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疲笳吒盏H温骄懿抗疑缁嶂饕宓扯降疾坎砍ぃ歉隹袢鹊南L乩招磐剑饬轿皇窍L乩盏笔钡男母拱OL乩栈贡鸪鲂牟玫馗谋淞苏饬礁黾啪旱姆牛耗露哪戏郊啪焊某杀蔽诳死技啪海岫傻腁 集团军群改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实际上,这两个集团军群都已不在乌克兰境内,如此做法只不过是要表明“收复失地”的决心。
这一招并不见效,德军仍未摆脱失败的命运。不久,他们迎来了在乌克兰战场最后的,也是最惨痛的失败。
出于政治和声誉的考虑,希特勒下命令要死守克里米亚半岛。扼守克里米亚的第十七集团军司令叶内克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幸存者,他以指挥得力,组织严密而著称,颇得希特勒信任。但叶内克对固守克里米亚却没什么信心。其实,就连一个最下等的士兵都知道这个半岛是无法保住的。于是,叶内克私下制定了向塞瓦斯托波尔撤退以及可能实施的紧急撤退计划。舍尔纳将军在视察半岛的情况后,对这里的前途也心知肚明,他请求希特勒给叶内克以最大的自主权来采取他自认为适当的行动。希特勒没有同意,他怕叶内克会自作主张地撤出克里米亚半岛。
4 月8 日,苏军向克里米亚发动猛攻。担任这次进攻任务的是北部的托尔布欣第四乌克兰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和伏罗希洛夫负责组织这次进攻的协同动作。苏军的兵力近50 万人,相当于32 个师,拥有560 辆坦克、1200架飞机。
德军的防御立即土崩瓦解。前线的德军作战部队既无炮兵支援又缺乏弹药和反坦克炮,一遇到苏军的坦克便四散逃命。叶内克便命令德军向塞瓦斯托波尔实施全面撤退。希特勒迫于无奈批准了这一行动,但要求无论如何要将塞瓦斯托波尔守住。这又谈何容易!4 月16 日,苏军便占领了包括雅尔塔在内的大部分战略要点。德国的作战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有的营人数还不到30 人,重武器又丧失殆尽,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得到撤退的命令。
舍尔纳硬着头皮去见希特勒,准备说服元首退出克里米亚半岛。但他一见到希特勒,却又没有了开口的勇气。他肃立着听元首给他讲坚守克里米亚的战略意义,然后希特勒又给他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允诺提供武器,增派援兵。舍尔纳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希特勒。
4 月24 日,守卫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军残兵败卒接到了元首的指令,要他们在塞瓦斯托波尔坚守到底。这无异于是在宣判他们的死刑。叶内克为了使自己的部队免遭无谓牺牲,当天便坐飞机去见希特勒。他对希特勒慷慨陈辞,请求元首收回成命,希特勒勃然大怒,当即拍案撤了他的职,派阿尔门丁格尔指挥第十七集团军。
5 月初,苏军总攻开始。扎哈罗夫从北面进攻,牵制敌方守军兵力。克列泽尔和梅尔尼克从南面萨蓬山方向实施主攻。苏军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抵抗。惊惶失措的德军士兵乱作一团,纷纷向赫尔松涅斯角撤退以期从海上逃走。当希特勒5 月9 日下达的撤退命令传到这里时,一切都已为时太晚。德军方面在克里米亚损失惨痛,被歼灭的人数达到8 万人,武器装备不可计数。
以上战役史称第三次打击。通过这次打击,苏军在国上最南方肃清了德军,苏联黑海舰队获得在黑海的行动自由,创造了今后由海路向德军进攻的条件。
二以血还血——巴格拉季昂行动
1944 年6 月6 日,美、英、加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成功地大规模登陆,终于开辟了第二战场,迫使德军不得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使得本已日渐衰弱的德军更加显得捉襟见时,日暮途穷。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将一项酝酿已久、意义深远的作战计划付诸实施,这就是“巴格拉季昂”计划。
“巴格拉季昂”计划早在1944 年4 月就有初步设想。5 月中旬,最高统帅副手朱可夫、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和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研究和分析了各方面军司令的意见后,拟定了新战役计划的纲要。这个计划以“巴格拉季昂”为代号,“巴格拉季昂”是1812 年苏联抗击拿破仑战斗中的著名英雄,本计划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在白俄罗斯的广大领土上向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动全面的歼灭性打击,彻底击溃德军在苏联领土上的主力。本次战役预计持续40 至50 天,苏军将推进320~400 公里。
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话说,这一计划既“简单明了”,又“大胆宏伟”。它的简单明了在于,“它是以关于利用在白俄罗斯战区形成的对我们有利的苏德战场态势这一决定作为基础的”,“计划的大胆来源于不惧怕敌人的对策而力图在一个战略方向上实施对整个夏季战局有决定意义的突击。能够证明计划宏伟的是:计划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计划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5 月20 日,总参谋部拟定的“巴格拉季昂”计划呈报给最高统帅斯大林。5 月22 至23 日,有斯大林及有关方面军司令参加的最高统帅部召开的会议,对计划进行了审查和推敲。频繁的讨论和协商使一切疑难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于是最后确定的概要指令经斯大林批准便于5 月31 日下达到了各方面军。6 月4 日和5 日,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启程到各自负责的方面军,同方面军、集团军和军的指挥员以及参谋人员继续商订较详细的计划。
为了使这项重大的计划不致泄露,苏军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武装部队的领导更换姓名:斯大林当时叫谢勒诺夫,朱可夫叫扎罗夫,华西列夫斯基叫弗拉基米罗夫。“巴格拉季昂”计划的详细内容仅限5 个人知道: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作战部长什捷缅科及其副手。在作战问题上进行的任何通信联系都是被严格控制的。在电话和电报中则绝对禁止讨论这样的机密问题。无线电通讯也控制严密:在作战地区55 英里左右以内连低功率无线电也不许使用。苏军指挥人员已进入到大战前的备战状态。
当时白俄罗斯战线的形势是:战线沿涅金尔多湖、维帖布斯克以东、奥尔沙、英吉廖夫、日洛宾至普里皮亚特河岸一线,全长1100 多公里,并构成一个伸向东方的面积约为25 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突出部,呈弧状环绕着明斯克。这一地区正是通往波兰和东普鲁士边境的要冲,因此,德军统帅部千方百计地力图保住这块地方,十分注重这里的防御。
在这一地区守卫的主要是布施元帅指挥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下辖魏斯的第二集团军,约尔丹指挥的第九集团军,海因里希的第四集团军以及赖因哈特的第三装甲集团军。它们得到空军第六航空队和第一、第四航空队部分航空兵的支援。该集团军群在北面同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南方同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部队相邻。布施共有38 个步兵师和2 个装甲团,加上友邻集团军群与之相接的兵团,共计有63 个师。
中央集团军群以所谓“白俄罗斯阳台”为依托,并拥有便于在内线广泛实施机动的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网,截断了苏军进军华沙的道路。一些苏军转入进攻,该集团军群就可以从这个“阳台”以北或以南对波罗的海各方面军和白俄罗斯各方面军的部队实施强大的翼侧突击。
因此,希特勒判断,苏军不会进攻白俄罗斯。首先,这里是德军布防最严密的地区;其次,白俄罗斯的森林和沼泽地带将限制苏军的机动能力,没有强大的坦克兵力支援,就无法突破德军的阵地;再次,苏联出于军事和政治需要,肯定要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巴尔干半岛以与英美抗衡。这样,希特勒就将布防重心摆在南方,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防区部署了18 个装甲师和装甲护卫师的重兵。苏军为了加强希特勒的错觉,在行动上继续伪装和迷惑德军。他们在南方大量设置模拟坦克和大炮,布置防空阵地,战斗机在选定的地区一遍遍巡逻,司令亲自检查部队集中情况。德军方面愈发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
苏联军队悄悄地向白俄罗斯方向集结。到了6 月初,整个地面部队的实力达到了166 个师,其中124 个师将用于进攻,据说共有120 万人(不包括后勤部队在内)。这几个方面军拥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达5200 辆(门)、飞机达7000 架、火炮和迫击炮达31000 门。苏军在坦克方面据说以10∶1 之比超过德军,飞机则以7∶1 之比超过德军(苏联公布的数字分别为5.8∶1和3.9∶1),而实际数字可能要远远超过这些。从普斯科夫到喀尔巴阡山脉这一沿线,已开始用战斗侦察组和连、营规模的试探性进攻来进行积极、活跃的地面侦察。
“巴格拉季昂”计划将总攻的时间定在6 月22 日,3 年前的这一天德国法西斯和铁蹄踏破了苏联的和平,3 年后,该是向希特勒以牙还牙,讨还血债的时候了。
6 月22 日,战役正式打响,参加战役的苏军,从北往南,依次是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司令巴格拉米扬大将),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扎哈罗夫大将),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大将)。配合作战的还有该区域的30 万游击队。
进攻采用苏军惯常采取的方式,即由方面军和集团军的侦察部队预先实施试探性的攻击。当抵抗微弱时,步兵师立即大举进攻;但在侦察部队进展不大的地方,则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尔后,在快速移动的弹幕射击掩护下配合以计划内的集中射击,步兵师重新发起进攻。这种方式十分奏效。苏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6 月23 日,巴格拉米扬的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向维切布斯克直切,在赖因哈特的第三装甲集团军左翼突入纵深16 公里。
当天,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兵分两路。右路向西北直奔维切布斯克,于6 月25 日与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会师,合围了维切布斯克之守敌。左路沿明斯克公路插向奥尔沙。左路部队进展得并不顺利,经过一番苦斗才拿下奥尔沙。
与此同时,扎哈罗夫率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向正西面的莫吉廖夫方向发起进攻,并于3 天后攻克该城。
6 月24 日,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分南北两路向博布鲁伊斯克攻击,6 月27 日就将博布鲁伊斯克合围起来。苏军攻势极为凌厉,到6 月29 日就围歼
了维切布斯克和博布鲁伊斯克的德军,同时歼灭了奥尔沙的两个师。
仅仅6 天,苏军就击毙德寇10 余万人,俘虏3 万多人。希特勒这时才发现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已被分割,急忙将注意力从法国的诺曼底重新转到东线。他离开伯格霍夫的别墅飞往他的东普鲁士总部,亲自插手白俄罗斯的战局。
和往常一样,希特勒迁怒干将领的无能。倒霉的布施元帅又被当场罢官,接替他的是正春风得意,刚升任元帅的希特勒的爱将莫德尔。莫德尔元帅还兼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官。希特勒还撤换了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林德曼,以弗里斯纳取而代之,因为前者不肯向东南进攻以支持中央集团军群。希特勒大笔一挥,在军用地图上划了一条“至高无上的线”,即波洛次克一列彼耳—别列津纳河—斯卢次克防线,要求将领们拼死守住。
莫德尔此时也抵挡不住苏军的强大攻势。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左翼和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右翼向明斯克和明斯克以西地区迅速推进。7 月1 日,苏联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渡过别烈津纳河到达鲍里索夫。7 月3 日,坦克兵从东北突入明斯克市内,随后,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从南进抵明斯克,至日终前,饱受苦难的白俄罗斯首都被收复了。与此同时,德军第四集团军的大部和第九集团军的一部,据称共计11 万余人,被围在明斯克以东的一个大口袋里。7 月5 日到11 日,苏军最高统帅部着手歼灭这些德军。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大显神威,被围的德军大部分能逃的都逃了,逃不成则被炸得尸骨无存。7 月8 日,德军第十二军军长米勒率部投降。
几天之后,这5.7 千名俘虏出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这批俘虏20 人一排,由德军将校在前面领队,在莫斯科的主要大街示众3 个小时,他们一个个耷拉着脑袋,贼头贼脑地左顾右盼,“欣赏”着苏联首都的夏日风光。当时旅居莫斯科的外国人目睹这一壮观,无不为苏军攻势之迅猛和战绩之辉煌而惊叹!苏联人民则嘲笑地称这些俘虏是战争期间“进入莫斯科的第一批德国人”。
“巴格拉季昂”战役的第一阶段,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大约28 个师溃不成军,伤亡总数高达30 万人。德军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宽达400 公里的大缺口。这样一来,通往波罗的海各国和东普鲁士的门户大开。因此,东普鲁士的边防部队和训练团,甚至元首自己的警卫营,都奉命奔赴东部战场以堵塞这个可怕的大缺口。有人认为,德军的这次惨败,甚至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之战!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利用这个大好局面,在德军堵住缺口前将白俄罗斯残敌肃清,尔后进驻波罗的海及波兰。按大本营的指令,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向考那斯方向进攻;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向维尔纽斯、莫洛杰奇诺方向推进;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从右翼向布勒斯特方向突击。这一系列的进攻进展极为顺利,尽管抵抗的德军已经尽了全力。
7 月9 日,中央集团军群上任12 夭的主帅莫德尔,同北方集团军群上任仅5 天的司令官弗里斯纳一起坐飞机去见希特勒,请求这位大独裁者放弃爱沙尼亚,以堵塞白俄罗斯战线上那么多的缺口。他俩的请求再次被拒绝,其原因之一,是这样做会对芬兰军队有影响,芬兰早有心脱离德国,退出战争;原因之二,是德国海军反对。尔后的几天内,这两个集团军群情况急剧恶化。
7 月8 日,苏军第五集团军兵临维尔纽斯城下。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当时是德军通往东普鲁士的一个大筑垒枢纽。经过5 天激战,苏军不但攻克了维尔纽斯,还击退了德军的增援预备队。这样,在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
团军群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缺口。往南,扎哈罗夫的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10天内推进了260 多公里,在格罗德诺以南渡过涅罗河,距东普鲁士边界不到120 公里。同时,罗科索夫斯基的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在500 架轰炸机的支援下,12 天内前进了160 余公里,占领了巴拉诺维奇,并在向布列斯特进军时从翼侧包围了明斯克。
7 月下旬,红军接连大捷,战事进展异常顺利。在最西北的方向,苏军到月底几乎抵达里加湾海岸。在中部,苏军于7 月20 日强渡西布格河,踏上了波兰的国土,与波兰军队并肩作战,7 天后占领了比亚威斯托克市,从而控制了通往华沙的交通要道。在南部,苏军在7 月23 日占领了波兰重要城市卢布林,7 月底在华沙以南渡过维斯瓦河,占领河西岸的马格努舍夫和普拉维一段地区。
在波兰的日子里,英勇作战的苏军将士受到了波兰人民的热烈欢迎。在比亚威斯托克州格拉西莫维奇村,苏军士兵库纳文扑向敌方的机枪,以自己的身体堵住了发射点的枪眼,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保证了全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