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44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44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润五脏。去风。久服肥健不老。下气逐水气。专利大肠风热结燥。治血痢。利小便。除 
疗消渴便涩。香港脚肿渴。利女子经脉。(诸本草)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因燥热而亡津液。 
燥者润之。故脾约丸用麻仁润足太阴之燥及通肠也。(海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 
之甘以缓脾润燥。(无己)麻仁粥治风水。腹大腰脐重痛不可转动。用冬麻子半斤。研碎。 
水 
老人 
可 
一 
升 
曝 
同 
者 
气吸吸。口燥热淋。用大麻仁五 
数斗。小便赤涩。用秋麻子仁一升 
汁煮绿豆。空心食极效。 
小豆一升煮熟。食 
日二。 
〔论〕麻仁润燥。本经首谓其补中益气。是属何义。尔雅翼云。麦黄种 (有子曰 。 
无子 
化液 
正其 
血药而有 
故于大肠 
者。且其所 
也。)夫大 
燥金本风木 
阳而宣至阴 
热。不可想 
化。何以为 
此从阳化阴 
正属肾肝 
事。妇人 
〔修治〕极难去壳。取帛包置沸汤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着水。次日日中 
曝干 

卷十四谷部
小麦
内容:大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之气。故为五谷贵。地暖处亦可春种。至夏 
而四气不足。故有毒。(颂)麦性恶湿。久潦即多不熟。(濒湖) 
味甘。气微寒。入手少阴太阳经。新麦性热。陈麦平和。(濒湖) 
主养心气。止虚汗。心病宜食之。除客热烦渴咽燥。(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 
消热 
烦止 
x白面x 
气味甘温。性壅热。(不能消热止烦)有微毒。(吞汉椒。食萝卜。能解。)小动风气。 
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主治养气补不足。久食实肤体。浓肠胃。水调服。治中暑。及止 
鼻衄吐血。(诸本草)方书治痰饮喘吐利舌衄头痛心痛胃脘痛。东南卑湿。春雨多。麦受湿 
气 
窖 
令人 
补虚 
寒以 
凉。皆 
入药尤良 
代清阳之寒 
〔麦面总论〕二麦发生于降收之候。值夏气蕃盛而即告成。是其育质受气。从少阴而归 
至阴 
一 
之粗。而 
非其应 
之失守而 
参之中暑一治可见。特西北产者滋益。而东南者阶厉耳。 
凡人脾胃有湿热。及小儿食积疳胀。皆不宜服。夏月疟痢人。更忌之。(仲淳) 
x浮麦x 
取水淘浮起者。焙用。 
味甘咸。气寒。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治妇人劳热。按浮麦全得寒性。故 
能止汗 
x麦麸x 
与浮麦性同。而止汗之功次之。治行痹盗汗。和面作饼。(即曲也)消谷止痢。手足风 
湿走气作痛。用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互易。至汗出良。寒湿香港脚。治同。产后虚 
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肠烂沾渍 
或小儿暑月出痘疮。溃烂不能着席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x麦粉x 
面洗筋后澄出者。俗名小粉。 
味甘。气凉。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乌龙膏。治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 
发热 
摊纸上 
尽而脱 
x大麦x 
气味咸温。微寒。主消渴。除热。宽胸下气。平胃化谷食。疗胀满止泻。不动风 
燥热 
糊。令 
〔论〕大小麦虽种获同时。而小麦却后于大麦。是则大麦之不动风气。与无燥热。胜于 
小麦 
而能 
当少 
x荞麦x 
味甘酸平。气微寒。降气宽肠。炼五脏滓秽。磨积滞。疗白浊白带。脾积泄泻。治痢疾 
。用面二钱。沙糖水调。炒服。绞肠痧痛。炒焦荞面。热水冲服。食之难消。其有沉积在肠 
胃者。反藉之消去。(颖)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 
作饮。连食三四次即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咳嗽上气。荞麦粉四两。茶末二钱。生蜜二 
两。 
鸡 
以 
〔论〕荞麦始终得金气之全。金合于火以生化。故叶绿而茎赤。(凡物之生莫不资于风 
木之 
霜者 
之疾 
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濒湖) 

卷十四谷部

内容:即 也。粘者为糯。不粘者为粳。六七月收者为早粳。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 
晚粳。北方气寒。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滇岭之 
粳。性热。又惟彼土宜之。一种占谷。闽人始从占城国得之。宋时分给诸道为种。故今各处 
皆有。高低俱可种。其熟最早。六七月收。品类亦多。有赤白二色。与粳大同小异。入药解 
热。以晚粳为良。 
气味甘平。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主治温中 
益气 
之则 
仲 
桃 
〔论〕粳乃谷稻之总名。有早中晚三收。惟迟粳乘火土之气以生长。而斩获于仲秋之后。 
其 
胃 
气之旺以告成。宜于充食。为养生首赖。如早粳。金未进气。而土气亦不浓。(乘木火之气 
以生长。而斩获于季夏之半。是火气全而土气亦司令也。)即晚粳。土气将退。而火气更失 
时。以之剂量治病则可耳。(诸粳属立夏前种者。穗长而秧茂。迟之立夏后。则大不及。可 
知凡物之生。必藉木火之气。而晚粳为火气失时也。) 
x淅二泔x 
洗米沉汁也。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故名。 
气味甘寒。主治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吐血不止。陈红米泔水温服一钟。日三次。 
衄血 

卷十四谷部

内容:(即糯稻)糯。粘稻也。粳。不粘稻也。本草所谓稻。乃专属糯。粳之粘者为糯。稷 
之粘 
x糯米x 
味甘。性温。主治温中益气。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方书 
喘头风蛊毒痔。脾病宜食糯。(孙真人)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 
之。(濒湖)冷泻者。炒食即止。老人溲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知。 
痘证用之。亦取此义。(又)下痢噤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 
末 
入 
秘 
糯 
黄川芎各五钱。水一升。煎八合。分服。 
〔论〕糯米之用。温肺暖脾。但熟食粘滞壅气。炒食止泄健脾。至酿酒则热。熬饴热甚。 
又 
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患最忌。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者。食之最能发病成 
积 
x糯米泔x 
气味甘凉。益气止烦渴。(任意饮之即定。余详一卷水部。) 

卷十四谷部

内容:稷之粘者。与稷一类二种。今俗通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 
黍米气味甘温。主益气补中。(别录)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性最粘滞。 
其气 
〔论〕黍即稷之粘者。其苗似粟而低小。其粒如粟而光滑。有赤白黄黑数种。苗色亦然。 
俱 
其粘滞与糯同性。 
而别录云益气补 

卷十四谷部
大豆
内容:角曰荚。叶曰藿。茎曰萁。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作豉充食 
。黄者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乌豆。紧小者为雄。入药尤良。 
x黑大豆x 
味甘气平。(平即兼凉)肾之谷也。炒食热。煮食寒。作豉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 
器)主治调中下气。通关脉。疗伤中淋露。散五脏结积内寒。冲酒。治阴毒腹痛。逐水胀 
煮食。治温毒水肿。下热气肿。同桑柴灰煮食。下水鼓腹胀。除胃热痹。同甘草煮汤饮。 
一 
及产后头风。又治下痢脐痛。下气。活血。能解诸毒。牛胆贮之。止消渴。入盐煮。常时食 
之 
香港脚 
治水消 
其验乃 
子土茯苓银花 
血热觉有余血 
直视。或手足 
五升沃之。经 
捶破。同沃之。产 
经丸。治左瘫右痪。 
注脚膝。行履艰难。及 
生黑豆一斤。以斑蝥二十一枚 
脐二两。乳香研一两。没药一 
温酒下。不拘时。风毒攻心。 
水肿。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 
当从小便出。阴毒伤寒危笃者。黑豆炒 
冲心。烦闷不识人。以大豆一升。水三 
豆花粉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黑 
炙甘草一钱。水一盏。煎汁。时时饮之 
〔论〕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故黑色者为肾之谷。第其味甘。甘属脾。以色之黑者入肾。 
而 
还用益脾。正以脾肾互为化原也乎。(脾肾合乃为水土合德以立地。水土合德。故黑豆每与 
地 
皆 
成 
始 
皆有阴气。必脾肾之阴合于肺之阴。而阴气乃得致于阳以行其化。 
之气归于肾之气。而阴气乃得裕诸阳以敦其化。肾为气原也。兹谷 
盖有合焉者矣。惟阴气能化阳邪。故除胃中热痹。及一切热毒瓦斯 
化。故五脏结积内寒。及阴毒腹痛。胥能化之。惟本三阴进气而 
于三阴。使阴气之得致于阳者。更归于阴。故首主调中。中即中 
则血和。血和则关脉通。夫气调而血和者。阴得于阳之化也。故可以 
阳又得于阴之化也。故可以疗风。治水则如冲酒逐水胀。煮食疗温 
腹胀 
且 
水有 
于脾 
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死。服浓朴者。犯之动气。(濒湖) 
x大豆黄卷x 
壬癸日。以井花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取皮。阴干用。 
气味甘平。治湿痹筋挛膝痛。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大豆作黄卷。比之区萌而达 
者。 
膜之气也 
形。从治 
酥半两。 
炒。等分 
先灸风 

卷十四谷部
赤小豆
内容:待老收采。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及淡红色者。及三青二黄时。 
收之仅可供食。不疗疾。近用赤黑相间之草实为赤小豆。谬甚。 
气味甘酸平。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主治下水肿。 
通 
脓 
散 
鹤膝 
和鲤 
入苎 
乳脉不 
气。以袋 
水之用药 
皆湿气 
入腹则杀 
亦验。又 
治先血后便。是行水化。即以达血滞也。入红豆丸。辅丁香胡椒砂仁。治 
是虚寒补阳。亦借此味之化也。难产。日久气乏。赤小豆一升。水九升。 
明胶(或用阿胶)一两。同煎少时。一服五合。三四服即产。胞衣不下。用赤 
女二七枚。东流水吞服之。按妊娠诸经。轮月养胎。独手少阴手太阳二轻不 
居则为月水。有胎则为乳汁。故不在养胎之类也。夫胚胎之兆始。受水精而 
而成气。即此可识赤小豆下胎下乳汁。治产难之故矣。 
〔论〕赤小豆以夏至后布种。至秋花实。秋将尽而取其老赤者。方可入药。夫其本三阴 
进气 
至于 
明 
性 
血。血原于金水。而成于木火。 
气告成而乃为火用者。固天气 
阳不得阴以行其化。则火之气 
或小便不利。及暴痢。甚则 
湿。其义若此。诸书谓赤 
氏便谓为肾之心物。水之用药 
气中。如濒湖谓为心之谷。是 
物。是指阳得阴以化。而阴即随 
化于阳而水用行。故本经首主水 
如下血香港脚鹤膝风。皆得于心与 
烦满通气。士良所谓缩气行风。 
曰。凡人气化布而后水化行。 
肺不足以至之。即谓之水元不 
则为热毒。皆阴不足以化之之 
而诸热悉化矣。即斯义以求之 
其由阴化阳。却必言其由阳化 
以其能益水脏之气化也。气 
水为专功哉。)且于心肾为功最 
谵妄之茯神散。此专治心脏病 
为行水。亦非于阴水不宜也。 
用赤小豆。病已即去。勿过剂。(仲淳)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令人肌瘦身重。(濒 
湖) 
〔附余论〕上焦以阳为主。阳不得阴无以化。则天气不下济而穷于降。和于阴以化。即 
随阴 
化。 
属权宜。惟使金 
达阴。亦属权宜 
水火以调。所谓 

卷十四谷部
绿豆
内容:气味甘寒。色绿属木。通于厥阴阳明。宜连皮用。去皮则少壅气。皮寒而肉平也 
消肿下气。压热解毒。 
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平痰喘及 。有人服附子酒多。 
头 
升 
x粉x 
气味甘凉平。解诸热益气。解酒食诸毒。治发背痈疽疮肿。及汤火伤灼。新水调服。治 
霍乱转筋。诸药毒死心头尚温者。此更解之。护心散(又名内托散。乳香万全散)凡有疽疾。 
一日内宜连进十余服。使毒瓦斯外出。方免变证。迟则毒瓦斯内攻。渐生呕吐。或鼻生疮菌。不 
食 
研 
呕逆 
丹石发 
当助气 
脾胃虚寒滑泄者。忌食之。(仲淳) 

卷十四谷部
扁豆
内容:花具紫白二色。秋热便不易生。故名凉衍豆。俗讹为羊眼豆。赤黑斑色者。不入药。 
x白扁豆x 
味甘。气腥香。性平。入足太阴阳明气分。主治和中下气。通利三焦。益脾胃。除湿热。 
消暑止泻痢。蠲脓血。疗霍乱。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服取效)硬壳白扁豆。气性得 
乎 
亦调脾胃。(濒湖)秋成色白。臭味甘芳。有土金水贯连三脏之义。右迁而降。自然暑息热 
消 
白术 
能 
〔论〕扁豆二月下种。历春夏。至白露后。乃更繁衍。且秋热便不易生。是其气归于金。 
而 
水 
利 
者。为土得木火以为体。金 
患冷人。弗食之。(诜) 
〔修治〕取硬壳者。连皮炒熟用。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 
x叶x 
气味相同。主霍乱。治霍乱秘法。白扁豆叶一把。同白梅一枚。并仁研烂。新汲水 
神效。吐利后转筋。捣白扁豆叶一把。入醋少许。绞汁服。立瘥。 

卷十四谷部
刀豆
内容:三月下种。五六七月开紫花。如蛾形。结荚微似皂荚。老则收子。大如拇指头。 
气味甘平。主治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有人病后呃逆不止。声闻邻家。取 
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此可见下气归元之功。(濒湖) 

卷十四谷部

内容:古者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今之粟。古时但呼为粱。后人又专以粱之细者名粟。( 
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又) 
粟米即小米。味咸而淡。气微寒。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治反胃益气。益丹田。补虚 
损。 
难化 
降胃火 
消化。汤饮不下。用粟米半升。杵粉水丸。梧子大七枚。煮熟。入少盐 
云。纳醋中吞之。得下便已。〔论〕粟之味咸而淡。在诸谷中。有水土合德之义。内经言脾 
宜食咸。盖谓脾合于肾之阴。 
由胃以归于肾乎。所云能养肾 
为胜。以其赋有阳气。则淡渗 
胃冷者。不宜多食。(藏器) 

卷十四谷部

内容:粱。即粟也。古者黍稷粱秫总称粟。汉后始以粱之细者为粟。今俗。但称粟中之大 
穗长芒。粒粗而有黄毛红毛白毛诸品者为粱。 
x黄粱米x 
气味甘平。主益气和中。止泻。疗霍乱下痢。利小便。除烦热。霍乱烦躁。黄粱米 
升。水半升。和搅如白粉。顿服。霍乱大渴不止。多饮则杀人。黄粱米五升。水一斗。 
三升。稍稍饮之。 
x青粱米x 
种类中有大而青黑色者。其谷芒多米少。 
味甘气凉。治胃痹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脾虚泻痢。青粱米半升。神 
曲一 
能明 
〔总论〕黄粱性味甘平。得土之中和气多。较他谷最益脾胃。青粱禀受金水之气。其性 
凉。 

卷十四谷部

内容:秫即粟之粘者。似粟米而小。北人呼为黄糯。 
秫米味酸。性热。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治寒热。(千金肺疟方用之)利大肠。(别 
录)方 
宜多食 

卷十四谷部
薏苡仁
内容:所在有之。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五六月结实青白色。形如 
稍长。八月采实。采根无时。今人通以九十月。采其实中仁。 
味甘淡。气微寒。阳中之阴。降也。入足太阴手太阴经。补脾益肺。除湿清热。下气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