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心理控制术 >

第41章

心理控制术-第41章

小说: 心理控制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你通过某种手段,说服一个年届30岁的健康的人相信他正在变老,使他相信所有身体锻炼活动都是危险的、精神活动是无用的,那么不出5年,你真能使他变成一个老头子。这一点我毫不怀疑。如果你诱导他成天坐在摇椅上,放弃对未来的一切梦想,停止对新思想的任何兴趣,视自己为没有希望的人、毫无价值可言的人,认为自己既无足轻重又毫无建树,那么我敢肯定,你能用实验的方法造出一个老人。

 

 

约翰·辛德勒博士在自己的著作《如何快乐度过一年365天》中指出,每个人都有6个基本需求:

 

1.对爱的需求;

 

2.对安全的需求;

 

3.对创造性表达的需求;

 

4.对认可的需求;

 

5.对新经历的需求;

 

6.对自尊的需求。

 

就这6个基本需求而言,我还要再加上1个,就是对更多人生的需求,即需要高兴而企盼地展望明天和未来。你可以将它看成是期望和忙碌。

 

期盼并活着

 

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超信念”。

 

我相信,人生本身具有适应性;人生本身并不只是一个终点,而且是通往终点的一条途径。人生是一条途径,而我们有幸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它以实现重要目标。可以看出,无论是变形虫还是人,这都是一切生命形式遵循的共同原则。比如说,北极熊需要一件厚厚的皮大衣,以便在严寒环境中生存。它需要保护色来玩“鱼目混珠”的游戏,并保护自己免受敌人伤害。生命力作为到达这些终点的一种途径,为北极熊提供了一件白色皮大衣。为应对环境中各种问题而采取主动适应措施的生命形式几乎数不胜数,继续一一列举也没有意义。我只是希望指出一条原则,以便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生命本身便能通过多种途径适应环境,使自己成为实现某个最终目标的手段(或者说通往某个终点的途径),那么是否可以合理地假设:如果把自己放在某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环境,即需要更充实的生活的环境中,我们便能过上更充实的生活呢?

 

 

如果我们把人看成目标追寻者,就可以把“适应能量”或生命力看成推进燃料或推进能量,驱动着我们向目标前进。存放在车库里的汽车不需要在油箱里装上汽油,同样,一个没有目标的目标追寻者也不需要更多生命力。

 

 

我相信,当我们期望享受明天时,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有重要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要做、有重要的地方要去时,就会通过欣喜而企盼地展望未来,从而树立对更多生命力的需求。

 

 

创造一种对更充实生活的需求

 

不用说,创造是生命力的特点之一。创造的实质是对某个目标的企盼。有创造能力的人需要更多的生命力。保险公司计算员的表格似乎证实他们能实现表格中的目标。作为一个群体,与不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相比,从事创造劳动的人(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发明家、画家、作家、哲学家)不仅寿命更长,而且保持创新能力的时间也更长。米开朗琪罗年逾80之后才画出一部分最佳画作:歌德在80多岁时写出了《浮士德》;爱迪生90大寿之后还在从事发明创造;毕加索75岁以后才成为艺术界的领军人物;莱特在90岁时,仍在思考最有创意的建筑物;萧伯纳90岁时仍然在写剧本。

 

 

仍然健在的保留青春容颜时间最长的人是娱乐业企业家迪克·克拉克。人们为他少年般的外表、他似乎永不衰老的容颜而喷喷称奇,还经常为此开玩笑。难道他喝了某种我们不知道的圣水或者吃了什么我们前所未闻的仙丹?不,他没有。难道这其中有某种遗传优势在起作用?也许是,但仅此一条还无法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如果你进一步了解克拉克先生,就会发现他是娱乐界最忙碌、经营最多样化、最有革新精神的经营者之一。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他总有许多事情要做,一点停下来休息的信号或迹象都没有。

 

 

这并不是说年轻需要连续工作,直到为你送葬的人把你抬出工作场所。对某些人来说,任何休息和退出方式都是最讨厌的。不过,秘诀在于积极地渴望和忙碌,而不一定在于你在职业生涯的某一固定时期或者在同样的间歇期、以同样的节奏度度假。不坐摇椅的选择数不清。

 

 

我在61岁时,才开始为研究心理控制理论而当一名作家和演讲家。此前,我已经有过一段漫长、多样而丰富的职业生涯。我在医学界和演讲界混迹多年,有时候白天在纽约做手术,同一天晚上则飞到洛杉矶发表演讲。以一个多数男女都在考虑金盆洗手、解甲归田的年龄,我却从头再来,做了一些让我入迷的事。就我而言,我一直都非常幸运,因为这种选择使我出版了图书作品、发表了演讲、与许多有魅力的人士交往并通信。这些人都是心理控制理论的忠实爱好者,其中包括简·方达等好莱坞明星、南希·里根等公民领导人,甚至包括萨尔瓦多·达利。他用自己原创的画作描绘了心理控制的实质,并把它送给了我。不过,就算我的“工作”并没有带来公众对我的接受和认可,我仍然会是个幸福而有成就感的人,我仍然会从事对我、对他人都有意义的事务,仍然会制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奋斗。而你也完全有理由做同样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求病人要想始终保持成就感和蓬勃活力,就必须要憧憬未来而不是怀念过去的原因。展现对生活的激情,创造对更充实生活的需求,你就会接收到更多生命力。

 

 

你有没有琢磨过为什么那么多男女演员都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容貌比真实年龄年轻得多,在50岁甚至超过50岁时还想拥有英俊或靓丽的脸庞?这难道不表示这些人像多数步入中年的普通人一样,有一种“显得”年轻的需求、对青春永驻感兴趣、永不放弃“青春不老”的目标?

 

 

阿诺德·A·哈特切内克尔说:“使我们变老的不是岁月,而是重要事件以及我们对它们的情绪反应。”他还说:“心理学家鲁布纳发现,在世界某些国家和地区,作为廉价劳动力在田间耕作的农妇通常从脸上可以看出早衰的痕迹,但是她们的体力和耐力却没有任何削弱。这是衰老的一个特例。可以这样想:这些农妇放弃了对女性这一角色的竞争,她们心甘情愿地过着工蜂的生活,因为工蜂不需要容貌秀美,只需要体魄强健。”

 

 

哈特切内克尔还提到守寡怎样使一些妇女早衰,但另一些寡妇却没受影响。“如果寡妇觉得自己的生活走到了尽头、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指望,她的态度就会给出外在的证据——她日益枯萎的容颜和花白的头发。而另一些寡妇虽然比她还要老,但却焕发了第二春。她可能为得到某个如意郎君而与别的女人争夺,可能从头开始重新创业,甚至可能忙于某件以前没有时间去参与的事业。”信念、勇气、兴趣、乐观精神、期盼,这些东西带给我们新的生活和更充实的生活;而空虚、悲观、挫折、缅怀过去,这些东西不仅是“上年纪”的特征,而且还会加速衰老。


 

 

退出工作,但永远不要退出生活

 

许多人在退休之后都每况愈下。他们觉得自己充满朝气的、硕果累累的生活已经结束,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他们没有什么指望;他们变得焦躁、懈怠,往往还因为怀有无足轻重(即不再重要)的感觉而损失自尊心。他们形成了一幅“无用”、“无价值”、“日薄西山”、“可有可无”的自我意象。有许多人在退休后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去世了。

 

 

害死这些人的原因并不是退休,而是退出生活。我们当前的社会态度对于鼓励无用感、“无希望”感,对于自尊心、勇气和自信心的丧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态度都是过时的、不科学的。50多年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力在25岁时达到巅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然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智力在35岁左右时达到顶峰,之后会保持同一水平直到70岁之后。但是,尽管无数研究人员都证明学习能力在人70岁时与17岁时一样出色,“老狗学不了新把戏”之类的谬论却仍然存在。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永远有优势和缺点。刚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优点可能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思想开明、思路清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和敏捷犀利的头脑。而另一个在同一业界打拼年龄却大得多的人,其身体的精力可能要差得多,甚至为生理上的某些障碍而苦恼不已;他或她也许怀有多种偏见阻碍着创造力的发挥,也许反对冒险、趋于保守,脑子反应也没有前者那么快。然而,年轻后生缺乏经验、感情不成熟、没有以能力为基础的自信,在别人眼里也由于资历浅而没有信誉可言。年长的政客有很丰富的从政经历(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奉为智慧),善于作出重要决定,犯错误之后能迅速恢复和改正。由此可见,每种人都有许多不同的优缺点。

 

 

在商界,如果上面的两种人之一特别精明,他们会通过联合或咨询来修正自己的缺点,这有些像总统组建内阁。实际上,普通人并不能组建内阁之类的顾问委员会,但普通人可以在自己丰富的想象中摆放一张“圆桌”,可以向专家问计。

 

 

我的观点是:无论年长年幼,甚至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境、灾难、障碍、疾病.人们都能自主决定自己对它们的反应。就衰老的症状和表现而言,人们决定了的情绪反应对于当时亲身生活经历的影响,最起码和遗传基因或药物的影响一样大。如果你接受这一观点,你就应该更有动力去掌握心理控制概念和技巧、为容颜不老和青春永驻而努力。

 

 

为什么我相信奇迹

 

尽管坦陈了我的“超信念”,但我想最好还是和盘托出全部心里话,说我还相信奇迹的发生。医学并不对人体内各种机制起作用的方式不懂装懂。我们对发生的一切知之甚少。当人体的某个伤口愈合时,我们能描述发生的事,也知道身体机制怎样发挥功能。但是,无论你用什么样的专业术语来表达,描述毕竟不是解释。我现在仍然不懂为什么手指上的伤口会自动痊愈,甚至连它是怎样痊愈的都不知道。

 

 

 

法裔美国外科医生、生物学家亚历克西斯·卡雷尔博士在撰写对法国卢尔德镇发生的瞬时康复过程的个人观察报告时说,作为一名医生,他对瞬时康复所能作出的唯一解释就是:在正常情况下,肌体自身的自然康复过程在术后要经历相当一段时间才能痊愈,但在坚强信念的影响下却能快速实现。

 

 

卡雷尔博士说,如果奇迹是通过自然康复过程的加速和体内力量的强化实现的,那么,我每次看到术后伤口通过长出新组织而自愈时,都算目睹了一个小小的奇迹。从我的观察看,这种自愈过程需要两分钟、两星期还是两个月完成,这无关紧要。我还看到了另一些力量在起作用,而这些力量我并不了解。

 

 

医学、信仰、生活,一切万变不离其宗

 

著名的法国外科医生杜布瓦在自己的手术室里挂了一幅大大的牌子:“外科医生敷裹伤口,上帝使伤口痊愈。”

 

这句话也许对从抗生素到止咳药片的任何药物都适用。然而,有些头脑健全的人放弃医疗援助,因为他们认为医疗援助与他们信奉的信仰不相符。这我就不懂了。我相信,通过信仰疗法为中介而起作用的“神力”和“生命力”,使医学技能和医学发现成为可能。鉴于此,我觉得医学和宗教信仰之间不可能存在冲突。医学疗法和信仰疗法都源于同宗,应该彼此合作。

 

 

没有哪位父亲在看到疯狗咬自己的孩子时会袖手旁观,还说“我不应该有所表示,因为我必须证明我的信仰。”如果有位邻居拿着棍棒或枪炮来帮他,他应该不会拒绝。然而,如果你把疯狗的大小缩小到数万亿倍,称其为“细菌”或“病毒”,那么,当身为医生的邻居拿着胶囊、手术刀或注射器之类的工具来帮忙时,这位父亲也许会婉言谢绝。

 

 

不要为人生设限

 

这种现象使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圣经》告诉我们,当身处荒漠的先知饥肠辘辘时,上帝从天空降下一条装有食物的床单。这些食物不但不干净,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爬虫。由于先知抱怨,上帝斥责了他,还警告他不要说上帝提供的东西不干净。

 

 

如今,有些医生和科学家仍然对信仰或宗教的特色嗤之以鼻。有些宗教狂热者也对任何与科学有关的东西怀有同样的态度、疑虑和反感。这种由于偏见而缺乏合作精神的做法随处可见,也让我非常讨厌。采用按摩疗法和药物疗法的医生长期不和,却不承认对方所作贡献的价值和有效性,也不为了病人的福祉而携手合作。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和学术团体对自助做法反唇相讥,然而,类似本书的许多图书作品都记载了成千上万普通人(这些人得到了此类图书真诚而无条件的帮助)的证据,这些证据是那样前后一致、无可辩驳,以至于神智健全的人都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既然如此,为何不相信它呢?当某位治疗专家气愤地指责出现在“奥普拉”脱口秀节目甚至家庭购物网上的“流行心理学”作家或精神领袖时,这种指责是真心实意的呢,还是利己心和嫉妒心在作怪?

 

 

尽管所有这些来源相互争斗、否认对方的合法性,你却不必被它们鸡毛蒜皮的分歧所感染。你有自由挑选的权利;哪一方对你最有用,你就挑选哪一方。不要对任何潜在的好处和援助关闭心扉。要运用你自己的理性思维,靠自己检验假设的真实性。正如我在本章开始时说的那样,每个人的真正目标都是获得更充实的生活——更好地活着。无论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你只有在经历更充实的人生时,才会体验到幸福。更充实的生活意味着更多的成就、实现更多有意义的目标、更多地得到爱和给予爱、更加健康和快乐、使你自己和别人都更加幸福。

 

 

我相信世上存在一种人生,一种终极源泉,但是这一种人生有许多表达的渠道.能通过多种形式自我展示。如果想要从人生中获得更充实的经历,就不应给人生向我们“流”来的渠道设限。无论它是否以科学、宗教、心理学的形式还是以别的形式出现,我们都必须接受它。

 

 

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别人。不要拒绝别人给予我们的帮助、快乐和欣喜,因为我们同样可以给予他们这些。我们不应过于自负,以至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不要过于无情,以至于不帮助他人。不要仅仅因为他人恩赐的方式与我们的偏见或自大的想法不相符就说它“不干净”。

 

 

最好的自我意象

 

最后.不要通过自己的无足轻重感,为我们接受人生设限。上帝已经给予我们宽容、安宁和幸福,这些都从自负而来。如果对这些礼物嗤之以鼻或者说上帝的创造物(人性)太“不干净”以至于指责上帝不可敬、不重要或无能,这对我们的造物主(即上帝)是一种侮辱。最合理、最现实的自我意象就是把自己想成“是在上帝的肖像中造成的”。弗兰克·G·斯洛特说:“如果你不深切而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