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意志力训练_用哈德克训练法则提升个人意志力 >

第30章

意志力训练_用哈德克训练法则提升个人意志力-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教师来说,这个建议同样适用。通过这一连串的疑问,孩子的智力和理解力将受到大大触动,在他们身上发生的神奇变化足以令你目瞪口呆。它将挖掘出潜伏的意志力。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父母或教师来说,愚昧无知都是不应该的。所以,对于任何普通的事情,试着问下面这些问题吧:
这件事情是怎么样的?
这件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这件事情是在哪里发生的?
这件事情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这件事情关系到了哪些人?
这件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问题在于,孩子们的大部分精力都被逼迫着去寻找提出这类问题的必要性,而没有认真地去发现问题和答案。这是一种粗放型的生命教育。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孩子们必须面对这类不明智的教育。成人自己不理解不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应当理解和思考?教师本人并没有从井里把所有的水淘干,为什么孩子们被要求这样做,凭什么要求他们知道井底有些什么?
我曾经问过一个孩子,她怎样来计算某堵墙壁的面积。她向我背诵了一遍计算法则。然后我接着问,“你为什么要把墙壁某一边的长度乘以另一边或者是更长的那一边的长度呢?”她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从来就没有超越过这种简单的灌输方式。
我还问了另外一个孩子,为什么夏天我们离太阳更远,但却反而比冬天感觉更为温暖?她回答说,“因为在夏天太阳光线是直射的。”“但为什么这一事实会使我们的气候更暖和呢?”她同样不知道所以然。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他们是永远也不会问这一类问题的。
“我的一位朋友,”詹姆斯教授说,“有一次访问一所学校时被邀请检查一个低年级班的地理教学。他扫了课本一眼,便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掘了一个几百英尺深的洞,那么你将发现这个洞的底部温度和它的顶端相比,是更热呢还是更冷呢?’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面面相觑,鸦雀无声。教师见状赶紧说道,‘我确信他们都知道答案,不过我认为你提问题的方式不太正确。让我来试一下。’于是,她拿起书本,问道:‘地球的内核是处于怎么样的一种状态?’立刻,全班半数以上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地球的内核就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里面都是熔化的岩浆。’” 
在这种情况下,首要的问题出在地理教科书的编撰者——或者说校委会身上。但对于教师或父母来说,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应当责无旁贷地打破这种陈腐的教育方式。否则的话,这种方式因因相袭,教育出来的学生思维呆板也就毫不足怪了。
必须十二万分地确信孩子们在学习时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主要目的。这种理解就包括了判断力的参与,相应地,它可以间接地训练孩子们的意志。
6 .这个行为公正合理吗?它之所以公正合理,是因为它是我的创意,还是因为某个更高的法则?例如——某些词语运用得是合理,还是夸张了?
意志力训练必须在合乎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这是绝对必要的。在意志力培育中,道德伦理品质的缺失——无论是在父母身上、教师身上还是孩子身上——都足以摧毁信任,削弱命令的基石,使得孩子除了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之外没有任何对父母或教师的尊敬,并因此打乱了整个过程,妨碍了对意志力的正确训练。
如果对孩子的意志力训练建立在理性或理解的基础之上,那么下面这些在家庭和学校里经常出现的态度需要加以谴责和摒弃。
永远不要用那种不可饶恕的专制方式来支配和控制孩子——“照我说的去做。”“因为我说的,你就得去做。”
如果说你发出的指令没有很好的支持理由,那只不过是一种不光彩的以强凌弱罢了。
如果你有很好的理由,但你没有和颜悦色、细致认真地说明它们,那么你那蛮横无礼的指令必定是导致未来混乱状态的引火石。孩子们的理性是一个最敏锐的质询者和最公正无私的法官。他尽管会在表面上服从,但内心里却埋怨不满,因为指令的主人是如此地专断独裁,蛮不讲理。相应地,他的意志也会因受到不断滋生的抵触情绪的侵蚀而渐渐消沉。无论是对你自身还是对孩子的幸福来说,这种意志所产生的力量都是充满敌意的。
所以,当孩子针对你发出的指令询问理由时,永远不要拖延搪塞。孩子们永远不应该被强制着去做某件事,或者被粗野鲁莽地呼来唤去。惟有你表现得通情达理,才有可能发展他对你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恰恰是培育良好意志力的首要因素。
尽可能地少用不容置疑的指令方式对孩子的意志施加影响。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其它的原因,入情入理表达出来的意愿在孩子的心目中更有分量。即便直接的指令看起来是必要的,但你合乎情理的解释更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最终帮助你赢得你所热望的目标——孩子心甘情愿、心悦诚服的顺从。
用兴趣激励雄心
在孩子理性发挥作用的整个过程中,兴趣因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逻辑上来说这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一颗苏醒的灵魂也就是一颗产生了兴趣的灵魂。然而,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孩子们尽管意识到了某一行为的正确性,他要达到这一理想状态的现实可能性,他的智慧和道德的崇高性,但却缺乏一种强烈的愿望。这种愿望的产生方式无非有两种:或者是来自于外力的强加,或者是经由深入浅出的诱导而自然产生。如果它是来自外力的强加,那么对于意志力的培育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如果它是由深入浅出的诱导而自然产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力也大大得到了强化和锻炼。
为了激励孩子产生这种意愿,必须充分地激发他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无限的耐心和宽容,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你将发现意志焕发的力量更加强大,在这种意志力驱使下,孩子行为的质量也大大提高。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培育的意志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在职责的激励下一往无前,即便这种职责非常沉闷乏味。并且,即便是所有其他的兴趣泯灭了,只要那些有关职责的兴趣依然存在,它都会永远坚守目标。
于是,我们便涉及到了培养孩子意志力的第二个基本准则:兴趣。
好奇的感觉、模仿的愿望、竞争的愿望、认知的愿望、为自己获利的愿望、取悦他人的愿望、争取独立的愿望——上述这些因素都会激发孩子们滔滔不绝的兴致。
在每一个正常的孩子身上,这些感觉和愿望无时无刻不是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它们或许一忽儿转向这边,一忽儿转向那边,一刻不停地促使孩子利用他所拥有的意志去获得、赢取、征服某些事物。
他是好奇的——因而渴望着去发现。
他希望去模仿——因而注意着他人的思想、行动和言语。
他希望去竞争——因而渴望着与他人匹敌。
他希望理解和拥有严肃的知识——因而渴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他希望为自身带来利益——因而渴望着发现和运用合适的方法。
他希望取悦他人——因而渴望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
他希望能争取独立——因而渴望着公正的判断和自由。
因此,为人父母和教师者应当采取的态度和行动是一目了然的:
1.保证孩子始终拥有旺盛的好奇心,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感觉。
2.明智地引导孩子的模仿欲望,在模仿对象的选择、应避免的问题、模仿态度和方式等问题上保持密切注意。如果孩子仅仅是在单纯地学样,就减弱这种倾向。如果孩子模仿的方式很拙劣,设法加以改进。如果孩子在不明智地模仿,压制这种倾向。如果孩子在以一种很有益的方式模仿,就应该大加鼓励。总之,确保孩子模仿的是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榜样,并且,这种模仿激发了他的全部兴趣,从而激励着他竭尽全力。
3.把简单的模仿导向进一步的仿效。所有有关模仿的建议都已经在上面提及了。但是,模仿可能是自发的,并且,如果这种模仿是正确的,它应当是主观能动的。孩子首先受到刺激,继而模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仿效的欲望,这里就包含了意志力的因素。或许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模仿和仿效之间的区别。约翰重复了他父亲说过的话,但这种重复纯粹是鹦鹉学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对他的声音器官加以适当控制而需要意志力之外,他的意志力没有任何参与。这种情况就是简单的模仿。但是,如果约翰被教导要尊重父亲的行为举止、人生准则及追求,要不断地思索它们,并渴望着有一天它们能在自己身上重现,那么,他的简单的模仿现在就已经转变成了更高层次的仿效了。
如果发现孩子在模仿一个坏的典型,赶紧把他的能量转移到另外一个方向。如果发觉他在模仿一个好的榜样还不够彻底,赶紧加以改进。如果他是为一个很低级庸俗的目标而进行模仿,那么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更崇高的目标上去。为他的心灵引进值得仿效的事件和人物,并且,利用任何一个机会来灌输仿效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你事实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训练孩子的意志力了;祟高的模仿能力是大自然赠送给每个孩子的珍贵天赋之一。
4 、培养认知的欲望。向你的孩子提出一千个和他们的生活相关的问题。鼓励他们就关心的话题向你连珠炮似地提问。毫无疑问,这种做法有着它固有的缺陷,应当适可而止,但是,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他们那开放的大脑里因各种各样的思想撞击而发出的吵闹声。
永远不要用这些粗暴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哦,没什么为什么,就是这样的!”“哦,无所谓啦!”“哦,不要来烦我!”
如果你实在事务缠身,没法立刻回答问题,那就约定在日后的某个时刻再来讨论这个话题,但是一定要记得信守诺言。如果孩子现在还不能理解你的回答,向他保证在日后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作解释,并恪守这个诺言。
如果你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坦率地承认这个事实。然后,把这个问题当成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想方设法地找出答案,并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
引导孩子在所有的任务中寻找兴趣是个好办法。你不感兴趣的东西必定也是毫无意志驱动力可言的东西。举一个例子来说:仅仅为了使自己处于繁忙状态而缝制一条围裙显然是一件非常乏味的工作;但是,如果是为了参加下次舞会而缝制服装,那显然就是一件饶有兴趣的活儿了。“事物蕴涵的乐趣”唤醒了你的意志,并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过程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
5.培养孩子取悦自己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应当明智地加以引导、发展和控制。如果在实践中被误解或错误地加以应用,那它带来的只能是消极的负面后果。如果仔细加以分析,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两种冲动:健康的自利主义的冲动和损人利己的冲动。下而我们将揭示个人动机这两种形式的微妙区别。
健康的自利主义追求的是个人的最大利益;损人利己追求的则是一种虚假的利益,这种虚假的利益最终将伤害个体自身。
健康的自利主义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损人利己则是摸视社会公益,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健康的自利主义尊重公共舆论;损人利己则不关心公共舆论。
健康的自利主义总是关注他人的最高利益。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一分子,只有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时,个人的最大利益才能得以实现。损人利己则把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孤立开来,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丝毫不顾及他人,他们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是建立在否定和违背法律的前提基础上的。
健康的自利主义是一种永恒的人性所在;损人利己是对这种人性的永恒否定。
健康的自利主义永远能够实现自己的要求,并焕发更大的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损人利己永远只能以挫败告终,并逐渐毁灭追求幸福的力量,令自己的世界日渐萎缩。
因此,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培养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令自己愉快的欲望,就等同于培养追求幸福和快乐的美好愿望。这就意味着对他们进行一种积极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把损人利己的阴影从他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取而代之的是那种正当的健康的自利主义。
那么,应当怎么样来训练孩子取悦自己的欲望呢?
第一,借助于经验。孩子都曾经自私自利地想要为自己谋取某些好处,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确保在他的记忆中,不时地浮现以前此类行为所带来的那些不愉快的结果。如果孩子自身对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太明了的话,直率地对他解释清楚,这并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种有益于身心的教训。如果孩子的表现良好,让他清楚地认识由此导致的良好后果。如果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的话,通过各种方式使之趋于明朗,即便借助于一些人为的手段也无所谓。
孩子的意志必须时刻在他们的思想中起主导作用。在经过积极经验的正向激励之后,他那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欲望肯定会更为强烈。相反地,如果孩子们接受的是消极经验的负向强化,那这种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欲望肯定是萎靡无力的。
第二,借助于对回报的热望。回报是万事万物天然的果实。在孩子的生活中,回报应当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但这种地位必须受到严格的调控。下面就是从回报这个角度入手,正确训练意志力的一些完美的激励法则。因此,不要把孩子的生活简化为履行一系列的职责,在履行职责之外,他们还应当获得回报。
不要仅仅因为你颁布了某个指令就强迫孩子实施某个行为。你可以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提供某些回报——一件小礼物,给他一个惊喜,或者是其他有吸引力的条件。
不要试图通过模糊或抽象的观念来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要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导,必须化模糊为清晰,化抽象为具体。
第三,借助于特定的“理论”。理论必须作为一种具体的价值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如果孩子们认识不到理论中蕴涵的价值,他们的兴趣就会逐渐衰退,意志也就随之消沉。如果他们产生这样一种怀疑,即理论只不过是虚幻的不可捉摸的空洞概念,那他们就会对你的教导失去尊重,甚至是心生反感。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某种途径把理论和实践连接起来,唯其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自然而然地将理论应用于各种具体的实践。事实上,在我们的家庭、街区、学校或幼儿园、邻里、村庄或城市等生活圈子中,都存在着某些所有人都必须尊奉的准则,它们是捍卫和保证共同的福利所不可或缺的。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用“尊重”这个词来笼统地概括这些准则。对他人情感的尊重。
对他人权利的尊重。
对他人意见的尊重。
对他人习惯的尊重。
对他人信仰的尊重。
对他人机会的尊重。
对他人自由的尊重。
对他人命运的尊重。
这些准则可以转变为信念或格言,并使之在孩子的所有生活圈子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6.培养孩子为他人谋幸福和快乐的意愿。前面我们所提的建议必然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在我们的生活中,损人利己固然是应当摒弃的,即便是健康的自利主义,在必要的时候也应当放弃。因此,要积极鼓励孩子公而忘私,不计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