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

第3章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第3章

小说: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个时期如果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他就可以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假若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那么,以后再进行矫正就困难了。    
    研究表明,幼儿期(3岁~6岁)、童年期(7岁~12岁)、少年期(13岁~16、17岁)都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儿期和童年期更为关键。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探明了人的某些具体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比如,3岁~5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岁~7岁是儿童动作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而12岁~15岁是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等等。因此,在习惯的培养中,我们应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中的这些规律和特点,在儿童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其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人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矫治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期。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也是矫正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习惯培养的好时机。正如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    
    做个成功的人是很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儿童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有明确的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幼儿园的王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从开学第一天就告诉小朋友们要懂礼貌,见到老师同学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见面要问“您好”,踩了别人的脚要说“对不起”,用过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分别的时候要说“再见”等。为了激励学生们养成好习惯,老师还使用了定期奖励和评价的办法,谁使用了文明用语就给他贴一个小红花,10个小红花就可以到老师那里换一件小礼物。    
    有一天,王老师正在上厕所,一个女同学看见老师,马上对老师说“老师好”,把老师弄了个大红脸。这还不说,女同学回教室以后,对同学们说她刚刚在厕所里看见王老师了,还给老师问好。一些女同学认为这是个获得小红花的机会,纷纷跑到厕所去给王老师问好。一时间,王老师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这位老师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好习惯的心情是迫切的,但是在对学生做要求和指导的时候,讲解不够具体。她没有讲清楚在不同情形下该怎样使用这些礼貌语言,只告诉学生讲了礼貌语言会获得小红花,小红花可以换小礼物,结果搞出了这样难堪的场面。    
    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就有了目标,也知道不同的场合、时间该做什么了。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观、具体地提出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要让您的要求看得见、摸得着。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具体要求和具体操作步骤,父母提出的要求仅仅是条款、是概念,孩子会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做。    
    例如,父母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就应该告诉孩子每天把自己屋子的地板扫干净,要每天自己叠好被子,整理好自己的书桌,而不要只是抱怨孩子太懒,不知道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要给孩子规定明确的任务,孩子才可以按照父母的规定去做。    
    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就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规定:看书眼睛距书要离开一尺,不要躺在床上看书,每天定时做眼保健操,看电视要离开两米远,每次上网、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等等。提出这些要求之后,父母还要认真监督,发现孩子有放松的时候要及时提醒。这样日积月累,好习惯就会养成。    
    有一个小女孩刚开始上小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存在着贪玩、自觉性较差、晚上不能按时睡觉等缺点,时间利用得也不好,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此,她的母亲根据孩子做不好的几件事情,设计一个周考核表。表上共有5项内容,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执行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包括:早晨起床、完成家庭作业、练琴情况、在家情况、晚上上床睡觉情况。    
    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规定,早晨起床这一项,对她的要求是:按时起床,不能晚,也不能太早;起床后穿衣服动作要快,洗漱及吃早饭动作要快;晚上按时上床,上床后不说话,尽快入睡等等。按照每天表现情况打分,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一周满分为125分。一周得100分以上,给一种奖励;112分以上,给两种奖励。奖励内容包括出去玩、讲故事等等。    
    3周过去后,小女孩的坏习惯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很具体,她用考核表的形式来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所小学,有一个班的班主任为孩子们开展了“纠正坏习惯、做个好儿童”的活动。并且告诉孩子们:习惯养成的第一步是要有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不要太远、太大。    
    让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如何根据这个规则让好行为成为好习惯的。    
    下面是几位同学结合个人特点制定的个人目标:    
    陈奇:我要改掉上课时随便说话的毛病。    
    李阳:我的纪律性有点儿差,所以我定的小目标是:本月被老师点名最多不超过5次。    
    王叶:我排路队时走得慢,所以我的目标定为走好路队。    
    晨晨: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每节课至少发言一次。    
    瞧,这些个人小目标多具体呀!这就是同学们想要让自己养成的习惯。在制定目标的同时,他们也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改掉它们了!    
    习惯养成的第二步是要有切实可行的“绝妙”方法,从头到尾都要做到具体细致。    
    李轩:我要养成按时做值日的好习惯。我早晨起床比较晚,有时来不及做值日。我改正的方法是:前一天晚上调好闹钟,第二天比平时提前20分钟起床,做到准时到校。    
    楠楠:我现在还不够文明,我的目标是不再骂人。我改正的方法是: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说脏话,就是在生气的时候也要做到有话好好说。    
    小雅:我的不足是经常忘带作业,我要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我的方法是:每天写完作业马上把本放回书包,晚上再检查一遍。    
    惠琴:我的目标是养成“上课铃响,座位上坐好”的好习惯,现在我有时还做不到。我改正的方法是:课间休息时不去很远的地方,在没打铃之前先回到座位附近活动。    
    孩子们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如此具体,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变得比以前更爱学习,也更守纪律了。可见,只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在培养习惯时才会有章可循,好习惯也才能一步步培养起来。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不断强化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    
    为了养成好习惯,每做一次,就对自己说:“缠上一股,又缠上一股!”从这个意义上讲,好行为如果开了头,每做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就会变成牢不可破的习惯了。    
    在好习惯的培养与坏习惯的纠正上,我们需要遵循强化/消失定律。对好习惯的强化就像每天为缆绳缠上的一股新的绳索,而对坏习惯则采用相反的方式,这样一来,要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就容易多了。比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掌握强化/消失定律的关键就是要奖惩分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而且事先有声明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如果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绝对不要吝啬,也许只需要你说句话而已,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对好行为、好习惯进行奖赏,进行强化,对错误的行为、坏习惯进行惩罚,让它消失是强化定律的核心。因此只有赏罚分明,强化定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威特夫人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威特夫人就开始积极使用强化/消失定律来教育孩子。女儿很小的时候,威特夫人便借助美丽、公正的“仙女”娃娃来奖励或惩罚女儿。如果女儿做了好事或者表现不错,第二天早起,在她枕头旁边就会有“仙女”放上好吃的点心。如果她做了坏事或者有了坏的习惯,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不会得到任何东西。    
    比如说,如果女儿晚上睡觉时把衣服折叠好,“仙女”就常常将这些衣服换成新的;如果女儿把玩具随便乱扔,“仙女”就会把玩具藏起来,使她几天之内不能用这一玩具做游戏。    
    有一次,女儿把一个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后来,当她回来找到娃娃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被狗咬破了。因此,她哭叫着把受损的娃娃拿到妈妈面前。威特夫人抱起了小娃娃,她轻轻地抚摸着它的“伤痕”,同情地说道:“唉,它真是太可怜了!”但是,绝不说给女儿再买一个新的。    
    等女儿停止哭泣,威特夫人才对女儿说:“你把这么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是不对的,如果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和狮子吃掉的话,我会多么悲痛啊!”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威特夫人谨记自己言行要保持一致,并且奖惩分明,力求为女儿做一个好的榜样,培养女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次,女儿要到一个同学家去,母亲答应了,并规定她必须在十二点半以前回来,因为那天母女俩要去看电影。可是,女儿迟到了10分钟才到家。    
    威特夫人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让女儿看了一下手表。女儿知道自己不对,低着头向妈妈道歉:“我错了。”吃完饭,女儿就赶紧换衣服。这时妈妈让女儿再看看表,说:“今天看不成电影了,因为时间来不及了。”女儿哭了,闹着让妈妈带她去,但妈妈并没有被她打动,只是说了一句“这真遗憾”。    
    让女儿尝到不守信用的后果,用惩罚的方式纠正女儿不守时的毛病,效果显而易见,女儿健全的人格也在这种赏罚分明的环境中不断得到培养。    
    “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孩子行为的有效信号。而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奖励和惩罚是对孩子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孩子的自身评价,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在奖励时,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在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习惯的培养与纠正上充满信心与乐趣,让习惯的培养变得自然而简单。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给予理解与尊重

    在习惯养成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让他们发挥主体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的合作。当然,成年人的引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只有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    
    蒙台梭利是20世纪西方最卓越的儿童启蒙大师之一。一次,她给儿童们上了一节有关怎样擤鼻涕的课。    
    蒙台梭利给孩子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还指导他们如何能尽量做得不引人注意。她以一种他们几乎觉察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并尽可能轻地擤着鼻子。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    
    示范刚结束,孩子们就像在剧场中那样热烈地鼓起掌来。    
    孩子们的反应之所以这么强烈,是因为她的这次课触及到了孩子们那极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点。    
    儿童在擤鼻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每当他们表现不是那么合适的时候,就会遭到父母的责备,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教他们擤鼻涕的方法。当蒙台梭利这样做时,他们感到抵偿了过去的羞辱,而他们的掌声表明,他们不仅在这里受到公正的对待,而且这项技能的掌握也使他们在社会中取得了一个新的地位。    
    可见,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而成人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是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更意识不到自己在轻蔑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尊重孩子,蔑视孩子的事例数不胜数,虽然父母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比如,当你看到你的孩子端了一杯水,你就会害怕孩子把这只杯子摔碎,这实际上就是蔑视孩子的一种表现。一只杯子难道比孩子的尝试和探索具有更大的价值吗?你是给孩子探索的机会呢,还是只心疼你的杯子?    
    研究显示:与9个月至3岁的幼儿多交谈,会使这些孩子日后变得更聪明。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平等,彼此尊重,且保持沟通交流的家庭里,孩子的智商会比别的孩子明显高出很多。    
    科学家发现,在所有家庭中,家长在防止孩子们发生危险及麻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相似或相近的。但在与孩子耐心地交谈、细致地回答孩子提问及互相尊重方面,知识分子家庭与普通职工家庭有所不同。    
    作为家长,必须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鲁迅说的好:对于孩子,小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以后也成不了人。    
    习惯培养也是一样,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儿子已经上小学了。老师找了母亲,说她儿子最近总是迟到。妈妈没有责怪儿子,只是温柔地问他迟到的原因。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儿子去河边看了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晚上,妈妈在儿子的书桌上放了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值得广大家长借鉴的,她知道,要让孩子改正坏习惯,要用巧妙的方法,粗暴的训斥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    
    但是更多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很少顾及孩子的真实想法,只要自己认为某个习惯应该培养,就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