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玉机微义-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有三禁阳明有二禁三阴非胃实不可下之类并病用刺法是各有其故者盖恐反致逆而成坏证
之
戒也至宋之时治伤寒者有变仲景法制以上诸方缘其承平日久民食用之志乐形逸病居疑似之间
本因气逸经滞乃用其法然其间岂全舍仲景之法哉金时刘守真制防风通圣散亦是变法义见中风
例中当遇是证则必施是治可也然于伤寒不辨邪于某经深求仲景意例当汗之可设妄以此施治则
先虚正气逆其经络得汗不解复不求经救逆乱投汤剂其致危殆也必矣是则宋医处方皆平人气而
不平时气因于人用药而不先乎时因于时用药而不先乎人其理得于人事天和之中其意得于不传
之妙离经取法固不离于经专方治病病固不可以专于方然亦未易可为格例也以待后之明者而正
之
卷十四寒证治法
温中之剂
属性:真武汤治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痢
茯苓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白术(二钱) 附子(一钱半)
上 咀水煎
附子汤治感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疼恶寒脉沉弱
附子 人参(各二钱) 茯苓 白芍(各二钱) 白术(四钱)
上 咀水煎
按此二方少阴例药也治寒湿之剂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水煎
韩氏温中汤
丁皮 浓朴(各一两) 干姜 白术 陈皮 丁香(各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葱白荆芥穗煎
按韩祗和云凡病患两手脉沉迟或紧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小及力小于关尺者此阴盛阳虚
也或
胸膈满闷腹中胀满身体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温之然寒盛体虚者宜从少阴例此止可作温中药姑存
之
海藏黄 汤
人参 黄 茯苓 白术 白芍(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半) 干姜 陈皮 藿香(各半
两)
上 咀入生姜煎
按以上三方出理中例法也
宝鉴铁刷汤治寒积上焦呕吐不止痰饮胸膈不快食不下
半夏(四钱) 草豆蔻 丁香 干姜(炮) 诃子皮(各三钱) 生姜(一两)
上散作三服水煎
附子理中丸治中焦有寒腹痛或感寒头痛发热恶寒腹痛不饮水
理中汤(三两) 附子(一枚)
上为末蜜丸如鸡黄大每一丸温汤化下
元戎苦楝丸治下焦有寒积小腹急痛奔豚等证
川苦楝 茴香 附子(各一两三味酒煮干再焙) 玄胡(半两) 全蝎(十八个炒) 丁香(
十八个)
上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食前当归汤下
按以上诸方治寒积或食寒物等致者虽分三焦等用则不离乎温中法也然寒冷之物停蓄于中
则当
温剂下之者又不必拘此如气分寒宜仲景桂枝附子汤选用血分寒宜当归四逆汤之类要在临时通
变可也
卷十四寒证治法
发表温中之剂
属性:小青龙汤治感寒发热头疼脉沉细或呕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麻黄 白芍 干姜 甘草(炙) 细辛 桂枝(各二钱) 五味子 半夏(各一钱半) 附子
(炮二钱脉浮不用)
上 咀水煎
海藏肉桂散治伤寒服冷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沉不识人变为阴毒恶证
肉桂(三钱) 白芍 陈皮 前胡 当归 附子(炮) 人参(各一两) 白术 木香 浓朴
(炒) 良姜(各三钱) 吴茱萸(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入枣三枚水煎
天雄散治阴毒伤寒身重背强腹中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
厥逆其脉沉细而厥
天雄(一两炮去皮) 麻黄 当归 白术 半夏(各半两) 川椒(一钱) 肉桂 浓朴(各
一两) 生姜 陈皮(各二钱)
上为粗末每五钱入生姜枣煎取汁
按以上二方表里气血药也出太阳例兼看后两感法
卷十四寒证治法
发表攻下之剂
属性:桂枝加大黄汤治寒邪传里为大满大实痛关脉实者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白芍(四钱) 甘草(二钱半炙) 大黄(一钱)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
按此太阳例药也邪虽已传寒未变热故用此攻下然既传之后邪已变热而用和解下热诸法则
不用温剂矣故大柴胡等汤详见热门及本论例兹不备录
卷十四寒证治法
和解之剂
属性:柴胡姜桂汤治寒热自汗
方见热门
小柴胡汤治伤寒潮热而呕
按此并少阳例药也
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者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二钱) 人参 半夏(各一钱半)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
按此出太阳例药也与以上三方解表里中上阴阳交错之剂伤寒论此法甚多宜随证选用
卷十四寒证治法
解两感之剂
属性:海藏大羌活汤
羌活 独活 防己 防风 黄芩 黄连 苍术 白术 甘草(炙) 川芎 细辛(各三钱)
知母 生地黄(各一两)
上 咀每半两水煎热服未解再服一二剂若有余证并根据仲景法
按此出太阳例药也然伤寒两感亦有兼风兼湿不同或表里俱虚俱实之异保命集云两感可治
者感
异气也使表中于风内伤于寒可治者宜加味小青龙汤表热内寒宜和解之此方宜治表中于风内有
热者则表湿里寒表寒里湿表里证俱见者宜扩充也大抵两感多表里俱虚是以易老曰当切脉逆从
知其吉凶两感之邪三阴三阳皆有之脉从阳可治从阴难治阳生阴死之谓也
卷十四寒证治法
阴毒外接法
属性:回生神膏治阴毒伤寒
牡蛎 炼粉 干姜(等分)
上为末男病用女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卵上得汗出愈女病用男唾调掩二乳取汗
代灸涂脐膏
附子 马蔺子 蛇床子 木香 肉桂 吴茱萸
上六味等分为末用白面相和生姜汁 成膏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晚至晓贴之
阴毒伤寒四肢逆者
吴茱萸(不拘多少)
上为末温酒和匀生绢袋盛之热熨脚心令通畅愈若以为汤煎洗接四肢亦可
灰包熨法治下焦积寒冷上焦阳盛更难投温药者用灰二三升许入好醋拌和干湿得所铫内炒
令
灰热以帛包裹置脐下熨之频换灰包令常热以腹不满痛为度如得利三两行或小便行或微似有汗
此阴气外出也
灸法(附灸法论)
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治阴厥脉微绝者
石关一穴在脐下二寸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治脏结不可攻者及阴汗不止腹胀肠鸣面黑指甲青者宜灸百壮
阳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洁古曰烦满囊缩宜灸此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灸七
壮治少阴吐利手足不冷反热脉不至者
按伤寒灸穴详见资生经故不备录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则沉寒痼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
则腹皮急而阳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盖恐致逆也今附炙法于下
医学发明曰针经云陷下则灸之天地间无他惟阴与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
陷下
者阳气下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覆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
人宜灸KT 也为冬寒大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至理论则肾主脏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藏是也若
太过则病固宜灸KT 此阳明陷入阴水之中是也难
经云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为阳陷入阴中取阳气通天之窍穴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KT 也若将有
病者一概灸之岂不误哉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
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云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
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而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
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仲景伤寒例
按明堂针经各条下所说禁忌明矣内经云脉之所见邪之所在脉沉者邪气在内脉浮者邪气在
表世
医只知脉之说不知病证之禁忌若表见寒证身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不渴欲覆浓衣常恶寒手足厥
皮肤干枯其脉必沉细而迟但有一二证皆宜灸之阳气下陷故也若身热恶热时见燥作或面赤面黄
咽干嗌干口干舌上黄赤渴咽嗌痛皆热在外也但有一二证皆不宜灸其脉必浮数或但数而不浮不
可灸灸之灾害立生若有鼻不闻香臭鼻流清涕眼脸时痒或欠或嚏恶寒其脉必沉是脉证相应也或
轻手得弦紧者是阴伏其阳也虽面赤宜灸之不可拘于面赤色而禁之也
卷十四寒证治法
附虚寒温经诸方
属性:补肝散治肝脏气虚视物不明两胁胀满筋脉拘急面色青小腹痛
山茱萸 当归 五味子 山药 黄 川芎 木瓜(各半两) 干地黄 白术(各一钱)
独活 酸枣仁(各四铢)
上末每二钱匕以水煎入枣一枚
茯神汤治胆气虚冷头痛目眩心神恐畏不能独处胸中满闷
茯神 酸枣仁(炒去壳) 黄 白芍 五味子 柏子仁(各一两) 桂心 熟地黄 人参
甘草(各半两)
上 咀每四钱半入姜煎
补心丸治本脏虚冷善恐怖如魇状及女人产后中寒腹痛月水不调
当归 川芎 白芍 甘草 附子 防风 桂心 细辛 干姜 蜀椒 浓朴 半夏 大黄
猪苓(各一两) 茯苓 远志(各二两)
上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七丸日三加至十丸橘附丸治小肠虚冷小腹疼小便频而清白
橘红(炒) 桑螵蛸(炙) 龙骨 山茱萸 附子(炮) 鹿茸(酒蒸焙)
上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六十丸空心盐汤下槟榔散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
不乐
槟榔(八个) 人参 茯苓 陈曲 麦 吴茱萸 浓朴 白术(各二两) 陈皮(一两半)
上末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二次
进食散治胃气虚冷或食生冷或饮食不节胸膈痞塞腹胀怠惰不思食恶心溏泄
半夏曲 肉豆蔻(煨) 草果仁 高良姜 麦 (炒) 附子(炮) 丁香 浓朴 陈皮 人
参青皮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四钱入姜枣煎
白石英汤治肺气虚弱恶寒咳嗽鼻流清涕喘息气微者
白石英 细辛 五味子 陈皮 钟乳粉 阿胶 蛤粉 桂心 人参 甘草(炙各五钱)
紫菀(一两)
上 咀每四钱入姜煎
诃梨勒丸治大肠虚冷肠鸣泄泻腹胁气痛饮食不化
诃子 附子 肉豆蔻 木香 吴茱萸 龙骨 茯苓 荜茇(各二钱)
上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四五十丸空心米汤下
十补丸治肾脏虚弱面色黎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或多或少腰脊
疼痛
附子(炮) 五味子(各一两) 山茱萸肉 山药 牡丹皮 鹿茸(制) 桂心 茯苓 泽泻
(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六七十丸空心盐汤下韭子丸治膀胱虚冷小便白浊滑数日夜无度
赤石脂( ) 韭子(炒) 牛膝(酒浸) 牡蛎( ) 附子(炮) 覆盆子(酒浸) 桑螵蛸
鹿茸(制) 龙骨 肉苁蓉(各一两) 鸡 (烧灰) 沉香(各五钱)
上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六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按以上诸方并出五脏治要例
卷十五疮疡门
内经论疮疡之因
属性:生气通天论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又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阴阳应象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脉要精微论云诸痈肿筋挛骨病痛者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至真大要论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卷十五疮疡门
河间原疮疡之病
属性:原病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者盖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
用也
或痒痛如针轻刺者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痒者美疾也故火旺于夏而万物蕃鲜荣美也炙之以火渍
之以汤而痒转甚者微热之所使也因而痒去者热令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阳气得泄热散而去故也或
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敛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也痒得爬而
解者爬为火化微则亦能令痒甚则痒去者爬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见则火力分而解
矣或云痛为实痒为虚者非谓虚为寒也正谓热之微甚也或疑疮疡皆属火热而反腐出脓水者何也
犹谷肉果菜热极则腐烂而溃为污水也溃而腐烂者水之化也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
之故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又如盐能固物令不腐烂者咸寒水化制其火热使不过极故得久固也万
物皆然
痈浅而大也经曰热胜血则为痈也三因方曰痈者壅也疽深而恶也三因方曰疽者沮也疖者节
也
疡有头小疮也
疹浮小瘾疹也
瘤气赤瘤丹 热胜气也火之色也
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也
卷十五疮疡门
疮疡脉证
属性:身重脉缓湿胜除湿 身热脉大心燥时肿乍来乍去遂热 诸痛眩晕动摇脉弦去风 气涩气
滞干燥亡津液脉涩泻气补血 寒胜则浮食不入便溺多恶寒脉紧细宜泻寒水
丹溪论相火能动为诸病疮疡亦然
详见火证门
卷十五疮疡门
痈疽当分经络论
属性:丹溪云六阳经六阴经有多气少血者有多血少气者有多气多血者不可一概论也少阳经多气
少血
理宜预防肌肉难长驱毒利药亦难轻用予从叔多虑神劳年近五十左膊外侧红肿如栗予曰勿轻视
且先与人参浓汤得数升乃佳与数帖而止旬余值大风拔木疮上起一红线绕背抵右肋予曰大料人
参汤加芎术补剂与之两月而安李兄年三十连得忧患且好色又作劳左腿外侧 生红肿如栗一医
与承气两帖下之矣又一医教与解毒下之予视之脉大实后果死或曰生臀痈者何如予曰臀在少
腹
之后居其下此阴中之阴也其道远其位僻虽太阳多血气运虽及血亦罕来中年后生者须预补之若
无积补之功其祸多在疮成痂之后或半年以来乃病粗工不察或致失手慎之戒之病机机要云瘰
者结核是也或在耳后或在耳前或在耳下连及颐颔或在颈下连缺盆皆谓瘰 或在胸及胸之侧或
在两胁皆谓之马刀手足少阳主之
按此谓分经用药则不致有犯禁坏逆之失也然手少阳三焦少阴心太阴肺足少阳胆少阴肾太
阴脾
多气少血手厥阴心包络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厥阴肝多血少气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多气多血也
故不可一概论治况以上病例不系膏粱丹毒火热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止宜补形气调经脉其疮当
自消散盖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详脉证经络受病之异者下之先犯病禁经禁故致失手如此丹
溪又曰才得肿痛参之脉证但有虚弱便与滋补血气无亏可保终吉若用寻常驱热拔毒及气药虚虚
之祸如指诸掌且夫火热为病亦有微甚所谓君火相火是也疮疡所发而有痈疽疖 轻重浅深或止
发于一经或兼二经者止当求责于一二经则不可干扰余经也若东垣处方用药是矣矧有兼风兼湿
兼痰兼气兼血兼阴虚等证者病本不同治当求责前论虽略比之世俗外科等书图人形疮样而不分
经络者此则大有径庭矣
卷十五疮疡门
治疮大要三法
属性:病机机要云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若其脉沉实当先疏其内以绝其源也其脉浮大
当先
托里恐邪气入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盛遏绝经络故发痈肿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荣卫
也治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荣卫之三法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深于内其邪气
深矣故疏通脏腑以绝其源外之内者其脉浮数 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也内
外之中者外无 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荣卫也用此三法之后虽未瘥必无变证亦可
使邪气峻减而易愈
卷十五疮疡门
疮宜发汗论
属性:内经云汗之则疮已东垣云东南二方者在人则为内小肠热甲胆风小肠与胆皆居其下其性炎
上其
疮外有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饮食如故清便自调知不在里非疽疮也止痈疖也小则为疖大
则为痈其邪所受于下风湿之地气自外而来侵加于身者也经云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诸痛
痒疮皆属心火此疮自外而入是丙小肠左迁入于胆作痛而非痒也此二方皆主血血为病必痛此元
气不足营气逆行其疮初出未有传变在于肌肉之上皮毛之间只于风热六经所行经络地分出矣宜
泻其风湿热医者只知阴覆其阳则汗也此宜发汗者乃湿热郁其手足少阳致血脉凝逆使荣卫周身
元气消弱也其风热郁滞于下其面色必赫赤而肿微黯色东方清埋没之色也风木之性上冲颜必忿
色其人多怒其疮之色亦赫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