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印顺法师 >

第5章

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印顺法师-第5章

小说: 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印顺法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二受戒事庚一摄律仪戒‘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这是摄律仪戒的总相。胜鬘对佛立誓说:“世尊!我从今日”起,一直到
“菩提”场成佛为止,在这长期修学中间,对“于所受”的一切“戒”,决“不
起”一念的毁“犯心”。犯心都不起,当然不会有毁犯的事实了。发心受戒的,
本来都可能不犯。但由于内心的意乐不净,不能从起心动念处用力;久而久之,
烦恼日强,戒力也日渐薄劣,于是乎不能严持而犯戒了。大乘的特重意戒,是极
为重要的。如对所受的戒,能做到不起犯心,才算净戒圆满。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本来,戒最重者,是杀、盗、淫、妄。如梵网、璎珞的十重戒,都先制杀等。
但瑜伽戒及本经所受的十戒,都没有说到,这不是不受此戒,实因这是七众共制
的戒,所以在菩萨戒中,可以略而不说。“诸尊长”,在家的,即父母、伯叔、
师长等;出家的(佛也在内),如和尚、阿阇黎、上座、大德等。佛教一向尊重
上座,所以对于尊长,要生恭敬心,“不”应“起”轻“慢心”。近如自己师长,
远如过去的大德。有了轻慢心,即但见过失,不见功德,会觉到他们也不过如此。
从轻慢尊长心而发展下去,会生起邪见,抹煞一切。毁谤三宝,谤大乘法,都从
此慢心中来。这在梵网经中,是毁谤三宝;瑜伽论是谤菩萨法藏。对于尊长的慢
心,成为修学大乘法的最大障碍,所以应谨护而不犯。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诸众生”,虽泛指一切,而主要的是人。“恚心”,即瞋心,与此相近的,
如忿、恨、害等,与慈悲心相反。菩萨以慈悲心为本,若以瞋心对众生,

  缺乏慈悲,即失大乘与菩萨的意义。声闻法的大患是贪心,心起贪染,就难
于出离世间。大乘法的大患是瞋心,心起瞋恚,就不能摄受众生。所以大乘法,
有忍波罗蜜多,以防制瞋心。于众生起瞋恚心,梵网、瑜伽,都有此重戒。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

  菩萨发心要使一切众生都得福乐。所以对众生所有的福乐,应心生欢喜。不
应如一般人那样,想自己比别人好,对于别人的福乐,生嫉妒心。因此,胜鬘说:
我“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他身色,指众生的身体康强,相好庄严。
外众具,指众生所有上好的衣服、饮食、住宅,以及种种什物等。对这些,都不
起嫉妒心。此戒,等于梵网和璎珞经的“自赞毁他”戒。自赞毁他,就是由于不
能随喜他人的好事而引起;根底,即是嫉妒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

  胜鬘说:我“于内外法不起悭心”。内外法,可作二释:一、内法,指自己
的身体;外法,指身外的饮食衣物等。二、内法,指佛法说:外法,指世间

  学术技能说。菩萨所通达的一切法,都是为了一切众生。举凡世出世法,有
人来求,菩萨不应有悭吝不舍的心。悭吝不舍,即失去菩萨的精神了。

  上面讲的四条摄律仪戒,一是于尊长起慢心;二是于一般的众生起恚心;三
是于他人的起嫉心;四是于自己的起悭心。前二约尊卑说,后二约自他说。菩萨
以利益众生为前题,如毁犯了这四戒,即失菩萨戒。杀、盗、淫、妄等四根本戒,
确然是重要的,但还共二乘。此慢、恚、嫉、悭四心,为利益众生的最大障碍,
为菩萨的不共重戒。在梵网经中,属于十重戒的后四;也即是瑜伽菩萨戒的四他
胜处法。今对列如下;…本业璎珞经梵网经瑜伽论本经(十不可悔戒)(十重波罗
提木叉)(四他胜处法)杀─────同盗─────同淫─────同

  妄语────同说菩萨罪\/沽酒沽酒/\说菩萨罪自赞毁他─同────
──────同───────嫉悭────同──────────同───
────悭瞋────同──────────同───────恚众生谤三宝
──同──────────谤菩萨藏────慢尊长

  庚二摄众生戒‘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
悉为成熟贫苦众生。’

  以下有四戒,属于摄众生戒。胜鬘宣誓说:“我从今日,乃至”成“菩提”,
决“不自为己受畜财物”。畜,与蓄同。一般人的蓄积财物,是为了自己,为了
自己的家庭。为自己而蓄积财物,为现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声闻乘中,出家,
即舍弃自己所有的一切财物,根本否定了私有的经济,不敢聚蓄。但

  菩萨不应像声闻比丘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为了救度众生,所以有积蓄财物
的必要。不过菩萨的积蓄财物,不是为了自己,是“凡有所受”的,一切都“为”
了“成熟贫苦众生”。以财物去救济那些贫苦的众生,众生得到了救济,就可以
摄化他们,使他们成熟佛法的善根。初发菩提心时,要有这样的愿心:凡属于自
己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施舍而属于众生;随众生的需要而施与一切。但这不是说,
把所有的财物,一次布施完了就算事(这就类同小乘了)。这些财物,还是要去
经营它,发展它,但这是为了众生而经营,不再看作自己的,自己仅是一管理者。
除了自己的生活──合理的消费而外,适应贫穷众生的需要,而随时布施。菩萨
布施波罗蜜多的真精神,是社会主义心行的实践。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
心,无厌足心,无挂碍心,摄受众生。’

  “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要摄受众生,非实行这四法
不可。布施,是用财(经济)、法(思想)去施给众生,众生受了布施,自

  易接受菩萨的指导。爱语,是凡有所说,都从众生著想,发为亲爱的语言;
不得发粗恶声,盛气凌人。人是有自尊心的,欢喜听好话的。利行是:菩萨作事,
都要为众生的福利打算,肯帮助人得利益,众生自然欢喜,乐意接受菩萨的教化
与指导。同事,是说菩萨要以平等的身分,与众生站在同一阶层上,来共同工作。
如维摩诘,入刹帝利中,就作刹帝利事,于是能领导刹帝利;入农工中就作农工,
于是能领导农工。这四摄,不但菩萨非实行不可,世间的任何团体组织,乃至帮
会的领导者,也是需要这些的。如合不上这四条件,就是家庭、师徒间,也会涣
散而貌合神离。有了这四条件,人就都会摄聚团结起来,所以这是想摄受领导众
生所必备的条件。但世间人的实行四摄,是为了自己,或自己这一部分人的利益,
是为了要作领导者,才使用这些方法,去吸引组织别人。菩萨是“不自为己”的
利益──领袖欲,而是“为一切众生”的福乐。菩萨要教化众生,就必需要具备
四摄。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与人结缘,就容易教导人学习佛法。菩萨
行四摄法,是为了利济众生,因此要以三种心

  去行:一、“不爱染心”:父母、子女、师徒、眷属等,虽也有少分的四摄
行,但这是出于私欲的爱染心。菩萨不应如此,否则爱染心重,就会党同伐异,
甚至曲解对方,丑诋对方,而为自己方面的错误辩护。二、“无厌足心”:菩萨
的发心是广大的,不能因为摄受了一些众生,就心满意足起来,应有摄受一切众
生,度尽一切众生的宏愿。三、“无挂碍心”:菩萨应依般若波罗蜜,而心无挂
碍,如有执著,有挂碍,这对于摄受众生,就成为大障。“摄受众生”一句,通
贯上三种心,即菩萨应以‘无爱染心摄受众生’,‘无厌足心摄受众生’,‘无
挂碍心摄受众生’。以此三心而行四摄,是菩萨摄众生戒的要行。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
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

  上二戒,重在摄受众生;以下二戒重在菩萨救度众生。胜鬘说:我从此以后,
“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年小而无父母的叫孤;
年老而无了女的称独。幽,是被幽禁于监牢里;系,是为绳锁等所系缚

  。疾病,即生理和心理的种种病痛。孤独、幽系、疾病,这三类,都是世间
的大苦。此外,还有种种:厄与厄同;战争、水灾、火灾等,是厄难;贫穷、无
知识等,是困苦。菩萨见到这些苦痛的众生,无论有否力量援助,决不起暂时的
舍弃心──由他去,谁管得了。因为菩萨以救济众生为事业,所以对苦痛众生,
“必欲安隐”(隐与稳同)──必定要使他得到安乐。这需要“以义饶益”,用
合理的义利,使众生得利益,“脱众苦”。众生脱离痛苦,得到安乐,菩萨“然
后乃舍”。菩萨是应该救济众生的。但没有救济众生的能力,和不想救济众生,
这是不同的。菩萨可能还没有能力去救济,然而也决不会舍弃众生,始终存有救
济众生的心,觉得非设法使他脱离众苦才行。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
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

  众生中,有住于恶律仪的。律仪的梵语,是三波罗,是护的意思,护即防非
止恶,遮灭罪恶的意义。受了具足戒等,即名得律仪,有了护令不犯戒的功

  能。恶律仪,其实不是律仪,由于众生的立意作恶,内心有了罪恶力量,反
而能遮断一切善事。佛弟子的生活来源,应建筑在正当职业上。凡是依赖杀盗淫
妄而生活的,就是恶律仪者。阿毗达摩论说十二恶律仪,如俱舍(十五)说:
‘屠羊、屠鸡、屠猪、捕鸟、捕鱼、猎兽、劫盗、魁脍、典狱、缚龙、煮狗、及
置弶等’。涅槃经说十六恶律仪,杂集论十五恶律仪,但现在只简略的说:“若
见捕养众恶律仪”,捕如捕鱼捕鸟等;养如豢养猪羊等。经论中说的十二、十六,
都还不过是举例而已,实际上,这类的事情是很多的。扼要的说,凡是依杀盗淫
妄为职业而生活的,都是恶律仪。如屠者(养者也是)、猎者、脍子手等,是杀
业类;土匪、走私、漏税、聚赌抽头、贪官污吏,是盗业类;卖淫、设妓馆,是
淫业类;纵横捭阖,靠宣传吃饭等,是妄业类。还有酿酒、沽酒、贩卖鸦片、巫
卜等。总之,凡是作于众生有害的事业,来解决生活,都是恶律仪。又有众生,
虽非恶律仪,但是“犯戒”者,不能专精守持而犯戒。菩萨如见到恶律仪及犯戒
的,不因为他们的罪恶而弃舍,反而要发心“终不弃舍

  ”。但犯戒已不容易摄化,而恶律仪者,这是他的生活与改业问题,更不易
得到解决。虽不能一一的为他解决,应这样的存心:等“我得力时”一一的济度
他。得力时,即在佛法中得到力量,而堪能感化的时候。也是在思想或政治上有
了力量,能纠正恶律仪的众生,使他改营正常职业的时候。到那时,应“于彼彼
处”所,“见此”恶戒犯戒的“众生,应折伏”的即加以“折伏”。因为众生,
刚强难服,不能纯以德服,菩萨就使用威猛强力的手段,打击他,制伏他,使他
们不敢作恶。如“应摄受”的,即加以“摄受”,这是用柔和的手段,以恩德去
教化他们。折伏与摄受,同是出于菩萨的慈悲,教化众生的方法。方法尽管不同,
只要出于悲心,能使众生因此而离恶行善,即是菩萨的正行。如应折伏而不折伏,
纵恶养奸,即犯菩萨戒。

  ‘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满,恶道减少,能
于如来所转法轮而得随转。见是利故,救摄不舍。’

  对恶律仪及犯戒人,“何以”要“折伏摄受”呢?因要这样,佛“法”才

  能“久住”世间。如世间的恶律仪及犯戒者多,那就是恶法增长,善法损减。
要想佛法在这样的人群中发扬起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家都作不律仪与犯戒,
做的人多了,时间长了,习以为常,反而要把不律仪及犯戒,看作当然的行为,
连辨别是非心也没有了。例如中国古代,女子缠脚,这风气盛行的时候,谁也不
觉得它不对,如父母而不为自己的女儿缠足,还要引起亲属邻里的指责。如前清
鸦片盛行时,不但以鸦片待客,连小儿也就学会了。恶律仪与犯戒的人多了,必
然的会善法减少,恶法增长。恶因恶果,人间走向堕落,学佛法会被讥笑,当然
就难得存在。所以,菩萨从护持佛法的立场,要发心折伏摄受众生,以达到正法
久住的目的。正法久住于世间,善因善果,所以“天人充满”,地狱、畜生、饿
鬼等“恶道减少”。佛法虽普为一切众生,但修学佛法,至少要得到暇满(离八
难)的人身,或进而至于天才行。所以如天人充满,即“能于如来所转法轮而得
随转”。如来所转法轮,约声闻说,是四谛法轮;依本经说,即一乘的无作四谛
法轮。法轮,是把佛法喻如轮子一样。佛以所悟证

  的和所得的功德,教化众生,而使它于所化的众生身心上转;即使众生也因
而证悟,圆满种种功德,这就称为转法轮。今菩萨发心,使世间人天充满,即能
如佛所转的法轮而转。这样,佛法即久住世间,而众生也普得利益了。胜鬘说:
我“见是利故”,于恶律仪和犯戒的众生,要发心“救摄不舍”。依本经所开示,
惟有发心救摄众生,才能护持佛法。这对于不能多作救摄众生事业的中国佛弟子,
该是怎样的重要呀!

  庚三摄善法戒‘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何以故?忘
失法者,则忘大乘;忘大乘者,则忘波罗蜜;忘波罗蜜者,则不欲大乘。若菩萨
不决定大乘者,则不能得摄受正法欲,随所乐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

  此为摄善法戒。胜鬘先标示摄正法戒说:从今以后,我“摄受正法,终不忘
失”。本经以下的义理,都从摄受正法而来,所以应特加注意。甚么是摄受正法
呢?如释尊成道后,觉得世间一切法没有可以为佛所依的;佛因证正法而

  成佛,所以说:‘诸佛于正法,恭敬尊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阿含经)
这可见,正法是佛所自证的,也即是真如、法性、实相。这是不偏不邪的究竟法,
所以名正法。又如华严经说:‘正法性远离,一切趣非趣’。趣,即六趣轮回;
非趣,即二乘涅槃。正法性是远离凡夫的生死,小乘的涅槃;生死与涅槃,于正
法性中皆不可得。又如妙法莲华经,依梵语-也可译为正法芬陀利(芬陀利是白
莲花)。如竺法护的译本,名正法华经。本经说一乘,法华经也说一乘,而一乘
的根源,即正法。‘诸法实相者,言辞相寂灭’,这是正法的说明。佛证此法而
成佛,即一乘与佛乘的宗本。所以摄受正法一句,应特别留意。摄受,可通深浅:
初发心的,如听闻,摄持而领受、记忆在心,也名摄受。如璎路经说:‘一切诸
法门,摄在我心中,念念不去心’。然从此深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