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

第19章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武十五年(1382),郑和十二岁时父亲病故,他投靠燕王朱棣,做了宦官。在燕王藩邸里,郑和的聪明才干受到赏识。建文元年(1399),他二十九岁,从燕王举兵,出入阵战,多建奇功。燕王称帝后,因功擢内官监太监,主管宫室陵墓的建造,采办宫廷婚丧礼仪所需珍宝、香料及珍奇异物等事宜。永乐二年(1404)正月初一,被赐姓“郑”。
  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行程十万余里,时近三十年。仁宗时,曾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九年(1434)病逝于古里。终年六十四岁,赐葬于南京的牛首山。①郑和死后,至今南洋各国人民仍旧奉他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衰。
  ① 本文系采自《回族人物志》第二册第21 卷《郑和》。本文所引资料,主要依据《明史·郑和传》,《明太宗实录》卷一六八、一七○、一八二;《天妃之神灵应记》、《通番事迹碑》;并参考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第十章《郑和之下西洋》。① 关于郑和墓,据明天顺元年(1457)佚名氏所撰《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记载,认为郑和是第七次下西洋归国途中,于宜德八年四月初逝于古里;同治《上江两县志》也记载,卒于古里,赐葬牛首山。按此两说,郑和亡于古里,葬在国外。
  第二节七下西洋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声势最盛、影响最大的是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永乐七年和永乐十一年。
  西洋,在明代是指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洋诸地,约当于今之印度洋②。明成祖即位后,疑惑建文帝逃到海外,又欲向海外炫耀中国的富强,决定派人出使西洋。郑和因“有智略,知兵习战,姿貌才知,内侍中无与比者”,被任为正使。
  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与太监王景弘开始奉命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他率领一支有六十二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据史载,郑和的宝船,船身最大者有四十四丈四尺之长,宽十八丈;中者有三十七丈之长,宽十五丈。船队从苏州刘家河出海,先到福建,再从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Champa),再历经爪哇(Java)、苏门答剌(Samu…dra)、南巫里(Lambri,又称南渤利),至印度古里(Calicut)返航,于永乐五年(1407)秋回国。此次出航,所历之地远至印度西岸。南洋各邦国使者随郑和前来朝见者甚多,明成祖非常高兴,加赐爵位俸禄不等。永乐五年九月,郑和复奉命出使西洋。他率领有二百四十九艘的船队,沿着首次开辟的航线,先后到达了爪哇、古里、柯枝(Cochin)、暹罗(Siam,今泰国)、锡兰(Ceylan,今斯里兰卡)等国。郑和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立碑文。服者,赐给金帛,不服者,则以武力慑服之。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贡献的珍奇异宝返航,于永乐七年(1409)九月上旬回到南京。
  永乐七年九月下旬,郑和奉命第三次出航,所率船只四十八艘,官兵二万七千余人,从刘家河出发。此次出航,是要巩固明朝同南洋已通好国家的关系。船队所到之地,有古里、满剌加(Malaka)、苏门答剌、阿鲁(Aru)、加异勒(Kayal)、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巴里等国,这些国家对明朝的态度和好如初。永乐九年(1411)船队回京,随同前来朝贺者有十九国,当时的朝廷“万使云集”。
  郑和回京后,修整一年,于永乐十一年(1413)冬,又奉命开始第四次远航。明成祖以印度洋沿岸以东更远一些的国家尚未臣服通好,特命郑和等赍敕前往。据史书记载,这次出使所历之地,不仅远至忽鲁谟斯(Ormuz,在今伊朗波斯湾口),而且抵达了非洲东岸麻林( Melinde)、木骨都刺(Mogedoxu)、不喇哇(Brawa)等国。郑和于永乐十三年回国,史书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戊子,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苏门答剌、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Pahan)、锡兰山(Ceylan)、木骨都剌、溜山(Maldives)。。不喇哇、阿丹(Aden)、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诸国及旧港(Palembang)宣慰司,各遣使贡马及犀象方物。”
  从永乐三年至永乐十一年的四次出航,郑和为明朝开辟了向海上发展的新纪元。
  ② 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序例》中记:“今之所谓南洋,包括明代之东西洋而言,东西洋之称,似首见《岛夷志略》著录,然至明代始盛行。大致以马来半岛与苏门答剌以西,质言之,今之印度洋为西洋,以东为东洋。”
  永乐十五年(1417)十二月,郑和奉命护送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回国,并携有赠送各国国君的礼品,作第五次远航。这时的明朝,威震海外,它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发展起来,互市通商者,络绎不绝。明朝赠予和交换物品大多为丝绸、珠宝、瓷器等,换回大量的琥珀、珊瑚、珍珠、玛瑙、药材等,多数是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十七年七月(1419)前来朝贡者中,有诸国的王子、王叔或王弟,所献礼品也为各国珍奇异兽,如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麒麟、长角马哈兽、千里骆驼、驼鸡、麋里羔兽等等。
  永乐十九年(1421)春,郑和率大■宝船出发,第六次远航,于二十年八月回到南京,随来的各国贡使总数达一千二百余人。郑和此次航行,据载曾远至非洲东岸。
  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奉诏出使西洋。明成祖去世后,仁宗继位不到一年便也故去。宣宗继位后,海外诸国前来朝贺者渐少,宣宗决定重振国威,再行通好。是年闰十二月,郑和始行。这次远航距第六次的航行归来,已间隔九年之久了。这时的郑和,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行至古里时,已是宣德八年(1433)三月了。郑和船队的分■则奉命前去天方,得各种珍奇和天堂图真本于宣德九年回京。
  郑和前后七次出使西洋,航程最远者到达非洲东岸,他率领的船队的分■远至红海和麦加。在出使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明成祖对海外各国采取的是恩威并施的招徕政策。郑和在第一次航海途中,经旧港,其酋陈祖义,甚豪横,称霸海上,劫掠过往商旅。欲谋郑和,被郑和缚回南京,诏戮于都市,除掉了阻碍海上交通的一大障碍。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独持不恭态度,派兵五万余,欲劫和舟。郑和趁其国内空虚,亲破其城,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家眷官属,带回南京。明成祖为了向海外诸国表示圣明,放他归国,又另立了锡兰国君。来中国朝贡者日益增多。郑和第四次出航,途经苏门答剌。苏门答剌原国王受那孤儿(Battak)国花面王侵扰,作战时中药箭而死。当时有一渔翁率众杀死花面王,收复失土,替国王报了仇。王后如约,奉渔翁为国王。原国王嫡子长成后,欲夺回王位,谋杀渔翁,赶走其子苏斡剌。郑和来到后,将王位赐给原国王之子,追擒苏斡剌于南渤利(即南巫里),回朝后,诛苏斡剌。新王立,感明朝威德,朝贡不绝。郑和在航海过程中擒王摧敌,数建奇勋。
  自宣德九年(1434)归来后,明朝虽然也间或有船队出洋,但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都远不及郑和,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了。前来朝贡的海外使者、通商客旅,比起永乐年间,就十分稀落了。
  第三节历史影响郑和远涉重洋,排除险阻,为明朝跟海外各国的通商和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航海纪录的最终完成,比哥伦布(Col…unbus)于1492 年发现美洲、达·伽马(Vascoda Gama)于1498 年到达好望角要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航程绘制的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简称《郑和航海图》,记有航向、方位、航程、停泊地点、暗礁浅滩、港口等,是我国最早的一份远洋航海图,为后世航行西洋提供了重要依据。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在造船工艺上的成就,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第八章宗喀巴第一节幼年出家湟水发源于青海湖东北的日月山,东流五百里而入黄河,两岸形成了一片水土肥美的草原。藏文曾将整个湟水流域称为“宗喀”,而地处湟水中流重镇西宁西南五十余里的湟中城,更是这片草原上的一颗珍珠。元朝时这里属甘肃行省西宁州。
  这里的达鲁花赤名叫鲁布木格,他与妻子馨萨阿其是一对虔诚的佛教徒,他们笃信佛教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
  至正十六年(1356)岁末之夜,鲁布木格在睡梦中见到了曼殊佛,那佛以诸花鬘为庄严法衣,以叨利树叶为裙,形如黄绢,背负着经卷,自称从五台山来,要借宿于此。说罢径自上楼到佛堂中去了。此后他又梦到一金杵,光明耀目,不知从何处飞来,直入其妻怀中。恰巧这时他妻子怀了孕,于是这些梦幻中的东西便被附会成了佛的转世之类传说。
  至正十七年(1357)十月,馨萨阿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罗桑扎巴。①这便是后来被尊称为“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也有尊称他为杰仁波且,藏语的意思是宝贝佛爷。①宗喀巴的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全都信奉佛教,也出了不少有名望的高僧。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诞生成长起来的宗喀巴,他的命运自然也就同佛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因为他出生前父母曾有那许多梦幻的缘故,宗喀巴从幼年起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这都成为他后来创立佛教格鲁派(黄教),而且最终成为藏区佛教领袖的有利条件。
  宗喀巴出生的第三年,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四世活佛乳必多吉应元顺帝之请,由西藏前往大都(今北京),途经湟中,被宗喀巴的父母请到家中,见到了年仅三岁的宗喀巴。乳必多吉很喜欢他,劝他父亲将来送他入藏,并且特为他授近世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乳必多吉走后不久,他们便请来噶当派大喇嘛顿珠仁钦,让宗喀巴拜他为师。从此,三岁的宗喀巴便离家随顿珠仁钦而去,开始了他的宗教生涯。
  同所有幼年出家的孩子一样,宗喀巴从佛门童子功习起,在修习入怖畏金刚、胜安乐轮、欢喜金刚、金刚手之后,又受持一切密乘律义诸三昧,并开始诵读佛经。他十分聪敏,不用费力便将经文诵读如流。不久,顿珠仁钦又开始传授他瑜伽功和曼殊心咒五字明。宗喀巴七岁时,便已经熟知佛经显密律法和各种修行之功了。
  长期的佛教教育使这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完全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他几乎只知道佛经和佛。即使在睡梦中,梦到的也常常是噶当派始祖阿底峡。他并不知道这位印度高僧的真正相貌,只能从常见到的佛像去臆想,这当然同寺院中的佛塑和壁画不会有很大出入,因此后来他入藏见到阿底峡像时,自然也就觉得如同梦中所见。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岁的宗喀巴正式受沙弥十戒(戒杀生、戒偷① 法尊:《宗喀巴大师传》卷一,第二章《别明现世迹》第一节《大师之诞生》。① 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190 页。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戒涂饰香鬘、戒视听歌舞、戒坐高广大床、戒非时食、戒蓄金银财宝),取法号贤慧,名吉祥,到西宁南边黄河北岸的一个小寺甲琼寺出家。①他在这里继续师从顿珠仁钦,直到十六岁,这十年成为他一生宗教活动的奠基时期。
  顿珠仁钦是一位学识广博的高僧,他本人曾多次入藏,钻研显密教法,有很深的造诣,他对宗喀巴生活学习关怀备至,使宗喀巴受益极多。后来宗喀巴谈到这些事情时常说:“义成大师(按即顿珠仁钦)恩德最深,虽父母之慈爱,亦不过如是而已。”②① 王森:《宗喀巴传论》。
  ② 《宗喀巴大师传》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节入藏求学明洪武五年(1372),十六岁的宗喀巴感到在家乡从学已经不能满足,他希望能前往当时佛教盛行的西藏去深造,去接触更多更广泛的佛教流派。当他把这些想法告诉师傅顿珠仁钦时,立即得到师傅的支持和鼓励,并为他准备了充足的资粮。
  与宗喀巴同行的还有前藏止公寺喇嘛等人。宗喀巴的两个舅父也决定同他一起入藏。顿珠仁钦赠给宗喀巴一段很长的偈语,为他作好入藏后的学习安排,还特地陈设坛场,祭告诸佛圣众。
  这一年秋天,十六岁的宗喀巴满怀理想,告别师父和父母家人,踏上了入藏的路程,此后他再也没能回到故乡来。①入藏的路途是极其艰苦的,宗喀巴一行系绕南路而行,取道应昌,跋涉三千余里,翻山越岭,经过一年时间,于洪武六年(1373)秋天抵达必力公。宗喀巴在必力公的时间不长,就听受了大乘发心仪轨和大印五法,还阅读了寺中喇嘛的著述和拿■六法等较深的佛教经论,他开始对这些经论入迷了。他本想立即前往极乐寺,学习更多更广泛的经论,但是同伴们都劝他先往公塘,从师一位名医学习医术和梵藏注译,他拗不过同伴的相劝,勉强应允了。这次赴公塘习医,后来居然对他有极大的好处,只是他当时尚未感觉。他在公塘几个月后便来到了位于拉萨西南的第瓦巾寺。
  第瓦巾寺是当时乌思藏著名的噶当派寺院,也是宗喀巴启蒙师傅顿珠仁钦的母寺。住持善满,大善知识德海,大阿阇黎■锦巴都是当时名僧。在他们的指教下,宗喀巴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佛教经论。
  大师们很快便对宗喀巴的聪敏好学感到惊讶了。他只用了十八天,便将一部《现观庄严论之本释》读得精熟;他还去听邻近的僧人讲大乘《庄严经论》;听说萨迦教主福幢在法城寺,他立即前往礼见,从学曼殊五字明和其他的佛法。在第瓦巾寺的两年中,他学到了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
  最初的学习生活对宗喀巴来说也是极其艰苦的。骤然间来到这样一个广阔无垠的佛教天地之间,年轻的宗喀巴如饥似渴地学习,恨不得一下子都学到手,而佛家的经法又是如此之多,如此之难。在听绛嘉释时,有很多引文十分难懂,这一切使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对宗喀巴的另一个困扰是水土不服,他经常病倒,在公塘学习的医术帮了他的忙,加上他本人坚强的毅力,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两年的艰苦学习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① 据《宗喀巴大师传》记:顿珠仁钦曾于祭坛上手握青稞一束,青稞粒粒发光,是为成熟之青稞,故知当时约在七至九月间。
  第三节云游和立宗洪武八年(1375),十九岁的宗喀巴开始云游诸寺院的生活,这可以算是他事业的开端,他一面继续学习,一面于各寺院立宗,名声渐著。
  所谓立宗,就是在寺院中立辩场,同寺院中的僧人辩论。宗喀巴先后到过桑朴、仰思多(今江孜)、沙鲁、萨加、拉孜、觉摩囊、那哩当等地。他并且在那哩当寺中结识了仁达瓦大师。仁达瓦是噶当派高僧,他讲论佛法时,不是依照原文直释其义,而是将全论要义前后配合说明。这对宗喀巴教益甚大,他当初在第瓦巾寺中百思不解的许多疑难,都渐渐明了。他还经常向仁达瓦提出疑难问题,请他讲论,直到弄清楚为止。仁达瓦曾高兴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