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本草述钩元-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聚如骇。骇不去者。巴豆半两。去皮心炒。捣
每吞一二丸。按藜芦用专于吐。而巴豆畏藜芦。后二方猛吐与峻下者。合而入胃。驱痰逐结。
使上下之壅
为末
〔论〕 藜芦气寒。味辛而苦。发散涌泄。专主吐越风痰。盖风木以水为母。火为子。
寒者
于下
风
甚
气而大畅子气。俾风邪之壅而不下者。义取从治以上越之。要非其苦至极。则亦不能取效于
俄顷。而几其必吐也。观其夏生冬凋。水生者便不入药。可以思其炎上之性矣。
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有痰饮。或中蛊毒恶气者。借其空吐上涌之力。
获
〔修治〕 去芦头。止剔取根。糯米泔浸一宿。微炒用。不入汤药。
卷十毒草部
附子
内容:出犍为山谷及少室。近以蜀道绵州(今属成都。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
十。惟赤水为多。)龙州者为良。他处虽有。力薄不堪用也。十一月播种。入春生苗。
野艾而泽。叶类地麻而浓。花则瓣紫蕤黄。苞长而圆。实类桑葚。子细且黑。九月采
其品凡七。初种之化者为乌头。少有旁尖。身长而乌。附乌头而旁生。虽相须实不相
曰附子。左右附而偶生者。曰鬲子。种而独生无附。长三四寸者。曰天雄。附而尖者
锥。附而上出者。曰侧子。附而散生者。曰漏蓝子。皆脉络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
故专附名也。凡种一而子六七以上。则皆小种。一而子二三。则稍大。若子特生。则
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角少者为上。有节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
之色。花白者为上。铁色者次之。青绿者为下。天雄乌头天锥。皆以丰实盈握者为胜
侧子。卑卑不数也。漏蓝即雷 所谓木鳖子。日华所谓虎掌。鬲子即乌喙。天锥
方书并无此名。功用当相同耳。(核)
气味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浓味薄。可升可降。浮中沉无所不至。入手厥阴
命门
虚。
脏冷脾泄。暴泻脱阳。久冷反胃。久痢休息。寒湿痿痹拘挛。腰脊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
。更治偏风半身不遂。头风。肾厥头痛。(皆因阳虚)又疗下血虚寒。痈疽久漏。 全禀地
中
一点
质。
不足
抟)
子
脉
用。
正宜速入。(述) 治湿药中。宜少加之引经。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
是也
则拒
妙也
栀子
用
圣药
以行参
得桂则补
藉其同气以
冷病。(
得生干姜桂枝。主伤寒直中阴经。温中散寒而能出汗。 佐人参肉桂五味。补命门相火不
足。回阳有神。 得人参肉桂。治虚人暴寒入腹。痛泄。完谷不化。小水不禁。 得参 芍
味陈皮甘草。主痈疽溃去脓血过多。致饮食不进。恶心欲呕。不生肌肉。亦主久漏冷疮。
人参芍药炙草陈皮砂仁。主小儿慢惊。加莲肉扁豆。治吐泻不止。 得术桂牛膝木瓜橘皮
立止寒疝痛极。 得白术木瓜石斛萆 薏苡橘皮茯苓。治风湿麻痹肿痛。及香港脚之无热证者
。得人参橘皮。主久病呕哕。反胃虚而无热者。阳虚痹气。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气血不
行。一身如从水中出。此阳虚阴盛。名曰痹气。附子丸主之。黑附子川乌(通锉碎炒黄) 官
桂
。温酒下。 髓少骨痹身寒。重衣不能热。腰脊疼不得俯仰。脚冷受热不遂。此肾脂枯涸不
行。髓少筋弱冻栗。故挛急。附子汤主之。黑附子独活防风各七分。川芎丹参萆 天麻白术
菖蒲山萸牛膝甘菊各五分。官桂炙草细辛各三分。当归一钱。黄 七分。枳壳四分。生姜五
片
再
熟
子
丸
捣
积
为寒痞隔。故水凝而不通。惟服沉附汤。用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斤。沉香一钱
。
用
毒攻
一盏
气上
满椒
也。
以余
每
乃效。 久痢休息。熟附子半两。研末。鸡子白二枚捣和。丸梧子大。倾入沸汤。煮数沸。
漉出作两服。米饮下。 小便虚闭。两尺脉沉微。用利水药不效者。虚寒也。附子一个。炮
去皮脐。盐水浸良久。泽泻一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愈。 按附子本治
阳虚阴盛之证。乃有
请更悉之。脱
为最急。救
冷汗自出。亦系
八片。白术干姜各
一帖。合渣并煎。再
葱白三七根研细。酒
熨脐及气海。勿令气冷
还自苏。若便放开。必死
〔论〕 附子为手少阴三焦命门之剂。所禀辛热。有合于壬水配丁。由命门而生心。故
其效
主血
阴翳
火不足。
阳微。而
之阴气。
于阳虚。
是即消
之类。
即于
建殊
强阳。
自散。
浮中沉无不至。其有开关夺将之猛者。原于龙火燔腾无前也。但
者。投之祸烈。即水不足而火
阳。是混于阳中之阴以论也。
乌头 其形象乌之头。此附子之母也。附子顶圆正。乌头顶歪斜。以此别之。(天雄乌
喙侧
出彰
之草
主除寒湿。行经散风邪。治诸风痹血
风虚。(好古)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
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
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又)
故气愈麻。及药气尽而正气行。则麻病愈矣。(守
口眼 斜。语言蹇涩。步履不正。川乌头去皮脐五
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暖
而痊。 风寒湿痹。四肢麻木不遂。生川乌头末。
所。下姜汁一匙。蜜三大匙。空腹啜之。或入薏仁末
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为末。猪心血丸梧子大
乌山栀各一钱。为末。顺流水入姜汁一匙调下。此湿热
郁。乌头为栀子所引。其性急速。不留胃中也。 寒疝
用大乌头煎。大乌头五枚。去脐。水三升。煮取一升
服七合。弱者五合。不瘥。明日更服。
天雄 有二种。一是蜀人种附子生出长者。或种附子而尽变成长者。(如种芋形状不一
之类)一是他处草乌头之类。自生成三寸以上者。入药须用蜀产。更经酿制。
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东垣) 补虚寒须用附子。风家多用天雄。取其尖角
多热性
皆下焦命
若是上
是误认
〔总论〕 乌头即附子之母。何以乌治风。附治寒。按本草冬采为附子。(是乌头生子
已成
风木之
缓于附
痹矣。
其力当
火热。若
靡不立毙。
然必面赤
干舌干。
饮食无味
日光。兼
梦寐纷纭
并盛。中风
发热。血行
病属阴虚。
〔修治〕凡乌附天雄。须用童便浸透。煮过。以杀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盐少许尤
好。
干用
以东
水姜
卷十毒草部
草乌头
内容:处处有之。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惟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然毒则甚
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乌喙即偶生两歧者。今俗呼为两头尖。因形而名。其实
也。又附子天雄之偶生两歧者。亦称乌喙。功亦同于天雄。非此乌头也。(濒湖)
气味苦辛而 。大热大毒。 主破积聚寒热。除寒湿痹。咳逆上气。消胸上痰冷。食不
下。
痰。
其通经
及损伤
涂。未
(清
〔论〕 草乌头为至毒之药。如用以去病。必须沉寒痼冷。足以相当。或寒湿合并。结
聚
虚则病
用此以
草乌射罔。非若川乌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 有
因风癣。误服草乌而麻痹遂至不救者。可不慎乎。(濒湖)
〔修治〕 或生用。或炮用。或以乌大豆同煮熟。去其毒用。
卷十毒草部
半夏
内容:二月生苗。夏至后即枯。五月采根。圆白。秋后则皮。多黑。味辛微苦。气温性燥。有
毒。气味俱薄。沉而降。阳中阴。阴中阳也。入足阳明太阴少阳。亦入手少阴经。射干为之。
和胃气。燥脾湿下气止时气呕逆。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消痰满。开痰结。(治
寒痰更宜)并形寒饮冷伤肺而咳。疗痰厥头痛。痰饮胁痛。眉棱骨痛。并白浊梦遗带下。胃
冷呕哕为最要。(颂)辛者散也。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无己得土金之
气。而兼得乎天之燥气。故其味辛平苦温。火金相搏则辛而有毒。辛温故善散。苦则善下泄。
(仲淳) 半夏去痰。盖由益脾而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水胜则
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煎。熟时
呷之。便已也。(宗 ) 俗以半夏有毒每取贝母代之。不知贝母肺药。半夏乃脾胃药。何
得而相代耶。若虚劳吐咯痰血。咽痛喉闭。肺痈肺痿。妇人乳痈。及诸郁证。此皆贝母为向
导。半夏禁用。若由脾胃湿热生涎。化为粘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故令昏懵不省。口噤
言蹇。偏废僵仆。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石山) 内伤饮食以动脾湿者。
宜燥之。半夏之燥是也。(类明) 凡湿痰郁于中焦。清阳不升。以致浊阴不降。痞塞填满。
二便阻塞。用升柴二术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丹溪) 盖燥湿化痰。上引清气。
清气升则浊气自降。郁结开通。津液四布。湿流燥润而小便长矣。(张三锡) 热痰佐以黄
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洁古) 玉液丸治中焦痰涎。利
咽清头目。进饮食。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煮枣肉和丸。梧子大。
每姜汤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钱。热痰加寒水石 四两。老人风痰入腑。热不识人。及
肺热痰实不利。半夏泡七次焙。硝石半两。为末。入白面捣匀。水和。丸绿豆大。每姜汤下
五十丸。 风痰头晕。呕逆目眩。面色青黄。脉弦者。水煮金花丸。用生半夏生南星寒水石
各一两。天麻半两。雄黄二钱。小麦面三两。为末。水和成饼。水煮浮起。漉出。捣丸。
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极效。 风痰喘逆。兀兀欲吐。眩晕欲倒。半夏一两。雄黄
三钱。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已吐者。加槟榔。 肺热痰嗽。
制半夏栝蒌仁各一两。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或以栝蒌瓤煮熟
丸。 湿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为末。粥糊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心下悸
忪。半夏麻黄等分。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 黄胆喘满。小便自利。不可
除热。半夏生姜各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气结而死。心下暖。以此少许。
入口遂活。 白浊梦遗。有由肾气闭而一身精气无所管摄。遂乃妄行者。用半夏一两。洗十
次。切破。同木猪苓二两。炒黄。出火毒。去猪苓。入 过牡蛎一两。山药糊丸梧子大。每
服三十丸。茯苓汤下。此与下元虚惫者不同。取半夏有利性。猪苓导水。使肾气通也。盘肠
产。产时子肠先出。产后不收者。以半夏末频 鼻中则上。
〔论〕 半夏二月生苗。得一阴之气而枯。生于阳。成于阴。故能引阳气入于阴。即此
可思
而归
以茯苓降天之阴气。半夏发地之阳气也。)故其燥烈之气。由火而趋水。以行分水散结
醒脾
结。
痰。
不足
多用则泻脾胃。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洁古) 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
也。就
由于胃
不由于
虚肺
参术。
有似中
〔修治〕 圆白者为佳。不厌陈久。 腊月热水泡洗。置露天。露过又泡。共七次。留
久极
造曲法 先将半夏汤泡七次。晒干为末。随病用诸药。或煎膏。或绞汁调末为丸。如弹
子大。用楮
痰。
加白
治
甘
一
取
卷十毒草部
天南星
内容:一名虎掌。叶形似之。其根圆白。如老人星。遂称天南星。然则入药用根。非叶也
出汉中山谷及冤句。安东河北州郡近道亦有之。四月生苗。高尺余。九月叶残。取
如豆大。渐长如半夏而匾。年久始圆。及寸大如鸡卵。周匝生芽。圆如指顶。(又)
气味苦温辛烈。有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乃肺经本药。并入足太阴经。 本经主心
痛。
膈
金疮
胃
温
致
星
又得
风生
口噤。
桂附。
切风痰壅
西北边
用天南
其口自
半。入雄
为末。姜
胆被惊。
火三十斤
末。琥珀
菖蒲汤日
并汤泡七
香附末一
蚕七枚
肌头面上
生天南星
乃贴之
〔论〕 南星性味极其辛燥。而主治风。岂取其同气相求。以从治风燥欤。不尽然也。
夫
辛
观
金
有阴虚阳虚之异。南星所治非阴虚而阳不能化之风。乃阳虚而阴不得化之风。海藏故以补肝
风
亦
瘕。
风静
夫风
一则
之为病
阴虚之
阴虚燥痰切禁。(士材) 气味辛苦大温。而燥烈与半夏性同。而毒则过之。故亦善堕
胎。二
〔修治〕 重一两以上者。气专力倍。 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火炮则不毒。
治风痰有生用者。须温汤洗净。仍以白矾汤。或皂角煎汁。浸三日夜。日日换水。晒干用。
若
桑
至
牛
而
此
卷十毒草部
射干
内容:本经名乌扇。即今扁竹。其叶横铺一面。故有乌 凤翼仙人掌等名。易通卦验云。冬
至射干生。三四月开花。或紫或黄或碧。六出大如萱。(丹溪独取紫花者)结房四隔。生子
极硬
x根x
取开紫花者。味辛苦。气平凉。微温有毒。阳中阴也。入手少阳少阴厥阴经。合入足少
阴少阳。枢机之气分药也。 主治咳逆上气。(玉函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
声
利大肠。消结核。治胃痈便毒。并疗疟母。(有鳖甲煎丸) 射干属金而有木与火。行厥阴
太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丹溪)禀金气而兼火。其所主治。悉取泄热散结之功。(仲
淳) 药对云。立春射干木兰先生。为柴
枢象。射干为始生之首。易于兴起而为介
便毒。取射干三寸与生姜同煎。食前服。利
阳气不下行留结而成。经云。五脏菀热。痈
射干味苦。能通利下行。又消瘀血也。(
煎令焦。去渣。每噙枣许取瘥。 喉痹不
取汁噙之。引涎出亦妙。又方。用紫蝴
立愈。 乳痈初肿。用扁竹根如僵蚕者
〔论〕 射干以冬至生。三四月开花结实。七月乃枯。其气大畅于木火。而告成于金。
丹溪
与火
火金
职
在
曰
气
以
者
夫
其
肠
泻
虽能降手少阳厥阴相火。泄热散结消肿病。然无益阴之性。故别录云。久服令人虚。凡
脏寒
〔修治〕 米泔浸一宿。晒干。
卷十毒草部
白附子
内容:与附子相似。故名。实非附子类也。 其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
味苦而辛微甘。气大温。有小毒。纯阳。引药势上行。 治心痛血痹。诸风冷气。足弱
无力。
痛。行着
所治诸证
者。同胆星全蝎僵蚕钩藤天竺黄白檀香牛黄。治小儿急惊。 风痰眩晕。头痛气郁。胸膈不
利。
豆大
炮去
一同
〔论〕 东垣谓白附子纯阳。引药势上行。与海藏补肝风虚之说相合。盖风之为病。有
风淫
阳也
阳之
阳之
动。其
能予之
之所由
久而不
有必然
以达阳
耳。又举
于风虚诸
乎。
〔修治〕 冷热灰炮裂用。
卷十毒草部
泽漆
内容:即猫儿眼睛草。一名绿叶绿花草。又名五凤草。江湖原泽平陆多有之。柔茎如马齿苋
叶如苜蓿。圆而黄绿。颇似猫睛。茎头五叶。中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
小叶承之。掐其茎。有白汁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