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阿含经十二选 >

第2章

中阿含经十二选-第2章

小说: 中阿含经十二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VII 11      。如此,可以很明确的显示出「境(教理)行果」或「闻思修证」等类似
VII 12      四预流支之修习次第。
VII 13          本选集即将付梓发行,笔者与春江兄,时常有互相切磋彼此请益的法
VII 14      缘,他要我就其著作写一篇短评,由于个人对于《中阿含经》了解不多,
VIII1       仅能在阅读本书获得法益之余,报告粗浅的读书心得,并敬录一些前辈大
VIII2       德的研究结晶(它们蕴含了深刻的佛法智慧,及对于众生的慈悲光辉),
VIII3       来与读者们共勉而已。
VIII4
VIII5
VIII6                                       一九九五·八·七    于冈山


IX  1           自      序
IX  2
IX  3           一九九三年三月间,利用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笔记《中阿含经》,并
IX  4       延续《杂阿含经二十选》的方式整理,完成了《中阿含经十二选》的初稿
IX  5       。同年七、八月间,笔记《长阿含经》。随即又利用六个月的时间,笔记
IX  6       《增一阿含经》,又将这些笔记,存入电脑磁碟中,并以电脑对文字搜寻
IX  7       处理的方便,用不同于《杂阿含经二十选》的表达方式,整理完成《阿含
IX  8       经随身剪辑》。
IX  9           《阿含经随身剪辑》的构想,是在「简要」的大原则下,选录《四阿
IX  10      含经》经文中,个人以为「法饶益,义饶益」的部份而集成的,集成之后
IX  11      ,觉得《阿含经随身剪辑》已经涵盖了《中阿含经十二选》的主要精义,
IX  12      所以就将《中阿含经十二选》的初稿搁置了。原以为《阿含经随身剪辑》
IX  13      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比较能合于时代动脉,而有益于读者的。然而,部份
IX  14      读者还是觉得比较习惯于《杂阿含经二十选》的表达方式,意外之余,又
X   1       想起了《中阿含经十二选》的初稿。
X   2           于是,从一九九五年三月,中断了原计画中,个人对佛使尊者著作的
X   3       笔记整理,将尘封的《中阿含经十二选》初稿找出来,重新修订补充,并
X   4       接受了吕胜强学长许多宝贵的指正。然而,五月间的一场严重感冒后,身
X   5       体的恢复情况一直不理想,经常必须中断整理。这样的情况,想必对思维
X   6       的周延性,也有不良的影响。虽然如此,仍然不揣福薄慧浅,期望本书能
X   7       对《中阿含经》作部份的介绍,并藉这个机会,获得前辈、同修的指导、
X   8       赐益。
X   9
X   10          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
X   11
X   12                          一九九五·七月·后劲


XI  1       凡    例:
XI  2
XI  3       ①文中所有的经号,均以大正版《大藏经》为准。
XI  4       ②《杂·五六五》表示《杂阿含经》第五六五经。
XI  5       ③《七车经》(九)表示《中阿含经》第九经,经名:《七车经》。
XI  6       ④《增·三九·十》(三五四)表示《增一阿含经》第三九品第十经,
XI  7         经数累计第三五四经。
XI  8       ⑤《长·一三》表示《长阿含经》第一三经。
XI  9       ⑥《望月》八五八中表示《望月佛教大辞典》第八五八页中段。
XI  10      ⑦《大正·二八·六三三上》表示大正版《大藏经》第二八册第六三三页
XI  11        上段。


1   1       第  一选
1   2       佛法的修道次第:《七车经》(九)
1   3
1   4       (一)经文大意:
1   5           有一次,尊者舍梨子(舍利弗)跟随佛陀,来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结
1   6       夏安居,听说在当地的比丘中,以尊者满慈子最受大家尊敬,于是就想找
1   7       个机会,当面向他请益。
1   8           三个月的结夏安居期过了,大家离开了王舍城,来到舍卫国,住在胜
1   9       林给孤独园。有一次,尊者舍梨子与尊者满慈子,都来到安陀林,在相隔
1   10      不远的树下结跏趺坐。于是,尊者舍梨子问尊者满慈子说:
1   11          「云何,贤者!以戒净故,从沙门昙瞿修梵行耶?」
1   12          「以心净故;以见净故;以疑盖净故;以道、非道知见净故;以道迹
1   13      知见净故;以道迹断智净故,从沙门瞿昙修梵行耶?」
1   14          尊者满慈子回答说:
2   1           「不也。」「贤者!以无余涅盘故。」
2   2           尊者舍梨子又问:
2   3           「以心净故;以见净故;以疑盖净故;以道、非道知见净故;以道迹
2   4       知见净故;以道迹断智净故,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盘耶?」
2   5           尊者满慈子回答说:
2   6           「不也。」「贤者!若以戒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盘者,则
2   7       以有余称说无余。以心净故;以见净故;以疑盖净故;以道、非道知见净
2   8       故;以道迹知见净故;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盘者,
2   9       则以有余称说无余。」
2   10          「贤者!若离此法,世尊施设无余涅盘者,则凡夫亦当般涅盘,以凡
2   11      夫亦离此法故。」
2   12          「贤者!但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
2   13      盖净;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
2   14      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沙门瞿昙
3   1       施设无余涅盘也。」 
3   2           于是,尊者满慈子举例说,这就如同波斯匿王在舍卫国与婆鸡帝城中
3   3       间,设置了七个传递车站,「从舍卫国出,至初车,乘初车,至第二车。
3   4       舍初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舍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七车。舍第
3   5       六车,乘第七车,于一日中至婆鸡帝。」
3   6           尊者舍梨子听了以后,深表赞叹。而尊者满慈子得知,与他论答的是
3   7       尊者舍梨子后,亦深表荣幸,称叹尊者舍梨子是「第二尊」、「法将」。
3   8
3   9       (二)论述:
3   10          一车接一车的传递,表示了次第性,也表示了相依性。没有第一车,
3   11      到不了第二站,没有第二车,到不了第三站,如此类推。七车比喻了由①
3   12      戒净↓②心净↓③见净↓④疑盖净↓⑤道、非道知见净↓⑥道迹知见净↓
3   13      ⑦道迹断智净(无余涅盘)的修学过程。文中,尊者满慈子说,他跟随佛
3   14      陀修学的目的,是为了无余涅盘,但无余涅盘又是次第修学,成就前面六
4   1       种「净」的结果。如果说,其中的任何之一就是无余涅盘,那么只是错将
4   2       「有余」(尚有杂染余留;不究竟)当成是无余罢了。相反的,如果离开
4   3       了这些,也能入无余涅盘的话,那么,一般不具足这些德行的凡夫,也可
4   4       以般(入)涅盘了,又何必谈修行呢?所以,七车的比喻,表示了这是一
4   5       个整体的道次第,是不可以局部分割来谈的。
4   6           「净」,表示纯净,圆满没有缺陷的意思。「戒净」,就是持戒圆满
4   7       。戒,如《迦□那经》(八O)中,尊者阿那律陀所说的离杀、不与取(
4   8       盗)、淫、妄、两舌、□言、绮语、治生::等行为(出家众);《优婆
4   9       塞经》(一二八)中,佛陀所说的白衣(在家众)圣弟子「善护行五法」
4   10      :离杀、断不予取、断邪淫、离妄言、离酒。而持戒的用义,如《何义经
4   11      》(四二)中所说的,是「令不悔义」;「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
4   12      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乐;因乐便得定。」「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
4   13      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
4   14      脱;因解脱便知解脱。」持戒圆满的修行者,免除了为自己所作所为后悔
5   1       、担忧的干扰,内心从时常充满喜悦,而能渐趋于平静,表示了以持戒为
5   2       修行初步基础的意义。
5   3           「心净」,就是内心平静;就是止;就是专一安住。如《娑鸡帝三族
5   4       姓子经》(七七),《长老上尊睡眠经》(八三),《说处经》(八六)
5   5       ,《周那问见经》(九一),《优陀罗经》(一一四)及《大空经》(一
5   6       九一),::都说「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高岩石室,远离,无
5   7       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惟
5   8       ,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于空安静处,对「正法」作深度的
5   9       思惟,是经典中常见的教诲。要能对「正法」作深度的思惟,则不是一般
5   10      的散乱心所能成办的,非得有相当的专注力不可。
5   11          深层的专注就是「心一境性」;也就是禅定。佛陀常赞许的禅定,是
5   12      「四禅定」,所以《杂·五六五》中,就直接说「心净」为「四禅定」了
5   13      。「四禅定」,也称为「四增上心」,而「四增上心」的内容,如《城喻
5   14      经》(三)说:
6   1           「修『七善法』(坚固信、常行惭耻、常行羞愧、精进断恶、广学多
6   2       闻、常行正念、观兴衰法),逮四增上心,易不难得。」
6   3           「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逮『初禅』成就游
6   4       ,是谓圣弟子逮『初增上心』。」
6   5           「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逮『第二禅
6   6       』(即一般所简称的『二禅』,以下同。)成就游,是谓圣弟子逮『第二
6   7       增上心』。」
6   8           「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
6   9       、乐住、空,逮『第三禅』成就游,是谓圣弟子逮『第三增上心』。」
6   10          「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逮『第四禅
6   11      』成就游,是谓圣弟子逮『第四增上心』。」
6   12          又如《加楼乌陀夷经》(一九二),继第四禅后,说更深层的四种无
6   13      色定:
6   14          「度一切色想,灭有对(障碍)想,不念若干(种种)想,无量空,
7   1       是无量空处成就游。」
7   2           「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
7   3           「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
7   4           「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 
7   5           不论是从「初禅」到「四禅」的四色界禅,或是从「空无量处」到「
7   6       非有想非无想处」的四无色禅,都还是共世间的禅定修行方法。如《罗摩
7   7       经》(二O四),记述佛陀未成正觉前,也曾经与阿罗罗伽罗摩一样,自
7   8       证「无所有处」,与罗摩一样,自证「非有想非无想处」,但却自觉「此
7   9       法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盘。」所以经中说,这是修学的过程,而不是
7   10      终站。往后,在专注力或禅定的基础上,要继续朝向「见净」的目标迈进
7   11      。
7   12          「见净」;就是正见;就是智慧;就是「见如实,知如真」。观因缘
7   13      、四谛;知兴衰(生、灭)法;知无常、厌、离欲;除我见,都是「见净
7   14      」的内容。其中,尤其是「我见」,更是解脱的关键:如《大因经》(九
8   1       七),说有「七识住」及「二处」,比对《意行经》(一六八),可以知
8   2       道,具我见(「神」施设)的众生,身坏命终,会随其意行(见解、观念
8   3       所形成的习性与性格倾向)而生:
8   4         第一识住:不乐于任何禅定经验的众生,生于人及欲天中。
8   5         第二识住:乐于(著迷于)初禅境界的,生于梵天中。
8   6         第三识住:乐于二禅境界的,生于晃昱天中。
8   7         第四识住:乐于三禅境界的,生于遍净天中。
8   8         第五识住:乐于无量空处境界的,生于无量空处天中。
8   9         第六识住:乐于无量识处境界的,生于无量识处天中。
8   10        第七识住:乐于无所有处境界的,生于无所有处天中。
8   11        第 一处:乐于无想无觉(四禅境界)的,生于无想天(果实天)中。
8   12        第 二处:乐于非有想非无想境界的,生于非有想非无想天中。  
8   13          《大因经》(九七)又接著说,如果能对这七种「识住」与二种「处
8   14      」,「知彼识住、知识住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即「苦
9   1       」、「集」、「灭」、「道」──味、患、离),那么就不会「乐彼识住
9   2       ,计著住彼识住」。接著又说:
9   3           「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者,是谓比
9   4       丘阿罗诃(即阿罗汉),名慧解脱。」
9   5           「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及此八解
9   6       脱(即八种禅定力,参考《望月》四二O六中,印顺法师著《空之探究》
9   7       ∧第一章·第十节·胜解观与真实观∨第六九页。),顺、逆身作证(亲
9   8       身体验)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9   9           又《长·十三》(大缘方便经)中说:「诸比丘于此法(指十二因缘
9   10      法以及名色与爱的非我)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脱,阿难!此比丘当名
9   11      慧解脱。」
9   12          「佛告阿难:七识住、二入处。::若比丘知(七识住)二入处,知
9   13      集、知灭、知味、知过、知出要如实知者,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
9   14      如实知见。」
10  1           「复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脱。内色想观外色,二解脱
10  2       。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四解脱。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
10  3       。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灭尽
10  4       定,八解脱。阿难!诸比丘于此八解脱,逆、顺游行,入出自在,如是比
10  5       丘得俱解脱。」
10  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