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解锁-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忆衰退,思维和识辨能力也逊色于前;但是大脑中储存的往日信息却留有深刻的印记。这种远期记忆力就会填补近期记忆的不足,触景生情地浮现于脑际。
人的一生是一条生命的长河,而老年人的怀旧犹如长河中的浪花,能够映射出自己的成败得失,为年轻人留下几许忠告。无论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光彩人生,还是“走麦城”的失误,都像一部百科全书充满着睿智捷思,给年轻人以启迪和思辨。老年人的怀旧还常常有感而发,感慨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他们怀念昔日社会的清廉风气,鲜少腐败的踪迹;他们怀念昔日的祥和景象,不必担心杀人越货,入户抢劫;他们怀念昔日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年轻人不会被色情、凶杀毁了前程。这种怀旧情绪表明了他们述说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段历史,而是表明了他们对新生活的参与意识。老年人的怀旧心理还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焕发青春的活力。人的一生有很多美好的经历,当时年轻又身处其境,未能深入地体味和享受其优美。如今忆及此事,备感留恋和温馨,产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得到心理上的慰藉。
然而,不良的怀旧情绪对老年人的健康也是不利的。有的老年人性格固执,脾气暴躁,没有像孔子说的那样“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总是觉得今不如昔,感到寂寞、孤独和失落,对今后的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念。这种心理情绪一旦占了上风,就有可能导致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加速衰退,还有可能引起老年精神病、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和胃溃疡等疾病,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为避免怀旧心理的这种负性反映,老年人应该思想豁达,对过往的恩恩怨怨不必耿耿于怀,要学会用“第三只眼”看世界、看人生、看利害得失、看荣辱消长。这样就能达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恰如登高远望,山川阡陌,尽收眼底。有了这样的心理情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里谈得到损害身体健康呢!
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加强朋友联系。平时无论是原单位,还是街道有什么邀请老年人参加的活动,一定要积极参加。这样可以开阔眼界,加强社会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能焕发精神,转移视线,避免沉湎于不愉快的怀旧情绪。还要与老朋友常联系,或谈心交流,排解心中的郁闷和不愉快的情绪,或重新钩起以前的美好事情的共同回忆,重温昔日的幸福与温馨,将怀旧变成生活的原动力和前进的加油站。
要多读书,多看报,常看电视,了解国内、本地及世界的事件,阅尽人间的荣辱,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样就能做到气定神闲,处世不惊,生活更为净化,心性更为恬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那些闹心的事也就置之度外了。
人心无拘蛇吞象——谈攀比心理
我的一个邻居见到他的朋友把家里装修得非常豪华,就要来装修图纸,照猫画虎地把自己的小窝装修了一番。尽管他的财力无法同他的朋友相比,装修后全家靠借债度日,但是满足了“不比别人差”的攀比心理,就是自家不吃鱼,不吃肉,生活过得清苦些,也觉得有面子,心里很舒服。这种攀比心里的表现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有的人本来不经商,与朋友联系也不多,却在腰里别着个手机;有的人见到别人的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就是花高价买分也得让自己的孩子进重点高中,诸如此类的攀比事例不胜枚举。不过,尽管攀比的事类不同,程度有异,但其心理机制和状态却是如出一辙。
攀比心理是由于受流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在用外在的某种单一的价值尺度,来评估自我生活质量时,产生的一种“比着活”和“不比别人差”的心理欲求。他们不注意“量体裁衣”、“看菜吃饭”的自我满足、自得其乐的生活体验,而是习惯于用他人的“榜样”来确定自我的感觉,为此,他们忽视了生活的真正体验,总是驱赶潮流和时尚,总是将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富的人作为攀比的目标。尽管他们的经济基础不雄厚,但为了攀比不惜借债或贷款。这样的人也是心怀嫉妒的人,他们妒人有,恨己无,为了“不比别人差”,甚至不择手段,“欲与天公试比高”。然而,“山外青山楼外楼”,“一山又比一山高”,他们不断地攀比,不断地对自己施加压力,使得自己的情绪总处于烦躁、压抑之中,丧失了许多生活的乐趣。
对具有这种心理情绪的人,我们应该劝导他们,充分认识到攀比心理,以及这种心理所酿就的危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实力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因此对生活水准的选择与要求也拉开了档次。热衷于攀比的人,总是乐于接受高于或强于自己的心理暗示,要像他们那样潇洒地生活。殊不知你的经济基础与人家不可同日而语,你与人家“斗富”,与人家“比着活”,实力相形见绌,就必然造成精神的、心理的以至身体的负担,使你在攀比的压力中挣扎,即使是耗费了全部财力与精力,才与人家打个平手,那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另外,人对生活的欲求是无止境的,攀比心理重的人每当他超过了预定的目标,就会滋生新的欲望。正像俗语说的“人心无拘蛇吞象”那样,张开欲望的饕餮大口,总也不会感到满足。别人以为他们拥有那么多的财富快乐无比时,可是他却仍然因为“比不过”更富有的人而苦恼,而烦躁。一旦陷入这种无止境的攀比欲望的怪圈,就难以自拔,久而久之必然损害身心的健康,严重者会在攀比中“香消玉陨”。
为摆脱攀比的烦恼,在安排家庭生活时,应该树立自我的生活观念,不要盲从于流行的时尚行为。究竟该如何生活,选择怎样的生活标准,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决定。如果你确定了量入为出地安排好自家生活的目标,就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会感到自得其乐,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当然,攀比心理不是洪水猛兽,力所能及的生活追求,也能激发生活的动力。只要不把对生活目标的追求,“跨过一山又一山”地不自量力,就不会落入攀比的怪圈。
“拉大旗,作虎皮”——谈攀附心理
攀附心理与攀比心理不同,具有攀比心理的人一般是处于相近的档次上,对于望尘莫及的档次,如同嫉妒一样,几乎是不产生这种心理效应的。攀附则是一种攀高的行为,其攀附对象多是高于自身的显贵、高官或有利用价值的人。因此攀附心理是一种旨在联络地位高于自己的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感情需要的心理状态,俗称“傍大腕”或“傍大款”。
这种攀附行为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唐朝时科举考试实行“温卷”,就是在科举考试之前,应考举人到京城谒见显贵高官,以便求得关照或举荐。当年的李商隐进京应考时就曾投拜在令狐楚的门下,后经其子令狐綯的举荐中了进士。到了近些年,这类攀附的事类就更是不胜枚举。有的地方领导干部攀附省或中央的领导,以便受到上级的赏识,得到提拔;有的落魄文人攀附大款,为的是得到大款的施舍,把自己“文化垃圾”变成铅字;有的追星族抢镜头与明星的合影,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等等。这种攀附心理的机制基本上有虚、实两种:其实者为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多为有一定地位或职位的人,为了升迁、晋职或达到某种目的,寻求靠山,争取进入关照的视界,以便获得仕途的捷径;其虚者为虚荣心的满足,多为平头百姓或地位不高的人,他们对有地位、有影响的人或明星(名人)没法高攀到获得实利的地步,只是充满着神秘感和崇拜感,因之以结识他们或与他们合影来炫耀自己,使得虚荣心得到满足。
一般地说,攀附心理不会给他人造成损失,但是却容易使自身陷入心理障碍的误区。这主要是因为攀附心理能使人的自私心理膨胀,为达到目的而不惜铤而走险。如有的为攀附高级首长,拉关系,攀乡里,送礼行贿,无所不用其极;有的利用被攀附首长或明星的关系,瞒天过海,招摇撞骗,干些非法的勾当。不仅损害了首长、明星的形象,还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害了自身的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这种心理误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要明确攀附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攀附”是个贬义词,就像藤萝或牵牛花那样依靠缠绕或攀援其他的躯干才能使自己生存一样,带有一定的依赖性,也缺乏自我独立的品格。攀附人家的行为本身就降低了自身的价值,说明你不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而是依赖他人而苟且偷生的人。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写道:“我如果爱你—— / 决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正是高尚的独立人格的体现,不依赖他人,不攀附他人,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奋斗精神来开创自己的天地。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和意义。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作出攀附他人的事情。
第二,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不要冀望通过不良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无论是哪种攀附者都有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想凭借显贵(名人)效应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或者通过取巧的办法来达到个人目的。的确有人借助于攀附显贵得到升迁,但这只是钻了社会法制和人事制度不健全的空子,并非正常现象。有位大学教师一直解决不了入党的问题,很是苦恼。后来她的一个老师当了某市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就攀上了这个关系,逐步提升,结果她却当了市人大的副主任。这仅是个个案,不能视为常例。要是你也想东施效颦,循着她的脚印走,恐怕就走不通。因此,如果你有雄心壮志,不必抄近路,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即使你得不到提升,自己也心安理得,不会被人指后脖梗子。至于那些以得到明星签名或合影为荣的人,更是虚无缥缈得很,你以人家为荣,人家还不认识你,就像一现的昙花一样,暂短的虚荣也是转瞬即逝的。炫耀过后的空虚只有你自己知道。
“谁说他结婚,我就跟他急!”——谈“追星”心理
有个小品讲了一个女中学生追星族的故事。她把男歌星奉为自己的青春偶像,崇拜得五体投地。在一次看她的偶像演出后,她和一些追星族挤在路边狂热地欢送这位歌星。当这位歌星的汽车开过来时,将雨后的路上的稀泥溅到她身上。她不仅不恼怒,反而如获至宝般地保留着衣服上的这些泥点。奶奶想给她洗掉,她坚辞拒绝。奶奶问她这个歌星结婚了没有,她生气地说:“谁说他结婚就跟他急!”
无独有偶。电视连续剧《在家比较烦》里的周璐是个足球追星族。她对足球明星马飞崇拜有加,爱屋及乌,对马飞的臭袜子也当作宝物珍藏。当她妈妈把这只臭袜子洗净时,她因闻不到马飞的臭脚味而非常生气。这两个似乎是夸张了的故事,生动地反映出追星族对青春偶像的崇拜心理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追星族的狂热不仅如此,有的模仿歌星的穿着打扮,有的仿效球星的举止言行,有的将青春偶像的胶贴画贴到自己房间和一切用物上。
据心理学家分析,这种追星族心理或称“青春偶像热”心理,是少男少女进入英雄崇拜期的领衔标志。当人进入青春期之后,开始塑造自己。他们总想把自己认为可以作为楷模的人物,视为自己心中的偶像。50—60年代的少男少女崇拜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将他们视为理想的自我和人生的楷模,并在这种英雄的崇拜中作出了人格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当今的少男少女在人格走向成熟的时期,却淡化了英雄的意识,扩大了英雄的内涵,将一些歌星、影星、球星、节目主持人等公众人物作为崇拜的偶像,作为他们心目中的“柏拉图”,填充了人格选择的“真空”地带,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追星族的偶像崇拜,既反映了少男少女渴望重塑自我,渴望人格的亮色,表现了冀望成功的愿望,也暴露出盲目崇拜的弊端,显现出浮躁、幼稚的人格缺陷。
对这种追星族的心理不能一概而论,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失于偏颇的。正确的态度是,既肯定其健康、积极的一面,又要指出幼稚、盲目和浮躁的一面。那种狂热的只追求明星的潇洒温婉、风流倜傥、八面玲珑的思想动机是不值得提倡的。如前所述,狂热追星追到连歌星汽车溅到身上的泥点子和足星的臭袜子都十分欣赏和爱护,那就陷入了病态心理,属于偏执心理的表现。应该让追星族认识到偶像的利与弊,采取剔除糟粕,吸取菁华的态度,分辨出学什么和怎么学,立足于人格的历练,而不是像东施效颦那样,只学其蹙眉掐腰的皮毛性动作,而忽视学习西施内在与外在相溶为一的气质美。如崇拜歌星,可以学习他们执着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不甘示弱的顽强的意志,以及他们不摆明星架子,平易近人的作风等。如果对心中偶像的所长,能有清醒的认识,做到多一点选择,少一点模仿;多一点理智,少一点痴情,那就会吸取其菁华,剔除其糟粕,对自己的人格成熟是大有补益的。
还应该相信这些少男少女在追星的反复比较和检验中,会逐渐成熟起来,能够找出比较正确的人格定位的。事实证明,许多狂热的追星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他们的青春偶像会出现转换的。如有一个A女孩,在读初中时崇拜张国荣的长相出众,英俊帅气,几乎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到读高中时则觉得有些作家、记者很有才华,每每见到这类人,都投注了羡慕的目光,有时甚至偷偷地像欣赏宝物那样,总想从中找寻出伟大的所在来。可是到上大学时,眼界开阔了,思想成熟了,对偶像不再崇拜,而是想自己建功立业,干出一番事业来。彻底摆脱了追星族的狂热心态。可见,这种追星族的心理是可以随着人格的成熟而逐渐降温,以至消退的。
要摆脱追星族的狂热的心理束缚,最重要的一点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少男少女在人格选择时期,正如一张白纸,容易接受各种影响。不是接受正确的影响,就是接受错误的影响。虽说这种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留下遗恨终生的色斑。要是在这种选择的重要时期,能不被浮躁的偶像崇拜热所干扰,选择了真正的英雄、模范作为楷模,就会少走许多弯路,直接跨上勇往直前的高速路,塑造出一个很理想的自我。上面提到的那个A女孩就走过了一条曲折的路。可喜的是她最终找寻到自己正确的人生坐标。她的人生经验说明,追星族的一时狂热和迷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迷惘,盲目迷恋,不能在反复比较和检验中,最后找寻到自己的人格去向,那就容易沉沦一生而无所是事事。
看来,少男少女们在进入青春期后,在人格坐标的寻找定位时,得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指导,明确人生是为了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有价值和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这些少男少女们认识社会,学会人生,在选择和过滤中寻觅理想的自我及其生活模式,乃至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