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之汉武帝-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汲黯两次抗旨,多次“逆龙鳞”(古代称皇帝为龙的子孙,“逆龙鳞”就是拔掉龙身上的鳞片,用来比喻触犯皇帝),汉武帝都没有降罪。这是武帝的英明,也是汲黯的幸运。
不是每位大臣都有这种幸运!司马迁一言不当,惨遭宫刑;狄山稍有出格,沙场送死;汲黯当面揭露汉武帝,汉武帝对汲黯一是“上默然”,二是“上默然”,至多是“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汉武帝是什么脾气?阎王脾气!说杀就杀。汲黯够幸运的了!
汉武帝执政54年,他能容忍的仅汲黯一人。
看看武帝是怎么回应汲黯的“咄咄逼人”?“我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汲黯说话了,今天又听到他说昏话了。”“人不能不读书,听听汲黯都说的些什么,越来越不像话!”如此亲切,就像对待一个率性而为的孩子。汲黯的放肆无礼,汉武帝都当做童言无忌,谁会和一个孩子计较呢?
可贵的是,汉武帝不采纳汲黯的意见,并不认为汲黯不忠诚,不可用。换作吕后,别说一个汲黯,十个汲黯也杀光了。刘邦在世时,周昌是一介直臣,到吕后专权,直臣周昌不见了,为什么?有什么样的上司,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一个杀人魔王手下出现直臣,基本不可能!
汉武帝没有降罪汲黯,但也不会重用汲黯。汲黯是景帝朝的旧臣,出道比公孙弘、张汤早得多,汲黯位列九卿时,公孙弘、张汤仅为小吏;后来,公孙弘、张汤爬上来,和汲黯并列九卿;再往后,公孙弘当了丞相,封平津侯,张汤当了御史大夫,任副丞相;原来汲黯手下的人还超过了他。汲黯满腹牢骚地对汉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就像垛柴禾,越是后来的越要放到上面(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照样“上默然”,只是说:人不能无学识,听听汲黯的话,越来越不像话(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好像拂去薄尘,一笑而过。
其二,汉武帝看到了汲黯的原则性。
汲黯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汉景帝朝任太子洗马时,就以“以庄见惮”,连汉景帝都感到有心理压力。
有一次汉武帝坐在大帐之中,汲黯来上奏章。汉武帝当时没带帽子,害怕被汲黯看见,要挨批评。汉武帝赶快躲到内帐,立即恩准汲黯的奏章。(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但是,汉武帝接见其他大臣就不是这个样子。见大将军卫青,汉武帝踞厕而视之”;“厕”就是卫生间,汉武帝在卫生间里接见卫青,说明汉武帝与卫青之交,相当随意。同样,丞相公孙弘在汉武帝休息时面见汉武帝,汉武帝连帽子都不戴(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唯独见汲黯,汉武帝不戴好帽子绝不敢见(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君臣之间处到这个地步,既可笑又可敬。汲黯能成为汉武帝的风纪检查官、形象督察员,不在于他言语犀利,义正辞严,而在于他无欲无求,敢豁出去。命可以不要,话必须直说。
其三,汉武帝认可汲黯的政治才干。
眼不见为净,汉武帝任命“刺儿头”汲黯担任东海郡(郡治今山东郯县)太守。汲黯信奉黄老之学,为官处世,喜好清静,他把事情交付给下属处理,为政只督查下属按大原则办事,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常闭门卧床。但一年多时间,东海郡便一片清平,百姓拥戴。汉武帝知道后,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主管侯国事务),享受九卿待遇。
后来,汉武帝认为淮阳(今河南淮阳)是楚地的交通要道,又调任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趴在地下不愿领命。汲黯伤心地哭诉:我原以为我死之前不能再见到陛下了,没想到陛下还要任用我;但是,我病痛缠身,不能担任地方官,能不能就在朝中做个中郎(侍从),当个顾问?汉武帝回答:爱卿是不是觉得淮阳这个地方太小?你先上任,我很快就会把你调回来。淮阳官民关系紧张,我想借重你的名望,你身体不好,就躺在家里处理政务吧。
汲黯到了淮阳,整个淮阳郡在他的治理下,政通人和,一片兴旺。汲黯在淮阳做了七年,最后病死在淮阳太守任上。
其四,汉武帝认可汲黯是社稷之臣。
汲黯多病,常常一病数月。而汉法规定,卧病超过三个月就要免官。于是,汉武帝常常是在汲黯病了将近三个月的时候,又恩准他假期,让他继续休养,又保证汲黯不会免官。有一次,汲黯病得很重,庄助替他请假。汉武帝问庄助: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庄助回答:要是让汲黯在一般情况下当官,也显示不出有多少过人之处;但是,如果让他辅佐少主,他会一心一意,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他。即使有人自称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勇士孟贲、夏育,也不可能让他改变主意(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汉武帝频频点头:是啊,古代有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忠臣,汲黯就是这样的人啊(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作为国家一把手的皇帝认可汲黯是“社稷之臣”,汲黯在官场中还会有什么风险吗?
汲黯有无政治风险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汲黯有没有什么毛病有可能被别人利用?二是汲黯会不会遭到权臣的暗算?
善于借刀杀人的公孙丞相出手了。
汲黯屡屡揭露公孙弘是伪君子,公孙弘能放过汲黯吗?当然不能!公孙弘会怎样陷害汲黯呢?
公孙弘向汉武帝建议,调汲黯任右内史。
右内史管辖的京城地区,住有诸多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公孙弘以此地难治为由,奏请选调有声望的大臣汲黯担此重任。公孙弘话是没错,但没安好心。谁料,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并无贵戚闹事(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公孙弘的阴谋破产了。
当地那些难缠的权贵为什么没有向汲黯叫板?
举一个例子来解答这个问题:淮南王刘安准备谋反,最头痛汲黯,刘安说:汲黯喜爱直言相谏,又固守臣节,甘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什么手段诱惑他。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就像揭掉一块布或者把将落的叶子震掉那么容易(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可见,骄横不法的淮南王都畏惧汲黯的刚直耿介。大抵是京城权贵素闻汲黯大名,才不敢寻衅滋事。
童言无忌终究敌不过巧言令色。虽然汲黯、公孙弘都未因淮南王谋反而失节。但一代直臣汲黯老死在淮阳太守任上,企图加害他的公孙弘却终老丞相之位。那么,这个震惊朝野的淮南王谋反事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17节:凿空西域:汉武帝海选 张骞胜出(2)
【加入收藏】 【发表评论】 【文学论坛】 【大 中 小】
匈奴与月氏的怨仇,让汉武帝看到一个潜在的同盟。因此想联络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西汉王朝刚建立时,版图比秦王朝还小。当时,被秦朝击败北窜的匈奴人,利用西汉初建无暇他顾的机会,迅速占领了河套地区。汉武帝继位,定下的第一个外交战略,就是征战匈奴;而且,一直坚持了44年。
同时,西域、西南夷、两越都进入了这位皇帝的视野。汉武帝热衷扩张中国版图,实现“大一统”的大国之梦。面对这些陌生而神往的广袤地域,年轻帝王最看重的就是西域。
西域,包括今天我国新疆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汉武帝时代,西域各国与匈奴族的生活习俗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大都属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在汉朝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徘徊,在双方势力的彼此消长中生存。
刚刚即位的汉武帝果断派人出使月氏,就是着眼于对匈奴的战略包围。此时,汉匈之战尚未开始,汉武帝已经未雨绸缪。
年轻的皇帝和年轻的帝国一样,充满勃勃的雄心和无尽的想象力。这次出使西域,他来了个“选秀”,让最有才智,最能代表大汉形象的人来完成这一重要战略任务。汉武帝为什么出此奇招,确定使者呢?
第一,位置不明。
公元前2世纪,没有精密地图,没有指南针,更没有越野车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没有人去过西域,月氏远在天边,如同传说。出使一个未知国度,潜伏无穷变数,风险系数极高。不是立功封侯,更不是游历山河,因此,这绝不是人人抢着去的“肥缺”。汉武帝只能公开招聘,网罗天下有志者。
第二,要求很高。
出使月氏,一是路途遥远,二是必经匈奴,随时可能被扣留。所以,使者既要身体素质好、能吃苦耐劳,又要机智勇敢、百折不挠。这种高素质人才,仅仅在大汉皇宫中挑挑拣拣,显然不够;必须放眼天下,广招贤能。郎官张骞跃跃欲试。他只身离开汉中城固老家,到长安寻求“个人发展”已有好几个年头。当年,家里集资捐了“郎”这个官位。一家人打着如意算盘:郎虽说只是殿廷侍从,并不起眼,但好歹是个铁饭碗。而张骞不满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条大汉天子昭告全国的招聘启事,让张骞看到了转机。
第三,优胜劣汰。
汉武帝朝是西汉历史上第二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这次出使西域,必要遴选全国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才,就一定要优胜劣汰。
张骞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天生的冒险家。在长安城里蹉跎数载,无处立足。这次总算可以大展身手。
而这场举国关注的“选秀”,不是纸上谈兵,琴棋书画,考察的是胆识和能力。
总决赛冠军就是后世称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张骞。
命运给了张骞一次机遇,接下来,张骞就必须迎接挑战了。
踏遍广漠轻生死?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和一名叫堂邑父的匈奴人向导,从陇西出境。不幸,在经过匈奴之地时,被匈奴人抓捕。
张骞被羁留在匈奴,一呆就是十多年。但匈奴人并没有亏待他:帮他娶妻生子,操持生活。这对一个普通男人,算是安身立命了。张骞也只能入乡随俗:看大漠孤烟,听马嘶雕鸣。人们对他并没有敌意,最初的看管也渐渐放松。恍惚间,“他乡”俨然成了“家乡”。所有匈奴人都认为,十几年安逸的生活,张骞恐怕早遗忘了长安的模样,至于出使西域的宏愿,更是磨灭得无影无踪。
但张骞却是:留胡节不辱,他苟活着、等待着。元朔元年(前128),张骞带着随从成功出逃,夫妻父子,从此天各一方。
张骞一行向西跑了几十天,终于到达一个王国,张骞以为到了月氏,一问才知是大宛(yuān,渊)。大宛早就听说汉朝富有,想与之交往,苦于没有门路。看到张骞,引为上宾,还为他配备了专门向导和翻译,情真意切,一直送他到达康居(qú,渠),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
到了月氏,张骞以为自己终于不辱使命,很快就能得胜回朝了。不料,十几年间大月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月氏原国王被匈奴杀死后,太子继位。新国王已征服大夏,定居下来。那里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外敌侵扰,百姓安适快乐。祥和的大月氏早不愿再纠缠和匈奴的旧仇,时间已抚平过去的恩恩怨怨。张骞回味来时汉武帝的嘱托,面对大月氏的现状,恍若隔世。以现在的情况,大月氏还能与汉王朝联盟共同对付匈奴吗?
张骞极力游说,始终没有得到大月氏的明确表态。
无奈,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以后,张骞动身沿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长安。不幸的是,张骞再次遭逢匈奴骑兵,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军臣单于死,匈奴左谷(lù,鹿)蠡(lí,离)王攻击太子於单(dān,丹),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带着胡人妻子和堂邑父逃回汉朝。
张骞历险十三年后回朝复命,虽未完成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标,但是,汉武帝已经深深为他的忠诚感动,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出使十三年,两次被匈奴扣留,异国娶妻生子,仍毅然决然地返回故土,如果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绝难支撑到最后。西域之行,去时一百多人,十三年后,只有张骞和堂邑父归来。大减员原因颇多,死亡自不必说,但意志力的涣散同样不容忽视。
有一个与风车作战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上天就会为他安排鞍前马后的实用主义者桑丘。一种生死与共的主仆关系,往往能胜却人间许多情感。张骞踏平坎坷,胜利归来,副手堂邑父功不可没。堂邑父是匈奴血统,善于射箭,每当途中断粮,就射杀飞禽走兽充饥,保证了张骞温饱不愁。
张骞回到汉朝后,汉武帝认为他熟悉边地情况,多次任命他率部对匈作战。然而,大使者却做不好大将军,延误了作战时机,被判死刑,后赎为平民。
张骞虽被贬为庶民,仍常常得见武帝。武帝向他咨询西域及其周边国家情况,张骞便不厌其烦地讲述外面的世界。汉武帝的大国之梦再次升腾,他决心联络西域诸国,准备对匈作战,借此扩大汉朝版图。
张骞常对汉武帝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国王叫昆莫,他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君王,为匈奴所杀。昆莫出生就被弃于荒野。但是,鸟儿衔着肉飞来喂他,狼跑来给他喂奶。单于以为他是神,就收养了他。昆莫成年后,单于让他领兵打仗,昆莫屡立战功,单于就把昆莫父亲的百姓给了他,命令他长期驻守西域。昆莫内抚百姓,外攻拓土,逐渐有了几万名能征善战的勇士。
单于死后,昆莫率众远迁,不再朝拜匈奴。匈奴派突击队攻打昆莫,从未获胜;匈奴人越发认为昆莫是神,约束控制,不敢发动攻击。如今,单于刚被我们打败,原来浑邪(yé,爷)王所控之地出现权力真空。而蛮夷之人,素来贪图汉朝的财物,如果此时厚赠乌孙,诱使他东迁至原来浑邪王的地盘,同我朝结为兄弟,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一旦成功,相当于砍断匈奴的右臂;西边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为大汉的属国。
汉武帝听得入神,深以为然。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二使西域。这一次,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几万头牛羊,携带钱财布帛,价值几千万;还配备多名持符节副使,一旦道路打通,他们就前去交涉。
张骞的主张实质是“以夷制夷”。这在汉匈关系中是有渊源的。汉文帝时,匈奴强盛,屡次寇边。晁错上书,其中就有: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文帝大为嘉奖。
由于河西走廊已经打通,不再穿越匈奴控制区;所以,这次出使,张骞不存在第一次被匈奴扣留的危险。他们顺利抵达乌孙,献上礼物,向昆莫说明来意:如果乌孙东迁到浑邪王的旧地,汉朝将送一位诸侯的女儿给昆莫做妻子。
面对张骞的厚礼、厚盼,昆莫非常犹豫,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