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文学史-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卑贱”;以后感叹“两班只如此而已耶?”最终批评自己欲买两班头衔是“孟浪哉,将使我为盗耶?”随即掉头而去,“终身不复言两班之事”。小说通过庶民对两班阶级从羡慕到蔑视过程的描写,揭示了一个客观的历史规律:两班阶级已日暮途穷,再也没有别的出路了。
朴趾源创作的第二时期主要是写作《热河日记》。这时他的思想更宽广深沉,艺术表达也更圆润纯熟。《热河日记》是作者出使中国后陆续写作直至1793年最后完成的庞大著作。全书共二十六卷,包括日记体(如《渡江记》)、政论文(如《车制》)和两篇短篇小说。它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风俗、制度、历史、古迹、文化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作家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是一部体现作家思想的“实学全书”。
《热河日记》描述了作者在中国旅途的见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风貌。作者在介绍中国水陆交通、物产、商品、房舍建造情况的同时,也联系朝鲜现实进行评论。作品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使祖国迅速地繁荣富强。由于这部著作中强烈主张改革的思想,曾被封建统治者列为禁书,不评刊行,直到二十世纪才能问世。
《热河日记》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短篇小说《虎叱》和《许生传》。
作者说,《虎叱》是自己在中国某店铺墙壁上抄录的一篇文章。其实这只是他对付审查的一种手段。《虎叱》创作的目的,他自己说得很清楚:“篇本无题,今取篇中‘虎叱’二字为目,以俟中州之清焉”。一个“清”字就表明,他要批判社会的陈腐,盼望国家的新生。
小说用拟人化的讽刺手法,写一只“食狗则醉、食人则神”的老虎,对“五味俱存”的“硕德之儒”北郭先生十分垂涎。然而当它悉知“天子嘉其义”的北郭先生与“天子嘉其节”的寡妇东里子肮脏关系和目睹北郭先生的卑鄙言行后,觉得“儒乎臭矣”,不愿作食。进而又从北郭先生谈到一班“谈理论性”的腐儒,揭露他们原来是些“呼钱为兄、杀妻求将”的两班刀笔吏。他们运用一种特殊的凶器——“吮柔毫,合胶为锋,体如枣心,长不盈寸,淬以乌贼之沫,纵横击刺”,在这如刀,如斧,如枪,如砲的利器之下,人民丧生,“百鬼夜哭”。朴趾源通过老虎之口,怒斥两班儒生虚伪狡诈,残无人道,乃“天下之巨盗,仁义之大贼”也。文章叙、议结合,泼辣锋利。
《许生传》是体现作家社会改革理想的一部小说。他说这也是从中国一个叫玉匣的地方听来的故事。
小说中的许生是一个聪明、坚强、能干、爱国的两班先生知识分子。他读书七年,毅然辍学经商,获巨款后即给当时被称为“边山群盗”的起义农民,“娶妻树屋、买牛耕田”。然后将他们带上“无人岛”,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伐树为屋、编竹为篱”,使“无人岛”“百种硕茂”,人人丰衣足食。继而又进行文化、礼貌教育,树立文明道德风尚,将“无人岛”建设成为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租税、人人平等、文明礼貌的理想社会。
小说还写了许生和李浣的一场冲突。李浣是身负国家重任的御营大将,实际上却是一个空谈爱国的庸碌无能的软骨之辈。许生对之严词斥责更欲抽剑斩杀。吓得李浣夺门而出,仓惶逃窜。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朴趾源对待人民和封建阶级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他要解放农民、消灭剥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使国富民强,这体现了他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而对封建统治阶级则发出了大胆的挑战和无情的抨击,矛头所向直指当时腐朽的李朝封建制度。但作者在《许生传》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在当时还是一个不能实现的“乌托邦”。朴趾源自己还不能指出一条通往未来世界的正确途径,生活的现实也不能提供实现理想的物质基础,其原因是由于作家世界观的局限和时代的条件还不成熟。
朴趾源的短篇小说短小精练,内容充实,形象鲜明,主题明朗。它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小说带有政论性,叙述与评论相结合,故事曲折生动,说理深刻透辟,有力地宣传了作家的实学思想;第二,运用讽刺手法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给予揭露、剖析、批判和否定,从而突出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形成了朴趾源小说的独特风格。
朴趾源创作的第三时期,正是他担任地方职务,图谋社会改革时期。这时他主要写作政论文。他主张平分土地的《限民名田论》,提倡改革农技的《课农小抄》,反对门阀和嫡庶差别的《拟请疏通孽疏》以及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书信、序文均在这一时期完成。同时他还写了许多重审错判案件的“疑狱书”和要求救济贫民的《论赈政书》,另外,还创作了宣传寡妇改嫁的小说《烈女咸阳朴氏传》。
朴趾源政论文的特点是带有艺术形象性,论述中运用了大量谚语和有趣的故事,显得朴素、生动,说理透彻。
综上所述,朴趾源是朝鲜十八世纪先进实学思想的杰出代表,又是朝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深知人民疾苦,善于运用文艺武器敏感地反映现实、针砭时弊。他的优秀的短篇小说开创了朝鲜批判讽刺文学的先河,在中古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三节 《春香传》
小说《春香传》是朝鲜人民在长期口传中形成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据说,故事最早产生于十四世纪高丽时代,直至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李朝英、正(注:英、正时期系指李明二十一代王英祖(1724…1776)和二十二代王正宗(1776…1800)统治时期。)时期才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在朝鲜,《春香传》的故事情节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它分上、下两卷。上卷写退妓(注:退妓指改籍的艺妓。)月梅之女春香清明游春于广寒楼巧遇两班翰林之子李梦龙,二人相互倾慕,私自结为夫妇。李翰林不久调任京师,命梦龙先行,春香、梦龙不得不依依惜别。下卷写新任南原使道卞学道到任后强迫春香为其守厅(注:守厅是作妾之意,但又不是正式之妾。),春香不从,被迫下狱,命在旦夕。梦龙在京应试中举,任全罗御使,暗察南原。他查明卞学道作恶真相,微服亲赴卞学道寿宴,丢下讽刺诗一首予以抨击。事后,将卞学道革职惩处,春香、梦龙重获团圆,共赴京师。
这样一个带点感伤,最后以大团圆结局的故事,为什么会在李朝末期广为流传,演变为定型小说《春香传》呢?简单说这是因为《春香传》表达了当时朝鲜人民的思想和情绪,朝鲜人民也要通过《春香传》反映他们的爱憎和愿望。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李朝封建社会,贵族阶级骄奢淫逸,两班统治黑暗腐朽,人民群众倍受迫害和剥削。农民起义、市民斗争及实学思想家对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击,都已进入了高潮,李朝封建制度已濒于崩溃。《春香传》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的口传中臻于完善的。
由此可见,《春香传》绝不是一部单纯的恋爱小说。它仅以爱情故事为情节线索,而以反对卞学道的斗争为中心事件。抨击李朝官僚腐朽统治。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则是它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小说所写“金樽美酒千人血”一诗中就作了点示。
小说主人公是退妓月梅之女成春香。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朝鲜人民对她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而对她刚强不屈的品质又给以热情赞颂。她是李朝末年争取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朝鲜妇女优美形象的代表。
婚姻应该是爱情的结合。年轻的春香按照这样一条标准,对自己“终身大事”作了自由地抉择。她虽是退妓之女,但“自幼刚强有志,气量过人”。“从不喜那儇薄之辈”,梦想着“共结同心”的爱情。广寒楼巧遇两班翰林之子梦龙,春香突破了身分等级思想的束缚,毅然与梦龙结为夫妇。但婚姻问题毕竟是社会问题,摇摇欲坠的李朝统治者仍继续维护森严的阶级身分制度来延长其黑暗统治。所以在梦龙不得不随父进京离开南原之际,他们自由结合的婚姻愈益显出身分和阶级的高低差别,春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人格,起而与封建社会展开了正面的冲突与斗争。
春香与社会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春香与梦龙之间,属于两种思想的矛盾。一方面,春香始终对爱情坚贞不渝。她选择梦龙绝非为了攀附名门,热恋中她曾提醒梦龙两家之间有“贵介”与“蓬门”之别,直待梦龙“意决情真”方才结合。另一方面,贵公子梦龙在即将离别南原的关键时刻,竟相信封建家训,“娶艺妓之女做妾,不但败坏门庭,而且……一定要断送前程”,并向他曾热恋过的春香表示“我二人就不能不分手了”。这无疑是梦龙对封建传统观念屈服的表现。
矛盾发生在春香、梦龙之间,实际却是自由婚姻和当时“尊卑贵贱”身分等级制度的冲突。当时,春香就向梦龙指出,“你休以为春香是个贱女,因而任意抛弃”。并进而斥责不合理的等级制度:“贵族两班,个个狠毒!恨哉!恨哉!尊卑贵贱,委实可恨!谁都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曾想世界上竟有这等狠毒的两班!”这是春香出自肺腑要求爱情自由的呼声,也是对身分等级制度的悲愤抗议和严肃批判!
春香与社会的第二次冲突,发生在春香与卞学道之间,这是春香对两班阶级、封建制度直接的、尖锐的矛盾与斗争,这场斗争,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压迫者与反抗者之间的阶级冲突。
这场冲突的起因是春香不从卞学道为守厅,卞学道利用特权将春香囚入死牢。春香是封建暴政的受害者,但同时又是它的揭露者和抗议者。公堂之上,春香面斥卞学道,“那劫持有夫之妇的人,为何无罪?”“你是临此治民还是专用酷刑来把人薅恼?”接着,又进一步揭露:“使道士大夫,不把四政司,不知四十八方南原百姓的苦,但知枉法去徇私”。她公开提出,要“伸冤雪恨”,“愿得七尺剑,刺杀贼谗奸”。她相信,“无罪之人总有翻身日”,“使道必然没有好下场”。这里,春香悲愤交集的控诉和抗议,正表达了当时朝鲜人民对封建制度久积的愤懑和仇恨。春香从争取个人爱情自由到维护自己人格尊严逐步展开了反对官僚暴政的斗争,这场冲突就大大增强了春香形象的社会意义。这就使春香成为当时朝鲜人民的思想、情绪、意志和愿望的表达者。
李梦龙是封建末期出身于两班阶级,具有一定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早期,他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婚姻自主的贵公子;科试及第受任全罗御使时的梦龙,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与卞学道相对立的“清官”形象。他与当时社会腐朽两班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和人民群众有一定的联系。他暗察南原,注意倾听下层群众的呼声。他自己就说过:“要知城里事,须问种田人”。他还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权限内按照民意惩处贪官污吏。最后,他在卞学道的生辰寿宴上丢下讽刺诗一首:
金樽美酒千人血,
玉盘佳肴万姓膏,
烛泪落时民泪落,
歌声高处怨声高。
诗歌无情揭露了卞学道一伙花天酒地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集中表达了广大群众对道德腐败,行为丑恶的封建官僚的愤懑和抗议。事后,及时罢职卞学道,清理狱犯,与春香团圆,一同反京。
在封建制度败落、人民斗争高涨的年代,出现象李梦龙这样的“清官”是可能的。但要彻底解决李朝腐朽的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矛盾,一个出身两班贵族的“清官”,用“御使出道”、革职罢官的方法是绝对不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梦龙的形象只是表明,当时朝鲜人民需要借这个理想“清官”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反对社会丑恶、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而已。
卞学道是李朝末年封建官僚的典型。骄奢淫逸,枉法徇私是他的特征。小说中,他与春香、梦龙及广大群众处于对立地位。他本来就是一个“刁钻乖僻”的“失德小人”,却被官僚统治集团继续任命为南原使道。他身负重任却不理政事,反依仗权势,迫害百姓,甚至欲置春香于死地。卞学道的贪婪、横暴,正说明了李朝封建社会腐朽败落,已接近死亡的边缘。
春香、梦龙、卞学道的形象是当时朝鲜社会不同阶级人物的典型代表。此外,书中还刻画了侍女、书童、艺妓等人物形象,丰富了作品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在艺术上,《春香传》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民间文学风格的中篇小说。小说的结构具有民间故事的特点:有头有尾,故事性强。小说“上卷”从春香出生写到与梦龙恋爱、别离,为故事的“开端”;“下卷”紧接上文,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和一个个波澜起伏的斗争场面:春香勇斗卞学道、御使暗察南原、狱中相会、寿宴填诗、革职罢官等,一步步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突出了作品主题。“上卷”着重抒情,“下卷”着重叙事,最后以大团圆结局,化悲为喜。整个作品显得完整、统一、和谐,具有古典艺术的情趣。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春香传》和许多民间文学作品一样,对人物外形、心理、人物环境的描写,是和小说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且这种描写,又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褒贬,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情绪。刻画春香,作者结合游春、恋爱、结婚等情节,用细笔描画了她的外形、情态、心理;更通过别离、审讯、坐监等场面,表现她追求平等、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内在思想和品质。人物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书中梦龙的形象突出运用对比手法,在情节发展中表现他的思想和性格。作家对他是有褒有贬,基本肯定,也有批评。对于贪官卞学道,则运用漫画手法勾画他的丑态,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封建官僚的憎恶和否定。由此可见,《春香传》的基本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但也包含着浪漫主义的因素。
《春香传》的文体和语言具有民间文学的特点,“说唱”结合。“说”的部分用散文写成,“唱”的部分则用韵文。散文通俗易懂,用于叙事;韵文优美典雅,用于描写和抒情。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也用散文、韵文写成。春香的语言散、韵相间,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婉转,表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品质;梦龙的语言多用韵文,反映了他的教养和身分;卞学道的语言皆用散文,显得矫揉、粗暴、武断;农夫的歌词朴素而又和谐,表现了劳动者的本色。
《春香传》还引用了许多民歌、童谣、成语、警句、俚语和小故事,更增强了作品的民族、民间文学特色。书中还提到中国古代作家的诗歌典故,这些,和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东西揉和在一起,混然一体,相映成趣,更体现了小说的古典风格。
《春香传》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也受到了封建意识的渗透。表现在一方面以“圣君圣德”、“人寿年丰”、“太平盛世”等颂词来称颂已临近崩溃的李氏王朝;另一方面,又宣传“天地神灵”、“神鬼报应”、“苦尽甘来”等宗教迷信观念。这些不能不影响作品思想和形象的完美。
总的说来,《春香传》是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