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解锁-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重婚,即包二奶,属于封建沉渣的泛起,除采取行政手段予以取缔外,还应让当事人摆脱心理的误区。首先向当事人宣传法律,使之明白包二奶是一种事实婚姻,属于重婚行为。据《刑法》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以法律的威严,使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次,要以典型的事例教育他们,使之认识到包二奶的危害性:造成与原配的感情破裂,给儿女带来心灵创伤,加剧家庭的矛盾和导致经济上的极大亏空等,以启发当事人的良心,弃旧图新,改邪归正。再次,要加强监督,公安派出所、宾馆、旅店及出租房屋的人员,发现有行迹可疑的包二奶现象,要及时汇报,以便及时地做好劝导工作。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女性的自重。目前有的年轻女性将自己视为商品,“练成妖媚术,卖与富商家。”这种自轻自溅的思想也为包二奶者打开了方便之门。如果年轻女性不自投罗网,那些暴发户想包二奶也难以办得到。
老牛 、嫩草各有所好——谈女性的恋父心理
听说在大学里流传着一首反映大学生恋爱选择的歌谣:“兔子不吃窝边草,疾风知劲草,天涯何处无芳草,好马不吃回头草,老牛吃嫩草。”这里的“老牛吃嫩草”是指年轻的女大学生择偶时喜欢找老头儿。既然这是女大学生的择偶意向,那就意味着“嫩草”主动给老牛吃。
其实,这种“老夫少妻”的“嫩草饲老牛”现象并非新潮,只不过是古希腊神话中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的现代版而已。就人的本性而言,爱情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但根据男女双方的生理和心理的特质,年龄相近的男女结婚,在思想意识、生活情趣、心理特征,以及生理需求等方面都形成了相近的心理定势,容易沟通,也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嫩草饲老牛”的心理打破了惯常的心理定势,在不平衡中建构了一种新的平衡的心理机制。其心理机制具体地说来,是出于崇拜、同情心理的居多。
有位大学教授,在反右时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他被落实了政策,回到大学任教。在他55岁时与比他小30岁的学生结了婚。在一次聚会时朋友开玩笑,问起“老牛”是怎样抢吃“嫩草”的?小夫人很大方地告诉人们,她父亲早就辞世,从小没有得到过父爱,因此她很乐意接近年长的人。对这位老教授,她同情他的坎坷际遇,崇拜他的学识,希望通过自己的爱平复他前半生的创伤,也希望在他的指导下自己也做到学有所成。
还有位女青年十分敬仰父亲,这不仅是由于父亲倜傥潇洒、慈祥可爱、处事稳重,还因为父亲事业有成,社会名望高;所以她就以父亲为样板来物色对象,找了个年龄比她大十几岁的成熟男人为伴。对于这种真情相爱的老夫少妻来说,嫩草、老牛各有所爱,炽热的感情已经把年龄的差距燃烧得无影无踪,别人是无权指责的。然而目前的问题是,有的女性认为,择偶时如找个毛头小子,不苦熬个十年八年是翻不了身的。于是就出于功利主义的务实心理,以自己的年轻、漂亮为筹码,嫁给功成名就、富得流油、成熟老道、有地位、有钱的“老牛”。有的甚至把选择的目标投向了大城市和国外。一步到位,一步登天,何乐而不为?这样的选择实际上是以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只考虑眼前,没有将自己的人生进行长远的规划,走进了心理的误区。
应该看到,结婚是人生的一大选择,绝不可草率行事。恩格斯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尤其是现代的婚姻,必须建立互爱的基础之上,根基才会牢固。康有为与他最后的妻子何旃理像差30多岁,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却恩爱有加,使康有为如虎添翼,早已传为美谈。鲁迅与许广平年龄相差19岁,在事业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成为老夫少妻的恩爱典范。如果只贪图眼前的实惠,就容易一叶障目,舍本求末。人的地位、财富,不是恒久不变的。
俗话说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就反映了这种“天道无常”的客观规律。择偶时只顾眼前,不顾感情基础,一旦对方的地位、财富有了变化,使得愿望落空,就必然夫妻反目,矛盾尖锐。如果没有与“老牛”同舟共济的决心,这种婚姻就岌岌可危了。还要看到,着眼于功利的爱情也不是恒久不变的,它往往与地位、财富等身外之物捆绑在一起。尤其是这类出于务实而结合的“嫩草饲老牛”式婚姻,更经不起风雨的袭击。当事者必须慎之又慎,一定在婚前考虑到利害得失,以防给自己留下永远买不到后悔药的遗憾。
进入这种误区的女性,在狂热的新婚阶段的确能够感受到爱是无所附丽的,年龄怎能成为爱情的鸿沟呢?然而,随着时光的流泄,会越来越感到不计较年龄大小是个无奈的错误。人的生理和心理是按年龄分为若干阶段的,就人的生理看,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个阶段的生理特征都不一样,尤其是老年的性心理、性机能和性欲望,是逐渐减退的趋势,这对激情似火的青年女性来说,是很残酷的事。人的基本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必然连带引发其他的矛盾,那么这个“嫩草饲老牛”的家庭,不是战火频仍,就是“红杏出墙”,“老牛”被戴上“绿帽子”。而就人的心理看,其心理差异在各年龄段有着明显的不同。人的心理是个矛盾统一体,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大脑机能和客观现实的影响及制约。人到老年期,人格心理发生很大变化,人格趋于内向,处事谨慎,并带有一种抑郁感,具有与中青年不同的期待、要求、欲望和兴趣等特征,所以西方老年学家用“丧失”来概括这个阶段的心理变化特征;而处于中青年的人格心理则呈现出积极进取、雄心勃勃的心理状态。这种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差异,如果协调得不好,必然导致婚姻危机。
有鉴于此,那些功利主义的老夫少妻要维护好自己的家庭,必须像康有为与何旃理、鲁迅与许广平那样相互支持,相互体谅,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以一对平常心,努力共建心灵的契合点,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尤其是在兴趣、爱好、欲望、要求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相近的审美旨趣,甚至在服装、穿戴等方面也尽量做到“老”向“少”靠拢。这样不仅使老夫少妻相处得和谐、融洽,而且也使老夫焕发青春,益寿延年。
二、家 庭 篇 只盼你生活得比我好——谈望子成龙心理
有对夫妻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一步登天。他们要求儿子每次考试不得低于95分,否则不是挨打就是挨骂,弄得孩子思想压力很大。一次数学期中考试得了94分,回家后被父母的“联合部队”痛打屁股94下,目的是让他记住这个“悲惨的94分”。事后孩子感到悲观失望,觉得很难达到父母的严厉要求,就离家出走。在囊中无钱,走投无路之时,卧轨自杀了。面对这个惨痛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孩子的父母不是亲生的吗?为什么对孩子这么残忍呢?
其实,正是由于父母的过分的爱,才导致了如此的人生悲剧。这个孩子的父母在读初中一年级时,“文化大革命”爆发,贴大字报,破四旧,上山下乡,占据了他们读书的宝贵时间。后来回城当了工人,每天劳累异常,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和补学历。殊不知又下了岗,身无长技,夫妻只得靠摆地摊维持生活。从切身体验中,他们认识到,原本他们都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可是社会的动荡使他们失去学习的机会;还因为没有掌握一门技术,提前下岗,生活得非常艰难。他们不想让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条件,上大学,不再像父母那样被人瞧不起。他们的目标很单纯,那就是只盼孩子将来生活得比自己好!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良好的愿望却因出了相反的结果。
这种父母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思想,在中年一代的父母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其原因和心态与那两位工人夫妇几乎相差无几。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的,一定要让孩子得到。他们并不期望孩子成名成家,只希望他们能受到大学教育,找个体面的工作,不要像自己那样晴天一把汗,雨天一把泥地干苦活累活了。换个角度看,这也反映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入人心,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高。不过,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地按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不考虑孩子的学习实际,去追求高学历,乃是陷入了心理错位的误区。
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自觉行为,如果他认识不到学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依靠外力只能暂时起作用,却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上面提到的两位家长片面地理解“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旧训,也受到极左年代唯意志论的影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认为只要从严、从难地要求孩子,就没有达不到的目的。因而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其实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就像绳索一样折断。学习也是如此,要求太高,力所不逮,索性放弃,必然走向反面。因此对待孩子的学业,要尊重学习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促使其循序渐进,决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更不能依靠打骂施加压力,否则将会自食其追悔莫及的苦果。
还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成龙、成凤并不是以上大学为唯一指归的。所谓“成龙”、“成凤”,也就是成材,有出息。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任何工作,只要刻苦钻研,奋力进取,都能作出成绩,成为“状元”的。虽然我国需要很多具有高等学历的科技人才,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学历的人就没有出息。各种职业结构是一座金字塔的形状,越往上需要的人越少,越往下需要的人越多。下面是上面的基础,没有稳固的基础事业就不能存在,更不用说发展了。因此每个人只要找好自己的位置,像雷锋说的那样,发挥一个螺丝钉的作用,就尽到了自己的天职。前面提到的两位家长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孩子考上大学,可是他们给孩子定的分数标准,显然是朝着大学奋斗的。
也应该认识到,人的智力不是完全一样的,学习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是依据家长的主观愿望,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智能基础。 心理学家推梦曾对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三十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成就有一定的关系,而非智力因素的性格心理品质与成就的关系也很密切。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就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包括教育)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智力因素,过分强化“后天环境”,总想按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塑造孩子的未来,这就势必造成学习的压力,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鉴此,奉劝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加强素质培养,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更不要施加打骂、讽刺、挖苦等压力。“牛不喝水强按头”,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将父母的拳拳的心意付诸东流。
“行星”绕着“太阳”转——谈对孩子溺爱心理
曾在报上读到一幅漫画,画面中心是个独生子女,在他的外围有一个椭圆形的轨迹,上面分布着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等六个“行星”,在为绕着这个“小太阳”运转。这幅漫画十分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前独生子女在家庭的特殊地位。
或因如此,近些年来,人们根据独生子女的“小太阳”的中心地位,衍生出“小皇帝”、“小公主”的比喻,都充分说明自从国家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以来,孩子在家庭的地位空前提高。父辈和祖辈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如同鲁迅在《药》写的那样,“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因此,如今的独生子女享受着许多许多的优厚待遇,成为全家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的宠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孩子是棵独苗苗,百般地呵护、娇惯,特别是隔辈人祖父母、外祖父母把过去自己对几个子女的爱都集中到孙儿身上,真是要星星不给月亮,孩子的一切愿望没有得不到满足的。
心理学家把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分为宽容式、独断式和放纵式三种类型。其中的“放纵式”,又称“溺爱式”。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或祖父母,抑或是外祖父母,往往是对孩子百般娇惯,过分顺从,宁可自己不吃不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其结果会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任性、执拗,吃穿挑剔,不懂礼貌,不能体贴人,缺乏独立性等性格特点。因此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为首的一些心理学家一直很重视独生子女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他们认为:“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是由于儿童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形成的。人们应该充分利用独生子女的优势(物质条件较好,父母时间于精力相对充裕),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性格和行为。”人们似乎都知道霍尔的话是揭示了“严是爱,娇是害”的道理,可是在面对自己的儿孙时,就把娇惯、溺爱孩子看成是理所当然。对这种心理误区该如何认识呢?
我国有句古话:“自古纨绔少伟男”。就是说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懂一菜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更不懂珍惜父母劳动创造的财富和体谅别人,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为栋梁之材的。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负担相对较轻,具有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和较好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她们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的确有些独生子女由于获得了较好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条件,成为全面发展的佼佼者。这种成功告诉我们,对独生子女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营养条件和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应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才能使其成才。“严是爱,娇是害”,一味地迁就、溺爱,正像小树一样不经过去杈剪枝的修理,是很难长成挺拔的大树的。这主要是因为溺爱的结果,是导致孩子的任性、骄狂、怕苦怕累、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凡事不遂己愿就大耍大闹,在家犹可,到了社会就必然脱离群众,给自己带来无尽的苦恼。
要想走出溺爱的修理误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小培养独立的生活、学习能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即使是有些困难,也要鼓励他(她)自己去做。譬如穿衣、叠床、洗脸、收拾用具、洗手绢、洗袜子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决不能由父母或祖父母包办代替。二是从小培养独立的生活习惯。娇生惯养的孩子没有一个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的,他们是全家的核心,为所欲为,想吃就吃,想玩就玩,爱学就学,不爱学就放弃,起居无常,动静无序,弄得家长只得跟在他们屁股后边央求他们。窑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立的能力,就必须从改变这种放纵的生活态度入手。三是作为家长决不能“护短”。溺爱的最大危害是“护短”,即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不问青红皂白一律站在自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