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05摄大乘论抄 >

第2章

105摄大乘论抄-第2章

小说: 105摄大乘论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摺S尚纳聿挥煽凇S缮砜诓挥尚摹S尚目诓挥缮怼F哂缮砜谛木叻浮2挥尚目谏矶赣卸x。一者方便復悔過前使人罪成取罪成時故能教者得罪。不由三也。二妄語誑外國女人亦爾。初時不解未犯。後犯時復無三業也。體者。身口二以色識為體。心以意識為性。
    毘那耶四二名體。名者。一罪過。從過受名。二緣起。則犯戒之緣。從義立名。三還淨。明戒還同昔淨。四出離。明於罪得出也。此二並從離過受名。體者。罪過如五篇七聚中辨。緣起如或四或八中說。還淨出離即以方便中身口意善業為體。
    出離有七事。一各發路遮相讀。從義為名。二受與學罰。即從義方便立名。三先制復開。四更捨。五轉依比丘比丘尼。六如實觀。七法爾。並從義為名也。二體。各發路用心口二業為性。亦可三業為體。二受與學罰即以身口意三業為性。三先制後開以色識為體。四更捨與先制同。五轉依唯約色。即以色為體。六如實觀即如苦無常無我涅槃寂滅四法印為體。苦無常是有為。無我涅槃寂滅是無為。七法爾即以四真諦為體。大乘即以法空之理為四諦體。小乘名有作。大乘名無作。此中但取有作四諦也。
    毘那耶復四義名體。一人。即從數似者為名。二立制。已說過失立非梵行戒。已說訶欲等過失。三分別。已略立制更廣釋。即比丘者著搪截衣。四決判明持犯等相。此三並從義為名。二體者。總以二法為體。明人無體還用五陰實法為性。後三以色識法為體。以是音聲性故。
    十勝相名體。名者。一應知依止。二應知。此二從境及勸辭為名。三應知入。從境智及勸辭為名。四入因果。從所成智及能成行住立名。五入因果修差別。因果是行。修是方便。差別是位。從行及能修方便位義立名。三學相者。戒等是行。體依之與。學是心功能。即從行及心功能為名。九學果寂滅相學是因。果是位。寂是義。即從因位義立名。十智差別。智是體。差別是義。從體義受名。通名勝相。勝小乘等即於形勝義立名。二體者。初相以梨耶為體。二以三性。三以唯識無分別智。四以六度行為體。五以十地為性。六以三聚戒行為體。七四定為體。八三智為體。九以無住處涅槃為體。十以三身為體。
    拢虅傥宸N有二名體。一正說非方便不同半教。第二破小乘僻執以正對破不了也。第三大乘有小乘無。第四是大菩提因。第五會眾生得一切智。體者。前二用大乘教法為體。即後三即十義為體。
    三次第義名體名者。一境有次第。作緣生識名境。二正行次第。行不倒故名之正行。三果有次第。起遂前因名之為果。此三並義為名。二體者。與前十相體同。以前二相是境。即先有後空。中六是行。即先劣後勝。後二相是果。即先法後人。以明次也。
  四道理名體。出如實論中。一因果道理。初相是通因。第二相是通果。中六是別因。後二是別果。與此通別因果不摺6啻览怼<匆蚬啻笮∠啻病HC成道理。即十義以相證成也。如無生成滅等逆順相證也。亦可此中十義與菩提因果不相摺9首C智成十義唯顯也。即是立義等五分論義也。四法如道理。若一切法智如是法如。若別別有體則非法如道理即有三。一無我如。二無常如。三寂靜如。二體者。前三道理即用十相為體。但約義分三。第四以通理為性。即法空真如是。
    三量名體。名。一現量。凡拢路沁^未名現量。即量度從事時義為名。二教量。即教受之義。三比量。比即比度亦是義。此一從義為名。二體者。若現量即凡拢T法為體。即真俗也。教量即用大乘教為體。即是色識為性。比量即用加行智尋思如實等智為體也。若能用三量四道理智即唯思慧智為性。
    五種藏義體名。一體類義。體者是實類之言流類也。一切眾生取體雖多。然識不異從體義立名。二因義因者即由緣與他也。行法為緣。三生義。生者即是能生長。二從功能義立名。但因取與因作因。生則就果也。四真實義。明此識在世不破出世不盡。此就相形勝義立名。五藏義。明此識體聚積恒沙功德。從勝義立名。二體者。同用本覺解心如來藏以之為性。
   四種差別義名體。名者。一生死因。即煩惱業。二者報道。即以似色心為體。三涅槃因。即用八修正行為體。四涅槃果。即取三身四種涅槃為體。
    五種不淨品。一者邪師。即取外道抳五陰及方便五陰為體。二者邪弟子。同前。三邪戒。用善不善三業為性。四邪定。八禪定為體。五邪慧。用善不善邪思慧意業為體。此法無文。別出名相傳出。
    二取名體。一者色根習氣。用根種子為體。二者色相習氣。用色塵種子為體。解者用色心二種習氣為二種取體。深密經云。一者謂依色心根取。二者依於不分別言語戲論薰習而取。
    二種意名體。一能與彼生依止。即取次第滅及本識意為體。亦名不染污意。二名染污意。以恒與四惑相應相故。即從過立。即第七識以為體。
    四惑名體。一身見。積聚名身。對境明白名見。從假及義為名。二我慢。我是境。慢是心。三我愛。此二從心境為名。四無明。對治明故名無明。從過為名。二體。同用第七心為體。隨義分四使亦可四數也。
    三界義二名體。名者。一欲界。欲者即是淫欲及段食欲。界是生性之義。三色界。色即勝色報等欲即色欲也。界與前同。此二從因義為名。三無色界。斷除色欲由無色欲而生名無色界。從所無立名也。二體者。若欲色二界即用色業心業果報五陰及當界欲愛色惑為體。無色界用心業煩惱及四心報為體。
  心意識義二名體者。一心。種種義。從義為名。二者意。能生他故名意。三識。取塵了別名識。此二功能力用為名。二體者。若通而言之。八識皆有此義。若別而言之。七識名以心執我茲長生死故。第八識意能與他生依止故。第六識心正能取塵了別故。
  茲長十義名體。名者。一增上緣。與他作不障礙名增上緣。二緣緣。與緣作緣名緣緣。三解相。相識體是解性。四共作。能所共成因果也。五染污。用持他染法名染污。六業熏習。持業故名業熏習。七因。與他為依持因。八果。與他為所生果也。九道。就相為五道。十地。就相為三界九地。體者。阿梨識功能為體。以取能茲長故報。
    滋長三義名體。一由此十法令心相續。即本功能自相續滋長緣也。三義記是能重十法即因。二此心能攝持一切法種子。即由本識成此種子即滋長。本記名緣因。三所滋長。即三界果報也。二體者有二。若前一用本識為體。後二是能熏法。於中初是色心習氣。第二是三界果。即與前三界體同。若依本記。中間一種本識為體。餘二能熏法為體。
  增壹中四種識名體。名者。喜樂·愛·習·著阿梨。此等喜樂愛並是能熏。世尊就不了教相以能熏從所熏說也。體與前不異。若取所從。喜樂等體者即喜樂愛著。此三貪習氣為體。若習阿梨耶已通貪嗔癡等習氣為體也。
    二愛名體。一有愛。緣有生愛名有愛。二無有愛。緣報斷生愛名無有愛。並從心境為名。二體者。用心習氣以為體。即人我執也。通見修。
  四倒二名體。一不淨淨倒。三十六物穢惡名不淨。即過淨者望計以為妙。非淨計淨名倒。二苦計為樂。三界皆為三苦所切名苦。以愛少苦記之為樂。三無常常倒。生滅無常計不生滅名常。四無我我倒。不自在故名無我。妄計自在有其神主名我。倒者皆解與境摺埂K從過義立名。二體。用二見半為體。即身見取則樂得。斷見即邊見之半。即無常常息也。
    四愛名體。一飲食。二衣服。三住處。四有無有愛。並從心境為名。體者。同以愛心習氣為體。四種希有無正文出。
    別義有三。一別意。如來本說阿梨耶意為顯功德不欲說此義。二別名。但說名不說識義。三別義。大乘微細境別彼苦等智也。
  三相名體。一自相。自是別他之名。即相形受名。二因相。因是功能。與他作因故。即功能立號。三果相。果酬他能熏法起名之為果。即從果義立目。相者即事相。事相為相。即從義為名。體者。若通同以本識心功能為體。別而語。因取持他生他等義為體。果取從他生邊為果體自相取前因果即為自相體也。
    三時義二名體。名者。一方便時。非正為作業為是正前緣分名方便時。二正作時。正作業根本名正。為正作時。三作後慶快名作後時。並相形受號。二體者。若三時同於一事者。若是善即善。惡無記即用惡無記。三業為體。亦即身口心也。若前後不共成一者。此即不定隨前事說。
    自作等三業義名體。一名者。一自作。自相形之名作。邉又x。即從相形及義為名。二教他作。教即是緣。他即相形是義。從相形及義為名。三隨喜作。識逐他善惡等事。名之為隨。情生適悅為喜。一向從心為名。二體者。若自作教他通而言之。用身口意三業為性。若隨喜作唯是意業為性。亦得通身口二業。
  三緣生名體。名者。一自性緣生。自之言體。性之因。亦可是不改為義。緣是因義。生是果。從體因及果義為名。二愛非愛。善報順情名愛。惡報摺槊菒邸牧x為名。三受用。即識能迹趁m名用。從心功能為名。體者。自性以阿梨為體。愛非愛通方便果報五陰為體。受用六識為體。
    二種生身名體。一善道生身。惡道生身。善惡是因。道是通生之義。報果名生身。以依止為義從因果及義為名。體與愛非愛同。
    三業名體。名者。一罪業。三途苦果名之為罪。從過為名。二福業。業體善巧能生於樂果名福。從義用為名。三不動業。所得果於地於趣不可動。如欲界惡業得於人天業於惡道受故不名定故。從用為名。二體者。罪業用身口意為體。福用欲界善身口意三業為體。不動業用與同時定意思及身口七支定共無作業為體也。
    十二因緣義二名體。一無明。從無他立名。二行。起作後果名行。三識。了別名識。此二從用立名。四名色。名通一切心法。色即似色等。從義及體立名。五六入。六是數。入是義。以通心入出故。從數義受名。六樱<葱挠|塵也。七受。迹∏熬趁堋R嗍怯靡病0藧邸H拘闹趁麗邸<戳x名。此三從義用為名。九取。由前愛心更增上發業名取。從義用為名。十有。即見在業能得當果名有。從果為名。十一生。即新諸根起名之生即果。從果為名。十二老死。諸根衰變名老。神識遷謝名死。從過立名。二體者。總用煩惱業報為性。於中差別者。前緣起中。無明是煩惱。行是業。識等五是報。後緣起中。愛取是煩惱。有是業。生老死是報。若總而言之。無明愛取是煩惱。行有是業。餘七是報。時分別皆通五陰。以中陰入識支中也。
    三道義。即煩惱道。沾污淨心名為煩惱。以能生業故名道。從過及用為名。二業道。造作名業。能生報故名道。三報道。酬遂前因名報。能生煩惱及業名道。從義及用為名。二體者。煩惱用心習氣為體。業用身口意三業為性。報用五陰為體。
    迷等三惑義名者。一無知。即凡夫由無明故名無知。即無他受名。二疑知。即疑當體為名。三顛倒知。摺嫡x名顛倒。心決執名知。從義用為名。體者。無知即四鈍使。疑即疑使。顛倒即五邪見。總十使。亦可是凡夫菩薩二乘等三人。
    二種見。一不平等見。四見是邊中常見我見戒取見見取。常見為本二不平等不會因果正道理故。從過義立名。亦可外道因即定因不可為果。果即定果不可為因。故非平等。二無因。即是邪見也。執無之心壞正因理名無因。即從所無立名。
    僧佉二十五諦約五義分別。一由別有總。別是變異。總是自性。二由末有本。變異是末。自性是本。末中有貪瞋癡即知自性亦有。三由事有能。事是事。能用。能作萬物。由能有體故能如此。體即自性。四因果差別。因是自性。果即變果也。五由三有無分別也。由變異入自性故無分別二十五諦。自性是本。從自性生智。從智生我慢。我慢生五唯量。五唯量成五大。五大成十一根。五唯量即五塵。五大即四大加空。十一根等五根上加手足口大便男女隨一并心平根。加我知即為二十五也。
    六執名體。名。一計自性。自之言體。性言因。即體用為名。二宿作。事謝於往名之為宿。宿能得報名作。從義用為名。三自在變化。自在者報法。隨心名自在。改易色形名變。無而忽有名化。即從勝用為名。四八自在我。作用無礙名自在。自在之者因我。即體義為名。五無因。邪心緣於壞事名之為無。因者即所無之因也。即從心行及無為名。六執我作者受。我者是心。計是神主之體。作者即我能作因。受者受即受者即我能也。從體及用為名。二體者。自性以常見即邊見少分我見戒取為性。宿作少分邪見。亦可見戒取見為性。自在有常見有戒取亦有見取。八自在我以我見及戒取見為體。因是邪見為體。我作者受以邪見我見邊見戒取見四見為體。總而言五見為體。
    二十五諦。此是僧佉取加毘羅仙人義。從定起作此執。此是色界地中煩惱之心。八萬劫外不覺名之為冥。即迷無明喚之為冥。從冥生大即以業為大。受生之無名大。百論名覺。覺生慢慢是中陰。陰兩間生識。百論名我心。從我生二即色心。色有二十一。五塵五大五根五業加心平等為二十一。心法有三。染粗黑。通前二十四。覺與我心為二十六。男女二根一人不並故言二十五也。
    八自在名體。一於細最細。二於大最大。三遍至。四隨意。五無繫屬。六變化。七常無變異。八清淨無憂。體同以我為體。就能分八也。
  二種子名體。名者。一外種子。體非情道名外。從義為名。二內種子。體是情道之心名內。從義為名。通名種子。從義用為名。體者。內用色心習氣為體。亦可業煩惱報為性。外種用色等四塵為體。
    生引二因義名體。名者。一生因。親能辨果名生。所生是果名生。能生名因。從功能及果為名。二引因。餘世力持名引。並從功能為名。二體者。若內生引因業種子為性。但取令報未有令有是生。盡後不壞由業引也。故論云。種子有二能。一能生。二能引。若外種子用色形四塵為體。
  三差別。一依止。眼等諸根各別各別不同。發識名依止。從義及功能為名。二各別緣塵。諸識取塵各別異生識名塵。從義為名。三別覺觀別想。並是作意不同也。覺觀前方便作意。別想是對塵取相差別作意也。並從義用為名。
  四緣名義名體。一者因緣。親能得果名因。用因為緣故名因緣。從功用及義為名。二增上緣。用增上法為緣名增上緣。三次第緣。前心與後次第法為因名次第緣。從果為名。四緣緣。所生是心法。與緣為緣名緣緣。故受二緣之名。從義為名。體者。因緣用本識中種子上心同性法親生法為因緣也。亦可但取種子也。次第緣通色心二法為體。增上緣通一切法也。唯除自己。緣緣亦爾也。
  二增上名體。名者。一不相離增上。用同時生法故。從義為名。二但有。即是相待之義為名。二體者。色心等一切法為體。如似無明生行有二力苦等是不相離修道但有也。如無明相望既爾。餘法亦爾。
  三種道理。一淨留。二不淨品。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