他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为诸生时就在学术研究上颇有盛名,后拜督学、著名学者耿定向为师,又虚心向名学者罗汝芳求教,学问大有长进。焦?二十三岁应甲子科乡试落第后,耿定向仍十分器重他,推荐他为崇正学院学长。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四十八岁时,得中状元,被授予翰林修撰。从此,他细心研读历代朝典和诸子百家之学,终于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学者。“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作为史学家,他把个人的感情与史学的社会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历史教材当作教育人的工具,在翰林院任职时,担任皇长子的侍讲官。他认为皇储不能无功而得尊位,无劳而享厚禄,必须有功于国,才能自立于世。为此,他选用孔子之说作为培养人的教科书,考虑到孔孟之道集儒家学说之大成,思想精深,论证周密,皇太子难以理解,就选用可供借鉴的历史政事,又请明宫廷名画家丁云鹏(1547~1628)配上精美插图,以古代储君行事可为法戒者编成《养正图解》,作为宫廷皇太子的蒙学读物,并定为培养从政、治民人才的道德教育范本。
  随后,明万历帝下旨刊刻,作为皇太子的蒙学读本,一直深藏宫内。延至清朝,才由光绪帝下旨重新刊刻,又加收了乾隆帝、嘉庆帝对刊本的诗赞。
  作为新版《养正图解》的第一个读者,读着这些用心血凝成的文字,我是深深地感动了的。刊本中所列的六十个故事,语言隽永,意境深广,它不但饱含了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和文化内核,而且融汇了深刻的生活真谛和人生体味。如记叙时任广州刺史陶侃的“运砖习劳”,明朝史桂芳在《训家人》一信中说:“陶侃运砖,自谓习劳,盖有难以直语人者。劳则善心生,养德养生咸在焉。逸则妄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他认为,习劳有难以用语言说明的好处。习劳就会产生善良的心,培养品德、锻炼体魄都从这里开始。安逸就会产生恶劣的念头,丧失品德、身体衰弱都因此产生。明学者吕坤也说:“懒散二字,立身之贼也。”古人的论述,是颇有见地的。陶侃习劳,既说明他时时不忘大事,振作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从另一角度也体现他志向的崇高,胸怀的远大。
  再看“?器示戒”:孔子观于周庙,有?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座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座之器,满则覆,虚则?,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惟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以周庙中置于座右的?器,装满水就会翻倒,不装水就会倾斜这件事,说明为政者要保持鼎盛时的基业,必须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富裕岁月能勤俭节约,地位显贵能与地位低下的人相处,明察秋毫有时又能显得糊涂,勇猛顽强又能小心谨慎,能言善辩又能木讷不言,博学多才又能深入浅出,贤明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叫做退让而不使自己走向极端。能按这方法去做的,只有道德非常高尚的人才能做到。此文主旨是以?器示戒,告诫人们要戒“满”,“满则覆”。这些充满哲理的话,对于治国之道、为人之道乃至于治学之道都有一定警示作用。此外,像“亟用贤人”(力排众议,举火封爵)、“习射殿廷”(居安思危)、“不卖的卢”(仁者胸怀)、“师事名贤”(注重品德)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如何做人,如何从政处世,如何培养道德情操,如何树立君子的人格等等,具体内容是孝顺父母、尊师爱幼、重视家庭、发奋读书、言行一致、仁爱为怀、诚信为本、重视人才、礼贤下士、节俭戒奢、自强不息、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它所表达的理想人格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书的主旨是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后正人。这些都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历史是割不断的。任何国家和民族要建设新文化,树立新道德,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民族传统。对饱含智慧、哲理的古代文化,正确的态度是认真挖掘历史遗产,“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拿来”,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宽广的胸襟和开放的眼光,不断地去发现、继承、研究,使历史上有价值的古训活在我们新的诠释里,从总体上充分认识古代思想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子虚乌有“龙禁尉”

  
  ? 朱 健
  名著重读
  《生命荒原迷津渡》一文刊出时,大概因我笔误,文题成了《人生荒原迷津渡》(见《书屋》创刊号)。生命、人生,一字之别,本亦可通,不辨也可。细谙其趣,仍略有差:“生命荒原”,是个体体验;“人生荒原”,乃众生泛相。大书“红楼”,当然是众生泛相。然须得有真切个体体验,方辨得出众生芸芸的大观园里里外外,到底是温柔富贵乡?抑或荒原迷津渡?曹雪芹血泪交迸凿刻出“通灵宝玉”即“风月宝鉴”是骨格神逸、鲜洁晶莹的个体生命,在“荒原”上艰难跋涉、在“迷津”中沉沦起伏而不自知。却把他乡做故乡,自我感觉:怡红公子;富贵闲人。直待“迷津内响如雷声,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第五回)面临万刼不复时,这个“生命”才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其音惨烈悲苦之至,实众生共有之心声:绝望?希望?绝望中的希望?希望中的绝望?难言之矣。不管如何,也是一种觉悟,一次清醒,一声不甘沉沦,企求超越的呼唤。生命体验到达这种境界能有几人?这就是我所能感知的曹雪芹生命——艺术哲学大纲了。深长思之,古今中外一切伟大心灵都是相通的,皆以其独特的个体体验倾吐着众生悲苦中的欢愉、欢愉中的悲苦。“我的心分外地寂寞……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野草·希望》)鲁迅又借用匈牙利伟大的抒情诗人裴多菲之言倾吐自己这种体验:“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然而鲁迅并不止步:“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这是彻底的觉悟,伟大的清醒。不是丧神失志地呼唤什么“救我”,而是呼唤自己:“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其实,曹雪芹也是以自己“石头”一样的生命“肉薄这空虚的暗夜”,只不过鲁迅的体验更进了一层。说句题外话:读红楼,最好旁置鲁迅的书——“我以我血荐轩辕”,矢志补天的书。这样,方能略略领悟生命固然有哀婉凄艳的美,也有刚峻壮烈的美。而看似相异的美的品格,其实也是相通的。
  所以,我还想说,鲁迅是真正能从整体上把握曹雪芹的美学品格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两言八字,道尽一部大书神髓骨相。华林之悲凉,云罩而雾笼,若隐若显,似假实真,正是“用梦用幻等字”(第一回)妙处。“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说的固是书中人物心灵图像,其实,成千上万的读红人、说红人、研红人,又有几多能呼吸而领会?一道魔障就是人们往往习惯于把“红楼大观”当成一个凝固不动的“客观世界”。人物要对号入座,地点要寻访旧址,事必有因,年俱可考,如此这般,方是“真实”,方才“过瘾”。读一读鲁迅那篇著名的《好的故事》,对解魔去障,必有大启悟。我已在另文中引用过,当兹进入子虚乌有“龙禁尉”之境时,再读再品,意味也许更见真切:
  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远生动,永远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鲁迅在这里不是描述“红楼”美学品格,而是由水中映相的流动景观引发出生命体验,化而为艺术境界。是自然、生命、艺术混然而一的本体:永远流动的变体。一切伟大生命、伟大艺术皆然。“红楼”亦然。所以呈现的只是诗意的真实,流动的美。如果一定要从一天云锦、万颗奔星,飞动、展开、解散、摇动、扩大、融和、退缩、复近原形、交错、永远生动、永远展开、永远看不见结束的“好的故事”里,寻求起承转合、规矩轨迹、性格发展、事物底里,多半只会大失所望,且越搞越糊涂。冒昧一言:经典性的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常规性的细节真实,在红楼之梦中,也往往失效不灵。大概这就是冯其庸先生感慨以道“治‘红学’者殆有目迷心眩之劳”的缘故吧(见《红楼梦大辞典》序)。
  文入本题。以“秦可卿”名义观照成的大块文章,至少是起自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延至第十六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犹余音袅袅未尽。常规衡文,只见其叙事忽这忽那,运笔丢三拉四,情节纰漏百出,时空失序散乱。即算尊之为十七世纪“意识流”古老先锋,亦不可如此乱流飞溅,碎玉漫撒。取其水珠玉屑单独观赏,肖形传神,韵味无穷。整体浏览,又如一团乱绵碎锦,剪不断,理更乱,无端无绪。强做解人索其隐、考其证、探其源、发其微者,多半“梦坠空云齿发寒”(鲁迅),没入其雾,走火入魔,不见真面。以致弄出贾珍、秦氏翁媳乃一对生死恋人、哀感顽艳千古绝唱故事,较诸前人妄续“红楼”诸书,更具“时代”气息。若细细体味曹雪芹“用梦用幻等字”,透过“悲凉之雾”,朦胧赏“华林”,以一大篇”好的故事”读之,见其摇动,见其解散,又见其融化,见其退缩,见其复近于原形,大概便能略略见其永远展开、永远生动之美——永无结束的美。但人之所见,亦如其面其心,各有不同,本应不同。千人一面、众心一见,这世界就太寂寞,太无味。最好是谁也不要妄想一己代众生,任人各逞其意、其姿,蔚为“大千”。故而千万人读“红楼”便应生发出大同小异、小同大异的千万个“梦”。有“梦的自由”,方能从“梦”中得“知己”、见“同道”、遇“仇雠”,挥洒其在红尘俗世中无缘挥洒、羞于挥洒、畏于挥洒的喜怒哀乐、缠绵思恋、粗鄙顽劣。这大概是“红楼”之“梦”最难割舍的魅力了。所以,对于任何持不同“梦见”者,万不可以异端邪说批斥之。比如,贾珍、秦氏翁媳生死恋之说,也属一“梦”而己。但若硬要上升到“红学”理论高度,成为一大发明创造,“梦话”而己。我这里?哩?嗦说“死封龙禁尉”属子虚乌有,更非创造发明,不过“梦”中偶有所见,心乃契合;便想说与闲人众位姑妄听之。然而,自第五回至十六回关乎“秦氏”、“可卿”者以十万言计。云波诡谲,头绪多端,脉线交织;大有大的难处,暂时只能拈一具体细末说起,不知能否收识小略见大之功。
  先说“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这一回目,引发出偌大一块文章,然而实在不通。不通之至!据说原题“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脂砚斋”君命曹雪芹改写才成今题。如果属实,曹雪芹先生笔墨太不值钱了。不通之一:“封龙禁尉”者,并不姓秦,而是姓贾,是活人“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大爷的儿子贾蓉。贾蓉的妻子大概姓“秦”(为何大概?以后再说),是不是名叫“秦可卿”?难言之矣。所以“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之说,颇近荒唐。不通之二:历数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诸朝诸代,几曾有过什么“龙禁尉”这等职衔?“禁卫”者,“近伪”而已,只存于“四大部州至中之地、奉天承运太平之国”。灵堂法事,特请“总理虚无寂静教门僧录司正堂万虚”前来主持(见十三回)已经点得明白。“风月宝鉴”,只可反照,正照便会走火入魔。不通反而是“通”。那么,“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及其引发出的大块文章,只能以“反面文章”视之;以“近伪”视之。“近伪”,并不等同于“伪”,正如梦、幻并不等同虚假。酒后真言,梦中真情,倒有实实在在的“诗意”存乎其中。比如,宁国府中死了人,却封个“龙禁尉”的“五品”官(“无品”官也);上上下下,都换了“吉服”,大街通衢,摆开银山压地般送殡仪仗队伍成为名副其实的喜气洋洋大出丧。——这就是诗,大作家笔下真实的诗,忘其言才能得其意的诗。薛大姑娘与丫头香菱谈诗曰:“诗原从胡说来。”精妙之极,深得雪芹先生及古今骚人“原诗”之旨。“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便属伟大的“胡说”、凭空杜撰的子虚乌有。若做“纪实”文学读,处处磗格,几不成体统。若能遵作者之教,“换新眼目”,做“胡说”即诗读,便心胸开朗,天地自由,多少疑难,各得其不解之解。其声其情繁多,极难一一例举,择秦钟、宝玉的“思想感情”略略言之。按常理谈,秦钟死了“姐姐”,失去在“贾府”内的大靠山,即使不悲恸欲绝,至少真哭假哭也做做样子,起码有几分“失落感”吧。然而,他却兴致勃勃,曹雪芹为之大书:《秦鲸卿得趣馒头庵》!别的不说,贾宝玉的“朋友”竟是如此毫无心肝的下三滥,实有损人间“灵物”的光辉形象。 其实,宝玉自己的表现,也迹近全无心肝。“梦幻情人”弃之而去,丧葬大典中他最大的贡献却是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