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笑傲股市--大师们的投资之道 作者:张丽华 >

第11章

笑傲股市--大师们的投资之道 作者:张丽华-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龌迪ⅰ!彼芈匏顾降摹盎怠毕⒒乖恫恢拐庑�1997年7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包括中国、澳大利亚、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和东盟国家在内的亚太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会议发表声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良好,彼此要加强合作共同打击货币投机力量。这使索罗斯感到投机港币赚大钱的希望落空,只得悻悻而归。

  这次袭击港币失利也给了索罗斯一个教训,不要过分高估自己左右市场的能量,否则,市场有时也会给你来个下马威,让你吃尽苦头。

  索罗斯作为世界上的头号投资家是当之无愧的。从他进入国际金融领域至今,他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几乎无人与之能比。也许有的投资者也会有一两年取得惊人业绩,但像素罗斯那样几十年一贯表现出色,却非常难得。他虽然也曾经历过痛苦的失败,但他总能跨越失败,从跌倒的地方再站起来,而且会变得更加强大。他就像金融市场上的“常青树”,吸引着众多的渴望成功的淘金者。

  也有人将索罗斯称为“金融杀手”、“魔鬼”。他所率领的投机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翻江倒海,刮去了许多国家的财富。掏空了成千上万人的腰包,使他们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故而成为众矢之的。但索罗斯从不隐瞒他作为投资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他曾为自己辩解说,他投机货币只是为了赚钱。在交易中,有些人获利,有些人损失,这是非常正常的事,他并不是损害谁。他对在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任何人都不存在负罪感,因为他也可能遭受损失。

  不管是被称为金融奇才,还是被称为金融杀手,索罗斯的金融才能是公认的。他的薪水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富可致42国,这是对他金融才能的充分肯定。

  他虽然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但不容置疑,他又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



笑傲股市——大师们的投资之道第四章 股票王者沃伦·巴菲特



第四章 股票王者沃伦·巴菲特

  ●只有当投资者对所投资的公司一无所知的时候,才需要分散投资。

  ●投资者成功与否,是与他是否真正了解这项投资的程度成正比的。

  ●为使投资者获得真正的收益,公司必须获得比投资者的痛苦指数更高的资本收益率。

  ●投资者的感情比公司的基本情况对股票价格有更强大的冲击力。

  ●当别人害怕时,你要变得贪婪。

  沃伦·巴菲特被喻为“当代最成功的投资者”。在历史上伟大的投资家中,巴菲特以他敏锐的业务评估技术引人注目。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塞和软件大王比尔·盖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的财富都来自一种产品或发明。巴菲特却是个纯粹的投资商,他从零开始,仅仅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成为20世纪世界大富豪之一。在40年的时间里——从艾森豪威尔时代到比尔·克林顿执政,无论股市行情牛气冲天抑或疲软低迷,无论经济繁荣抑或是不景气,巴菲特在市场上的表现总是非常好。在战后美国,主要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在10%左右,巴菲特却达到了28.6%的水平。如果一个人在巴菲特职业生涯开始投入1万美元并且坚持到底,那么到1994年年底,财富将会达到f亿美元。巴菲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充满扭力的人格,巴菲特简单质朴却又奥妙无穷的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吸引着众多的投资者月企业的管理决策者。他们每年一次像圣徒一样到奥马哈朝圣——聆听巴菲特的投资分析。这如同埃尔·沃斯音乐会或宗教复活节一样,成了美国每年的一件大事。金融界的人士把巴菲特的著作视为《圣经》,犹如念布道的经文一样背诵巴菲特的格言。

  师从本·格雷厄姆

  沃伦·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在美国内希拉斯加州的奥马哈。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是当地的证券经纪人和共和党议员。从最初开始,沃伦就超乎年龄地谨慎,他被母亲称为〃很少带来麻烦的小孩〃。小沃伦对数字有着与生俱来的迷恋。他常私小伙伴们这样消磨整个下午的时间:俯瞰着繁忙的路口,记录下来来往往的车辆的牌照号码。暮色降临以后,他们就回到屋里,展开粮马哈世界先驱报》,计算每个字母在上面出现的次数,在草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变化的数字。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使父亲霍华德的证券经纪人工作陷入困境,致使家里的生活非常桔据。母亲常常克扣自己以便让丈夫和孩子吃得更饱些。直到沃伦开始念书的时候,这种状况才渐渐好转。经历了这些艰辛的岁月之后,他便怀有一种执著的愿望,想要变得非常富有。他在5岁之前便有了这个念头,而且自那以后,这种念头就从来没被抛弃过。沃伦曾坐在小学的太平梯上,平静地对他的好友们说他将在35岁以前发财。他从来没表现出自吹自擂,头脑发涨的迹象,他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有人曾问他为什么想赚那么多钱,沃伦答道:“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我觉得赚钱来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在父亲当选国会议员后,巴菲特随全家迁往华盛顿。当沃伦几乎连刮脸都不会的时候,他就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奔波,为自己事业的起步做出努力。他如饥似渴地读着每一本可以搞到手的商业类书籍,钻研着企业财务报表,研究着股票图表。关于他是股票投资专家的猜测之语纷纷流传到学校,连老师们都干方百计想从他那里挖出一些关于股票的知识。尽管那时他还从未在股市上有过任何漂亮的业绩,然而人们都觉得他是内行。他有某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并不仅仅是早熟的渊博,还在于他那种把知识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本事。他似乎有超常的洞察力,他谈论一件事情的方式让人深信他确实很清楚自己究竟在说些什么。初到华盛顿,沃伦便找了一份投递烨盛顿邮报》和村代先驱报》的工作。不久,沃伦就拥有了五条送报路线,每天早上约有500份报纸要送。沃伦把他的送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每个月可以挣到175美金——这可是许多全天工作的年轻人的收入。沃伦积蓄起挣来的每一毛钱。14岁的巴菲特就有了敏锐的商业头脑:他把花25美元钱买的旧弹手球机放到理发店里,然后把它租出去,第一天他就用这台机器赚了14美元。大约一个月之内,他和伙伴就在三家理发店里设置了弹子球机。生意火极了,他们又扩大到7家,每周有50美元的收入。这样沃伦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威尔森角子机公司。后来沃伦又和这位伙伴合资了350美元,购买了一辆1934年产的劳斯莱斯轿车,之后以每天35美元的价格出租。1947年沃伦高中毕业时,他已分发了近60万份报纸,靠勤劳和智慧积攒了6000美元。

  在以后的大学3年中,沃伦一边干着几乎是全时的工作,一边打着桥牌,而功课也拿到了地毕业时他的积蓄达到9800美元。其间他阅读了本·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峨明的投资者》。这本有关证券投资的著作对巴菲特而言〃就像找到了上帝所在〃。为此巴菲特大学一毕业就离开家乡奥马哈,只身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师从他敬仰的本·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被认为是金融分析的开山鼻祖。他为择股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在此之前,它与赌博这门伪科学毫无差别。格雷厄姆的第一个贡献是明确了投资的定义,格雷厄姆的第二个贡献是提出了普通股投资的数量分析方法。“安全空间法”是他数量分析法的典型代表。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巴菲特如饥似渴地钻研着格雷厄姆的这些理论。他得到了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执教22年来淮一给过的A〃,在巴菲特后来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投资〃的实践中他继承、检验并发展了这些理论,使其日臻完美。

  195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巴菲特回到奥马哈,到父亲的交易部巴菲特一福尔克公司做股票经纪人。在巴菲特一福尔克公司他取得的最大进展不是在投资业上,而是在戴尔·卡内基的公开课上。在课上,他学到了在大庭广众之中谈吐自如的本领。以后,通过在奥马哈大学教《投资学原理》,他使自己的这种本领日臻完善,这种本领对他日后的投资至关重要。1954年,巴菲特前往纽约到恩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任职。由于格雷厄姆的保守态度,使他拒绝对公司进行任何主观的分析,而是乐于坚持自己的教学准则。这常使投资公司出现持币待投的现象,从而丧失了许多机会。巴菲特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研究质量因素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影响。为此他会亲自到公司拜访,探寻一家企业比另一家更成功的秘密。尽管格雷厄姆并不赞成巴菲特的做法,但巴菲特还是把这些研究结果默默地用在自己的投资上,他取得了比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从1950年离开大学校园以来,巴菲特的个人资本已由9800美元激增到了14万美元。1956年,格雷厄姆退休后,投资公司解散,巴菲特带着他14万美元的〃赌注〃重返奥马哈。

  初露锋芒

  1956年5月1日,也就是他刚到奥马哈的那天,他把一帮家人和朋友们组织起来。有限的7个成员:姐姐艾丽丝和她的丈夫,艾丽丝姑妈,多克·汤普森——他以前的室友和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律师丹·莫内——筹集了105000美元资金,巴菲特作为总合伙人,投入了100美元,虽然这是个很小的数目,但是巴菲特不再是为他的父亲或本·格雷厄姆挣钱了,而是为他自己的合伙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挣钱。事实上,他的父亲认为当时道·琼斯指数200点的水平偏高,因此劝告他在购买股票前稍做等待。如果他听了父亲的话,也许今天这100美元是他的全部财富,而此时,经历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磨炼的巴菲特已日渐成熟了。他明白购买单支股票与跟随市场走势进行投机的区别:购买公司股票需要专门的会计与数学技能。而掌握市场波动则需要投资者控制他们的情绪。在股票市场上,情绪的力量往往比理性的力量更为强大,投资者的贪婪与恐惧往往促使股价或高或低于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因此,投资者的感情比公司的基本情况对股票价格有更强大的冲击力。当人们贪婪或恐惧时,常常会以愚蠢的价格购买或出售股票。而股票的长期价值取决于企业的经济运行,而不是每天的市场行情。从长期看,普通股股价与企业的基本经济价值表现出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巴菲特一直能够使自己置身于股票市场的情绪冲动之外,在他的办公室里,甚至找不到一台股票行情机。此时,26岁的巴菲特有着中等的积蓄和并不稳定的收入,却有着令人惊愕的自信——他开始担心如何处理当他变得富有后难以计数的金钱,更担心他的孩子们会受到金钱的腐蚀,却似乎并不担心如何挣到它们。同时巴菲特内心的自信和清醒的规划使没有作为独立操作者的辉煌业绩的他得以从公众中获取资金。资金是他从外界需要的淮——一件东西,他从本质上对提供建议者和金融预言家持怀疑态度。对于一种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巴菲特必须说服自己,而一旦他做到了,他从不在意别人的意见。因为他知徽预测股票市场走势与买卖时机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任何资料能用于判断宏观经济形式。他只相信自己的分析。他一个又一个地选出廉价的股票。他的才智并没有反映在他的经营范围上——那只局限于投资业,而是蕴藏在他的精神之中,他的整个精神都凝聚在一个绝妙的发泄中,就如同他在孩提时代分发报纸一样。他一个公司接着一个公司地分析着,然后记在脑中,一旦某个公司变得便宜了——股价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了,他便猛然出击。

  1961年,巴菲特在登普斯特尔公司身上下了100万美元的赌注,这是他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投资。这是一家有80年历史的风车和农用工具制造厂。当时,登普斯特尔公司在停滞的销售和令人担忧的利润中苦苦挣扎。巴菲特在几年前就曾经研究过这种股票——它是一种廉价的符合格雷厄姆购买原则的股票,巴菲特用合伙人资产的1/15买下了达到控股的股份额。之后,巴菲特任命自己为董事会主席,这一举动表明他绝本甘心只做一个投资者。可是巴菲特并没有精力使企业扭亏为盈,认识到这一点后,他请了~位真正的行家哈里·博特来管理企业,博特非常出色地做着巴菲特所不能做的工作,从工厂里榨出现金供巴菲特投入到股票和债券中去,投资之后的这些工作是格雷厄姆不提倡也从未偿试去做的。以105000美元起家的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到了1962年达到了720万美元的资本,比格雷厄姆一纽曼在鼎盛时期还高。其中有100万美元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尽管他还未在整个公众中名声大噪,但他已不是无名小卒。最初的由7个人组成的投资小团体发展成为拥有90人的投资集团,其成员已发展到从加州到佛蒙特。

  随着合伙人公司财富的不断积累,巴菲特投资经验和独具特色的投资理论也在不断积累着,并为财富的积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1962年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以每股7.6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位于马萨诸塞新贝德福德的一家纺织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一小部分股份。当时,该公司的营运资金是它的市价的两倍,按照格雷厄姆的数量分析法和安全空间的理论,这无疑是一种〃好〃股票。然而正如登普斯特尔的投资不是格雷厄姆的翻版一样,这次投资也绝不仅仅是他老师的翻版。事实上,巴菲特的头脑中已经酝酿着新的想法——即不仅从格雷厄姆所推崇的从数量角度来分析企业,还要从质量方面考虑。巴菲特认为,〃当我们投资购买股票的时候,应该把自己当做是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证券分析家或宏观经济分析家〃。每当巴菲特看到一种股票时,他开始并不仅仅看静止的资产,而是将之作为一个有着独特动力和潜能的活生生的正在运作的企业来看待,系统、整体地评估企业,从质和量两方面来检验该企业的管理状况与财务状况,进而评估股票购买价格。如果股票市价低于其内在价值达到合理的程度,他就会购买。当一个企业业务单纯,可以理解,而且由具有赢利能力的管理力量来领导时,巴菲特就可以非常准确地估算出它未来的现金流量。巴菲特始终认为,一个人预计未来的能力就决定了他能力所及的范围,在巴菲特心目中,公司周期性的现金流量应该像债券的利息一样确定。对于一个较低债务水平,利润稳定并可预计的企业,用无风险收益率贴现它未来各期现金流量,巴菲特便得到了它的内在价值。

  1963年,巴菲特开始研究一种与以往他买的任何股票都不相同的股票——美国捷运公司股票。美国捷运公司,根本没有工厂,也没有硬件资产。实际上,它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它的名字。格雷厄姆的信条,购买一种股票必须以〃来自于统计数据的简单而明确的数字论证〃为基础,换句话说,就是要以营运资金、厂房和设备以及其他有形资产等一堆可以被确定的数据为基础。但是巴菲特看到了一种逃避开格雷厄姆视线的资产:这就是美国捷运这个名字的特许权价值。特许权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