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基督教纪事 >

第3章

中国基督教纪事-第3章

小说: 中国基督教纪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2年,“中华基督教青年全国组合”成立,1915年更名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在全国性统一的组织领导之下,青年会积极推动了超宗派的合一运动。
1912年,康有为等在上海创立“孔教会”,谋求立孔教为国教。1914年,袁世凯控制国会 ,通过祀孔案。袁世凯称帝未久被迫取消帝制,在举国声讨中忧惧而死,黎元洪继任总统。康有为写信给黎元洪,谋求确立孔教的国教地位。因有违信仰自由的约法,激起在京和全国基督教会的反击。1917年,国会否决了立孔教为国教的提案。
1913年,在华基督教宣教士在上海举行第四届全国宣教会议,首次有大量中国代表参加,占出席人数的一半。会议决定成立“中华续行委办会”,也有一半成员是中国人。中华续行委办会标志着中国基督教各差会间“合一运动”的开始,它的最大贡献是使教会间的合作顺利进行,在调查和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次年,续行委办会出版第一期《中国基督教会年鉴》,以后陆续出版各年度的教会年鉴,为教会和社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数据。
1914年,西方怀疑论传入中国,加以中国原有宗教的回潮,使中国基督教会面临挑战。民族主义的抬头,使教会受欢迎的程度开始下降。此外,基督教也受到世俗主义的威胁,在有些教会学校里,教育已经取代了福音。教会虽然在量的方面持续增长,但质的方面却已逊色于1900年为主殉道的基督徒,很多人只是挂名的基督徒。解放神学削弱了信徒对教义的确信,甚至有些教会领袖也无法清楚交待与耶稣基督的关系。自东北大复兴以来,一群外国传教士即开始为中国教会的复兴恒切祷告。传教士们看到,教会中大部分的信徒和领袖只是认同这个信仰而已,并没有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更新。以前因为他们在认知、外貌和日常生活上有了改变,就被认为是真的基督徒。到后来他们的真正光景——遵守教条却没有生命——才完全显露出来。心痛之余,主的仆人们只有祷告,把一切交给主;并积极教导信徒读经和赞美神,为复兴奠定根基,因为“圣灵使用神的话”,等复兴来临之时,一定需要大量熟知神的话语和祷告的人。
1914年,“中国万国改良总会”成立,前身为1908年成立的万国改良会中国分会。该会的宗旨是“联合众力,改良不善之风俗,摒绝无益之嗜好,增进社会之幸福,扶助世界之进化,高尚人类之知识,拯救平民之困苦”,劝导同胞戒烟酒嫖赌,不早婚,不缠足,不纳妾,不买奴婢,不为不正当的营业。改良会全力推动的禁烟运动收效最宏,民国初期,全国有14个行省禁绝烟毒。
1915年,比利时天主教传教士雷鸣远 (Frederic Lebbe)带领天主教徒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同年,为了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他创办了白话文的《益世报》。9月,法国领事企图强占天津老西开地30余亩,天津人民组织“维持国权国土会”与法人对抗。次年,雷鸣远以?旖蚪虆^副主教的身分支持中国民众。10月,法国士兵强行驻进老西开。雷鸣远与天津爱国士绅共商对策,建议天津租界的中国人联合罢工罢市,使租界陷于瘫痪。法国政府不得不归还老西开。为此雷鸣远被法国主教逐出教区,1920年被遣返回比利时。1926年他再次来华,次年加入中国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领中国信徒180人组成救护队,救死扶伤,转战于 抗日前线。1940年6月,他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为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国归 中国人,中国人归基督”是他一生的目标和实践,他是中国天主教本土化的先驱。
1917年,全国的教会医院已达264所。同年,“中国基督教博医会”和“中国医学会”在广州举行联合会议,总结前几年的医疗工作,并积极推行预防传染病、禁止吸食吗啡鸦片、提倡清洁运动与公共卫生的事业,取得不凡的成绩。
1918年,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开始对中国基督教及有关中国国情进行周密详细的调查研究,各差会负责人及150多位通讯员参与其事。1921年 完成了大型报告书《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1922年2月出版。该调查报告包罗了中国在20世纪前20年中 的全部国情,是一部了解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中国国情的详尽资料。
1918年,在华的教会学校计有幼儿园15所,初级小学5276所,高级小学575所,中学233所,大专院校28所,师范院校56所,神道学校31所,职业学校40所,孤儿院49所。中国著名的13所基督教大学,均早于1917年前成立。
1918年,蔡苏娟发起“中华国内布道会”,派遣华人宣教士进入云南、黑龙江一带传福音。
1918年,?浇绦陆探掏綇?1901年的8万人增加到35万人。这一时期,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大增;仅美国通过“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派来中国的传教士就达2500余名。1901年有传教士1500人,1914年激增至5400人,至1919年新教共有传教士6636人,遍布各省693个传教点。57%的传教士分布在沿海地区,27%分布于长江流域,17%分布于其它内陆省份。天主教在这一时期也获得长足的发展﹕信徒从1900年的74万人增长到1920年的199万人。1920年,外国神父达1500余人,中国神父增加到1000人。
1919年,五四运动。它使1917年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出现新的格局,完全否定传统儒家作为重建中国的基础,希望以科学和民主来建立一套全新的文化体系,使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科学、教育产生新的转变和改革。新文化运动排斥基督教,却将西方众多的人文主义思潮引入中国,试图从中寻找出路,社会仍然一片混乱。同年,李大钊、李石曾等人创建“少年中国学会”,1920—1921年学会展开宗教问题的讨论;其定论是科学万能,宗教是反科学的,现代社会不需要宗教。此时,知识分子反基督教就不仅仅因为它是“洋教”了,而且更是因为它“不具有科学性”。这场讨论因为它的时代背景而意义重大﹕新文化运动的初旨是追求民主与科学的西方文明,但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而1919年的“巴黎和会”竟无视中国主权,决定让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更使中国知识分子悲愤、失望,中国依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欺凌。知识分子受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鼓舞,转而寻找更为激烈的救国之路。1919年7月,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政府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s。社会主义思潮对知识分子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反基督教被认为是反帝反资的一部分。于是,另一场非基督教的教难便不可避免了。1921年,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顾子仁曾作出如此的述评﹕“中国现在是处在十字路口,一个纯唯物的路线,是一条最没有阻力的路线,今后十年内中国发展的方向将获得如此巨大的推动力,任何人想影响它向前的冲击,将是困难的。”但基督教界对此时代的思潮并没有潜心研究,而是深感困惑﹕自利玛窦起即有以传播科技为传教之媒介的传统,而基督教及它所办的文教事业也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主张民主,反对专制;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反对不平等、不自由和禁锢人个性发展的思想。这一切不正是与五四运动所呼唤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相符吗?但为什么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甚至包括许多教会学校的学生,要群起而反对基督教呢?原因大致有四﹕一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之下,中国救亡的迫切任务压倒了民主与科学的呼唤,中国基督徒也和中国人民一起经受了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的洗礼。二是当时的国际思潮如科学实证主义、进化论和共产主义等方兴未艾,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一种对科学的迷信和对暴力革命的向往。三是人们没有把基督教和帝国主义及资本主义区分开来,而是因中国近代以来所受的屈辱表现出对基督教的敌意,认为反教是救国的行动,造成了历史的误会。四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督教的本色化尚在草创阶段,从整体而言中国基督徒主持教会事务为数极少,基督教还没有脱去“洋教”色彩,在社会上少有认同。 
1919年夏,有“基督将军”美誉的冯玉祥邀请顾乔纳单到他的军队中布?馈?11年前,冯玉祥和他 的军队都是信假神的,后来他信了耶稣基督,他的军队中很多人也成为基督徒,被称为基督军队,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经过街上时唱着圣诗,老百姓称之为“天兵”。顾乔纳单在冯玉祥将军的军队里工作了整整一年,共有4000多名士兵受洗。
1919年12月,中华续行委办会召集全国中西教会领袖117人在上海举行会议,讨论“基督教会如何最有效地协助中国?”会议一致认为建设中国必须依赖基督教的灵性力量,有基督教灵性力量的投入,建设新中国当更完美。于是,会议发起“中华归主运动”,作为教会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科学主义思潮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的回应。“中华归主运动”的主要措施是“布道远方”。次年,超宗派的“中华国内布道会”成立,与“中华归主运动”相呼应,推动全国性的布道工作。

20世纪20年代
1920年1月,北京的知识分子基督徒组成了“生命社”(原称“北京证道团”),其成员有赵紫宸、吴雷川、徐宝谦、刘廷芳、余日章、诚静怡等,以《生命》为论坛“响应新文化运动的挑战,并见证基督教真理的力量与能力”。生命社对新文化运动的响应大致有三类﹕一类主张用批判的精神来对待中国基督教,对其现存的体制化的教会进行批判性的审察;一类主张中国基督教应自我调整以适应新文化;一类主张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生命社对1922…1927年的非基 督教运动也作了迅速而猛烈的响应,坚称中国基督徒真正是爱国的。生命社致力于“本色化神学”的创建,但它用基督教自由派思想改造中国社会的尝试却显然失败了。
1920年,石美玉在上海组织伯特利会(Bethel Mission)和伯特利医院。17年之久,她主持伯特利 医院的护士训练,闻名全国﹕她亲自带圣经班,给训练班灵命与知识并进的教育,希望护士离院时都成为传福音的护士。
1920年夏,王明道撇下做政治家的雄心,毫无保留地顺服神的旨意。他不再用“永盛”一名,改称“明道”,意为“愿神用我在这个黑暗邪恶的世界上,证明他的真道。”他以“明道新民”为己任,盼望成为一位“人心改革家”,复兴中国教会。1921年初,王明道听居留北京的瑞典信徒毕胜道(Eric Pilquist)介绍因信称义的道理,使他明白救恩之道不是依赖行为, 乃是接纳基督牺牲代赎的功劳。他明白信徒的善行不是救恩的根,乃是救恩所结的果,这个神学上的次序是永远不能颠倒的。从此他对救恩有了把握,他的信仰“又有了一个大的转变”。经历了圣灵更新、洁凈的作为,王明道成为优秀的解经家、新生命的先知和严格顺服神话语最高要求的信徒。
1920年至1929年,季理斐担任广学会总干事,接替1916年离华返国的李提摩太,带领广学会走过五四运动后“非基督教运动”兴盛的一段关键岁月。是时,各省大学业已成立、华资出版社及报馆业已兴办,译介西学的工作已由留学归国的中国知识分子承担,社会启蒙的工作已初具规模。季理斐看到中国教会势必由中国信徒来领导,造就本土教会领袖刻不容缓,于是将广学会的出版重心转移到对中国教会的造就上。他领导广学会全力译介西方教会的圣经注释、研经工具、灵修心得、信徒传记等方面的名著,其中有超过1000页的《圣经辞典》和最早的一套中文《圣经注释》,深受教会欢迎。民国初期,为加强民众对公民责任、社会公德的认识,广学会也致力于公民教育,先后出版《公民与社会的研究》、《共和的意义》、《自尊的意义》、《秩序的意义》、《平等的意义》、《自由的意义》、《婚姻的意义》、《爱国的意义》、《劳工的意义》、《学校的意义》等书籍。
1921年,谢洪赉(庐隐)发表《基督教与科学》一书,答复一些从科学角度反对宗教存在价值的批评。他指出基督教和科学各有其界限与功用,“科学本无解释宇宙之能力,亦不能为道德之基础”,基督教与科学不但没有真正的冲突,而且应该相互结合,成为宇宙间统一的真理。谢洪赉早期的著作《修学一助》曾对王明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明道回忆道,读了谢洪赉的《修学一助》,“我开始明白人生的意义、人生的责任。我开始恨恶一切的罪恶不义。我开始羡慕圣洁良善的人生。”
1921年,中国基督徒留学生晏阳初自美国返华,推行平民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就赴法国在华工中开展识字教育等活动。回国后,他认为国内文盲多,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大事,于是投身于平民教育,编写教材《平民千字课》。1924年,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晏阳初任总干事,后在各县建立分会,开展扫盲工作。1930年,又有基督教识字运动与平民运动相配合。这两个运动深入民间,大大消除了民众对基督教的误解,参加礼拜的人也多起来。教会主日学也推进了识字教育﹕1900年后,全国所有的教会都设立主日学,目标是“每一个基督徒必须能读《圣经》,每一个基督徒必须是不识字者的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信徒中能读《圣经》的男子占60%,妇女占40%。
1921年,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乡村自立教会“耶稣家庭”(原名“圣徒信用储蓄社”)在山东成立 。敬奠瀛是“耶稣家庭”有恩赐的领袖。加入耶稣家庭者“必须舍家、破产”,参加生产劳动,更重要的是追求美好的信仰生活。抗战时期,耶稣家庭发展十分迅速。至1948年,有127处耶稣家庭,大部分在华北各省。
1921年,担任海军大副的王载在灵修时读到以赛亚书52章11…12节﹕“离开吧,。。。要从其中出来 ,你们抬耶和华器皿的人,务要自洁。”他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上帝对他的呼召,于是离开海军,凭信心出来传道,成为中国“自由传道人”的第一人。王载与福州三一书院的倪柝声、王峙、缪绍训、陆忠信、魏光禧组成团队,向福州居民传福音,并成立“基督徒聚会处”,成为国内教会走向自立、自传、自养教会的先锋。英国女传教士和受恩(Miss M。 E。 Barber)给他们灵性上的帮助极大,她是倪柝声接触西方神学思想的主要桥梁。8年之久,他们互相砥砺、彼此扶持,传教工作发展迅速。后来他们各自发展,也多有建树,王载、王峙兄弟在国内布道,缪绍训在菲律宾,陆忠信在星马,魏光禧在香港,倪柝声则以“地方教会”运动闻名于世。他们对此后数十年教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1922年,罗马教廷任命意大利人刚恒毅为教宗代表来中国;他的来华意味着法国保教权的结束。他说﹕“我来中国不是为了配合外国政府的政策,而是传扬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基督。”1926年9月,刚恒毅率赵怀义等6人赴罗马,参加教皇庇护十一世在梵蒂冈为他们举行的祝圣典礼。他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中国天主教的本土化。30年代,中国天主教会已拥有23名中国主教、1600名中国神父、3600名中国修女。刚恒毅说过﹕“凡是善良的文化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