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 >

第3章

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第3章

小说: 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队的空军,人员达26 万人。此外,德国的军火工业发展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但是,无论从军备还是从经济等方面看,德国的实力距发动一场世界战争还有相当差距,而希特勒则想用“闪电战”来冒险,因此,战争的火药味也在欧洲弥漫开来。
  1936 年3 月7 日,希特勒终于迫不急待地发出了战争信号。这一天,希特勒竟然采取冒险行动,只派出三营国防军,以奇袭行动进入莱茵非军事区。二个小时以后,希特勒在国会悍然宣布,由于法、俄两国签订了互助协定,洛迦诺公约已经失效。德国政府为了保护边界的安全,从即日起重新确立了德国在非军事区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主权。希特勒这一狂颠的叫嚣,竟然赢得了在场的600 名议员的“万岁”的欢呼声。
  应当说这是一次战争冒险。然而法国却犹豫不定,没有采取任何认真的措施,虽然根据洛迎诺公约法国有权对德国军队进入非军事区采取军事行动;英国同样对德国的军事行动姑息纵容,没有以军事行动支持法国。
  希特勒在莱茵的冒险成功,带来了世人没有想像到的恶果。首先,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已失去了任何限制和束缚,形同一张废纸,希特勒由此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其次,希特勒在德国的地位和权力不仅得到巩固,而且达到和超过了过去德国统治者从来未达到过的高度,他的独裁为更多的德国人所承认。
  1936 年10 月25 日,德国和意大利在柏林签订了一个秘密议定书,奠定了德、意、日结成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基础。与此同时,希特勒改组了军队领导和外交部,完全控制了军队和政府,把德国完全绑在了战车之上。
  奥地利是希特勒出生之地,是他的祖国。希特勒在吞并莱茵后,下一个吞并的目标就是他的祖国奥地利。1938 年2 月12 日,希特勒向奥地利发出最后通谍。
  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一方面屈服于希特勒的压力和威胁,一方面也还想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挽救他的祖国。希特勒听到这一消息勃然大怒,暴跳如雷,要求取消公民投票,指令许士尼格立即辞职,并下令对奥地利实行军事占领。就这样,德军越过边境,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在希特勒双脚踏上维也纳土地后,演出了一场在德军刺刀尖下所谓的公民投票的丑剧,使德国吞并奥地利“合法化”。希特勒的这一侵略行径得到了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
  “友好允许”,英法两国则冷眼旁观,只有苏联政府在德国接管奥地利政府的第二天即3 月12 日,强烈谴责德国这一侵略行径,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制止希特勒侵略的措施,但遗憾地被西方国家拒绝了。这样,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更加肆无忌惮地在欧洲游荡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的过程中,曾于2月20 日在国会宣称,要“保护”捷奥两国境内的1000 多万日尔曼人,现在奥地利已经被吞并,下步就要向捷克斯洛伐克开刀了。
  1937 年6 月24 日,希特勒制定了向捷克斯洛伐克发动突然进攻的计划。这一计划被冠以“绿色方案”的美称,实际上这一代号里暗藏着杀机,隐蔽着阴谋。
  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捷克斯洛伐克很不利。捷克斯洛伐克是与法国结盟的,而法国的态度受到英国制约,在对待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甚至唯英国马首是瞻,英国却不愿意为捷克斯洛伐克承担战争风险,因此,法国这个盟友是靠不住的。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也曾订过互助条约,但条约规定,只有在法国覆行援助义务时,苏联才有可能提供援助。法国不仅不愿承担援捷的义务,甚至法国达拉第政府暗地里还与英国张伯伦政府密谋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勾当。
  希特勒利用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德意志人党头目亨莱因制造事端。1938 年3 月28 日,希特勒与亨莱因在柏林密谈。希特勒指使亨莱因向政府提出苏台德地区“自治”等要求,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拒绝后,希特勒便下令于5 月19 日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集结军队,造成“五月危机”。大兵压境,国家存亡迫在眉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曾经动员人民奋起抵抗,英法两国在德国威胁危及本国利益,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也一度表示与苏联团结。遗憾的是,英法两国的这种态度如昙花一现,迅即消失。
  希特勒不顾德国将军们的反对,于5 月30 日给德国军队下达了“以军事行动粉碎捷克斯洛伐克”的指令,务必在10 月1 日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英国还在“五月危机”刚过时就向德国献媚说:“英国不想为捷克斯洛伐克牺牲一兵一卒。”继而英法两国就建议捷克斯洛伐克作出牺牲,安抚德国耐心等待“公正”解决。在这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表现得出人意料的急不可奈,于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在积极的酝酿之中。
  张伯伦表示,他本人可以去德国和希特勒会晤,希特勒接到电报感到格外惊喜。张伯伦不顾已经是69 岁高龄,尽管从未坐过飞机,却破例从英伦三岛乘机飞往德国慕尼黑,然后再乘敞蓬汽车去火车站,坐火车抵达伯希特斯加登。希特勒摆出大国元首姿态,既不去飞机场迎接,也不去火车站恭候,而是在他的山间别墅的高高台阶上等候张伯伦的到来。
  在9 月15 日的会谈中,希特勒犹如在发表演说,根本没有将张伯伦放在眼里,大谈德国不借以武力征服捷克斯洛伐克,哪怕因此而引起世界大战也无所顾忌。张伯伦最后总算得到了希特勒的一条保证:在两人再次会谈以前,不采取军事行动。希特勒也得到了张伯伦的一条允诺:承认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
  张伯伦回到英国后,一面争取阁员们支持他对希特勒的允诺,一面又同法国总理达拉第会晤,争取法国同英国采取同一步调。9 月19 日,英法两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照会,要求捷政府接受割让领土方案,遭捷政府拒绝。于是,英法威胁捷政府说:“如不接受割让领土方案,捷政府将负有“挑起战争的责任”。捷政府至此已确知再也得不到英法的援助了,被迫屈服。9
  月21 日,捷政府照会英法,同意英法方案,并发表讲话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人抛弃了。”
  9 月22 日,张伯伦又迫不急待地飞往德国,同希特勒进行第二次会谈。张伯伦兴冲冲地告诉希特勒,捷克斯洛伐克准备接受割让领土的方案,不料希特勒却说:“我极其抱歉,由于过去几天的事态发展,这个建议已经不再有什么用处了。”贪婪的希特勒又提出,苏台德地区必须立即由德军占领,张伯伦十分惊愕。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希特勒在日期上作了让步,他对张伯伦说:“张伯伦先生,买你的面子,我愿意在日期上作一个让步。我很少给别人做过这样的事,你是难得的一个。我可以同意规定10 月1 日为撤离期限。”
  张伯伦回到英国后,提出由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作“调停人”,并提议召开有德、英、法、意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地点定在慕尼黑。墨索里尼答应出面“调停”,希特勒到德奥边境去迎接他。两人在去慕尼黑的火车上达成默契,墨索里尼支持希特勒的行动。
  9 月29 日,慕尼黑会议开幕,30 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协定上签字。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虽然被召来慕尼黑,却没有让他参加会议,他坐在会议旁边的屋子里等待隔壁囚国首脑的“判决”。会议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拿到协定书。慕尼黑协定共有8 条,主要内容是,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波兰、匈牙利也从捷克斯洛伐克掠走了部分领土。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了,被出卖了,被牺牲了!
  慕尼黑会议及其协定是帝国主义绥靖政策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怕信号,是“悲剧的序幕”。
  6 个月后,捷克斯洛伐克便不复存在了。慕尼黑协定的恶果出现了。      
 
                 
 
 
 
四希特勒向波、法、英挥剑
 
 
  希特勒既想进攻苏联,又想进攻英法,如果同时动手,必然将自己置于东西两面受敌的不利地位。1939 年5 月23 日,希特勒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作出了首先袭击波兰的决定。
  希特勒的这一决定牵动了东西方各国的神经。苏联同波兰接壤,德国东侵波兰,将直接威胁苏联的安全。苏联想与英法订立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从而使希特勒对东西都有所顾及,借以牵制德国,使其不敢贸然行动。英法在同希特勒谈判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时,国家元首可以亲自出马,不顾疲劳,往返奔波。在同苏联谈判时,却只派小人物出面,乘船前往,行动慢条斯理。在谈判中,要求苏联单方面承担许多义务,而英法却不对苏联承担任何义务,毫无诚意可言。英法采取的是祸水东引政策,企图在继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再牺牲波兰,以使希特勒的侵略矛头永远指向东方,利用苏联的力量与德国对抗,从而保住西线无战事的状态,使本国不受损失。
  苏联在同英法谈判,英法背地里却又在同德国谈判,苏联有被英法利用乃至被出卖的危险,形势非常严峻。为了粉碎英法怂恿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争取时间备战,以应付不测,苏联与德国于1939 年3 月23 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对方的国家集团;缔约一方遭到第三国进攻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这一条约的签订,其积极意义在于,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抑制了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推行,打破了德、意、日对苏联的包围态势,使苏联争取到一年半宝贵的时间以加强战备,进一步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但是也必须指出,这一条约的签订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因素,它在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束缚了苏联支援欧洲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手脚。
  1939 年4 月3 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入侵波兰的秘密指令。5 月23 日,希特勒向他的高级将领们说:“但泽不是最终目标,对我们来说,目的是为了向东方扩大我们的生存空间,确保粮食供应,解决波罗的海地区的问题。食品供应只能靠那些人口稀少的地方来解决。”为了寻找一个借口,希特勒指令党卫队制造了格莱维茨事件。8 月31 日,党卫队特务瑞约克斯接受秘密使令,带领身穿波兰军服,“袭击”并“占领”了德国边境的格莱维茨电台,用波兰语在电台的广播里辱骂德国。然后将十几名死囚杀掉。他们已在死囚身上注射了毒药针,让他们身穿波兰军服,造成波兰军队攻打电台被击毙的假像。在这一切都完成之后,德国电台广播“德国遭到了波兰的突然袭击”,煽动民族情绪。希特勒便于9 月1 日下令侵占波兰,9月3 日,英法根据与波兰签订的条约,在人民的压力下,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开始。
  不到一个月时间,德国便侵占了波兰全境。
  英法虽然已经对德宣战,但并未直接参战,西线出现了惊人的平静,被称作“西线无战事”。实际上希特勒对兵家必争的西欧早已垂涎三尺,一旦时机成熟,一定要向它伸出利爪。希特勒在灭亡了波兰后,便悄悄地将东线的军队调往西线,并且利用从东欧搜刮掠夺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1940 年4 月9 日,天亮前一小时,德国政府分别向丹麦和挪威政府递交最后通牒,要他们乖乖地接受“德国的保护”。在德国的威胁下,丹麦宣布投降。挪威则奋起抵抗,但只坚持了一个多月,也被德军占领。
  1940 年5 月10 日,德国开始派大批飞机轰炸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机场,很快便派出伞兵部队,迅速占领战略要地。这三个北欧低地国家由于轻信希特勒的“不侵犯”许诺,又幻想以“中立”保持国土和主权的完整,因此在德国强大军事侵犯面前迅速土崩瓦解。荷兰只坚持了5 天,比利时也只坚持了18 天便先后投降,至于只有30 万人的卢森堡几乎是不战而降。
  希特勒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灭亡了丹麦和挪威,这既宣告了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彻底破产,也宣告了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彻底垮台,迫使张伯伦不得不辞去英国首相职务,由原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组阁。丘吉尔一贯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他于1940 年5 月13 日在下院发表演说,表明英国要“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从来还没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并且表示要“不借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希特勒也预感到:“丘吉尔入阁,这意味着战争真正开始了。”
  希特勒令德军于荷兰投降的前一天晚上大举进攻法国,很快深入到法国腹地,5 月27 日,40 万英、法、比联军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德军沿海岸摆好阵势,使英、法、比联军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希特勒竟然发出一道停止前进的命令。这道命令实在令人费解,可能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第一个也是最为严重的错误。这无疑给盟军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机会,于是20 万英军、13 万法军绝处逢生,渡海撤往英国。这一事件被西方称之为敦刻尔克大撤退,也被说成是“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但是,敦刻尔克奇迹并没能挽救法国的厄运。6 月11 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法国腹背受敌。6 月14 日,德军占领了法国首都巴黎。6 月22 日,法国在投降书上签字。可以说英国首相张伯伦极力推行绥靖政策,法国人民却尝到了它的苦果滋味。但是,法国人民却没有投降,戴高乐将军在法国政府投降的第二天,在伦敦发表演说,他坚定他说:“战争没有失败,国家没有灭亡,希望没有破灭。法国万岁!”他组织起流亡政府,坚持抗击法西斯。
  德国占领法国后,认为英国孤掌难鸣,再也不会有什么抵抗了。的确,英国在法国投降后处于单独对德作战的不利境地,加之在欧洲陆空之战中受到重创,战斗力严重减弱,处境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双管齐下,采取军事恐吓和政治劝说的双重手段,企图迫使英国缔和。战争狂人希特勒向欧洲挥舞屠刀,欧洲人民在深重的战争灾难中也认清了希特勒要独霸欧洲的野心,对法西斯主义深恶痛绝。英国人民也喝下了政府推行绥靖政策的苦酒,痛定思痛,坚决要求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丘吉尔决心率英军抵抗,以争生存。因此,德国诱降的算盘落空了。
  7 月16 日,希特勒发出在英国登陆的所谓“海狮计划”的指令。德军要登上英伦三岛,必须横渡英吉利海峡,而在海上作战,德国很难取胜。于是,希特勒企图以空中优势向英国展开“空中闪电战”,从而迫使英国屈服。在最初的空战中,英国空军和地上指挥系统受到很大打击,损失惨重,几乎不能坚持了。丘吉尔认为形势对英国十分不利。但是,又一个奇迹出现了。
  8 月24 日,英国空军派出飞机轰炸德国首都柏林,对德所造成的损失并不算大,但它对德国人的心理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害怕战争渴望和平和失败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在德国本土蔓延开来。出于报复心理,希特勒下令德国空军改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