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玉机微义-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利药过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结者当补血润血而自行有因火逆冲上食不得入其脉洪大有力而数
者或痰饮阻滞而脉结涩者当清痰泄热其火自降有因脾胃阳火亦衰其脉沉细而微者当以辛香之
药温其气仍以益阴养胃为之主非如局方之惟务燥烈也若夫不守戒忌浓味房劳之人及年高无
血者皆不能疗也
卷二十五反胃治法
和中利痰散气之剂
属性:金匮大半夏汤治胃反呕吐者千金云治反胃不受食食入即吐
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千金有白术生姜
上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一升半温服一升后再服
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 桂枝(各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外台有小麦一升
按以上二方兼出太阴呕吐哕例药也
病机和中桔梗汤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
桔梗(一两半) 半夏曲(二两) 陈皮(去白) 枳实(炒) 白茯苓(各一两) 白术(一两
半) 浓朴(一两姜制) 煮法如前
上 咀每服一两取清温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服三服之后气渐下吐渐止然后去木香等末每
料中
加芍药二两黄 一两半服之病愈即已如大便燥硬食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硝微下之少利为度再
服前药补之
木香散方槟榔木香各等分为末
按此太阴阳明经药也
卷二十五反胃治法
治风木之剂
属性:病机青镇丸治上焦吐头发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黄芩(七钱半) 甘草(半两) 青黛(二钱半) 人参(半钱)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按此少阳经药也
金花丸治吐食而脉弦者由肝乘于脾而吐宜治风安脾
半夏(一两) 槟榔(二钱) 雄黄(二钱半)
上细末如上法丸姜汤下从少至多渐次服之
按此厥阴例药也青镇丸治肝火之药金花丸治风痰乘于脾胃之药故总入风木之剂
卷二十五反胃治法
治热疏下之剂
属性:金匮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按此出太阴呕吐哕例药也
病机荆黄汤治暴吐者上焦热气所冲也脉浮而洪
荆芥穗(一两) 人参(五钱) 甘草(二钱半) 大黄(三钱)
上粗末都作一服水煎去滓调槟榔散二钱空心服槟榔散方槟榔二钱木香一钱半轻粉少许为
丸亦可
按此厥阴阳明太阳经药也
发明人参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满利脾胃壅滞治膈气圣药
木香 槟榔(七钱半) 人参 当归 藿香(一两) 甘草 枳实(各一两) 大黄(酒浸)
浓朴(制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温水送下
按此太阴阳明经药也
卷二十五反胃治法
治寒之剂
属性:病机紫沉丸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假故吐而痛
半夏曲 代赭石 砂仁(各五钱) 杏仁 沉香 木香 白术(各一钱) 乌梅肉 丁香
槟榔(各二钱) 橘皮(二钱) 肉果 巴豆霜(各半钱另研)
上为末入巴豆霜令匀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柿霜汤下吐愈则止
按此太阴阳明经药也
浓朴丸主翻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结疾
浓朴 黄连(二两半) 吴茱萸(汤洗七次) 紫菀 菖蒲 柴胡 桔梗 茯苓 皂角(炙)
桂
(刮) 干姜(炮) 巴豆霜(另研) 蜀椒(炒出汗) 人参(各半两) 川乌头(炮去皮脐二两半)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匀炼蜜为剂旋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渐次加之以利为度姜汤下春夏加黄连
二两秋冬加浓朴二两
按此太阴阳明厥阴经药也
卷二十五反胃治法
理气之剂
属性:严氏五噎散治五噎食不下呕 痰多咽喉噎塞
人参 半夏 桔梗(炒) 白豆蔻 木香 杵头糠 白术 毕澄茄 沉香 枇杷叶 干生
姜(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细末每服二钱入生姜七片煎服
五膈散治五膈胸膈痞闷诸气结聚肋胁胀满痰逆恶心
枳壳(炒) 木香 青皮 大腹子 白术 半夏曲(炒) 丁香 天南星 干姜(炒) 麦
(炒) 草果仁(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煎入姜
局方五膈宽中散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之病
青皮 陈皮 丁香(各四两) 浓朴(制一斤) 甘草(炙五两) 白豆蔻(一两) 香附子(
炒) 砂仁 木香(各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盐汤点服
按以上三方并太阴阳明经药也
谨按反胃诸方古方悉是香燥大热之药皆不足为法今姑存其一二至于丹溪所言补血益阴润
燥和胃调中等药虽无其方自宜随证用之观其立论则思过半矣
杂方
烧针丸
(方见小儿门)
卷二十六胀满门
诸经叙胀所因
属性:针经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或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
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按论中备五脏六腑发胀为诸证宜玩本文
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腹满 胀支鬲 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乃寒湿郁遏也
原病式曰腹胀大鼓之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
卷二十六胀满门
脉法
属性:针经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脉经曰关上脉虚即胀内 迟而滑者胀 脉盛而紧者胀
严氏曰胀脉浮者易治虚者为难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胀分三因
属性:陈无择云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怒乘肺肺气
不传
必胀于大肠名曰乘克忧思结聚本脏气郁皆内所因或冒寒暑风湿随经络传至阳明致胀者属外因
饮食饥饱生冷甜腻聚结不散或作胚块膨胀满闷属不内外因也
按此论肝木胜乘脾肺为胀满即东垣所谓脾胃之上不足火木大胜致胀也此不言火况怒伤肝
者
岂无火动耶所出大半夏汤以桂附中加参归以调血气言其脉弦迟恐非肝气克脾脏闭腑郁病也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腹胀属湿
属性:内经云太阴所至为蓄满又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按发明辨云脾为阴中之太阴又云脾为阴中之极阴乃为坤元亘古不迁之土天为阳也火也地
为阴
也水也在人则为脾同阴水之化脾有余则腹胀食不化故无阳则不能化五谷脾盛乃大寒为胀满
故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大抵此病皆水气寒湿为之也治宜大辛热之剂如土久于雨水中则为泥矣
岂能生化万物必待和风暖日湿去阳生自然长生矣脾湿有余无阳则不能化五谷所以宜辛热治之
必愈然亦有轻重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腹胀有热有寒属外感
属性:东垣曰经云诸腹胀大属热此乃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天外而入感风寒之邪传入于里寒变为
热
作胃实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是太阳阳明并病大实大满者大承气汤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小
承气汤下之五常正大论云下之则胀已是也假令 疟为胀满亦有寒胀热胀是天之邪气伤暑而
得之不实时发至秋暑气衰绝而疟病作矣知其寒已局方交加饮子是也岂不闻素问及灵枢经中说
内虚不足中寒湿令人中满及五脏六腑俱有胀满更以胀家寒热多少较之胃中寒则胀满阴阳应象
论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针经云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与通评虚实论中说腹暴
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之募正同五脏生成论云腹满 胀(云云见前)胃中寒湿菀遏故也脉
经所谓胃中寒则胀满也又厥论云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按所说寒胀
多如此汤液醪醴论中说中满治法当开鬼门谓发汗也洁净府利小便也又云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
胃有病当今上下分消其气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秽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从权以
寒热药下之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腹胀属内伤所致
属性:东垣曰或伤酒湿面及味浓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亦
是热
胀调经篇云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末传寒中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致水谷
聚而不散而成胀满此寒湿郁遏而胀也醪醴论中治法谓先泻其血络后调其真经气血平阳布神清
此治之正也或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何也此乃病机总辞假令外伤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变
为热而作胃实腹满仲景以承气汤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此热胀之谓也大抵
寒胀多而热胀少治之者宜详辩之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鼓胀属湿热
属性:丹溪曰心肺阳也居上肾肝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
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一平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
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升阴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
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胶固难治又名
曰蛊若虫侵蚀之义理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以制火使肺气得清却浓味
断妄想远音乐无有不安医者不察急于作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觉宽得一日半
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古方惟禹余粮丸又名石中黄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亦
须随证加减用之予友俞仁叔连得家难年近五十得此疾自制禹余粮丸服之其脉弦涩而数予曰此
丸新制 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太多宜自加减不可执方俞笑曰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口鼻见
血色黑骨立而死又杨兄年近五十性嗜酒病疟半年患胀诊其脉弦而涩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腹
大如蜘蛛状予教以参术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为臣黄连陈皮茯苓浓朴为佐生甘草些小作浓汤饮之
一日定三次彼亦严守戒忌一月后疟愈又半年小便长而胀愈中间须稍有加减大意只是补气行湿
又
陈氏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春间患胀色黑而腹大形如鬼状脉数而涩重似弱以四物汤加连
芩木通白术陈皮浓朴生甘草作汤与之一月而安一补气一补血余药大率相出入皆获安或曰气无
补法今何补气而获安予曰气无补法俗论也痞闷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自运经曰壮者
气行则愈弱者则着而成病若不补气邪何由行或曰子之药审矣何效之迟也病者将厌子之迂而求
速效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势笃难求速效知王道者能治此病或曰胀病将终不
利耶予曰灼知其不虚病浅胃壮积滞不痼而又有可下之证矣
按此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致胀合东垣所谓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外入也内伤劳倦虚损脾胃
等致不足之证自内生也可见虚实之殊寒热病机互有则用药当有所据矣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胀为诸气所致
属性:详见气证门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胀为诸积所致
属性:陈无择云五积久而必心腹胀满但内所因不待成积即致也亦当随其脏气而平治之
谨按胀满属寒或内伤或诸气或因病数服通利药脾胃虚而致者为甚多属湿热者少至积成者
亦甚
有之但古方多不分治如禹余粮丸类燥热气血之剂于内郁之火岂得不反有所助耶夫治是疾遇大
实满燥实痞闭气滞或始由内伤脉洪实者非下之不可然有服下剂过多或泻痢后所至或素脾胃虚
弱不能运化而成者皆宜补脾行湿盖此际正气已衰矣况积而胀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致者
当从血药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清浊混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气或消导皆宜适事为故可
也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浊气在上则生胀
属性: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发明曰夫 胀者以寒
热温
凉论之此何胀也曰此饮食失节为胀乃受病之始也湿热亦能为胀右关脉洪缓而沉弦脉浮于上是
风湿热三气相合而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阴火亢甚乘于脾胃盛则左迁而阳道不行是六腑之气
已绝于外大盛能令母实风气外绝风气外绝者是谷气入胃清气营气不行便是风气也异呼同类即
胃
气者是也经云虚则兼其所胜土不胜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火木大胜者也经云浊阴出下窍
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浊阴归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则为胀也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
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调经论云下脘不通则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下脘者
幽门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冲门皆下冲上也幽门上冲吸门吸门者会厌也冲其吸入之气不得下归
于
肾肝为阴火动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浊阴之气不得下降而大便干燥不行胃之湿与客阴之火俱在其
中则腹胀作矣治在幽门使幽门通利泄其阴火润其燥血生益新血幽门通利则大便不闭吸门亦不
受邪其膈咽得通 胀腹满俱去矣是浊阴得下归地矣故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此法是也
卷二十六胀满门
论下之则胀已
属性:发明曰西北二方地形高寒经曰阴者其精奉于上其寒在外故曰寒则气浮知阴之寒凉西北二
方之
气为主用也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人脏寒生满病亦谓适寒凉者胀皆秋冬之气也在人则为肺肾冬
天之时寒凉在外六阳在于坤土之中坤土者人之脾胃也五脏之病外寒则必内热脉经所谓五脏脉
小皆
为消瘅之病消瘅者消谷善饥北方之地无不能食者此也阴胜阳虚下之则愈正谓此也病机云诸腹
胀大皆属于热下之则胀已此理悉矣
谨按胀主下之一法亦大略言尔故出方宜之论若泛用之多往往腹胀是失运化之职也然是证
虽主于下盖病因寒热积湿气血机本不同于治可不为分例云
卷二十六胀满治法
调理之剂
属性:局方紫沉通气汤治三焦气涩不能宣通腹胀便涩
(方见气证门)
济生紫苏子汤治忧思多度致伤脾胃心腹胀满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
紧而涩
苏子(一两) 大腹皮 草果仁 半夏 浓朴(制) 木香 陈皮 木通 白术 枳实 人
参甘草(各半两)
上 咀每四钱入姜枣煎
按此二方手足太阴之剂也
三因大半夏汤治肝气不平胜克于脾脾郁不行结聚涎沫闭于脏气腑气不舒胃则胀满其脉弦
迟故知中虚胃冷胀满服此可下气进食
半夏(洗) 桂心(各五钱) 附子 人参 甘草(炙) 浓朴(制) 当归 茯苓 枳实(炒
各三钱) 川椒(炒八十粒)
上锉每四大钱入姜枣煎
禹余粮丸治中满气胀喘满及水气胀
蛇含石(三两 ) 真针砂(五两) 禹余粮(三两同上砂炒)
以上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药
木香 牛膝 蓬术(炮) 白蒺藜 桂心 川芎 白豆蔻 茴香(炒) 三棱 羌活 茯苓
干姜 青皮 陈皮 附子(炮) 当归(各半两)
上为末拌匀以汤浸蒸饼去水捣匀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按此治寒胀消积药也气血之剂阴阳之气下陷者可用故存之与前方并足太阴例
东垣木香顺气汤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木香(三分) 浓朴(四分) 青皮 陈皮 益智仁 茯苓 泽泻 干生姜 半夏 吴茱萸
(汤洗各二分) 当归(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草豆蔻(煨三分) 苍术(三分)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太阳阳明厥阴药也
木香塌气丸治中焦腹胀
萝卜子(炒) 陈皮(去白各五钱) 胡椒 草豆蔻(煨) 木香 青皮(各三钱) 蝎梢(去
毒二钱半)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温米饮下忌服油腻白粥百日量人大小与服阴囊肿用青
盐干姜白面为末水调贴之
中满分消汤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
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并宜服之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吴茱萸 草豆蔻 黄 (各五分) 川乌头
泽
泻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