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本草述钩元-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 去穣。麸炒。待麸黑焦出用。
x实x
味苦酸辛。气寒。气味俱浓。沉也。阴也。入足阳明太阴经。 消实痞。破坚积。除胸
胁痰癖。逐停水。(蜜炙则破水积)散逆气。心下急痞痛。胀满胁风痛。并消宿食败血。除
寒热结。去胃中湿热。 盖脾胃气滞。则不能运化精微。而痰癖停水。结实胀满。所自来矣。
胃之上口。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胃气壅则心下亦自急痞痛。邪塞中焦。则升降不舒而气
上逆。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则诸证悉除。(仲淳) 洁
古用逐脾经积血。以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也。 滑窍破气之药。其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力。
(丹溪) 心下痞及宿食不消。并宜枳实黄连。 脾胃湿热生痰。有积者。入白术中四分之
一。(丹溪) 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用枳实七枚。术三两。水一斗。煎三升。分三服。
腹中
枳实安胃气止。溏泄者。如伤寒下腹胀实结有承气。治胸中痞痛有陷胸。洁古疗心下痞满有
枳术诸法。壅滞既去。则胃气自安。溏泄亦止矣。(仲淳) 益气则佐以参术干姜。破气则
佐以硝黄牵牛。加苍术则气清膈宽。并麦芽而和中消导。合芩连清湿中之热。同二陈化痰涎
之壅。 同三棱蓬术青皮槟榔。为消磨坚积之剂。然须脾健能食方可用。 同白术陈皮浓朴
砂仁甘草。为枳术丸。治心下痞满因于食。
〔论〕 枳实本苦寒下行之性。禀降令乘旺之气。其就下至阴也。气烈而速。凡热邪结
于
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然则有痞而坚大。乃阴邪有以结阳。
受病在阳也。宜健阳。如仲景枳实白术之治。用枳实所以助阳之健也。有痞而痛急。乃阳邪
有以结阴。受病在阴也。宜清阴。如洁古黄连枳实之治。用枳实所以助阴之清也。审此则枳
实虽入阴分。而邪之分阴阳者。又当从而消息之矣。
此药性专消泄。破气损真。凡中气虚寒。劳倦伤脾。发为痞满者。必不可用。胀满非实
邪结于中下焦。手不可按。七八日不更衣者。必不可用。挟热下痢。非燥粪留结者。必不可
用。伤食停积。多因脾虚不能运化。如元气壮实有积滞者。不得已用一二剂。病已即去之。
(仲淳)
〔辨治〕 择如鹅眼。并年久色黑者用。微绿者不堪入药。
卷二十四枳
栀子
内容:春荣秋瘁。入夏开花。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仁。色深红。霜后收之。
苦寒。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经血分。更入手少阴
足阳明经。 留皮泻肺火。去皮泻心火。 主除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去心中客热。烦躁懊
。治热厥心痛头痛。解热郁。散结气热毒风。疗五种黄病。清胃脘血。及吐衄下血尿血。
散肝热血郁。并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利五淋。治疝气汤火伤。 除上焦虚热。疗风热。(洁
古) 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宗 ) 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
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丹溪)按痞块中火邪。乃郁也。由于气不行。而血随
以凝也。用栀仁去皮。姜汁拌炒。假辛味冲折郁火。不为无功。 立斋每合丹皮以清肝。 凡
心痛稍久。不宜温散。反助火邪。古方多用栀子以导热。药则邪易伏而病易退。(丹溪) 伤
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仲景) 凡
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兹物不可去。(宗 ) 栀豉治烦躁。烦者气也。
躁者血也。肺主气。肾主血。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海藏) 古今治发黄。
皆用栀豉茵陈甘草作汤饮。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利小便而愈。(颂) 得故
纸。能滋阴降火。清上固下。性虽寒而带补。(门) 五脏诸气益少阴血。用栀子炒黑研末。
生姜同煎。饮之甚捷。(丹溪) 用童便炒黑。能益少阴经血而治阴火。(门) 同连翘麦冬
灯心竹叶黄连甘草。能泻心经有余之火。加赤苓木通滑石泽泻。泻小肠火。 同茵陈滑石车
前子秦艽黄连连钱草苜蓿。治酒热发黄。 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
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立止。复发者。必不效。用元明粉一钱服。立止。
〔论〕 栀子味苦气寒。苦寒合则宜就下。但味浓而气薄。味从乎气者也。其气升浮。
故入手太阴肺及手少阴心。夫心肺合而上焦营诸阳。阳中有阴矣。栀子以苦寒气味。华实于
大火之候。华色白者。金脏之气也。子色深赤者。火脏之血也。是非阳中有阴乎。(乘大火
之候。吐花而结实。正效其金水之用于火者。心固火主。然离中有坎。所以主血。更得金为
火妻。以孕水子。所以生血而气化愈清。)人身心肺为阳。阳中原有阴。其阳盛以伤阴者。
气伤而血随伤。血伤则热益郁。气益结。如他味止能清气。不能凉血。或即凉血。而不由清
气以致之。犹未得如心肺合而营诸阳之义也。栀仁由寒气之轻清以至主气之肺。即有苦味之
涌泄以至主血之心。心肺之热既清。则阳中有阴。而胃热自除矣。其治五种黄病。及亡血亡
精劳复等证。皆不离胃之阴气而言。大抵上焦之阳。易伤其阴。阴不降。则阳益炽于上。此
味除热。从气分入血。使阳中阴降。阴降而阳随之。故胃热散。即此便能清胃脘血。热炽而
血污。热除则血清。又何血证之不能治乎。其治热厥心痛及头痛者。阴降而阳随也。其屈曲
降火从小便出者。气化而血和也。其散肝热血郁者。由肺胃以及之也。其治疝者。即解郁热。
散结气。并入肝而效其用也。其治大小肠大热者。胃与大小肠相上下。况又为心肺二经之合
也。(由上而及下。故云能泻三焦之火。)总之。他味降火。类多直折其阳。此独从阳中之阴
以除热。使阴从阳和。故能透经脉。入密理。以纾其阳化。而尽其由上及下之用。所以破痞
块中火。而又曰屈曲下行。非如他昧之降折。昔人遂并称其寒而能补也。但不可施于气虚之
人耳。
缪氏。禀至苦大寒之气。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及血虚发热者。忌之。凡诸血证用
之。
〔辨治〕 长而大者。止用染色。不堪入药。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即
越桃也) 胃热病在上者。带皮用。(丹溪)大率治上中焦病。连皮。或生或炒用。下焦病。
去皮。洗去黄浆。炒用。 治血病及开郁止痛。并炒黑用。 去心肝血热。酒炒黑用。殊效。
不用皮。
卷二十四枳
酸枣仁
内容:本经用实。今皆用仁。
味酸辛甘。气平。微热。阳中之阴。入足少阳厥阴手少阴足太阴之经。 恶防己。 主
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除四肢酸痛湿痹。疗烦心不得眠。补中益肝气。宁心志。敛虚汗。
去筋骨风。助阴气。 方书更治中风虚劳。癫狂惊痫。振颤挛悸。虚烦健忘。消瘅。善太息。
赤白浊。着痹胁痛。腰痛咽喉。 胆虚不眠。寒也。炒熟枣仁为末。竹叶汤调服。胆实多睡。
热也。生枣仁为末。姜茶汁调服。(海藏) 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大补心脾。俾
血归脾而五脏安和。宁神就睡。(丹溪) 枣仁得木之气而兼土化。专补肝胆。亦复醒脾。
从其类也。熟者香气入脾。故能补脾。又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通。故亦主心虚惊悸
等病。 入温胆汤。治病后胆虚不眠。 入归脾汤。治脾家气血虚自汗。不眠惊悸。不嗜食。
君茯神远志麦冬石斛五味人参龙眼。止惊悸。并一切胆虚易惊。 睡中盗汗。枣仁茯苓人参
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 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仁炒研一两。同地黄白芍
麦冬五味龙眼肉竹叶煎服。多服取效。自汗。服诸止汗固表药愈涩。而汗愈不收者。止可理
心血。盖汗乃心液。心无取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也。以大补黄 汤加枣仁。有微热者。
更加石斛。兼下灵砂丹。 胆风沉睡。(胆风毒瓦斯。虚实不调。)枣仁生用一两。全挺腊茶二
两。以生姜汁涂。炙微焦为散。每服二钱。水煎温服。 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
宜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枣仁各一钱。下青灵丹。 虚劳虚烦不得眠。枣仁炒二升。
甘草一两。知母茯苓芎 各二两。以水一斗。先煮枣仁。减三升。乃同煮。取三升。分服。 病
后虚弱。及高年阳衰不寐。六君子加炒枣仁炙黄 各一钱。 骨蒸心烦不眠。枣仁一两。水
二盏。研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黄汁一合。再煮匀食。 虚劳筋极。脚手拘
挛。指甲痛。数转筋。甚则舌卷卵缩。唇青面黑。木瓜虎胫骨酥炙五加皮当归酒浸桑寄生人
参黄 柏仁枣仁各一两。炙甘草半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服。 喉舌生疮菌。
真琥珀生犀屑各一钱。人参枣仁去皮茯神去皮木辰砂各二钱。片脑一字。为末。炼蜜和为膏。
磁器收贮。疾作。每服一弹
〔论〕 酸枣仁所治。有多眠不眠之异。即本经首主寒热结气一语。足以概之。盖寒热
即阴阳之气。结而聚。则不得其合和而为阴阳之偏。凡多眠是阴胜于阳。宜以疏阴为先。生
用此味。不眠则阳胜于阴。宜以益阴为先。熟用此味。(所谓宜疏。即曰实。所谓宜益。即
曰虚。究之阴阳。各处其虚。非多眠属实。而不眠属虚。)疏阴者。导阴而使之化也。补阴
者。滋阴而俾之生也。生化之机合。缪氏故谓补血无如酸枣也。(生化之机合。则邪不得结。
气
举身中阴阳。其气为寒为热而偏胜者。即结聚于中。惟足少阳表里一身。足厥阴为阴阳独使
。故不论感伤寒热之错出。以变生中外者。先受于肝胆二经。而阴跷阳跷。行身左右之脉
。实合之(足少阳厥阴脉行身之侧)以见所患之证。如不眠多眠是也。(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阳气满。阳跷盛。阴气虚。故目不瞑也。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阴气盛。阴
跷满。阳气虚。故目闭也。此不眠及多眠之故。) 枣仁专入肝胆血分。生用以治多眠者。
疏阴中之壅气以致于阳也。其味酸而归于辛也。炒熟以治不眠者。发阴中之和气以召乎阳也。
其味酸辛而更归于甘也。阴中之壅气。疏之而能致于阳。则气之偏结于阴者。不病于寒矣。
阴中之和气。发之而能召乎阳。则气之偏结于阳者。不病于热矣。其为肝胆血分之要剂。职
是故欤。 方书枣仁首治中风。盖因入肝胆益血。血脏即风脏。故病于风者。即以益同脏之
血治之。至于挛惊癫狂诸证。皆虚风之治也。其补虚。自肝而外。当先属胆。次即属心。以
心为肝子。肝脏血虚。心已先亏其化源。故欲补心血。而不裕其用于肝。则生化之源无地也
。此外有治心肾不交之证者。以肝为一阴。一阴为独使。肝脏之血。原于水而成于火。枣仁
之交水火。正因其为厥阴经药耳。又阳跷阴跷二脉。足少阴肾之别脉也。方书治心肾不交。
故入兹味于诸药中。
性味酸敛。凡肝胆脾三经有实邪而热者。勿用。(仲淳)
〔修事〕 粒粗。勿碎皮者良。炒爆研细入药。如砂仁法。勿隔宿。
卷二十四枳
白棘
内容:一名棘刺棘针。独生而高者为枣。列生而低者为棘。白棘肥盛紫色枝。有皱薄白膜。先
剥起者。厥名取白。义当在此。
气味辛寒。 本经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决刺结。 别录疗丈夫虚损阴痿。精自
出。补肾气。益精髓。 棘针疗腰痛喉痹不通。
附方 腹胁刺痛不可忍。因肾脏虚冷者。棘针钩子一合焙。槟榔二钱半。水一盏。煎五
分。入好酒半盏。更煎三五沸。分二服。疔疮恶肿。外治棘针倒钩烂者三枚。丁香七枚。同
入瓶烧存性。以月内孩子粪和涂。日三上之。又内服方。曲头棘刺三百枚。陈皮二两。水五
升。煎一升半。分服。
〔论〕 准绳治溲血有鹿茸丸。中用棘刺。且合桂附。是则此味补益。乃有为之前导而
致其功者。抑更行而且补。在诸药味。或未有如斯之兼善者也。
卷二十四枳
山茱萸
内容:木高丈余。叶似榆。二月开白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色。五月采实。 一种雀儿苏
相似。但其核八棱。须辨之。
味酸平。气微温。阳中之阴。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又为肾之血药。 主温肝脏。助水
脏。强阴益精。补肾气。与阳道。暖腰膝。通九窍。安五脏。秘精气。止小便利。并除一切
风。逐一切气。治肾虚耳鸣耳闭。疗脑骨痛。久服明目。 方书治中风虚劳眩晕。伤燥咳嗽。
消瘅自汗。恐。腰痛胁痛。挛痹着痹。痿。香港脚。遗精浊淋泄泻。大便不通。疝痔。 人身
元气壮盛。由于精气坚固。山萸能闭精。所以壮元气也。(类明) 人身精气。赖温暖而后
充足。况肝肾居至阴之位。非得温暖之气。则孤阴无以生。此药正入二经。气温主补。味酸
主敛。故精气益而阴强也。其他所主之证。皆精气固元气壮之效耳。(仲淳) 仲景八味丸
益阳。以此为君。与六味之君地黄。殊用。 凡久泻。初用参术姜桂罔功。乃舍姜桂而用山
萸芡实。(同参术及黑姜投之)取其收肝肾之阴气。以资脾阴之化源也。 凡心血虚。致虚
火外淫而汗出不止者。不用黄 固表。但君此味以敛于中。使真阴之气不泄。而真阳乃固。
则心血可益。虚火可静也。 同菟丝苁蓉巴戟鹿茸牛膝白胶车前枸杞地黄沙苑麦冬。能添精
固髓。暖腰膝。益阳道。令人有子。 同人参五味牡蛎益智。治老人小便淋沥及遗尿。同人
参熟地人乳牛膝沙苑麦冬甘菊。治脑骨痛。以髓足则脑痛自除。 同石菖蒲甘菊地黄黄柏五
味。治肾虚耳聋。 同杜仲牛膝地黄白胶山药。治肾虚腰痛。
草还丹。用山萸酒浸取肉一斤。补骨脂酒浸焙干八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为末。炼
蜜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盐酒下。纲目谓其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乃
延
〔论〕 山茱萸结实于四月。而采于五月。其色赤。是乘乎大火之气以致用也。其味酸。
其气温。是致乎火之用者。尚全乎肝之体也。火用而肝体。则阴为阳守。阳为阴使之元机。
有寓于兹物者焉。夫肝之体云何。曰。风木继寒水之后。以行地道生育之化。使不得春温之
气。则至阴之化郁。然使气温而味辛。即非春温出地之生气。不无近于热浮长之气。将阴亦
逐阳以泄。类明所谓精气不固。元气安得而壮者是矣。惟气温味酸。酸全而辛少者。乃得乎
春温之正令。而肝脏以温。肝体以全。肾阴得少阳之气以生化。而复不泄其真气。此即强阴
益精。暖水脏。补肾气。兴阳道之实诣也。第此味秘精。又言其逐寒湿痹。治效似几相戾。
不知用不离乎体。以固蛰之阴。而达必宣之阳。(如通九窍。逐一切气。逐一切风。)则精之
秘者乃所以为益精起阳之本。而益精起阳者。又所以为通九窍。逐邪气。补风虚之本也。洁
古从其体而言。谓为肾之血药。海藏以其功用言。又属肾之气药。要之涩阴乃裕阳之本。而
固阳又化阴之元。交益相需。乌能较然定其所主哉。故阴耗而滋阴。同于此味。使阴有所育
。阳虚而益阳。同于此味。使阳有所守。即祛阴阳之邪者。亦或投此味于中。以为元阴元阳
之地。山萸之用。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