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 >

第22章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22章

小说: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运转而不知,日月之往来而不觉,所以成其大且久也。此与天地同体,与日月同明也。要皆本太极之理,顺阴阳之长,久久熏蒸,铅火充盈。寒数九而堪寓,蒲团镇定。夏炎伏而可望,静伞高张。太上所谓:“躁胜寒,静胜热”者,岂即此欤?至于清明在功,虚灵无物,归浑穆之天,盖属和平之象,又何躁,何寒,何静,何热之有哉?学者具清净之心,化定数之节,而吾身之正气凝,即天下之正道立矣,又何患旁门迭出也? 
  此明道本至虚至无,至平至常。人未造虚无之境,平常之域,只觉其盈,不见其缺,只觉其优,不见其拙。所以太上曰“少则得,多则惑”。谚云:“洪钟无声,满瓶不响”。洵不虚也。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为无为,是以有为。非谦词也。道原虚无一气,唯有其得,是以无得。唯其无得,是为有得。故道愈高而心愈下,德弥大而志弥卑。斯与道大适焉。若一有所长,便诩诩然骄盈矜夸,傲物凌人。其无道无德大可见矣。太上故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方为得之。”切勿视修道炼丹,一如百工技艺之术,自觉百益,以为进境。若修道总以虚无为宗,功至于忘进矣。至于忘忘,已归化境。夫以学道之士,退则进,弱即强,虚为盈,无为有。以反为正,以减为增。故学之进与不进,唯视心之忘与不忘耳。忘即得道,不忘即着于象矣。其要领就是去凡心,生道心,颠倒过来,才能得之矣。而微言大意,一毫也不能骄傲,不然的话,虽高谈阔论,一若博达通儒,而实际日用时,则无半点如人意者。此无本之学,不足道也。 
  震阳云:此章表明事物相反而更相成也,就是表达了老子的辨证唯物法的思想。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大道生天地,大道在身中。清净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所以说身外无道,道在身中。 
  吾道主要须修性立命,性命双修。至于命功,虽不一等,而其要领总不外一双眼目。如何这样说呢?人一身之中,虽神气为之运用,其要不若两目之神光炯炯不昧,惺惺长存。故昔人云,一身皆属阴,唯有目光独属阳。须常常收敛目光,微微下照,则精气神自会合为一家。照得丹田气壮,直上泥丸,照彻九宫,入黄庭,自然阴气消而阳气长存,又如太空日光照之而云雾自消,下田气壮,自然上升泥丸。不妨以真心真意回顾上田,而泥丸阴气被阳光一照,自然悉化,头目清醒而不昏晕也。故古人谓神圣仙佛头上的圆光者,即此也。试观祖师神像,绘画时必画一个圆光者,乃是此也。此神光普照,所谓毫米照彻世界大千,天清地朗也。夫玄功别无其他,只在升降上下往来运动。吾见玉皇殿南阁后有一块匾,上书“目击道存”,确有甚深玄妙微意。我们参照禅静坐,回光返照,是以神气相抱,龙蟠虎绕,必然是延年益寿,后天不老矣。神光神气不运于周身,周身的阴气不化,无非是死肉一团,终是无用。且日积一日,不免疾病缠绵。故我教修命是教人以水火既济,周身运转。则血肉之躯化为活活泼泼,随心所用无有阻碍,一身毛孔晶莹,肌肤细腻之仙体得矣。不要死死的守着一个穴道,无非于太虚同体,时而动也,亦与电光同用。一动即觉,一觉即灭,前无所来,后无所去,仍是一杳冥的光景,还于无极的功夫。至此,身外有身,若未到此,不过有象之灵神,未可云仙也。必须从日用时积功累行修起,寻出上上的妙蒂,再进道矣。 
  震阳赋云:道本虚无自然成,大盈若冲用无穷。 
       大成若缺何曾敝,大巧若拙似愚蒙。 
    又云:上德不德是有德,大为无为可有为。 
       道愈高而心愈下,德弥广而志弥卑。                    
第四十六章 俭欲 
  太上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字解' 戎是兵。郊是野外。咎是过。 
  '章解' 天下有道,太平的时候,退却了战马,只用它粪田。天下无道,乱的时候,兵马皆发到郊外,战马生驹于野外。这招兵祸的罪,没有大过不能自强,启人贪心的。这变乱的祸,没有大过贪横不知足的。这战杀的过,没有大过愿欲得人土地财产的。所以知足的才能常足而不相争呢。 
  '演说' 江圣云:从前看《天演论》,见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的说法,甚不以为然。窃以为优的该教育劣的,教劣的也优了。强的该保护弱的,使弱的也强了。固然是劣弱的有可败可食的势,但要从大处论,天下人皆是同胞,同胞有劣的就败了他,同胞有弱的就吃了他,无乃太没有人道,太残忍了。且说天下的人,万不能一样,就是一个学校的人,年龄相同,地理人情也相同,受的教育也相同,他的程度必有优劣强弱。要照这样说,优的就要将劣的逐出去,强的就要将弱的吃了吗?有人说文明的国民,讲究功德,讲究爱国,不致自相残杀的。既然讲究公德,怎么还灭人吞人的国呢?要只爱各自的国,还是私德,不能算公德。即便算公德,也是小公德,不是天下的大公德。爱天下才算是大公德末叶不是舍了国去爱天下,推广爱国的心爱天下就是了。果然爱天下,不但不忍灭绝吞并劣弱的,并且开启他保护他,这优强就譬如先进,譬如兄长,劣弱的就譬如后学,譬如幼弟。后学幼弟享先进兄长的幸福,先进兄长受后学幼弟的供养。这样爱天下也正是爱己国,天下还能永远太平。不然,如照那天演家的学说,起初优强的和劣弱的相竞争,自然是灭绝吞食劣弱的了。然吞灭劣弱以后,优强的又要彼此相竞争,相争又分优劣强弱,又要有被灭被吞的。必然竞争不休,吞灭不止。不但国不能保,并人也不能存,直至演得落了一个人为止。我亚洲自周初到强秦时代,就是以往的凭据。周初中土有八百来的国,东周时候各国互相竞争,劣弱的被优强的吞灭了,就渐渐的落了数十国,又渐渐的落了七国,末后只落了强秦一国。然被吞灭的各国不肯甘心,又共起将秦家灭了。幸有汉高祖豁达大度,待人宽厚,与民约法三章,除了一切苛法,才熄灭了天下的战争。不然要竞争不休,我中土不早没人了吗?我国从汉朝退化,是家天下,愚民之过,不是不竞争的流弊。因此吾所以不以天演家为然。现今注《道德经》注到这一章,见罪大莫大于可欲的话,才知老子当日也有“天演论”。并悟到作《天演论》的先哲,是说明厉害,觉醒劣弱的教他知道进取,知道自强自立,才能和世界强国并驾齐驱,文化大开,平等自由。这也是天演家的一番苦心,并不是助强国的气焰。可惜被强横国利用这学说,不等劣弱的醒悟开化,早将他吞灭了。这固然是强横国残暴不仁,也是天演家用心虽好,但立言太偏,只有半面理,不免大有流弊。古人说:“一言丧邦”,这学说岂止丧邦呢!试看看老子的立言,四面八方面面俱到,既做了天演论,又作天理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那么作天演论责备劣若的不能自立,有人民不知教育,有土地不能保守,有原料不知采用制造。多仪冶容诲淫,漫藏诲盗,启强邻的贪心,惹起兵祸天大之罪。作天理论责备优强的贪横无足,争夺不餍吞人自肥,破坏公理的大罪。末后又戒强国除去贪心,知足息争,才能天下和平。兵不致日在郊野战杀,马可以无事粪田。大家讲究实业,自然财用能足。敢请天下大家仁贤,平心而论,老子的话进不足退有余,何等的中正和平,何等的圆融周密呢! 
  黄真人云:天下有道,君民皆安,征伐无用,放马归林,开田辟地,以期粪田而已。天下无道,世已乱矣,时有为焉。盗贼叠兴,干戈日起,不用兵马,安能已乎?故戎马养于郊野,以待国家之需。是马之却也,为有道。马之生也,因无道。马之关于天下大矣!呜呼!安得君正臣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诚友信,夫唱妇随,行仁讲义,敦诗说礼,长安有道之天乎哉?无如升平久而享用降,嗜好兴而贪婪出,既得乎此,又羡乎彼。而奇技淫巧之物,悉罗列于前。鲜衣美食之不足,又思及乎琼室瑶台。千里邦畿犹不广,复念及于万里折封。吁嗟!内做色荒,外作禽荒,又益之以穷兵黩武,苛求不已,贪得无厌,内外侮乱,不亡何待?缘其故,皆由一念之欲,肇其端也。欲心起而贪心生,贪心生而未得期得,既得恐失。若此者纲常不坏,祸患不兴,国家不致覆败,天下不底灭亡,未之有也。故曰:“罪莫大于可欲”。假使无欲,贪何由生?贪既不生,则苟合,苟完,苟美之风,不难再见也。其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夫人既欲心不起,此志常满,此心常泰,无求于世,无恶于人。事之得也听之,事之不得也亦听之,祸从何而起乎?又曰:“咎莫大于欲得。”人既知足,自能首份安命,顺时听天,无谄无骄不争不夺。率由坦平之道,长沐太和之风,又何咎之有哉?况真心内郎,真性内凝,修己以敬,长乐于中,素位而行,不愿乎外。自然有天下者,常保其天下,有国家者,常保其国家,有身命者,常保其身命。所患者,欲心一起,不克剪除,卒至穷奢极欲,而莫之救也,欲求天下有道得乎?自古得失所关,只在一念,一念难回,遂成浩劫,此罔念所以致弥天之祸也。存亡所系,介于所几希,几希克保,定启鸿图,此克念所由造无穷之福也。如此则知一念之欲,其始虽微,其终则大,可不慎欤?故曰:“知足常足。”彼不知足者,愈求愈失,因愈失而愈求,遂至力倦神疲,焦劳不已,有何益耶?岂知穷通得丧,主之在天,非人力所能为。与其劳劳日拙,岂若休休之为得也?若知足者,顺其自然,行所无事,何忧何虑,不忮不求,又焉往而不藏也?人其鉴诸欤? 
  此以天下比人身,以马比用火炼丹。人如有道则精盈气足,何事炼为?唯顺而守之足矣!如其无道则精消气散,不得不用元神真息,以修治其身心。但下工之始,养于外田(即下丹田也),故曰:“戎马生于郊。”俟其阳生药产,而后行进火退符之功,野战守城之法。收归炉内慢慢温养,迨垢秽除尽清光大来。一如天下安泰,家国无事归马南山,故曰:“却走马以粪。”但天下之乱与一身之危,莫不由一念之欲所致。若不斩除,潜滋暗长,遂致精髓成空,身命莫保,可悲也夫!凡人欲心一起,必求副其愿而后快。即令事事如愿,奈欲壑难填贪婪无厌,得陇望蜀辗转不休。有天下者遂失天下,而有身命者,又岂不丧其身命乎?诗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唯知足者可以安然无事,而常居有道之天,不须功行补漏,但顺其自然,与天为一而已矣。太上戒人曰:“罪莫大于可欲”三句,是教人防微杜渐戒欺求谦。工夫与孔门言慎独,佛氏云“正觉”,同一道也,学者曾见及此否? 
  震阳云:此章之大意是道祖阐明反对战争思想,他老说,天下有道就不会发生战争,万民享清平的幸福。天下无道就会发生战争,给广大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痛苦。那么战争的起源,是以统治阶级的贪而无厌的欲望,如此就会引起战争的开端,就要侵略,残酷地杀人。此皆由不知足的欲壑引起,天下有道之君,他是知足常乐常抱乐观,自然天下太平,人就延年益寿。 
  正阳帝君诗曰:“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来铁汉细思量,长生不死也由人。”吾道之真,切须长存道气,时时唤醒灵明天性,天性朗照。予以照之深深,习之素素,及乎天地自然之境。功成道立之后,才算得是天良仁慈,此则对得起我之为人,亦可随在皆可对乎天,才算得是个大丈夫。不然的话,一念之差,遂成堕落,不知不觉坠入六道轮回,欲出苦海,斯亦难矣。吾道修士,欲求此色身长存,离不得保精养气明显筑固了基址,然后可得人世之长年。及而欲求法身悠远,又离不得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然后可证神仙之裹。若在未了道之前,须因色身以修道体,须炼法身以成大道。初步修士未可急于求成,但以保精裕气为急务。果能与色魔作斗争,固精保气,久久积累,而法身道体自有希望,须积功累行广行阴德,以保固有之天良仁慈之本来面目。不使其有丝毫的尘垢夹杂,把杂念邪思消融尽净,而一元清虚正气长存我身。久而久之,持之以恒,大罗金阙飞升可望,径达九天矣。 
  赋云:天下有道恶战争,好生恶杀爱清平。 
     知足不辱由我定,乐天知命贵守中。 
  又云:治世道君迥非同,悉破悭贪欲不生。 
     精盈气足延寿命,怡神真静为道宗。                    
第四十七章 鉴远 
  太上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字解' 户是门,牖是窗户。弥是越发的意思。 
  '章解' 不用出门,就知道天下的事。不用从窗户里瞅,就看见天道(此言得道之士,可以慧眼遥观)。凡人越出得远,他知道的越少。所以圣人不用出行,就知道一切的理。不用看见,就知道一切的名。不用作为,就能成一切的事。 
  '演说' 江圣云:孔子对子贡说:“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欤?非也,予一以贯之。”因为道生万物是一本,要得了一贯,知道万物的本源,一切万物不求知而自知。不然,要从枝叶上求,就是研究上万万年,费上无量的精神,也研究不出所以然来。且必然越研究所见所闻越少。以所见所闻的为有,不见不知的为无。天下的物或有形或无形,千变万化难以推测。拘拘到知见上,不小得很吗?昔孔子知殷礼夏礼,知未来百世,也不是从历史上考证出来的(古代文献不足)。知商羊,知萍实,知肃慎矢,知防风骨,也不是从物理学上研究出来的。孟子云:“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苛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也不是专门天文学,用天文镜推测出来的。仍看着三千大千世界如在掌中。也不是航海探险用望远镜看见的。因为圣人得了本源,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万有皆在我性海中,何用出去看呢? 
  黄真人云:君子万物皆备,不出户庭,以修其身。而世道之变迁,人心之更易,与夫推亡固存,反乱为治之机,无不洞悉于方寸,此岂术数为之哉?良以物我同源,穷一己之理,即能尽天下之理,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也。古人造化由心,开窗牖以韬其光,而无言之。帝(本性,主人翁)载不息之天命,与夫生长收藏,阴阳造化之妙,无不了彻于怀,此岂揣摩得之哉?并不是用后天之心,揣摩推测而知道的。亦以天人一贯,修吾身之命,即能契天之命,是以不窥牖而见天道也(即是挖掘开发现代所说的特异功能)。若遨游他乡,咨询天下之故交良友,讲求天命之微,未尝不有所知。吾恐不求诸己,而求诸人,不素之内而素之外,纵有所知亦较之务近者为更少矣。故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焉。”明明道在户牖之间,奈何舍近而图远耶?孟子云:“言近知远者善言也,守约博施者善道也。”以此施之,为学愈近愈远,弥约弥博,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