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玉机微义-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傍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劳于使内气血流溢
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
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怒哭号罢则气散者是也有一治法
以针
出气而愈者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之或小儿亦有此疾俗曰偏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
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筑宾一穴言之
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
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今人带钩钤是也宜以逐气流经之药下之
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溏之处多感此
疾宜
以去湿之药下之女子阴户突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谓虚寒而涩之燥之补之本名曰
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坚之
按以上所论病本经络之原至为详尽但七疝名固不同治法当异然俱用攻下之法愚窃疑焉虽
仲阳
亦曰肝为相火有泻无补丹溪有曰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夫厥阴一经受疝宜通勿塞固宜亦当视
其浅深而行之可也况有邪气止客于膀胱小肠之经者若干于少阴肾经则宜通勿塞之法可例用乎
诸疝治法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治寒之剂
属性:金匮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
乌头(蜜一斤煎减半去滓三个) 桂枝(汤煎解蜜半两)
上每服三合不知二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若自汗出脉沉弦者止用乌头煎
按此用桂枝因身疼痛兼表有寒也太阳例药
二因大乌头桂枝汤治风寒疝气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体拘急不得转侧或致阴缩
大乌头(五个去皮尖蜜煎过洗切) 桂心 白芍(各三钱) 甘草(一钱)
上 咀每四钱入姜枣煎
补肾汤治寒疝入腹小腹疼痛时复泄泻胸膈痞塞
人参 茯苓 黄 附子(炮) 白术(各一两) 沉香(四钱) 木瓜(一两半) 羌活(半
两) 甘草(炙) 川芎(各二钱) 紫苏(三钱)
上 咀每三四钱入姜枣煎
局方夺命丹治远年日近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
痒抓成疮
吴茱萸(净一斤四两用酒醋汤童便各浸过一宿焙干) 泽泻(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茱萸内消丸治肾经虚弱膀胱为邪气所搏结成寒疝阴 偏大
山茱萸(去核) 陈皮 吴茱萸 马蔺花 木香 肉桂 山药 川楝子 青皮 茴香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百一选方十补丸治小肠寒疝
附子(一两用防风一两锉盐四两黑豆一协议炒取附子去皮尖用) 葫芦巴 木香 巴戟肉
川楝肉 官桂 玄胡 荜澄茄 舶上茴香 破故纸(炒各一两)
上为末糯米粉酒打糊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五十丸空心酒下
葫芦巴丸治小肠气蟠肠气奔豚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
攻刺呕吐者
葫芦巴(炒一斤) 大巴戟(炒六两) 川楝子(炒一斤二两) 吴茱萸(汤洗七次炒十两)
川乌(炮去皮六两) 茴香(二十两炒)
上末酒糊丸梧子大每十五至二十丸空心温酒下
按此与前方加减不同故两存之
宝鉴沉香桂附丸治中气虚弱其脾胃虚寒脏腑积冷心腹疼痛手足厥逆冷便利无度七疝引痛
不可忍喜热熨少缓者
沉香 附子(炮) 川乌(炮) 干姜(炮) 良姜 官桂 吴茱萸(汤炮去苦水)
茴香(炒各一两)
上为末好醋煮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至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按以上诸方并太阳例药然初感寒邪所至或素虚寒之人宜此劫之皆可但久病者多有湿热寒
湿血虚等证之变而用者自宜详审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治湿之剂
属性:元戎加味五苓散治疝气卒痛小便涩
本方加川楝(一分)
上为末空心米饮调下一二钱
按此渗泄之剂也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攻下之剂
属性:局方三白散治膀胱蕴热湿热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白牵牛(二两) 桑白皮(炒) 木通 白术 陈皮(各半两)
上末每二钱姜汤调下空心服
复元通气散
舶上茴香 穿山甲(蛤粉炒各二两) 陈皮 牵牛末(炒) 玄胡 甘草(炒各一两) 木香
(一两半)
上细末每一大钱热酒食前调下
戴人禹功散
黑牵牛(头末四两) 茴香(炒一两)
上为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睡服或加白术一两
宝鉴控引睾丸治小肠病结上而不下痛引心臆
茴香 川楝实(各炒) 石茱萸 陈皮 马蔺花(醋炒各一两) 芫花(醋炒半两)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茴香楝实丸治阴疝痛不可忍及小肠气痛
川楝(炒) 茴香(炒) 山茱萸 石茱萸 吴茱萸 青皮 陈皮 芫花(醋炒) 马兰花(
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二十丸温酒送下食前服
天台乌药散治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
乌药 木香 茴香(炒) 青皮 良姜(炒各半两) 槟榔(二个) 川楝(十个) 巴豆(七
十粒)
上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麸炒黑去麸及巴豆不用外余药同末酒调下一钱甚者姜酒亦得
按以上诸方并下气之药也治寒之例宜随轻重取择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湿热之剂
属性:济生葵子汤治膀胱实热腹胀小便不通口舌干燥
赤茯苓 猪苓 葵子 枳实 瞿麦 木通 黄芩 车前子 滑石 甘草(等分)
上 咀每半两入姜煎空心服
按此八正散加减法也永类钤方例为治疝之剂颇有理故收入
子和导水丸
(方见湿门)
按此阳明例药也然湿热郁结于下焦非此莫能疗气血皆可用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冷热之剂
属性:宝鉴蒺莉汤治阴疝疼痛
蒺莉(去刺) 附子(炮) 栀子(去皮各半两)
上为末每三钱水煎食前温服
丹溪方定疝气疼痛速效
枳壳 山栀子 唐球子 吴茱萸(皆炒遏) 荔枝核
上为末用长流水调下一二钱空心服
又方治阳明受湿热传入太阳恶寒发热小腹连毛际结核闷痛不可忍
栀子(炒) 桃仁(炒) 枳壳(炒) 唐球子(等分)
上为末于砂钵内入姜汁用水一钟荡起煎热服
按以上太阳例药也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理气之剂
属性:局方蟠葱散治寒疝气疝冲心疼痛
玄胡 苍术 甘草(各半斤) 茯苓 蓬术 三棱 青皮(六两) 丁皮 砂仁 槟榔(各
四两) 桂 干姜(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连须葱一茎水煎空心服
盐煎散治冷疝寒气卒痛
草果 砂仁 槟榔 浓朴 肉豆蔻 羌活 苍术 陈皮 荜澄茄 枳壳 良姜 茯苓
茴香 大麦 川芎 甘草(各二两)
上 咀或散每半两水煎入盐少许
按此二方并燥脾导气之药劫剂也世俗多用之故收入
宝鉴川苦楝散治小肠气痛不可忍
广木香 茴香(盐一捻炒去盐各一两) 大川楝子(一两锉用巴豆十粒破皮同炒黄去巴豆)
上为细末每二钱温酒一盏空心调下
按此导手太阳寒气之药较之前二方治疝此殊有理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理血之剂
属性: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若寒多加生姜呕者加陈皮二两白术一两
蜘蛛散治阴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七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三因失笑散治小肠气痛
五灵脂 蒲黄(等分)
上为末每二钱先用醋一合熬成膏水一盏煎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理气血之剂
属性:本事方立效散
川芎 川楝子 青皮 舶上茴香 牵牛(炒) 桃仁(各一两)
上为末每二钱无灰酒一盏煎食前温服
三因葱白散治一切冷疝疼痛
川芎 当归 枳壳(炒) 浓朴(炒) 官桂 青皮 干姜 茴香(炒) 茯苓 川楝子 麦
(炒) 神曲(炒) 三棱(炮) 莪术(煨) 熟地黄 白芍 木香 人参(各一两)
上 咀每三钱葱白二寸盐少许水煎空心服
东垣丁香楝实丸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妇人瘕聚带下皆任脉所主阴经也乃肾肝受病故治同
法
当归 附子(炮) 茴香(炒) 川楝(各一两)
上锉细用好酒三升同煮尽为度焙干作细末每药末一两入
丁香 木香(各半钱) 玄胡索(五钱) 全蝎(十三个)
上为末入在前药末内拌匀酒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加至百丸空心温酒送下
按以上方与前理血之剂并厥阴例药也然诸经论疝主于风盖指厥阴风木之气尔故疝病则多
痛痛
亦木气之实即风象也但古今方多主寒主气论治然行者不察气寒浅深之异以分治则不能不无差
误也观东垣之法庶几近理大抵亦不可视为常例盖肾恶燥恐久则反增其势矣
熨法 严氏云盐半斤炒极热以故帛包熨痛处一法用葱白泥一握置脐中上用熨斗熨之或上
置艾灼之妙
卷二十五
反胃门
属性:反胃脉法
难经云脉格则吐逆(见淋 门)
脉经云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胃反
千金云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
微涩
卷二十五反胃门
叙吐脉证
属性:金匮云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
消谷
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
涩其病难治
卷二十五反胃门
论膈噎治病之因
属性:丹溪云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消化之器清和则健而营运世人以痰饮呕吐诸气多服香热之药偏
助气
血沸腾其始也胃液凝聚其久也脾气耗败传化渐迟又以乌附丹剂服之积久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
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
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或曰千金治噎膈反胃
未尝废姜桂等药何吾子之多言也予曰气之郁滞久留清道非借香热不足以行然悉有大黄石膏竹
茹芒硝泽泻前胡朴硝茯苓黄芩芦根栝蒌等药为之佐使其始则同其终则异也病邪易伏其病自安
卷二十五反胃门
论五噎五膈
属性:严氏云(三因同)五噎五膈者由喜怒不常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
下盖
气留于咽嗌者则成五噎结于胸膈者为五膈五噎之名忧思劳食气也五噎之名忧恚寒热气也其病
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妨碍饮食治法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则病无由而作矣
按膈噎之证皆由气聚成积自积成痰痰积之久血液俱病以其为病在咽在膈故前人立膈噎二
者之
名三因方又分五噎五膈病状徒有其名为治则一而已故不叙焉又严氏为化痰下气之说夫气之不
下痰之不化必有为病之因苟不治其本而专以香燥之药治其标痰气何由而自下也
卷二十五反胃门
论三阳结为膈病
属性:子和云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
则不
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此汤
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故经曰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此理明矣后世强分为十膈五噎其HT 既多其
惑滋甚人之溢食初未遽然也或伤酒食或胃热欲吐或胃风欲吐医者不察本原投下香桂胡椒丁香
之属设如伤酒伤食正可攻逐岂可言虚便将热补素热之人三阳必结食必上潮医氏犹云胃寒不纳
燔针灼艾三阳转结岁月弥深遂成噎病世传五噎宽中散有姜有桂十膈散有附有乌其可用乎今代
刘河间治膈气噎食承气三汤独超近代用药之时更详轻重假如闭久宜先润养小着汤丸累累加之
关自透其或咽噎上阻痰涎微用酸苦涌出因而治下药势易行设或不行蜜盐下导结散阳消饮食
自下莫将巴豆耗却天真
按此论三阳结为膈病力关世俗言胃冷用热药之误可谓明矣但用药专指承气而言则失之太
峻盖此药有实热者可用之其有脾胃衰虚并血液枯竭之人皆在所禁也
卷二十五反胃门
论噎为诸气所致
属性:针经曰怒气所至食则气逆而不下劳气所至为咽噎病为喘促思气所至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
噎不利
卷二十五反胃门
论噎塞由阴中伏阳所致
属性:发明曰噎者六腑之所生阳也气也塞者五脏之所生阴也血也二者皆由阴中伏阳而作也
谨按噎为七情所发或因三焦传化失常所致此即主于气也或血液所亏胃脘干槁或血积所致
即皆
因于血也塞由填塞不通之义故发明有治幽门不通噎塞不便通幽汤例盖阳无阴不能施化阴之失
位而阳伏其中传化不变而反上行矣然人有所击扑坠跌内致血瘀忽即吐而食不能纳此由气血俱
伤所可见也大抵始由气致者初当从气治之由血致者当从血治之岂可类用香热之剂反耗气血耶
但世俗拘泥不能究乎病情遂成危证也悲夫
卷二十五反胃门
治吐分三焦法
属性:病机云治吐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证
食
已暴吐渴于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
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匿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当以小毒药去其积槟榔木香行
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
以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按此分三法治吐以上焦为阳阳主热下焦为阴阴主寒中焦为寒热相半之分有阴而有阳此亦
大略
之法耳盖以其在上者则食已而暴吐在下者则食久而始吐久暴之间所以为寒热之别难专以上下
为寒热之别也王冰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与此同意又原病式曰呕涌溢食不下
火气炎上胃膈热甚则传化失常故也
卷二十五反胃门
论治噎之法并治验
属性:丹溪曰或云胃脘干槁其治可得用乎予曰古方用人参以补肺御米以解毒竹沥以清痰干姜以
养
血粟米以实胃蜜以润燥正是此意张鸡峰亦曰噎当是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
情治法亦为近理夫噎病生于血干夫血阴气也阴主静内外而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气大胜
阴血自生肠胃津润传化合宜何噎之有因触类而长之曾制一方治一中年妇人以四物汤加和白陈
皮去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饮以防其或生虫也与数十帖而安又台州一匠者年仅
三十勤于任务而有艾妻且喜酒面白其脉涩重则大而无力令谢去任务卧于牛家取新温牛乳细细
呷之每顿尽一杯一昼夜可五七次尽却食物以渐而至八九次半月大便润月余而安或口干盖酒毒
未解间饮甘蔗汁少许或又曰古方治膈噎未有不言
寒者何也予曰古人着方必为当时抱病设也其证实因于寒故用之得效非以为定式也但今人为染
此病率因痰气久得医药传变而成其为无寒也明矣
谨按反胃之证其始也或由饮食不节痰饮停滞或因七情过用脾胃内虚而作古方不察病因悉
指为
寒用香燥大热之药治之夫此药止能逐寒邪行滞气其于饮食痰积岂能祛逐七情之火反有所炽脾
胃之阴反有所耗是以药助病邪日以深痼其中病情丹溪先生言之详矣夫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胸膈
痞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大便燥结而羊矢似属血热然服
通利药过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结者当补血润血而自行有因火逆冲上食不得入其脉洪大有力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