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减价。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①在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对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成为他创作的主导思想。在《牡丹亭》中,他将这种思想寄托在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身上。杜丽娘和柳梦梅不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正是这种敢于反礼教的爱情故事,才打动了观众,使汤显祖的《牡丹亭》成为“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西厢》交胜”的划时代之作,成为家传户诵深受欢迎的舞台主流。②乃至名伶商小玲扮演杜丽娘,唱至《寻梦》一段时,哀痛过度,竟死在舞台之上。这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不仅感染了观众,也感染了汤显祖自己,使他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新的戏剧创作中去。
汤显祖的家居创作生活,并不顺利。就在他迁居新宅的第二个月里,八岁的爱子西儿病殇。两年后,长子士蘧客死南京,与此同时,又因大计被削官籍。家庭生活与仕途的接连打击,使隐而自清的汤显祖不得不去找寻一种精神的慰藉。他虽然以“清远道人”自号,却开始信奉佛教。在与当时高僧达观的交往中,他开始逐渐加深了对于佛教的理解。晚明时知识分子面对着国家政治前途的失望,往往想通过佛、老去找寻超脱。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自我安慰,却无法改变现实。汤显祖在这矛盾的选择中,最终还是拿起笔,让自己在理想的梦境中去批判现实,去寻求真情。他几乎是在这种家事、政事的纷扰的同时又创作了另两部传奇剧本《南柯梦》(亦作《南柯记》)和《邯郸梦》(亦作《邯郸记》)。
《南柯梦》完成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这是依据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而成。写性格豪爽的淳于棼,因睡于一棵大槐树下,① 《汤显祖集》卷三三。
② 侯外庐:《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
③ 《汤显祖集》卷四九《玉茗堂尺牍之六·与宜伶罗章二》。
①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词曲、填词名手》。
② 张琦:《衡曲麈谭》,转引自《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下册。
被槐树中蚂蚁国招为驸马与瑶芳公主成亲,被任南柯太守。在南柯任上,淳于棼戒酒律己,兴利除弊,将南柯郡治理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因公主病故,淳于棼回朝后整日与权贵交欢,陷于淫乐,甚至与琼英郡主、国嫂灵芝及皇姑上真淫乱,最终被右相段功进谗,发遣还人间,醒来方知原是南柯一梦。
汤显祖在《南柯梦》中,借用蚂蚁国的故事写出了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即南柯郡)。侯外庐对汤显祖的《南柯梦》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历史的进程还没有先进阶级来实现其历史任务的时代,梦想的追求虽然带有一些胡话,但是梦想的政治倾向却是明显的。这样具有政治倾向的伟大的理想在当时还是罕见的,而且在汤显祖的艺术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逐步达到高峰的。”①这才是汤显祖创作《南柯梦》的主旨。汤显祖在《南柯梦》中,还写到与现实生活中同样的官场和朝廷,以权力之争中的勾心斗角及宫廷中荒淫的生活,应该说,这仍然是汤显祖的寄情之作。在找寻不到出路的时候,汤显祖又不得不如同现实生活中一样,在佞佛中去追寻思想寄托。《南柯梦》中的淳于棼最终被契玄禅师一剑斩断了与瑶芳公主的情丝,终于万念俱空,被众僧引入了佛门之中。这又表现了汤显祖在找寻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时,那种感到人生如蚁的茫然之情。
汤显祖在思想上属于泰州学派,而且更近于李贽(卓吾)的思想,因此在其思想中夹入佛教出世观也就不足为怪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的失落中往往会寄托于佛、老,以求得自我解脱。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真的超脱了现实社会生活,相反,他们往往会更加深入到民间社会的生活当中,看到那些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从而产生自己的理想社会模式,而在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的时候,佛、老便成为他们自我解脱的一种思想寄托。
在完成了《南柯梦》的次年,汤显祖又写成《邯郸梦》。《邯郸梦》是根据唐人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的。写卢生在赵州酒店中偶遇神仙吕洞宾,谈及自己建功树名的志向。吕洞宾为了点醒卢生,让他梦中与清河崔氏小姐成亲,又受唐玄宗招贤,以钱行贿,得中头名状元,授官翰林学士兼知制诰。此后于官场中争斗沉浮,用尽各种手段,最终坐上丞相之位,出将入相六十年,子孙尽享荣华富贵。临终时还想着给年方数岁的幼子讨个荫袭,又怕死后总裁国史对其六十年勤劳功绩编载不全。。。一觉醒来,店主人的黄粱饭尚未蒸熟。卢生由此大悟,对“其间宠辱之数,得丧之理,生死之情,尽知之矣”①。
依然是写官场生活,依然是写梦境,但是其中所反映出的却是晚明社会与官场的现实。在汤显祖的笔下,从科举取士,官员的升降,无不充满了黑暗的关节。这对于经历过官场生活的汤显祖来说,并不陌生,而在当年大计中被削籍,更使汤显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他将这种对于现实官场生活的愤怒之情寄托于《邯郸梦》的创作之中,使这部戏曲作品更充满战斗力。从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辞官归乡,到万历二十九年写成《邯郸梦》,这三年是他一生戏曲创作的高峰时期。“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中的三梦都创作于此期间,只有《紫钗记》早于此,大约初稿成于万历十五年(1587),定稿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临川四梦”的完成,是汤显① 侯外庐:《论汤显祖〈紫钗记≈帧罚 泄 肪绯霭嫔*1962 年版。
① 《邯郸梦》第二十九出《生悟》。
祖戏剧创作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顶峰。许多戏曲评论家认为,汤显祖的作品从《牡丹亭》以后,更加成熟,到《邯郸梦》仅用三十折,写出了官场中种种复杂黑暗的关系,所谓“至《南柯》、《邯郸》二记,则渐削芜颣,俛就矩度。布格既新,遣辞复俊。其拾掇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技出天纵,匪由人造,。。二百年来,一人而已。”①贫困的晚年“临川四梦”创作完成后,汤显祖没有再继续于戏剧的创作,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指导名伶的演出上。这很可能是出于当时一些人对于汤显祖作品的篡改,他不得不认真于对自己作品表演的保护,其后发生的“汤、沈之争”,便是这种冲突的集中体现。
事发于戏曲家沈璟从曲律出发,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改动。由戏曲家吕玉绳将改本及《唱曲当知》之类小册子寄给汤显祖。沈氏这种囿于格律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戏剧创作,使作者难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沈氏对汤显祖作品的改动自然也就伤及了作品的本身,所以汤显祖一再叮嘱宜伶:“《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吕家改的(实为沈改),切不可从。”因为这种改动,改变了原作的意趣,失掉了作品的思想性,不在于表现作品中的人物与情感,而去适应声律,这就破坏了原作的主旨,汤显祖是断然不能接受的。这场争论持续了多年,甚至到汤显祖身后,汤、沈的继承者们还在进行着争论。从今天戏剧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场争论在客观上推动了明代戏剧的发展与繁荣。
汤显祖的晚年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自己虽然因为厌恶官场的腐败黑暗而弃官,但是对于儿子们的前途,却不得不又寄托于科举上。他的长子便是于求学中病死他乡的,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初八浴佛节时,五十八岁的汤显祖还在梦中梦见其长子蘧儿“持书颇乐,且语地下成进士”①。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间,汤显祖家中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他为三个儿子分家,一是家中失火。按照汤显祖的主张,这次分家,“分器不分书”,“分田不分屋”。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做法,当年家中的一场火灾使汤显祖的藏书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他自己所著的文集也因这场火灾逸去甚多。这对他打击是甚大的。汤显祖一生的坎坷,使他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戏剧创作和饱览书籍之中。他常指着床头的书对人说:“有此不贫矣。”②而足以使其“有此不贫”的书籍也毁于火时,更加使汤显祖感到了人生的艰难与无情。万历四十三年(1615)秋天,三儿开远中举,多少给晚年的汤显祖一点安慰。尽管这对于他的家庭生活并未带来实际的意义,但在精神上的宽慰使这位六十五岁的老人感到可以瞑目了。次年约在春夏之际,汤显祖写下了《诀世语》七首:一祈免哭、一祈免僧度、一祈免牲、一祈免冥钱、一祈免奠章、一祈免崖木、一祈免久露。后世的史家在为汤显祖作传时写道:“就这样,显祖在自己生命的尽头,在完成了他对封建宗法、礼教世俗、鬼神迷信的最① 王骥德:《曲律》,转引自《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六《戏剧》。
① 《年谱》万历三十五年四月初八日。
② 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汤显祖集》附录《传》。
后一击之后,于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日亥时(1616 年7 月29 日)溘然而逝,终年六十六岁。他死的时刻,正是黑暗最为深重的夜半。”①那时候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最为黑暗的时刻,但是汤显祖却以他那寄情其中的伟大作品,在那冷酷的黑暗中给人以光和热。这也便是从汤显祖那个时代起,直到今天,人们对他和他的作品永远给予热爱和崇敬的原因。
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第一次将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给予同样的高度的评价:“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逝世一年而卒(原按:此处推算有误,系与莎氏同年而卒),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汤显祖不仅于戏曲上表现其伟大,即其人格气节亦颇有可羡慕者,谱之入曲固为吾党所快者。”②① 黄文锡、吴凤雏:《汤显祖传》,第242 页。
第二节徐渭考场失意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山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正德十六年二月初四日(1521 年3月12 日)①,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他是父亲晚年纳妾所生,归嫡母苗氏。出生后百日丧父。十岁时生母又被苗氏逐出家门,骨肉分离,刺激弥深。十四岁那年,苗氏去世,他乃由同父异母之长兄徐淮抚养。两人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又缺乏手足之情,甚不相得。徐渭青少年时得不到亲生父母的疼爱,在家庭生活中地位低下,有寄人篱下之感。然而他聪颖异常,文思敏捷,“九岁能为举子文,十二三赋雪词,十六拟扬雄《解嘲》作《释毁》”②,享誉远近。因而在世态炎凉之中,他形成了既孤傲自赏,又郁郁寡欢的性格,执拗、偏激、多猜、恣肆而敏感。徐渭成年后“貌修伟肥白,音朗然如鹤唳”③,时常中夜呼啸,宣泄愤慨。所作诗文,恣露胸臆,奇傲纵诞,有超轶千古的不羁之感。
徐渭二十岁中秀才,次年入赘绍兴富户潘氏,并随任典史的岳父潘克敬游宦阳江(今属广东),协助办理公文,对官场情况开始有所了解。不久,他又返回山阴,参加乡试,仆仆于浙粤道上。
徐渭虽为赘婿,但妻潘氏十分体贴,以少女的真情,给他以温柔的慰抚,带来了生活的新意和乐趣。正如徐渭后来写的悼亡诗回忆:“掩映双鬓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傍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①夫妻相敬如宾,恩爱似蜜。
在往返浙粤的途中,徐渭还乘兴登南昌滕王阁,观赏翠色如黛的赣江风光;又游梅岭观音洞,秉烛探胜,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不已。他于沿途吟诗赋辞,流露出平生以来少有的乐观情感,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徐渭还与山阴文士沈鍊、萧勉、陈鹤、柳文等结为文社,他们诗酒酬答,讨论诗文书画,评论古今人物,探索人生真谛,放情山水,时人有“越中十子”之称。在广交文友的活动中,孤芳自赏的徐渭,转而博采众长,文学与艺术的修养得到迅速提高。
然而命运多舛,徐渭两次参加绍兴府乡试,都名落孙山,这对热衷于功名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此外,二十五岁时,徐家财产又被豪绅无赖霸占,房产、田园,荡然无存;二十六岁时,徐渭的爱妻潘氏又得病溘然去世,年仅十九。人亡家破,功名不第,这些接二连三的不幸,使徐渭① 徐渭:《畸谱》,《徐渭集》补编,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1325 页。② 《徐文长三集》卷十九《赠妇翁潘公序》,《徐渭集》第546 页。
③ 《徐文长三集》卷十一《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即阳江官舍,将令予合婚,其乡刘寺丞公代为之媒,先以三绝见遗。后六年而细子弃帷,又三年闻刘公亦谢世。癸丑冬,徙书室,检旧札见之,不胜凄惋,因赋七绝》,《徐渭集》第341 页。
① 《徐文长三集》卷十一《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即阳江官舍,将令予合婚,其乡刘寺丞公代为之媒,先以三绝见遗。后六年而细子弃帷,又三年闻刘公亦谢世。癸丑冬,徙书室,检旧札见之,不胜凄惋,因赋七绝》,《徐渭集》第341 页。
茫然不知所措,为了谋生,他离乡背井来到太仓(今属江苏),却不得门径,徒劳而返。
嘉靖二十七年(1548),二十八岁的徐渭,“背负一蒯剑,挟数败橐书,来僦屋东城里中”②。他将此敝庐命名为“一枝堂”,招收学童,教私塾■口,并且开始追随季本、王畿,研习王阳明的学说。次年,他又不顾世俗的偏见,将身份低贱、分别十九年的生母接来同住,以享母子欢叙的乐趣。
在王阳明学说的影响下,徐渭对个人意志变得愈为重视。他认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故马医、酱师、治尺棰、洒寸铁而初之者,皆圣人也”①。因而徐渭公然对传统儒学的观点发出反叛的呼叫,蔑视朱熹等人宣扬的“君臣父子之懿”,强调《庄子》的绝对自由精神,性格也更加豪放不羁。他还从《首楞严经》这部禅宗的经典中,领悟到心性的自然与为人的自适。
徐渭在钻研学问的同时,对政局十分关心。嘉靖二十九年(1550)秋,北方的俺答军队在京畿掳掠,史称“庚戌之变”。当消息传到江南后,徐渭义愤填膺,挥笔写下《今日歌》、《二马诗》等,痛斥权奸严嵩误国,恨不得插翅飞往前线杀敌,炽热的忧国情感溢于楮间!由此他把自己报国的前途寄托于科试上。可是,恣肆的才情又为八股文所束缚,依然屡试屡北,先后参加八次乡试,全部落榜。嘉靖三十一年(1552)初试考中,他受到浙江提学副使薛应旂的赏识,拔为第一,增补为县学廪膳生。但在复试时仍未中举。书画奇才,“词坛飞将”
徐渭的才华,在八股场屋之外得到充分的显示。他三十岁以后学习书画,一触即不可收拾,于山水、人物、花卉、鸟兽无所不能;大刀阔斧,酣畅淋漓,将自己对人生的复杂感受倾注到笔墨之中,使内心的激动、寂寞、痛苦、愤慨与欢乐、追求,在写意作品中毫不犹豫地得以表现出来;他的行草书更是以桀骜之气,将自己狂傲不驯的精神、奇特雄放的气质,一一宣泄倾倒出来,如狂花扑水,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