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 的佛性说-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就如金礦是金飾的正因。若依果德而言,慧遠認為可分「性淨
」和「方便」二種差別,因為眾生「性淨」,可作為菩提涅槃的正因
,而助成菩提涅槃的六波羅蜜自然就是緣因。若以方便起修而言,因
為菩提涅槃果有賴六波羅蜜的方便起修,故可稱六波羅蜜是「正因」
,而「性淨」反而是「緣因」了。
佛性又可分為「生因」、「了因」。慧遠解釋說:
言生(因)了(因)者,望方便果,報佛之性是其生因,真心體
從本已來,有可生義,生彼果故,。。。 佛性可生,以可生故,
名為「生因」。。。。 望行淨果,法佛之性,但是了因,非是生
因。。。。諸佛之性,是真識心體有,從本已來,有可顯了成果之
義,故名「了因」。(裕66)
──────────────
裕63:《大般涅槃經》卷28,《大正藏》卷12,頁530中。
裕64:《大槃涅槃經》卷28,《大正藏》卷12,頁530下。
裕65:《大正藏》卷44,頁476下。
裕66:《大正藏》卷44,頁476下…477上。
47頁
慧遠認為約方便起修而証得的佛果而言,報佛性是「生因」,因為其
從本以來就有可生的作用。若約「性淨果」而言,則法佛性即是了因
而非生因,因為性淨的真識心體從本已有,非新生但有「顯了成果」
的作用。慧遠如此解釋生因和了因,與《涅槃經》的說法一致。《
子吼菩薩品 》 說:「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燈能了物故名了因, 煩惱
諸法是名生因,如穀子等是名生因。 」 (裕А67) 凡是能生者都可稱
之為「生因」,如穀種能生穀物,煩惱諸結能生生死,其意義明顯可
知。至於「了因」的意義,經文舉「燈能了物」為例,由於燈有「了
物」的作用,引伸凡是有「照了」、「顯發」作用者都可稱為了因。
《涅槃經.雍鹌兴_品》中所提到不同二因,綜合而言,有生
因、正因、了因、緣因,但是因為各種不同組合的二因,其所指各有
不同,因此意義有時不明確,例如有時候說生因即是正因,有時候說
緣因即是了因。慧遠就將經中認為是「了因」的八正道阿耨菩提佛性
,解釋成是既是「了因」又是「生因」。總之,以不同組合的二因解
釋佛性義,相當含糊不清,與慧遠同時代的天台智顗將它們綜合成「
三因佛性──正因、了因、緣因。其意義明確且有系統,比《涅槃經
》和慧遠的解說更圓融。
五、佛性說之意趣
無我和緣起性空是自原始佛教以來佛教的基本教義,許多經典說
諸法空,以破除法執和我執。然而,強眨孕郧鍦Q的如來藏(佛性 )
說卻在三、四世紀之後逐漸闡揚開來,於是看似矛盾的緣起之「空」
和自性清淨之「有」如何眨停约胺鹦哉f的意趣何在,遂成為許多
經論關心的議睿;圻h在《大乘義章.佛性義》最後一節就討論了這
個問睿f:
清淨法界門中,備一切義。諸法緣起,互相集成。就空論法,
無
──────────────
裕67:《大般涅槃經》卷28,《大正藏》卷12,頁530上。
48頁
法不空。據性辨法,無法非空。空之與性,各是一門。門別
既殊,所為亦異,說空為破執有眾生,說性所為,經論不同。
(裕68)
在自性清淨的如來藏(佛性 ) 中,本具一切清淨性, 因此若「據性
辨法」,則萬法皆「有」。然而,萬法依如來藏緣起而性空,因此「
就空論法」,則萬法皆「空」。然而因為「性空」中兼具「妙有」、
「妙有」中亦不離「性空」,故兩者還是可兼容的。不過,說空、說
有各有其教學目的:說空是為破執有,至於說佛性有的目的,各經論
有不同解說。慧遠依《涅槃經》和《寶性論》加以說明。
慧遠引《涅槃經》說:「為令眾生不放逸故,宣說佛性。」 (裕
69) 換言之,為防眾生自輕,認為不能成大菩提,而無心趣道多所放
逸,故說眾生有佛性定當成佛。再者,《寶性論》謂佛性是為了下列
五種持有妄執的眾生而說的:
1。 怯弱心者:怯弱心者認為自己洠в蟹鹦裕恢蠓鸬馈7鹜
為了去其妄執,說眾生有佛性必定成佛,就像木有火性,鑽之即生火
,增加其自信心及勇猛心。
2。 輕慢餘眾生者:對輕慢其他眾生者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
使他們尊重、平等對待其他眾生而不生輕慢心。
3。妄執我者:慧遠所說的「妄執我者」,即是《寶性論》所說的
「計身有神我者」。 自古如來藏(佛性 ) 說最引起爭議的是它的神
我色彩。《楞伽經》中大慧菩薩就曾伲桑骸冈坪问雷鹜獾勒f我,
言有如來藏耶? 」 (裕А70)此處何以反而說佛性可對治計身有神我
呢?慧遠解釋說:「為妄執我眾生故,宣說佛性,不同情取,故(勝
鬘 ) 經說言: 如來藏者非
──────────────
裕68:《大正藏》卷44,頁477下。
裕69:《大正藏》卷 44,頁 477 下。 ,另外,參閱南本《大般涅槃
經》卷 32 所說:「諸眾生悉有佛性,為令一切不放逸故, 是
名如意語。」,《大正藏》卷12,頁821中。
裕7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大正藏》卷16,頁489上。
49頁
我眾生、 非命非人」 (裕А71) 慧遠只說佛性「不同情取」、「非我
」,並洠в羞M一步說明何以如此,《楞伽經》有較詳細的解說。該經
中說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的我,因為如來藏是空、無相、如、法性
、法身等的異名,佛陀為了斷除凡夫對無我的畏懼,才說如來藏,真
正的如來藏應瞭解為「無我如來藏」,(裕А72) 與外道神我是完全不
同的。
4。 妄執法者:何以說佛性能對治有法執的眾生?慧遠只說:「為
執著虛妄法故,宣說佛性,不同所取。 」 (裕А73) 其語義還是不清
,《佛性論》中的解說可作參考。《佛性論》說眾生有二種「虛妄執
」的過失:「本無」,「客」。(裕74)「本無」者謂在如如理中,本
無人我,但眾生作人我執,由此執起無明,無明起業,業起果報。其
實無明、業、果報本無,故謂虛妄執。所謂「客」者,指一切有為法
,皆念念滅,即前剎那為舊,次剎那為客,即起即滅,若於其中起實
有法想,即是虛妄執。因此,對妄執法者,佛陀說佛性。但是,為何
說佛性就能去除性屬本無和客塵的虛妄執呢?因為《佛性論》說「佛
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顯真如。」換言之,佛性不是具有自性的本體
存有,而是徹証我空與法空之後所顯的真如,因此,佛性說不但不會
落入神我論,而且可除虛妄法。
5。 謗誹真如佛性者:一方面固然不能把佛性瞭解成外道的神我,
另一方面也不可铡夥鹦詾闊o常法,因為佛性是體解人法二空所生的
法身清淨智慧功德,即所謂的常、樂、我、淨。因此,對謗誹真如佛
性為斷滅的眾生,佛陀說佛性的真實功德。
──────────────
裕71:《大正藏》卷44,頁477下。
裕72:《楞伽經》曰:「大慧!我說如來藏, 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
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
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
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為離外道故,當依無我如來之
藏。」《大正藏》卷16,頁489中。
裕73:《大正藏》卷44,頁477下。
裕74:《佛性論》卷1,《大正藏》卷31,頁787上。
裕75:同上,頁787中。
50頁
六、結語
以上是慧遠在《大乘義章》中分五門加以詳解佛性義,慧遠師承
勒那摩提的地論宗相州南道學派,他的詮釋主要是依據《涅槃經》、
《勝鬘夫人經》、以及勒那摩提譯的《寶性論》等如來藏學系的經論
。基本上,慧遠以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為立論基礎,主張佛性本具,並
將阿梨耶識,與《涅槃經》的佛性會通,而稱之為「真識心」,這是
慧遠佛性說的一大特點。整體而言,慧遠的佛性義契合印度如來藏思
想的原意。
提要
《大乘義章》是南北朝末葉義學大師淨影慧遠(523…597)的重要
著作,其內容猶如一部佛教法義的小百科全書。慧遠以法數類聚方式
詳釋兩百餘個重要佛教術語,其中「佛性義」有專章詳論。本文即是
根據此章,探討慧遠的佛性思想。
本文第一部分論析慧遠如何以「因性」、「體」、「不改」、「
性別」分別說明佛性的涵義。慧遠以「真識心」解釋佛性,雖然會通
了阿賴耶識,基本上其佛性義還是契合如來藏學系的說法。第二部分
探討慧遠如何從一門到十門辨析佛性的體狀,其理論的主要依據來自
《大般涅槃經》、《勝鬘經》、《寶性論》等。第三部分討論慧遠如
何從「有無」、「內外」、「三世」、「當現」等概念更進一步解釋
佛性。第四部分論及慧遠如何解釋佛性學說的用意及其諍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