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病矫治全套讲义(共四册)-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庋诔杂肟诔圆∫彩钦庋�
人人都有口吃,人是口吃之器,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事实,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尊重这个事实,进而接受这个事实,因而你也必须允许自己口吃,要绝对无条件允许,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压力,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心理上的纠缠。
总之像失眠症好了还要失眠一样,口吃病好了以后还是要口吃的。没有一个人例外,每个正常人或多或少地都有有些口吃,因而你也必须最后作一个带有口吃的正常人。
四、对人真正起作用的是什么?
我们认为对人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客观刺激本身,而是人们对客观刺激的态度。患者们请牢记这句话,它是打开心灵大门的一把“钥匙”。
有的人输了一局棋就会气得一夜睡不好觉,而有的人则能泰然地一笑了之,可见输棋后的心情如何并不完全决定于输棋本身,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输棋的态度。一个人死了,有的人抱着尸体嚎啕大哭,有的站在旁边表示惋惜,有的人莫不关心,有的人则愤恨地说:“早就该死!”
所以我们说:“感情是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的反应”。对某事物产生什么样的感情,产生什么程度的感情,主要决定于对这个事物的评价和态度。若要改变对某事物的感情,首先要改变对某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可能改变对它的错误评价和错误态度,从而才可能改变由此而反应出来的感情。口吃病患者死死抱着对口吃的错误评价和态度,而拼命地与由于错误评价和态度而反应出来的感情对抗,与之斗争,压制它,否定它,排除它或逃避它,这就不明智了,每个口吃病患者都深有体会,表现在口吃上的心理因素越压越强烈。
口吃是人皆有之的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否因此而患了口吃病,决不是决定于口吃有的无或多少,而是决定于对待口吃的态度,绝大部分的人(人口99%的正常人)能正确对待,所以他们终身不患口吃病;而少数人(1%的口吃病患者)不能正确对待,所以患了口吃病,而改变对口吃的错误评价和态度才是治疗口吃病的基础,口吃病患者不把对待口吃的错误评价和错误态度改变过来,口吃病的根治是很难期待的。
我们常问口吃病患者什么时候最容易口吃,回答却是大同小异,如开会人多的场合容易口吃,在领导和长辈面前容易口吃,接听电话、生人、异性和口试严肃场合容易口吃……。我们对等这个问题主张“宜粗不宜细”,不作详尽的分析,因为它对口吃病的治疗无甚意义,能不开会吗?能避免与电话、生人、异性的接触吗?口试时能拒不参加吗?张景晖疗法既然认为口吃病是百分之百的心因性疾病,当然从心理因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时候最容易口吃呢?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就是当你怕口吃时,暗示自已“千万不能口吃”时,也就是不允许自己口吃的时候最容易发生口吃。怎么改变和缓解这种心理状态呢?靠不口吃或减少口吃吗?前面已经分析过,这是不可能的,要靠端正对口吃的错误态度,具体地说,就是允许口吃。
有一个青年,别人给他介绍一个对象,见面以后这个青年对她不大满意,不想谈,想拒绝又找不到适当的理由,又怕刺痛了少女的心,这时这个青年想到,以前谈过一次对象,因自己说话口吃被女方回掉不谈了。(口吃病患者就是这样,他们把不如意的事都归罪于自己的口吃,好象他要不口吃的话就是一个无可挑剔十全十美的人了。以后才知道女方所以回掉他是因为他身长不够高,比女方矮)。这次索性多发生一些口吃让对方拒绝自己算了。哪知了出乎所料,口吃反而跑得无影无踪了,想装口吃也装不像了。其实这并不是了乎所料,而是当然的结果。我们多次说过:“口吃现象是受心理因素制约的”。这个青年打算多发生一些口吃,这就是彻底改变了“千万不要口吃”的错误态度,就是“无条件允许口吃”的正确态度,就是“不管紧张与否,不管口吃与否,初一念想说什么毫不犹豫地张嘴就说”的正确态度,就是“不酝酿感情,不培养信心”的正确态度,就是“口吃就口吃好了”把口吃置之度外的舍身的正确态度,就是放弃了“与口吃和恐惧心理对抗”的正确态度,就是改变了“内省自己的心情如何”的正确态度,就是改变了“把注意力集中说话本身”的正确态度。态度一变,心情自然就会跟着转变,因为感情是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的反应,心理矛盾打破了心情坦然了,心上揣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说话从理论上讲,无条件地允许口吃,解脱了心理上的纠缠,口吃现象理所当然地会相应地跟着减轻和减少。但如若抱着“这样一来口吃就会减少或不口吃了”的目的,那就不是真正的允许了。在讲义Ⅱ和Ⅲ里曾说过,允许口吃是目的,决不能把“允许口吃”作为手段来达到不口吃的目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允许而是不允许了。
如若前面说的这个青年,突然“心机”一转,心想:“在女性面前口吃了多难堪,堂堂的男子汉被女性拒绝了多么丢人,不行!不能口吃。”或者装模作样地:“允许口吃就不会口吃了”……。这就是心理矛盾,坦然的心情立即就会冲垮,这时口吃就一定会紧绕着你不放。
几年前,我们带着矫治班的全体患者去公园里练习说话,有一位老同志站在那儿听患者一个一个的讲话,自始至终不肯离去,一直站了二个半小时,到我们练习结束这位老同志还是依依不走。老先生为何对我们结巴子练习说话很感兴趣?他说:“我以前也患过口吃病,所以感兴趣。”又说他现在已经好了。问他怎么好的?他说:从前我也不知道,糊里糊涂就好了,听了这些患者们的发言我才知道。从前我和其他患口吃的人一样,对自己的口吃感到痛苦不堪,焦虑地要改好它,认为口吃是自己身上的一件大事,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口吃担心,怕再口吃,与口吃展开了生死搏斗,多次发誓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斗争的结果,口吃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多,就这样自我折磨了二、三十年。以后,结了婚,又有了三个孩子,在生活的磨练中,好胜性,好强性,死要面子,完全欲等磨得也差不多了。心想:“家也成了,业也就了,孩子都那么大了,还和口吃斗什么,算了,口吃就让它口吃吧!没什么了不起”。那知心情这么一变口吃反而好了,不是自觉地而是不自觉地好了。正像他们引用张老师的话那样;口吃病确是由“诊断”而来的疾病。口吃病是一个“不治自愈”的疾病。哪个时候你要“治”就是这个瞬间得病,而且越治越重,哪个瞬间你不想治了,算了,那就立即根治。这个根治就是永不再犯的根治。
矫治班里有一位正在某高等学校学的患者听了这位老先生的一席话后说:“听了老先生的话使我‘顿悟’了。发音法不练了,不想再用发音法折腾自己了。我觉得这位老先生最后对待口吃的态度就是张景晖疗法的自愈”。这位同学自以为“领悟”了,其实是似懂非懂,似悟非“悟”。我们跟这位同志说:“这位老先生不治自愈了,别人也可以不自愈,只有你不能。”他迷惑地说:“为什么只有我不能呢”。我们对他说;“别人是真正的不“不治”,所以升华为自愈。他们改变了对口吃的评价,改变了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放弃了对抗,服从了事物的自然,而你呢?你是想通过“不治自愈”的手段来达到“治”的目的,你不是真正的“不治”,还是拼命地在“治”(实际上这就是对抗),既有这个追求,必然就会有不时的检查,检查自己“自愈”了没有?还有多少口吃,这本身不就是自我折腾吗?这位同学听了我们的解说才真正地从迷中觉醒过来。
五、培养改变错误态度的弹性
我们知道,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是心理纠缠的源泉,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是对口吃的错误认识引伸出来的。因而,患者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口吃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实事求是地用科学的态度从各种现象中发现和找出它的固有规律性,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并在矫治的实践中应用它们,利用它们,才能从执着的心理纠缠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治好口吃病。
只有在正确认识口吃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自我批判,自觉地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在自发活动(主动说话)的环境实践中加深体验,认识和体验相辅相成,加深认识,才能改造自己形成的妨碍病人对周围现实作出正确反应的伴有感情障碍的态度。
有一些口吃病患者,由于他们的自我中心、固执和偏见,由于他们表现在口吃上的僵化了的思维,他们死抱着错误的主观愿望不肯让步,他们不愿意听或听不进不符合他们主观愿望的话,哪怕这些话他们自己也认为是正确的。就像有些司祭怕失去信仰不敢看佳利略的望远镜一样。在理论上似乎理解,也似乎“接受”了,可是在感情上总是不能融洽起来,常会有意无意地暴露出与治疗方向相违背的言行,这种固执成性的人是较难对付的。
这些口吃病患者的思维为什么会如此的固执、僵化?因为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怎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
信念强的人是心理健康的吗?精神病患者或偏执的心理变态者信念特强。这些人基于他们自己的信念,不能客观地观察自己,对事物缺乏正确批判,根据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和体验,坚持自己的信念,当然不能算是健康心理。反之,没有一定的信念,每事猜疑,错失良机、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也不能说是健康的心理,神经质的人若不陶冶其性格,可能会陷入这种倾向。
世上多以为没有苦恼和烦闷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其实不然,白痴和精神病的人,情感反应迟钝,没有苦恼和烦闷,漠然地像植物似地过日子,没有好奇之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发生地震和火灾等也泰然处之,这种缺乏感情的心理是病态的。没有苦恼、烦闷的人决不会有向上进取之心。心理健康的人在向上进取的途中常碰到种种障碍和事与愿违之时,有些痛苦是当然的事,这是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可是这些人没有被痛苦征服,没有被痛苦压倒,他们能忍着痛苦,带着痛苦的心情,仍然朝着向上之路求进不止。所以说没有苦恼、烦恼的人决不能说明这个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凡被某种固定的错误观念捉住的人都不能认为是心理健康。患各种恐怖症和强迫观念的人就是,这些病症只不过是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固定和执着起来的结果。口吃病患者就是这样,执着于自己的口吃现象,想改变和消灭这种现象又不可能而引起了心理纠缠,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口吃现象的不断增多。
被多梦苦恼的人同样是由于执着,除白痴和高度低能者外,一般人每晚睡觉都作了不少的梦,除了伴有特别强烈感动的梦稍能记起,其他的梦一起身就会忘得干干净净,所以不知道自己每晚在作梦。任何人在起床前努力去追寻昨夜作了多少梦,作了什么梦,每天进行这样“训练”,不出几天就能找出每晚作的所有的梦,被多梦困惑着的人就是这个道理,他们害怕失眠,每晚在床上观察自己的睡眠状况,研究自己有否作梦,习以为常,因而就能意想起每个人都可能有的梦境,以此来作没有睡好觉的证据。
还有一些自称健忘的人,为了让别人相信他的健忘就列举了不少事实,如想不起某人的名字,忘记了经常使用的电话号码,早晨读过的报纸到中午就完全忘光……等等,可是这些几乎是每个健康人都存在的事实,人名或电话号码想不起来不是很普通的事吗?早晨看报时,除了特别感兴趣的一、二记事外都可以忘掉,只是健康人不大理会自己的记忆力,即使察觉了这些事也一过算数毫不介意,有执着倾向的人害怕自己的脑力衰退,不断地内省自己的注意力,经常发现健康人不大注意的日常现象,自认为得了健忘症并为之苦恼。
疲劳亢进也是如此。一开始读书或工作立即感到疲劳,这也是因为自我内省,注意力朝向而引起的现象。殊不知疲劳是生物的特征,任何活动都会带来相应的疲劳,活动不引起疲劳只有无生物才有可能,健康人并不注意自己疲劳的状态,只是在劳动。当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才感觉出来。可是,执着基调较强的人在一开始劳动就害怕发生疲劳,注意自己的疲劳,因而稍有些疲劳就立即被自己发现,把它视为“病”为之苦恼。
以上所说的这些病,只不过是由于自我内省,自我观察,不服从事物自然的心理倾向,把任何人都有而不加注意的日常现象,被他们“敏感”(实际上不是什么敏感,而是注意力的朝向)地发现了,误以为这是重大的“疾病”而已。并且与这些现象对抗,焦虑地要改变这种状态又不可能而引起心理纠缠,又与这些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个心理纠缠才是真正的病。
每个人都有不少自他己的信念,但是任何信念都不是绝对的,都应该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从前的人相信天动说,当天动说不能说明物理学的各种现象时就代之以地动说。遇事能融通应有,随机应变,行动上堕于知不偏于情,表现出圆满的人格才是心理健康的人。孔子说:“过则无惮改”就是健全的态度。固执已见,闭目不见反证的事实不是健康的态度;发现其非,不执拗地立即加以改变,必须具有这种立即加以改变的弹性,具有这种弹性,才能达到融通无碍的境地。
一些固执的口吃病患者就是缺乏这种弹性,明明知道自己表现在口吃上的态度是错误的,就是不肯改变过来,还找出种种借口为自己辩护。他们被固定观念捉住,实际上是他们死捉住不现实地永远不可能实现的错误的主观愿望,总是以不安的心情眺望自己的口吃,没完没了地追求和期待,折腾自己。
口吃病是心因性疾病。患者的呼吸和发音器官是健全的,完整无缺的。当唱歌和自言自语时就可以不口吃或很少口吃,当想起自己的口吃,注意自己的口吃,怕口吃,努力追使自己不要口吃的时候,说起话来又是多么困难,这不是可证明口吃病是百分之百的心因性疾病吗?所以我们说患者们的病不在“嘴”上,而在“心”上,因而改变心理因素,改变促发口吃的心理才是根治口吃病的唯一途径。
一个患者在一次的发言中发生了二个谁也听不出来只有自己知道的口吃,内心为此骚动不已。这个人在追求什么呢?要改变什么呢?要把这二个谁都发觉不出来的所谓口吃消灭掉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人都有口吃。要改变“知道”为“不知道”吗?这更是不可能。已经比正常人前进了一步“知道”了,就决不可能退回到“不知道”。应该改变什么呢?应该改变的是对口吃的态度。人人都有口吃,口吃既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就应该允许口吃在自己身上存在,不要一步一步回头寻找自己的口吃,口吃就好了,不口吃就不口吃了,知道就知道好了,不知道就不知道好,不评价、不骚动、不寻找、不酝酿,承认事实,顺从事实,正确在对待事实。
下面介绍一封治愈后的患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