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望诊遵经 >

第13章

望诊遵经-第13章

小说: 望诊遵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下
诊血望法提纲
属性:尝思血之为物也。和调于五脏。洒成于六腑。其色属火。其形类水。内主于心。外行于营。循环上下。灌溉周 
流。以应度数。以奉生身。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若乃将息失宜。嗜欲过度。外感六淫之邪。内 
动五脏之志。营卫不调。脏腑相胜。有过不及。病斯见焉。彼谓诸见血皆热证者。是知其属火。而不知其类 
水。知其太过。而不知其不及也。析而论之。则出于九窍。曰九窍出血。出于小便曰尿血。曰血淋。出于大便。 
曰肠风。曰血痔。从鼻出曰鼻衄。从舌出曰舌衄。从齿龈出曰齿衄。从汗孔出曰肌衄。因呕而出曰呕血。因 
吐而出曰吐血。因咯而出曰咯血。因唾而出曰唾血。因咳而出曰咳血。因嗽而出曰嗽血。凡诸血证。所出 
不同。所因亦异。而况有殴伤出血。跌仆出血者乎。况有月事逆行。伤寒误汗者乎。他如外科之疮疡出血。 
女科之崩漏夺血。以及胎前产后。半产下痢。亦指不胜屈矣。故内经谓诸血皆属于心则可。丹溪谓诸见 
血皆热证。则断断不可。且就血而论其形色。亦有可辨。如诸书谓精壮者。血轮多。故色浓而赤。虚弱者。血 
轮少。故色淡而稀。阳证溢出鲜血。阴证下如豚肝。新血鲜红。旧血瘀黑。色之鲜紫浓浓者。为气盛。色之晦 
暗无光者。为气衰。风证色青。寒证色暗。暑证色赤。湿证色如烟煤屋漏。便血浅褐色者已重。深褐色者尤 
重。褐色变黑者极重。吐血带痰沫及粉红色者属于肺。正赤如朱漆光泽者。属于心包络。鲜紫浓浓者属 
于脾。青紫稠浓。或带血缕。或有结块者属于肝。咯吐稀痰。中杂如珠。血无几。色不鲜者属于肾。成盘成盏。 
多兼水谷痰涎者属于胃。若从大便出者。多属大小肠。从小便出者。多属膀胱肾。此皆因形色而分也。其 
出于五官四体。又当因经络而分焉。故经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 
则后血。凡血证。阳证则身热多渴。阴证则身冷不渴。有潮热者重。无潮热者轻。上行多逆。下行多顺。若吐 
出便凝。摸之不粘指者。为守脏之血。口鼻俱出如涌泉者。为心肺脉破。则皆不可治也。然予犹有说焉。如 
吐血先鲜红而后凝紫。先多而后少。先疾而后徐者。其势渐减。先凝紫而后鲜红。先少而后多。先徐而后 
疾者。其势渐增。亦皆可以相参也。若夫因气色而病异。因脉证而病异。又当合四诊而观之。此特粗举隅 
焉。以明诸见血。非皆热证也。丹溪谓知其要者。可一言而终。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何也。不知其要。斯害 
也已。 

卷下
诊痰望法提纲
属性:尝谓虞书记时以鸟兽。月令占候于虫鱼。是因天之物以验天也。内经诊病于水液。后世辨证以痰涎。是 
因人之物以验人也。盖天道远。人道迩。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事虽异。其理则同。而况痰因病生。病以痰 
着。又事理之至明且显者乎。间尝考之于书。以为痰形稠而浊。饮色稀而清。寒痰青。湿痰白。火痰黑。热痰 
黄。老痰胶。其滑而易出者。湿痰属脾。燥而难出者。燥痰属肺。清而多泡者。风痰属肝。坚而成块者。热痰属 
心。有黑点而多稀者。寒痰属肾。病新而轻者。清白稀薄。病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多唾者胃寒。流涎者脾冷。 
舌难言。口吐沫者。邪入于脏。腹时痛。口吐涎者。蛔乱于中。咳唾涎沫。口张气短者。肺痿之证。咳唾脓血。口 
干胸痛者。肺痈之征。其吐如米粥。吐而腥臭者。皆肺痈之候。形如败絮。色如煤 者。悉老痰之容。此诸书 
因痰涎之形色。诊病之浅深也。或谓痰声相应为轻。不相应为重。由稀而稠者。病日退。由稠而稀者。病日 
进。因痰嗽而吐血者。多起于外感。因吐血而痰嗽者。多属乎内伤。亦可因证以相参也。会而观之。析而论 
之。则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清者形气不足。浊者病气有余。青白者少热气。黄赤者多热气。而凡痰形之变。 
痰色之殊。胥于是乎推。亦于是乎断矣。 

卷下
大便望法提纲
属性:庄生言道在屎溺。岂道果在屎溺耶。然就屎溺而言。亦可以见道。道固无不在也。是故诸书论大便。亦因 
之以诊病焉。愚谓屎以得黄色之正者为中。得干湿之中者为常。知其正。则知其偏。知其常。则知其变矣。 
设因饮食之殊。而有形色之异。亦其变之常也。诊之之法。诸书以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澄彻清冷。皆属 
于寒。出黄如糜者肠中热。肠鸣渗泄者肠中寒。濡泄者因于湿。飧泄者伤于风。粪如 溏者。泄泻之病。大 
肠寒。粪如羊矢者。噎膈之病。大肠枯。如水倾下者属湿。完谷不化者为寒。泄利无度者肠绝。下利清谷者 
里寒。自利清水。色纯青者少阴病。急下之证。行其大便。燥且结者。胃家实。下后之征。诸下血先便后血为 
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从肠中来者。其色红。从胃中来者。其色黑。白痢者。属乎气。赤痢者。属乎血。便色白 
者。大肠泄。便脓血者。小肠泄。泄青白者。大肠虚。便肠垢者。大肠实。纯下青水者。风痢。泄如蟹渤者。气痢。黑 
如豆汁者。湿痢。黄如鱼脑者。积痢。白如鼻涕者。虚痢。黑如鸡肝者。蛊疰痢。五液注下。痢兼五色者。脾弱之 
证。谷道不闭。黄汁长流者。肠绝之征。腹胀泄蛔者。疳胀。粪黑如狂者。蓄血。痢下蛔未死者。胃气未绝。痢下 
蛔已死者。胃气将绝。卧而遗屎。不知觉者死。病而大便如污泥者死。此皆因便以诊病也。然难经以入者 
为实出者为虚。是则便闭者。形气虽不足。而病气有余。便泄者。病气虽有余。而形气不足。故标本病传论 
曰。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先小大不利。而 
后生病者。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 
本。伤寒论因之有急当救里。急当救表焉。合四诊而观之。标本之分。先后之辨。其如示诸掌乎。 

卷下
诊溺望法提纲
属性:窃闻春夏气行于外。故汗多而溺少。秋冬气收于内。故汗少而溺多。然有饮水同。饮之时又同。而壮者溺 
少。老者溺多。何也。盖壮者如春夏之气。升多而降少。老者如秋冬之气。降多而升少。此其所以异也。知其 
异。以诊其变。则诊其变。可知其病焉。诊法维何。闭癃者。三焦实。遗溺者。三焦虚。水泉不止者。胱膀不藏也。 
得守则生。失守则死。小便不通者。膀胱不利也。头有汗则死。头无汗则生。外感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 
表也。外感小便浊者。知其在里。不在表也。水液混浊。皆属于热。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溲便变者。中气不足。 
小便数者。腑气有余。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小便白者。小腹中有寒。浊赤而短者。下焦实热。清白而长者。 
下焦虚寒。溺如黄柏汁者。黄胆犹轻。溺如皂角汁者。黄胆已重。尿变米泔者食滞。溺如脂膏者肾消。溺如 
血者血淋。溺如膏者膏淋。溺如沙石者石淋。溺有余沥者。气淋。病淋者。频欲小便。痛涩滴沥。欲去不去。欲 
止不止也。白淫者。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也。是皆诊溺之法也。由是观之。遗闭者。虚实 
之征也。清浊者。表里之征也。赤白者。寒热之征也。短长者。邪正之征也。遗闭清浊赤白短长交推。则虚实 
表里寒热邪正之变可知。虚实表里寒热邪正交推。则遗闭清浊赤白短长之变可知。他如淋浊消疸诸 
证。亦举此而措之耳。 

卷下
月经诊法提纲
属性:素问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 
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盖天癸者。女子之精。月事者。女子之血。谓血为月事者。以事应月也。谓血为月经 
者。以月为常也。后人谓先期而至者为热。后期而至者为寒。其实先期有虚实。后期亦有虚实。故先不可 
偏用寒。后不可偏用热。而况有先后不定。通闭无常者乎。况有避年居季。逆行暗行。盛胎漏胎者乎。然则 
就形色而诊者。是或一道也。诊之之法。诸书以为根据期消长为安。血红不结为正。来去失时为弱。色杂而 
凝为病。浓而多者血盛。淡而少者血衰。赤而紫者属热。淡而红者属虚。陷经漏下。黑不解者。治用胶姜。以 
其下寒也。行经暴下。血去多者。则为夺血。以其中虚也。鲜紫而成块成条者。多由血热。黑败而或散或抟 
者。必属虚寒。成块者气之滞。疼痛者血之凝。行后作痛者为虚。将行作痛者为实。非时血下。淋沥不止者。 
谓之漏下。忽然暴下。倾注不断者。谓之崩中。至若如屋漏水。如豆汁水者。前人谓其病气实。而属于湿。吾 
直以为形气虚。而感于寒。然必参之脉证。合之形容。以辨其虚实。而判其寒热焉。若夫五崩之诊。王氏脉 
经以为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 血。释之者 
曰。五色带下。伤肝则青如泥色。伤心则赤如红津。伤肺则白如鼻涕。伤脾则黄如烂瓜。伤肾则黑如 血。 
五色各应五脏。五脏俱虚。五色并下。是皆血之为病也。愚谓带之为病属乎任。经之为病属乎冲。而经色 
之分。又当以红紫辨寒热。浓淡分虚实。鲜败分新久。六法合观。则红紫浓淡鲜败之变。皆可交推以解。而 
其寒热虚实新久之变。亦可错综而知。第色虽属望。而理不容观。其将因问而得欤。医为司命。尚其毋忽。 

卷下
形体周身部位
属性:窃闻人之生也。藉五行而化育。仗四大以成形。是故灵素视形容。观体态。内则以脏分五行。外则以形合 
五脏。如肺合皮。脾合肉。心合脉。肝合筋。肾合骨。皮者肺之部。肉者脾之部。脉者心之部。筋者肝之部。骨者 
肾之部。皆以形体分脏腑也。然脏腑之经络。营运于形体。则形体之部位。又当分脏腑之经络。谨按灵枢 
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 
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 
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 
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 
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约 
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 
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 
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脾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 
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脾足太阴 
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 
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 
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 内 
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小肠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上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 外后 
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 
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 
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 
下挟脊。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 
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 
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 
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 
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 
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 
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 
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 
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人迎。 
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入髀厌中。其 
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 
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爪甲。出 
三毛。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 
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 
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奇经凡八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 
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 
中。循外踝而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而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 
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 
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 
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于是乎因经络以分部位。按部位而知经络。或以经络分脏 
腑。或以形体分脏腑。而凡证候之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