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36-素问经注节解 >

第7章

436-素问经注节解-第7章

小说: 436-素问经注节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苦寒,曰治其病,其病转剧,岂非昧于化气之道哉。)凡此十 
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失则灾害至,故不得相失。按∶新校正云∶“详此乃十一官,脾胃二脏乃共一官也。 
按∶十二脏腑俱分任一官,而脾脏胃腑独共为一官者,脾与胃相连,受水谷而主中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二而一者也,故止作一官。且缺心包络而多膻中,按膻中位治胸堂而为心君之臣使,心主喜而膻中出喜乐,包 
络本与心相根据,其即心包络无疑,但位当两乳间,故以膻中名,非十二官之外,另有膻中一官也。)故主明则 
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 
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按∶赵养葵作医贯,谓主非心,乃命门也,命门为一身之太 
极,为十二官之君主,反复千余言,殊悚人目。自予论之,养葵之说,谓命门为一身之太极诚是,谓为十二官 
之君主则非,为命门作解则可,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注则谬也。何也?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人身无二主。 
心为君主,经固已言之矣。而养葵谓命门又为十二官之主,是身有二主也,噫!过矣。天地之生万物也,莫不 
原本于阴阳,阴阳则又原本于太极。太极者,万理之元始,而实则无一理之可名,故太极又本于无极。太极而 
无极矣,而谓万物之生皆始于无极,而即可畀无极以万物之主之名乎。人身之有命门也,阴阳于是乎分,水火 
于是乎宅,脏腑于是乎受气,真元于是乎托根,氤氤氲氲,无所不包,无所不摄,而究亦无一端之可指,犹之 
乎太极而无极也,而乃可名之以主乎。命门不可以主名,则夫命门之所以为命门者,其殆人身之根蒂,而为性 
命之本原,岂若心君之躬率庶职以效顺无为而有为者哉。原养葵之意,不过以经列心于十二官之首,而末又云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遂意十二官之外,更有所为主,因而推本于命门。且以命门有小心之号,故以命门为十二 
官之主。噫!何其见之迂而言之凿也。夫命门之于心,犹天之与天子也。天子奉天以出治,明德作求,则庶续 
咸熙矣。苟其违天失德,则百尔颠越,均致败亡矣。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官也者,以有所职而言也。脏腑以各 
尽其职为官,心以率脏腑之各 
尽其职以为官。脏腑之官,臣也。心之官,君也。君者,主也。心者,君主之官也。养葵不主心而主命门,是 
不主天子而主天也。 

内篇卷之一
阴阳离合论
属性:动静未分,一气而已,既分之后,阴阳判焉。是故静而阴,动而阳,万物之所以赋形,阳必动,阴必静, 
变化之所以妙用。动静各出于自然,其阴阳离合之谓乎。篇中所言,俱就阴阳分位解,尚未说到疾病上。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 
应阴阳,其故何也?(按,不应谓不与天地之阴阳尽相合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 
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一谓离合也。按∶合而不离,则阴阳之气闭;离而不合, 
则阴阳之理乖。有离有合,千变万化,其至道之宗乎。数以见在言,推以充广言。) 
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形未动出,亦是为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 
之阳。(形动出者,是则为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阳施正气,万物方生;阴为主持,群形乃立。按∶注 
是矣,然正兼内外而言,主则专乎内也。)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春夏 
为阳,故生长也;秋冬为阴,故收藏他。若失其常道,则四时之气闭塞,阴阳之气无所营运矣。按∶天地且然, 
而况于人乎。故下云∶)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按∶天地之道失其常,可以数而知。人乖阴阳之 
道,亦可指数,若数目之列于前而指数之也。)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向明治物,故圣人南面而 
立。然在人身中,心脏在南,故谓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谓后曰太冲。然太冲脉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 
故云太冲。按∶凡经中穴名,各有取义,然亦有无义可考者,不必拘泥也。)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 
名曰太阳,(正明两脉相合而为表里也。肾脏阴,膀胱腑为阳,阴气在下,阳气在上,此为一合之经气也。)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至阴,穴名,在足小趾外侧。命门者,脏精光照之所,则两目 
也。太阳之脉,起于目而下至于足,故根于指端,结于目也。灵枢经曰∶“命门者,目也。”以太阳居少阴之 
地,故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心广明脏,下则太阴脾脏也。)太阴之 
前,名曰阳明,(胃为阳明脉,行脾脉之前;脾为太阴脉,行于胃脉之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厉兑,穴名,在足大趾次趾之端。以阳明居太阴之前,故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胆少阳脉, 
行肝脉之分外;肝厥阴脉,行胆脉之位内。)少阴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窍阴穴,在足小趾次趾之 
端。以少阳居厥阴之表,故曰阴中之少阳。按∶人身之脉循环上下,周流一身,各有所起之处,起于下者行于 
上,起于上者行于下,苟非有根焉,何能或离或合如是哉。然篇中止言足经三阴三阳,而不及手之六经,不知 
何故。热论篇所言伤寒,亦止足六经。后张仲景作伤寒论,更无增益。岂人身十二经脉,偏重在足欤?抑足之 
六经,果足以概手,而手之六经,无离合之用,故可略而不言欤?后之君子,必有能知而言之者。按卢廉夫纂 
丹溪书,其言传足不传手之说,谓伤寒所传六经∶太阳膀胱,水也;阳明胃,土也;少阳胆,木也;太阴脾, 
土也;少阴肾,水也;厥阴肝,木也。水得寒则冰,土得寒则坼,木得寒则枯。足之所主六经,性本畏寒, 
故邪得入而传之也。若夫手之六经∶太阳小肠,火也;阳明大肠,金也;少阳三焦,火也;太阴肺,金也;少 
阴心,火也,厥阴心包络,火也。火热金坚,性不畏寒,故手之六经,邪不能入而传之也。 
其义本之刘草窗。即其义而合观之,则知此篇所载,止有足之六经,乃外邪出入之门户,故有开合枢之义, 
而以阴阳离合命篇焉。比类寻义,将无是欤?!)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离 
谓离别应用,合谓配合于阴,离别则正位于三阳,配合则表里而为脏腑矣。开合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 
动用殊也。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合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动转之微,由斯殊气之用,故三变之也。 
按∶注颇确,但云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多少二字未是,宜云三阳之气所主不同,动用殊也,于义较通。)三经 
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三经之至,搏击于手,而无轻重之异,则正可谓一阳之气,无复有 
三阳差降之为用也。按∶开合枢者,阴阳之妙用,三阴三阳之所以为离合也。动失其宜,疾病于是乎生矣。)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按∶注言三阳为外运之离合,三阴为内运 
之离合,太凿。此盖承上起下由阳入阴之转语耳,不必说到离合上。中者外之内也,内为阴,故中亦为阴。) 
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冲脉在脾之下,故云。)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隐白穴,在足大趾端。 
以太阴居阴,故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脏位及经脉之次也。太阴,脾也。少阴,胃也。脾 
脏之下近后,则肾之位。)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涌泉穴,在足心 指宛宛中。)少阴之前, 
名曰厥阴,(少阴,肾也。厥阴,肝也。肾脏之前近上,则肝之位。)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 
绝阴。(大敦穴,在足大趾端三毛中。厥,尽也。阴气至此而尽,故曰绝阴。按∶绝阳者,阳至此而绝,绝 
阴者,阴至此而极,惟绝阳故绝阴也。)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 
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沉,言殊见也,阳浮亦然。若经 
气应至,无浮沉之异,则悉可谓一阴之气,非复有三阴差降之殊用也。) 
阴阳HT HT ,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HT HT 言气之往来也,积谓积脉之动也,传谓阴阳之气 
流 
传也。夫脉气往来,动而不止,积其所动,血气循环,应水下二刻而一周于身,故曰积传为一周也。然荣卫之气, 
因息游布,周流形表,拒捍虚邪,中外主司,互相成立,故言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HT HT 一本作冲冲。按∶ 
易曰“冲冲往来”,是矣。) 

内篇卷之一
六节脏象论
属性:六节脏象者,谓天以六节成岁,而人之脏腑与之相应也。然细阅之,通篇约分七段∶首三段,俱言节气。 
第四段,言五气更立,各有所胜,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所谓病因时变,为本篇之要旨,医家之纲领也。第 
五段,言天生五味以养人,而人得之以化精液。第六段,言五脏之象,而并解六腑之妙用,与五脏相应,总 
取决于胆。末段言脉太盛则为关格,启玄云“物不可以久盛,极则衰败”,是矣。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 
所谓也?(按∶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其义易明,不必更赘。九九制会,注言“九周于九野之数,以制人形之 
会通”,误矣。按本篇后又言地以九九制会,方是九州九野之义。然人所谓九九制会者,以数而言也。夫天地 
之数,起于一,终于十,数之成也。执其成而不能变,则数穷矣。是故虚其一而九焉,则数变;又复从而九其 
九焉,则数愈变。是六六之节,虽为天地一定之数。然而气盈六日,朔虚六日,一岁之中,人则因其盈虚之数, 
通其变而会于原,于是五岁再闰焉。由是言之,一定不易者天地也,变化无穷者人也。易曰∶“参天两地而倚 
数。”又曰∶“财成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非人无由矣。节谓骨节,惟人与天地合德,故其骨 
节亦与天地之数相符也。然止应三百六十 
而余其五者,此以盈而变,亦犹九九之数以其虚而能变也。按此节之下,注言“九九制会,气之数也”,是 
启玄亦知其为数矣,何自相背谬乃尔乎。)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 
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六六之节,天之度也。九九制会,气之数也。所谓气数者,生成之气也。周天之 
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节气均之,则岁有三百六十日而终,兼以小月日,又不足其数矣,是 
以六十四气而常置闰焉。何者?以其积差分故也。天地之生育,本址于阴阳,人神之运为,始终于九气,九 
之为用,岂不大哉!律书曰∶“黄钟之律,管长九寸,冬至之日,气应灰飞。”由此则万物之生,咸因于九气 
矣。古之九寸,即今之七寸二分,大小不同,以其先 黍之制而有异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 
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制谓准度,纪谓纲纪。准日月之行度者,所以明日月之行迟速也;纪化生之为用者, 
所以彰气至而斯应也。气应无差,则生成之理不替;迟速以度,而大小之月生焉。按∶天虽至广不可度矣,然 
而盈虚消息之理,弦望晦朔之期,行有躔次,蚀有分钞,总不离乎数。数之所至,气即至焉,故曰气数。气 
数分明,天度虽玄,燎若指掌矣。)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 
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日行迟,故昼夜行天之一度,而三 
百六十五日一周天而犹有度之奇分矣。月行速,故昼夜行天之十三度余,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言有奇者, 
谓十三度外,复行十九分度之七,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礼义及汉律历志云,二十八宿及诸星皆从东而循 
天西行,日月及五星皆从西而循天东行。今太史说云,并循天而东行,从东而西转也。诸历家说,月一日至四日, 
月行最疾,日夜行十四度余;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夜行十三度余;自九日至十九日,其行迟,日夜行十 
二度余;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行又小疾,日夜行十三度余;二十四日至晦日,行又大疾,日夜行十四度余。今 
太史说月行之率;不如此矣,月 
行有十五日前疾,有十五日后迟者;有十五日前迟,有十五日后疾者。大率一月四分之,而皆有迟疾。迟速之 
度,固无常准矣。虽尔,终以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凡行三百六十一度。二十九日,日行二十九度,月行三百 
八十七度,少七度而不及日也。至三十日,日复迁,计率至十三分之八,月方及日矣,此大尽之月也。大率其 
计率至十三分日之半者,亦大尽法也。其计率至十三分日之五、之六而及日者,小尽之月也。故云大小月三百 
六十五日而成岁也。正言之者,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岁法。以奇不成日,故举大以言之。若通以六小 
为法,则岁止三百五十四日,岁少十一日余矣。取月所少之辰,加岁外余之日,故从闰后三十二日而盈闰焉。 
尚书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则其义也。积余盈闰者,盖以月之大小,不尽天度故 
也。)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端,首也。始,初也。表,彰示也。正,斗建也。 
中,月半也。推,退位也。言立首气于初节之日,示斗建于月半之辰,退余闰于相望之后。是以闰之前,则气 
不及月;闰之后,则月不及气。故常月之制,建初立中,闰月之纪,无初无中,纵历有之,皆他节气也。按∶ 
此天官家言,是正所谓人以九九制会也。)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 
地以九九制会。(按∶首节言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指成岁盈闰言。言天虽有六六之节,必 
赖人以九九之数推之,而后岁功成也。此则并言天地,言天有六六之节为一岁,地有九州九野而与天相应也。 
王注竟无分别。)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按∶此言每一岁之常数也。 
若以盈虚言,则前言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与此不同矣。盈谓气盈,虚谓朔虚也。)夫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按∶此节无甚深义,注解殊觉支离。盖言天 
以六六之节成于上,地以九州九野列于下,人则戴天履地而其气常与之相通也。)故其生五,其气三。(按∶ 
五,五脏,谓人具五 
脏以生也。三,生气通天论注作天气、地气、运气,谓人在天地之中,必本其气以为气也。)三而成天,三而 
成地,三而成人。(非唯人由三气以生,天地之道亦如是矣,故易乾坤诸卦皆必三矣。)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