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之一--阿德 >

第3章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之一--阿德-第3章

小说: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之一--阿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文章的作者有着和我们相同的思维方向,他也描述了当事人支配别人的症状。
    然而,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她讨厌起这个年轻人,说他“太抠门”。大约两三年后,她将订婚戒指扔到那个年轻人的脸上,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取消了订婚。
    这可不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女孩子的取消方式!
    她说,带着几分得意,这个男人至今时她忠心耿耿,甚至在她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仍然热烈地追求她。但对这个忠心的男人,她却没有丝毫表现出对整件事情的后悔和遗憾。
    在这件事上她没有后悔,因为她看不到那样做的理由。
    战争期间,她去了一个偏远的城镇,在一家军需品工厂工作,那里她遇见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这个男人。
    
我们知道,这个男人是一个瘸子。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喜欢主宰别人生活的人往往选择和瘸子或者其他方面有缺陷的人在一起,要么是一个比他们社会地位低的人—有时候他们说是去挽救一个酒鬼的不幸生活。我要警告大家,尤其是女孩子,同时也包括男孩子,这样做是危险的。因为没有人会接受在恋爱和婚姻中低人一等。他们会反抗,正如她丈夫一样。
    那时他在医院住着,因为战争不能回到家乡。从两方面看,他满足了当事人对于理想丈夫的要求--他个头很高,又不酗酒。
    
我们知道A的父亲经常借酒撒疯。很多人害怕酗酒者,就像害怕虫子或者老鼠那样,尤其是女孩子,因为她们不知道怎样应付一个酒鬼。不过为什么她喜欢高个子,我们无从得知。也许因为A残存着对父亲的崇拜,也许因为她自己长得挺高,或许A认为能管住高个比管住矮个子更有成就感,但是究竟如何还得问她本人。
    还有一个可能是他的残疾激发了她的权欲—控制和主宰的愿望是她的显著特征。
    文章的作者也看到了我指出的这一点。那就是这个女人的生活风格是十分具有控制欲。
    一开始,他们相处得不错。后来她未婚夫去了伦敦,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大概只有他自己晓得,他有意写了一封言辞暖昧的信激起她的嫉妒。
    
倘使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女人试图控制她的未婚夫,希望自己是他注意的焦点,,是他的唯一,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嫉妒是多么近在咫尺。她时刻小心,怕自己被废,就像当年因为其他孩子的出生,尤其是大弟弟的出生造成她失宠。
    出于猜忌和不快;A跟着未婚夫去了伦敦,在一家餐馆做女招待,并不遗余力地笼络她未婚夫。
    她为了占有他下了多大工夫!
    这样一来,两人对彼此的态度发生了一个转变。A变得更加急于求成、主动热切,而男的一开始温柔体贴,现在则变得漫不经心、冷漠被动。
    一开始是她逼得他温柔体贴,而现在他已经变得漫不经心。
    约会的时候男的要么迟到,要么根本不来。A疑心重重,常常以泪洗面,“和以前开朗的形象大为不同”。
    因为她忧虑担心失去自己以前的支配地位。
    第二次男的失约的时候,愈发过分—他害她在十一月寒冷的晚风和凉雾中苦苦等候了几个小时。
    
这实在很残忍,毫无疑问这个男人也没有做好准备迎接婚姻的到来。对任何一个女孩来说,这样的漠视都是一种伤害。她无法不形成强迫性的观念和神经症,凭此来压制住他。
    第二天,她才知道他之所以没有赴约是和一些朋友玩乐去了。她怒不可遏,发誓再也不要见他。
    她感到挫败。对其他人来说,此时也许会选择离开这样一个伙伴,而A;她是不肯投降的。她企图继续占有他。「
    她曾想解除婚约,但是没有真的这样做。她说还好没有毁约,因为三个星期之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对一个怀孕而未婚的女子来说,结婚似乎很好,但我认为并非如此。作为医生我们建议等等看。因为后面总会有许多麻烦出现。
婚后的困境
    
发现自己怀孕后她感到很绝望,第一次她明晰地想到自杀。未婚夫来安慰她,答应尽快娶她—大约一个月后他们结婚了。她很踌躇自己挤下来住在哪里。她害怕回家,因为父亲曾说过不管哪个女儿出了事他都不会管。尽管这一威胁并不是说真的,家里也梢话让她回家,回到家后她还是闷闷不乐。
的确,她感到很失败。
她生了一个儿子,让她觉得更加不幸,因为她和她丈夫都想要一个女儿。
    这倒是我们没想到的。我们还以为他们期望生一个男孩。为什么想要女儿,只有他们能解释。不过也许即使她生了女儿,也是一样的失望。
    也许应该指出,A对女儿的渴望,以及对自己生了儿子的失望可以跟她对儿子的反感联系起来。
    
我们没有和当事人面谈过,所以我们只能假设她不喜欢周围的男人,无论父亲还是弟弟。也许在她心目中,男性和女性是一对对立的概念。我们一般都说“异性,’,但是如果我们夸大了男女之何的“异”,将他们看成是对立的两种性别。这就犯了神经症病人常犯的毛病。
    
生育之后她又去了伦敦,和丈夫住在一所两居室的房子里.。她的状况又开始变坏。一开始,她和邻居们还相处得不错,后来她开始自卑。她嫉妒丈夫,觉得自己不像他那样受人欢迎。她觉得邻人的窃窃私语和鬼鬼祟祟的目光是在指责她,嘲讽她。
    也许她将邻居也看作是指使的对象,因此无法和他们形成和睦的关系。
    
由于她觉得自己被人讨厌,所以她不去主动交朋友,如她所说.“我行我素”。她还会高声地唱赞美诗,向邻居们显示自己非但不害怕他们的敌视,而且还很有教养。她对于邻居的不满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吵架和酒后的怒骂在他们那里是家常便饭。她和丈夫之间也时有龃龉 
 A在吵架之后获得同情的方法是很特别的,她会躺在床上,要挟说如果丈夫不让步的话,她就和孩子
一起去死。
    你看她是怎样施展自己的力量的!
    一天天下去,她的神经症症状越来越明显,丈夫带她去看医生。医生诊断为神经性消化不良,建议她把牙齿全部拔去。
    我认为这不是治疗,而是一种惩罚。
    她踌躇很久,最后决定接受治疗,在一个朋友的陪伴下去了医院。到了医院之后,A却大发脾气,坚决不让医生和护士碰她的牙齿。这使她的朋友十分尴尬。
    这说明她其实比那些医生还要清楚自己的病症所在!
    
可以想见,这位朋友拒绝再和她去医院。第二次,A自己去了医院,这一次,虽然紧张,但是A还是允许医生拔掉了自己的三四颗牙齿。接下来,事情就没有那么顺利了。有一次在连续拔掉十二颗牙齿之后,她大吵大闹,歇斯底里地发作。她说虽然打了麻药,她还是可以感觉到整个手术的过程。这一记忆的荒谬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她时常提及这件事,显然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女人:30岁,被拔去了至少十六颗牙齿。我认为没有人可以轻松面对这件事!如果你知道对一个成人来说失去牙齿意味着什么,你将充分理解这个失去了十六颗牙齿的女人。而且这是一个嫉妒她丈夫的女人!她常常跟人讲在拔牙的时候她受了什么样的罪,或者我可以解释为她喜欢向人诉苦。或许她在麻醉的时候做了些梦,她觉得这些梦幻的事情说出来可以使人对她遭受的痛苦印象深刻,甚而心生敬畏听命于她
强迫性障碍
    不久以后,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
    我们知道,这对她来说是一段忧伤的时光,她在为自己的优越地位而努力抗争。
    
又生了一个男孩使她十分失望—她一度坚信自己将生一个女孩。希望在现实面前是如此苍白无力,极大地挫伤了她的虚荣心—从那时起,她的神经症倾向越来越严重。她对这个孩子的僧恨如此明显,预示了她此后想要杀了他的想法。
    
还记得在一开始谈到她的症状时,我说如果症状出现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的话,就可以理解了。那是因为,当孩子出生时,她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就会减弱。她希望自己是家庭的中心,而不是孩子们。她会十分怨恨,甚至想他们死。
    这时,她被邻居一个喝醉的男人持刀追击,威胁要取她性命。这使她更有理由加重自己的病症,也让她觉得不能再在这个地方住下去,不过当时他们还找不到别的住处。
    
的确,这样的地方实在不适合一个有支配欲的女人。邻居们不喜欢她。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妄想症的迹象,她怀疑邻居们在追踪她,关注她,对她另眼相看。这是一种混合的病症。
    她离开丈夫,暂时与孩子们搬去和婆婆住在一起,丈夫一个人留在伦敦。这样的安排,却并不让人高兴。
    也许婆母也不愿意听她的!
    一方面是因为婆婆对媳妇的挑别,另一方面是A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她婆婆,因为她丈夫经常拿她和自己的母亲比较。
    生活中往往如此!
    由于相互讨厌;A离开了婆婆,和孩子们回到娘家住。从那里她又回到伦敦,因为在她离开的时候,她丈夫“精神崩溃”了,需要她回去照料他。
    我们不了解丈夫这个人,也许他也是一个支配欲强的人。
    这看来有点太巧合,恰好此时他为全家人找到房子住了。
    也许他不过是用神经症,“精神崩溃”来吓唬她。
    回到伦敦后不久,A越来越被强迫性的想法和感觉充塞,—几乎其他什么都没法想。她说自己的病是从有一天在恶梦中看见棺材周围环绕着一圈天使开始的。
    这是关于死亡的观念。但是你看这意味着什么。她的病影响到她丈夫。他必须来照顾她,所以她梦见环绕着棺材的天使。
    重要的是,这个梦常使她想起家里的一幅画,那是她在怀第一个孩子时常常注视的。
    
我们知道就是在那个时候她想到了自杀。她环顾四周,看到那幅画,她长时间地盯着那幅画,吓坏了家里的人。她知道:“如果我让其他人害怕我自杀的话,那么我就是这场游戏中的上帝。”

[点评]在本案例中,阿德勒在逐句逐句分析了案例之后就结束了讨论,没有明确提出治疗的方法和方案。但是他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案例的犀利目光,在透彻地了解当事人的病症—了解它对当事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之后,所谓治疗也许就是一种技术上的选择吧。在对案例的仔细分析中,阿德勒传达出了个体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和概念。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所有努力的来源,是我们行为的力量。个体不断地前进成长,并在尝试补偿自卑中发展,不管这自卑是真实还是想象出来的。阿德勒相信我们不只是单纯地希望去除自卑感,人们终身致力于达成优越与完美的目标。优越感的追求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实,它并非企图要比别人更好,也不是一种傲慢或跋扈的倾向或者对我们的能力与成就洋洋得意,而是一种朝向完美的驱力。阿德勒以时未来的期望来看待人类动机,与弗洛伊德童年经验和本能的过去导向相反,他认为只有优越感或完美的终极目标才能解释人格和行为。我们为了主观存在的理想而努力,为了达到完美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能量。另外,优越感的追求不是一个人的事,人们必须与他人合作,为人类全体的利益追求优越或完美,因为人是十分具有社会性的。他又提出自我的创造性力量,说明我们并非被动地由童年(四五岁)经验塑成,这些经验不如我们对它们的态度、评价来得重要;遗传或环境皆不如自由意志给予我们的能力对生活风格的创造,一旦生活风格被创造便会在一生中都保持稳定。另外,他以社会兴趣定义个人与他人合作以达成个人及社会目标的潜力,他强调与他人共同相处的生命课题。总之,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社会性因素、人格的统整、自我的创造性力量、目标的重要以及认知因素。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曾评价说,阿德勒是最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
    
在阿德勒式治疗中,评估是一项基本部分。初次治疗就集中在与当事人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一经建立,治疗师就会进行全面的访谈以收集具体的信息,包括当事人家庭的组合、出生顺序、与父母的关系和家庭价值、对早年生活的回忆。当事人经常被要求填写详细的生活风格问卷。治疗师对家庭结构如何影响当事人的发展给予十分的关注。童年经验与一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的形成是相联的,这种生活风格包括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
    
阿德勒式治疗的治疗目标在于帮助当事人建立社会兴趣,而不是把患者从疾病中营救出来。咨询师为受到挫折的人提供鼓励,帮助澄清当事人目前生活中错误的生活假设与其个人强项和咨询师提出:(l)停正将自己与他人作不必要的比较,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既定的任务和实现既定的目标上。(2)必须放弃对超越自己能力的优越感的追求;以便摆脱过度优越的愿望。(3)对不适应感来说,人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平常的任务和问题上想办法适应它们,并有勇气去完成它们。、在翻译介绍阿德勒的过程中,有的是辛苦的付出,更多的是沉重的收获。阿德勒传达的分享、合作、勇气与信心的精神为我赞赏并深藏心间。——“生话总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要求得到更丰富更完美的答案,我们总能找到暂时答案,但是永远都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不管是谁都会在生活中坚持奋斗下去,但是只有那些富于合作精神的人进行的才是充满希望和卓有成效的奋斗,那是将改善全人类共同处境的奋斗。”(阿德勒《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