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

第2章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第2章

小说: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    
    人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动物,人们的行为不仅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第四,习惯是动力定型。    
    任何习惯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通常把习惯形成的过程分成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处于不自觉阶段,在外力的督促教育下,不断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就成了最低层次的习惯;第二个层次开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也是在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形成,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这时达到了类似本能的程度,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成为行为习惯。    
    比如说孩子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认真地听讲,学习中耳、眼、手、口并用;自我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等,那么家长和老师就不需每天监督孩子学习,他们自己也不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了。    
    简单地说,习惯是通过对行为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习惯养成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正向诱导或督促而形成习惯,另一种是基于主观意志努力而养成习惯。这两类习惯的形成都要经历行为强化的过程。    
    比方说,一个孩子可以经由两种途径养成早起锻炼的习惯。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外部强化,即父母在孩子偶然早上起床锻炼时,及时加以赞扬和奖励,以后每当孩子早起锻炼的时候父母都这样做,多次强化以后,孩子的这种行为便能转化为习惯。    
    不过,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进行外部强化时,所施加的奖励或鼓励不仅仅要符合孩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更要考虑到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内部强化,即孩子自己认识到早上起床做运动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对学习、生活也都有好处,从而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这种行为,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这一过程是依靠孩子的意志力来维持的。“某种做法对自己很有好处”,这种自我认同的内心体验实际上是与物质、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强化。    
    俗话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每个好习惯或者坏习惯都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培养某种好习惯,或纠正某个坏习惯,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影响孩子习惯养成的因素

    孩子在自身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习惯养成的是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播媒介这四种环境或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多、更大。父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莱克夫妇有三个可爱的孩子,都乖巧伶俐,学习很是自觉,布莱克夫妇因此深得邻居羡慕。    
    其实,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布莱克夫妇的用心教育下逐渐养成的。布莱克夫妇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大儿子还很小的时候,布莱克夫妇就经常和儿子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教孩子画画儿和识字,养成一起愉快游戏并学习的习惯。    
    在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以后,一起学习的好习惯仍然保持着,哥哥读书时,弟弟就在旁边学画画儿,爸爸妈妈一有空就围在桌边跟他们一起学习。    
    之后,又一个小妹妹出生了,妹妹渐渐长大,也跟着哥哥们开始自觉地学习。当妹妹开始在桌上学画画时,大哥哥就到另一张桌子上去独自学习。    
    看到哥哥每天独自一人学习,弟弟妹妹们也跟样学样。没过多久,老二也自己找了一张专用的桌子,每天主动地学习。之后,最小的妹妹也在两个哥哥的榜样作用下,找了一张自己的桌子,开始独自学习起来。    
    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培养习惯应该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让孩子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当儿童上学后,学校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开始对儿童的习惯养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会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某地一所小学,学校对学生提出了一个很特殊的要求:凡是此学校的学生,每个人上学期间要有两双袜子,每天回家要洗袜子,第二天要穿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学校认为,学生穿着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不仅脚很舒服,还有一种新的开始的愉悦,向往整洁清新的一天。而且,洗袜子能养成劳动的习惯,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一次,该小学组织学生去游乐场游玩,在跳蹦蹦床的时候,别的学校学生一脱鞋,臭气熏天,特别是男孩子脚更臭。可是,这所小学的学生脱了鞋,却闻不到一点儿异味。这让管理人员大为感动,因而特别欢迎这所学校的学生。这说明学校使学生养成了爱劳动、爱整洁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对儿童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发生影响:    
    一方面,通过规范化的校园生活与运行机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品格、价值观及信念会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大都信任和崇拜自己的老师。年幼的学生把老师看得比自己的父母还要神圣,年长的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另外,同学间的信息交流,也会对学生的习惯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学校这个大环境随时随地都可能给学生造成一生的影响,并促使学生们习惯的形成,这一习惯会保持终身。    
    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孩子的成长还会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同伴群体(也称同辈群体)是同龄人或同辈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等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同伴群体对孩子的价值观、态度、志向和行为习惯等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学校,同伴群体对孩子的影响几乎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事先没有计划和目的,孩子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某种习惯。    
    古希腊曾经流传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    
    18岁的少年海格立斯,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这时,他碰见了两位女神,一个叫“恶德”,一个叫“美德”。“恶德女神”千方百计诱惑他去追求能使人享乐一生却有害他人的生活;“美德女神”则劝导他走为人类除害造福的道路。最后,海格立斯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呼唤,拒绝了恶德女神邪恶的诱惑,选择了始终为同胞做好事的人生之路。后来,海格立斯成长为被希腊人一直传颂着的英雄。    
    好的朋友犹如前进中的一盏明灯,能够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引他们更快地奔向正确的目标。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他的名著中说:以好人为友者,自己也能成为好人。好的朋友能够帮助人进步,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    
    当然,同伴群体和家庭、学校的影响是交织在一起的,可能增进或阻碍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同伴群体中养成的习惯可能强化或补偿了家庭或学校的习惯,也可能与家庭或学校的要求相冲突。    
    父母是环境的一部分,好朋友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要多给孩子一些向同伴学习的机会,有意识地选择孩子的“同伴群体”,指导孩子的价值取向。    
    除此之外,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日益重要,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少年儿童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它们以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决定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恶棍、善良与邪恶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少年儿童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着其中的思想观念、模仿着其中的行为方式,在有意或无意中形成了一些良好的或不良的习惯。    
    比如说孩子都爱看动画片,经常一看起来就不吃饭、不睡觉,看得特别来劲,越是年龄低的孩子越是爱看。很多大人会为此着急,觉得那没什么好看的,而且耽误学习。但事实上,好的动画片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是不可多得的好媒介。    
    现在网络已经进入大部分孩子的生活,网络上丰富、新奇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让孩子为此痴迷,网络上不乏很多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益的事物,可以锻炼孩子的认知、探索能力,但同时也充斥着很多不适宜孩子的内容,如一些色情的、暴力的东西,这些反面的东西也会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滋生某些坏习惯,因此,家长应该指导孩子有选择地接触媒介。    
    在社会资讯、媒体日渐发达的今天,从小就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接触媒介的习惯,这恐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教育上同样有着深刻的论断。他曾俏皮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那么什么是“所留下”的呢?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不难发现,只有习惯是永远忘不掉的,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行为,而只有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说:培养习惯才是真正的教育。    
    培根认为培养良好习惯应该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他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直截了当地说:“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    
    日本的教育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日本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会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坐着等爸爸妈妈把桌子、椅子摆好,端上饭来,即使是4、5岁的小女孩也知道要搬凳子,帮爸爸妈妈递递碗筷什么的。    
    在日本的幼稚园餐厅,你可以看到有6岁的小孩在打饭,因为每个班的饭都要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他们挎着饭筐,迈着歪歪斜斜的步子,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还有的8岁孩子主动给大家盛饭,半勺倒进碗里,另半勺却倒在地上去了。但是没人管他,没人嫌他碍手碍脚,这就给孩子从小培养独立的习惯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我国的教育对儿童习惯的培养则相对欠缺。从最平常的一个表    
    情——“微笑”说起,你会发现,欧美的人微笑很多,而中国人则不然,脸上总是木木的。其实微笑就是一种文明的习惯,要学会文明地待人接物,就首先要学会微笑待人。其实微笑就是一种从小培养的习惯,一个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人更容易给人好感。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很多的孩子在一些日常的细小行为习惯上都不加注意,我国社会经济日渐开放,与外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却在影响着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    
    有一个小伙子长得高大英俊,中专毕业后,进入了当地的一家高档宾馆当服务员。    
    有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总经理叫住了:“小伙子,过来。”他一看总经理叫他,心里顿时觉得挺激动。在五星级饭店,一个总经理不大容易跟一个员工交谈的。    
    总经理问:“小伙子,你会走路吗?”    
    “会呀,我这不就是在走路?”小伙子满脸疑惑地回答。    
    总经理说:“那你走一遍给我看看。”    
    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地走了一个来回。总经理说:“走路就要有走路的样子,你这样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是不是不太好看?你站着,看我来给你走一遍。”    
    总经理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但是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只见他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地走了一个来回,然后告诉小伙子:“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你就来上班,练不好,就不用再来了。”    
    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家长有没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你们有刻意地去培养过孩子这些细微的小习惯吗?    
    这样的故事还可以讲出很多。我们可以发现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好的和好的,几乎都跟教育有关,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忽略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太重视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分数怎么样,名次怎么样。实际上,一个人的习惯是什么样可能更重要。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孩子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等他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好习惯成了自然的行为,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更是应该把习惯培养放在第一位。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抓住关键期

    习惯的培养有其固有的特点,只有掌握习惯形成的规律,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纠正坏习惯。    
    我们天生能历久不忘孩提时期的印象,如同新器皿一经染上气味,其味经久不变,纯白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其色久不能改;越是令人讨厌的习惯,越是牢不可破……正是从这样的实践中养成了习惯,以后就变成了天性。    
    ——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    
    昆体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孩提时期养成的习惯最为牢固,这种影响可以持续一个人的一生。    
    在我国,也有一句人尽皆知的俗语是“3岁看大,7岁看老”,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三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日本古代驯养名莺的方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据说,野生幼莺在很小的时候,驯莺人就把它从巢穴里捉来进行周密训练。这些野莺的身旁,通常放着一只名莺,名莺的欢叫异常优美。驯莺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莺每天都能听到名莺的叫声,使野莺也能叫出美丽的声音。    
    其实,不管是幼儿还是幼莺,如果在幼年时期就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他们就会深深记住这些内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都强调习惯要从小养成呢?这是因为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滩铁水,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等孩子长大后,这滩铁水冷却了,再改变就困难了。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个时期如果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他就可以成为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