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控制术-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内心,你可以强化它,甚至模仿它。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生来身体条件就不如乔丹的篮球运动员,如果以乔丹为榜样,也可能在篮坛比肩乔丹甚至超越他的成就。
具有自卑情绪的人总是通过追求卓越而错上加错。她的感受产生于“我不如别人”这一错误前提。从这个错误前提出发,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和合理感受便得以建立。如果她由于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感觉不佳,那么救治的良方就是使自己变得和所有人一样好,而真正感觉良好的唯一途径就是使自己高人一等。这种追求卓越的心理会给她带来更多苦恼,导致她更加灰心,有时候甚至会造成以前从未有过的神经衰弱。她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痛苦,而“越是努力地尝试”,痛苦就越深。
自卑和优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对立面,治愈自卑感的途径在于认识到硬币本身就是人造出来的。
只有这几句话才是你的真理:
你并不低人一等;
你也不高人一等;
你不过就是“你”。
“你”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应与任何其他人形成竞争,因为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人和你一样、和你处在完全相同的水平线。你是一个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像”任何其他人,也永远不会“像”任何其他人。你不应该去和任何其他人相像,也不能指望其他人像你。
上帝并没有创造一个“标准”人,并通过某种方面给此人打上一个写有“这个人”的标签。他把每个人都创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把每一片雪花都创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一样。
上帝造出矮个和高个,魁梧的人和小巧的人,瘦人和胖人,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棕种人。他从来没有对某种尺寸、体形或肤色表现出偏爱。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上帝必定喜爱普通人,因为他创造了那么多普通人”。他说得不对。世上没有“普通人”——不存在标准化的普通模式。他应该说:“上帝必定喜爱不普通的人,因为他创造了那么多”。这样也许更接近事实。
自卑情绪和与其相伴的每况愈下的表现,在心理学实验室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你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设立一个“标准”或“平均值”,然后让你的实验对象相信他达不到这个标准或平均值。我在本书首版中介绍了一位心理学家,此人希望搞清自卑感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哪些影响。他让学生们参加一整套例行测试。“但是随后他郑重宣布,那些‘普通人’只花了测试所要求时间的1/5就完成了任务。测试进行中,铃声响了,这表示‘普通人’所要求的时间已经到点。事实上,这时候一些最聪明的测试对象反而变得战战兢兢、不知所措,认为自己才是笨蛋。”(《你的头脑里有什么?》,《科学文摘》,1952年2月)
试假设一下。如果你对高尔夫无甚了解,第一次被人带到高尔夫球场,别人向你演示这项运动的基本技巧,并告诉你新选手的平均成绩是80杆。如果你相信这句话的正确性,那么在你打完第一轮高尔夫时,对其结果有什么感觉?
或者再假设,如果你对保险业知之甚少,但打算进军保险业,并且相信新加盟的保险代理人一开始每月酬金是2万美元。第一个月下来,你对收入的结果有何感受?第二个月呢?
还可以想想把自己和某种非常不公平的“田忌赛马”式标准对照,会带来什么危险。比如说,如果我拿自己图书作品的销售量与小说家汤姆·克兰西或斯蒂芬·金的相比,以此来衡量我作为一名作家的价值,那真是和龙王比宝了。
不要拿自己去与“他们的”标准比。你不是“他们”,所以永远赶不上他们的标准。同样,“他们”也不会拿你的标准去追求——他们也不该那样。
如果用心理控制技巧与你的自我意象交流,你的目标就不应该是觉得比别人高上一等,也不应老是觉得比别人逊色一筹,而应该是形成自己的独特人格,取得独一无二的成就。
怎样通过放松来解除催眠
肉体的放松在催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眼下怀有的信念,无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都是在毫不费力、不带紧张感、不经过意志磨炼的情况下形成的。我们的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也都是通过同样的方式形成的。由此推断,我们必须运用同样的过程去形成新信念或新习惯,也就是说,要处于放松的状态下。
如果能每天坚持肉体放松练习,就能带来与之相伴的“精神放松”和“态度放松”,而后者是能使我们有意识地更好控制的自动机制。从本质上讲,在解除消极态度和消极反应模式对我们的催眠作用这个问题上,肉体的放松也具有强大作用。
心理控制训练(每天至少练习30分钟)
舒服地坐在一把椅子上,或者面朝上躺着。尽可能有意识地“放开”各种肌肉群,不要在它们上面使劲。再有意识地注意身体的各个部位,让它们也放松点。你会发现自己总能自发地放松到某个程度。你可以停止皱眉,让前额放松下来,也可以减轻下巴的紧张感。你可以让双手、胳膊、肩膀、双腿处在比平时更放松点的状态。大约花5分钟做这些,然后不再注意你的肌肉。如果时间更长,你可能通过有意识控制想改变这种状态。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用创造机制自动带来某种放松状态,从而越来越放松。简言之,你要运用想象中形成的“意象目标”,并让自动机制去为你实现这些目标。
心像1
在“心眼”中看着自己四仰八叉地躲在床上。形成一幅关于双腿的画面,看看它们如果是用混凝土做成会是什么样子。看着这两条很笨重的水泥腿在丝毫没有提升力的情况下,一直放在床褥上往下陷。现在,把胳膊和双手也想象成混凝土做成的模样。它们也非常沉重,而且也在被褥上向下陷,给床施加了一个巨大的下压力。在你的“心眼”中,看着一位朋友走进屋子,试图抬起你那两条笨重的水泥腿。他抓住你双脚,努力想抬起来,但是确实太沉,根本抬不起来。再针对你的胳膊、脖子等部位重复这一过程。
心像2
你的身体是一个巨大的牵线木偶玩具。你的双手通过细线和手腕松弛地系在一起,前臂通过一根线和上臂松弛地系在一起,上臂和肩膀也通过同一方式相连。你的双脚、小腿、大腿也都通过一根线彼此相连。脖子由一根非常柔软的线组成。这些线控制着你下巴、将双唇拽到一起,但它们松弛而伸展,使得你下颚松散地向前胸方向降落。连接身体不同部位的所有细线都松弛而柔软.你整个身体只是松弛而伸展地摊在床上。
心像3
许多人发现这种心像最能让人放松。在记忆里搜索过去有哪些让你轻松而愉悦的场面。每个人生活当中都有某一时候感到自由自在、浑身轻松、心态平和。从过去的经历中挑出浑身轻松的画面,再想想画面中有哪些细节。你也许置身于某个靠山的湖畔垂钓,画面中一片宁静。如果是这样,就特别注意所处环境中附带出现的小东西。想想湖水中平静的涟漪。当时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听到了树叶静静的沙沙声吗?也许你想起完全放松地坐着,在一面打开的壁炉前坐了很久,甚至有些昏昏欲睡。壁炉中的木柴是否发出了噼啪声、火星四溅?当时还能耳闻目睹到什么?也许你回想起阳光明媚的一天,你在海滩上放松。身底下的海沙给你带来什么感觉?你能感到懒洋洋的阳光像自然界的实物一样抚摸你的身体吗?有没有一阵微风吹过?海滩上空有没有海鸥飞翔?这些伴随的细节你能想起并刻画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每天练习能使这些心像或记忆越来越清晰。学习效果也能累积。这些练习能强化心像和客观感知之间的联系。你将变得越来越擅长于自我放松,而这一点本身又能被你在将来的练习过程中“记住”。
第五章|运用理性思考的力量获得成功
◆要想让理性思维有效改变信念和行为,就必须让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与其相伴。为自己描绘你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描绘想拥有的那些东西,并假定这些设想成为可能的那一刻就在眼前。
我获取事实,我耐心地研究事实,我运用想象。
——伯纳德·巴鲁克
当我开的处方和“把运用天赋的推理力量作为改变消极信念和行为的一种方法使用”一样简单时,许多病人都非常失望。对某些人来说,这样做似乎天真得不可思议,而且极不科学。然而这种处方却有一个实在的优点:管用。正如后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它建立在绝对科学的发现成果基础上。
有一种广为接受的谬论认为,理性的、合理的、有意识的思维对潜意识过程或手段没有影响,并认为要想改变消极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就必须从“潜意识”里挖掘出一点东西来。
你的自动机制完全不带有个人色彩。它像机器那样运转,根本没有自身意愿。它总想努力对你当前的信念以及与环境有关的解释作出恰当反应:总想为你提供恰当的感觉,去实现你在有意识时决定追求的目标。你要通过想法、信念、解释、意见等形式向它提供素材,而它也只对这些素材起作用。
为潜意识机器充当“控制旋钮”作用的,正是有意识思维。只有通过有意识思考(尽管可能是不合理、不现实的).潜意识机器才能形成自己的消极反应或不当反应模式;正是通过有意识的理性思维,这种自动反应模式才能得到改变。
你现在就能得到积极效果
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心理治疗”通常被描绘成一个精神病专家引导某位病人追溯遥远的童年,就像考古学要求的那样去追寻和挖掘。结果呢,人们普遍达成共识:只要去治疗一次,你就要经常进行心理治疗。
还记得一位经理人告诉我,说他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有许多行为希望改变,但绝不同意一周接一周地去拜访精神病专家,无休止地挖掘和讨论童年时代的事。虽然不能把一切责任归咎于精神病专家,但要想获得健康的自我意象,并不只有华山一条路,而且老实说,这种精神病疗法也并不能准确地代表所有医生的疗法。
于是,我问他是否真心希望发生某种变化,是否在从来不回忆童年时代的条件下也能做到这一点。得到他肯定的回答后,我和他讨论起本章的观点,即运用眼下与想象一致的理性思维,去改变自我意象。
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在前面列出的公式,不妨在分母前面加几个字,于是公式变成了:
用简单的话来说,在继续用制导导弹来比喻自我控制的条件下,我们运用蓄意的、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去选择“靶子”,然后再运用想象力,以一种能被自我意象接受和实施的方式,把“靶子”传递给自我意象。
用理性思维检验自我强加的限制
不妨设想一种非常简单的情况:食物的喜好与厌恶。我曾经有位朋友从来都不吃绿豆炒腊肉,而这种配菜我爱吃得不得了,往往还就着上好的牛排一起吃。我多次想说服他试着吃一点,但他固执地说他讨厌绿豆。最后,我把他折磨得疲惫不堪。一天晚上,我们在一家饭馆里共同进餐,他勉强同意尝一点我推荐的菜,用他的话说,这道菜是“你那该死的绿豆”。“就是为了你不再给我找麻烦”,他说。
咬了第一口之后,他低声咕哝“嗯”,又试着吃了第二口,接着是第三口。他说:“这些东西味道还真不错。”
几个月之后我们再次共同进餐时,他主动点了绿豆炒腊肉!
如今,他认为有好几种原因使他不喜欢绿豆的味道。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晓得他是否知道。我也不打算知道,因为他从来就没有透露过。但是,他并不需要仔细搜寻童年经历,不需要把年轻时各种体验亮到大众面前,不需要费尽心思躲在楼梯口偷听大人谈话,以便挑战自己的信念,并在长大后的此时此刻,去检验这种信念的真实性。
诚然,几乎没有哪种心理问题像喜欢或厌恶绿豆炒腊肉那样无伤大雅。但是,与你品尝绿豆的味道相比,渴望自我完善、感觉良好的方式也不会复杂到哪儿去。
虽然我承认精神病学专业人士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但我仍然坚持认为:多数人无需深入分析过去经历的人生大事,便可以通过运用心理控制技巧以及其他相关的自我完善方式,来解决大部分困扰他们的自毁问题。
别惹火烧身也许再好不过
对过去挫折的记忆和令人不快的痛苦经历一起埋藏在潜意识之中。但这并不表示为了改变性格,就必须“挖掘”、暴露或检验这些记忆和经历。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通过“试错法”实现的,即通过“进行试验、没有达到目的、有意识地记住错误程度然后在下次试验中纠正”这一过程来实现的——直到最终“击中目标”或完成成功的尝试。从此,成功的反应模式被记住,在未来的试验中得以回忆和“模仿”。一个人掌握“掷马蹄铁”游戏的技巧、扔飞镖、唱歌、驾车、打高尔夫球、在社交中与别人打交道或者学习任何其他技能时,都必须遵循这个道理。因此,从本质上讲,任何伺服机制都包含对昔日错误、挫折、痛苦以及消极经历的“记忆”。这些消极经历不仅不会阻碍学习过程,恰恰相反,它有助于学习过程,只要将这些经历作为反馈数据合理利用即可。这些经历可以看成对你想要达到的积极目标的偏差因素。
然而,只要错误被发现、错误的前进路线被纠正,我们就应当有意识地忘掉错误,就应当牢记和巩固成功的尝试。这一点同样重要。
只要将有意识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在即将实现的积极目标上,对昔日错误的这些记忆就不会造成有害后果。因此,我们最好“不要惹这些麻烦”。
我们的过失、错误、挫折,有时甚至是耻辱,都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它们必须作为通往终点的手段,而不能作为终点本身。一旦完成本职任务,就应当忘掉它们。如果有意识地仔细盯着错误,或者从内心对出错感到愧疚并由此贬低自己,那么,我们就不识时务地使错误或挫折本身成了有意识地留在想象或记忆中的“目标”。世上最不幸的人,是那些顽固地总想重温昔日时光、在想象中一遍遍割舍不下过去经历、总为过去的错误自我批评、总为曾经的罪过不停自责的人。
有一个新词用来指代在不对过去追根问底的前提下控制情绪和自我形象,叫做“基于解决方案的疗法”。如果你对这个课题感兴趣,想参考当前流行的新书.建议读读比尔·奥汉伦的《把事情做得与别人的不一样》。
“遗忘”的力量
当有人要求奥托·格雷厄姆说出足球界某个伟大接球球员最重要的特征时,这位克利夫蓝褐色人队伟大后场球员说:“瞧我这该死的记性。”不少球员和教练也和我这么说,而且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