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性恋最新报告-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个小时后,还有队员陆续到来,我们的比赛也进入了白热化。球场上友好而热烈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每赢一个球队员们之间更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相互鼓励,那份真诚和认同是一般人感觉不到的。在一旁看我们比赛的一些观众奇怪地看着我们:球艺一般,气氛还挺热烈的。由于大家兴致太高,我们最后不得不把原定的三个小时又延长了半个小时。大家玩得高兴得像个孩子。16:00我们离开了球场去吃“午饭”。
见证纪录:2002年9月21日(4)
吃饭的时间是队员之间交流的最好机会。我们的“人事部长”即兴客串了一把主持,首先祝福大家中秋快乐,然后宣布要今天在座的“成双”的朋友亮相并表演节目给大家。随后,我们的“外事部”用三种语言分别向大家祝福,最后我们进行的小游戏把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大家各自猜自己心中的“王子”形象。游戏很有意思,既动脑子,也很搞笑,答不出来就要表演节目,说是惩罚,实际上是给大家一个表现的机会,更是一个让大家认识的机会。歌声,笑声让大家忘掉了疲劳,完全沉浸在了欢乐之中。
最后,队长把事先准备好的月饼分给队员,真是有了回家的感觉。队长衷心地祝福大家找到自己的幸福归宿!(brace)
重庆(24:00):这里有几个NJ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了,重庆的街上虽然飘着小雨,但也阻挡不住一个个匆匆拎着月饼回家的人。让人感觉心好暖。我们云海情天网络广播此时伴着天涯同志共度这个团圆节……
14:30 送走了带着月饼回家的男友;
15:00 由于昨天声卡被烧坏了,为了按要求给中秋节目提交祝福话语及节目,今天早早的起了床,联系了电脑公司的维修人员,约好了下午来家里换主板和声卡,下午三点时一个带着眼镜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家里,简单的问候后开始了维修工作,也不知道为什么老是出问题,换上主板后,系统却找不到我的内存和网卡了,又开机反复检查;
18:00 终于修好了我的宝贝电脑,送走了维修员,赶紧连线上网;
18:10 连线上网,急忙打开OICQ和今天安排的主持人联系,商量晚上的直播节目。手指在键盘就没有停止过,在19:00时被迫下网,因为今天是中秋呀,必须到妈妈家去吃団圆饭,匆匆的吃完饭后(感觉像在吃快餐)回到自己的家。离直播时间已经还有半小时了;
20:00 通知导播上互动OICQ,通知直播NJ上直播服务器,准备开始直播;
20:30-23:00经过几天的精心准备的“中秋团圆夜特别节目”开播。作为监制的我在后台忙碌、开心、愉快ing~~~~~~
23:00-24:00 和几个NJ一起到了云海情天语音聊天室和听众、网友一起共渡最后一小时的中秋,大家开心的畅谈今天的中秋特别节目,后面也有网友们展开了一个对歌的活动……
广州(17:50):适应中秋节后的每一天
我有好几个非常要好的普通朋友,他们都是同志,有的有男友,有的没有;我还有两个以前的男朋友,一个还会偶而联络,一个已经不再联络;我还有姐姐、父母;我已经两年时间没有一个哪怕是最偶然的情人或者性伙伴。
今天早晨醒得很晚,工作上还有不少事情,不过我决定明天再去理会。中午吃了点喜欢吃的,然后又一觉睡到下午4点。夜里经常失眠彻夜无法入睡的我好久没有睡得这么舒服。醒来后去洗了个澡。有个朋友来电话聊了几句。昨天我已经给我认识的所有人发过短信息或者打电话祝他们中秋愉快。
再三地努力,我克制住去找个老朋友或者陌生人来陪我过节的冲动。你知道一年有很多节日,余生还有很多年,现在很少上网也很少出去的我可能还会孤独地过很久,必须及早开始适应,适应这个中秋节以后将要到来的国庆节、圣诞节、新年和来年的情人节、劳动节以及下一个中秋节,适应这个中秋节以后我仍然要一个人生活的每一天。(新意)
上海(22:08):害怕母亲的目光
中秋节,中国古老的传统团圆佳节。外出的人忙着把家回,家里的亲人则翘首等待家人团聚。中秋节的团圆之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骨肉亲情,还有思念之情。
小的时候,最高兴的是中秋节可以吃到月饼了,手中握着香喷喷的月饼,咬一口,看着盒上的嫦娥奔月图,此时是最快乐的。
一年又一年,心中渐渐的有了心事和不可告人秘密——我喜欢同性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喜欢变得恐慌,变得落感,变得深重。望着同龄的同学、朋友都已经成家,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可是想想,却隐藏的是另一种愿望……
每天,虽然忙碌着上班、学习,有家人殷勤的照顾,百事无忧。可我还是迷茫,我不知道我的生活是为了什么。
自己的心事、自己的孤独、自已的难受都自己承受,这些都没什么,最难对付的是家人期望的目光。看到别人家的儿子成家,又有了儿子,母亲就又唠叨起了我的将来,而我总是以各种借口推掉,或是惶然避开。每当看到母亲渐白的两鬓,逐渐苍老的面容,心中便忍不住暗痛。母亲并没有要求什么,可是我这个近30岁的儿子,却没有一点能够让她满意的。
也许,命中注定,要我做一个不忠不孝的儿子,但我只愿平平淡淡过此一生,不愧对我的良知,此生足矣。
夜幕降临,中秋的月儿圆又亮,有多少痴情的人儿,在渴望与他(她)们的心上人团聚啊。但是,他们是不是此时和我一样不敢面对母亲期望的目光?(大勇)
北京(21:40):孤独的人在路上
人生大抵是孤独的,只要你有情。特别是在中秋之夜,那一轮圆圆的明月在浩缈的宇宙间独立,撒下清凉的银辉,一波波穿透孤独的心。这时候,你不要在水边徘徊,那天上和水中的月色相映成双,是成倍的冷清和孤独。
见证纪录:2002年9月21日(5)
两年前的中秋夜,我就站在水畔,水波一荡一荡,把月光送向远方,我的目光追随而去,迷离中又想起梦中人。那时我在故乡,在父母身边,而我的爱人小明在北京。一家人吃过团圆饭,又摆上月饼和水果,在露台上赏月。手拿月饼,就想到了远在北京的恋人,打电话过去,他正在和朋友们吃饭,一群远离故土、留在北京的单身朋友聚在一起抵御乡思和孤独。
只说了几句话,我就说不下去了,思念如潮水般淹没了我,我不想扫他的兴,急忙挂了电话。
一个人下楼,走到那条小河边。那天晚上这里格外清静,我就沿着河,踏着皎洁的月光,迎着月亮走去。我知道,在同一片月光下,小明也在想着我。这时,手机响了,是小明发来的信息,短短的一句话:明月年年有,心情天天好。是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月亮总是如约而至,一轮玉盘唱响万家团圆,可此时此刻,又总是有人不能和亲人、爱人团聚,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也是我们彼此最美好的祝福。我看着月亮,想象着我们不久将在北京的团聚,心情也好了许多。
二年过去了,今年的中秋,我在北京守着小明——我的爱人过中秋,我们和朋友一起去玉渊潭划船,在光影荡漾的湖水中,我和我的小明快乐地唱着歌,仰望明月,我终于圆了两年前的梦。
虽然和小明在一起,可孤独又缠绵而来,为了我那千里之外守候在故乡的父母。我想所谓孤独,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而是缘自内心深处的不舍和期盼,对友情、亲情和爱情。在时间的飞转中,我们总在不停地追寻,得到了梦想的爱情,却疏远了曾经拥有的亲情。身为同志的我们,这种浓浓的血脉亲情不得不暂时背弃,那种感觉,真是“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
也许,正是这聚散往来,才让我们在人生中学会珍惜,学会忍耐,学会憧憬。孤独时,我们总是想到将来,而对未来,我们是既充满希望又有些无奈的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愿天下同志不再孤独。(林浅)
银川(23:30): 我没有接她
中秋节,她在等我接她和孩子回家,我没有这样去做,父母在埋怨我,也在指责着她提出的苛刻要求,实际上只有我心里明白,一切的错都是我造成的,因为我根本不爱她,我的婚姻也仅仅提供孩子一个合法的身份。从相识到结婚到生子到分居,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件事情结束,标志着什么样的一种开始?(石头)
见证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夭折内幕(1)
几乎没有人相信刚刚在台湾获四项金马奖的《蓝宇》这么快就可以在中国大陆看到。此前的传闻是,该片导演,公开身份的香港同性恋者关锦鹏正在积极游说北京,希望这部巨资商业片能得到大陆官方的放映许可,但希望缈茫,因为官方给这部片子定性为三级片,这使这部同性恋影片在大陆市场前途未卜。
2001年12日13日晚,记者接到北京大学影视协会举办“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的通知
。这封寄给媒体的信函介绍了电影节的举办地点、时间及电影节期间的专家讲座预告。从这份长长的清单中得知,电影节从12日14日开始至23日结束,观映场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和清华大学建筑馆及“盒子”咖啡屋。一切安排看上去井然有序。举办方称此次电影节不仅观众可以看到国外同性恋电影精品,更将首次全面展示中国本土五部同性恋影片。
14日晚七点半,张元执导的《东宫西宫》在北大图书馆南配殿拉开了电影节的序幕,嗅角敏锐的媒体蜂拥而至,宁静的北大校园一下子热闹起来。自2000年末毛宁被同性色情服务者刺伤在全国范围内引爆同性恋大讨论以来,超过4千万庞大的数字令民间和官方都意识到同性恋逐渐浮出水面。同性恋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电影节主办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此次影展立意为独立电影的艺术交流而不涉其他社会问题。
尽管以民间身份出现的北大影协巧妙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但其大规模全面展示中国同性恋电影,无疑使同性恋在中国的关注再度升温。在媒体的解读中,北大影协举办的“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无疑成了一个中国同性恋的特殊信号。其间最热闹的也是传播速度最快的要数互联网了。谁也无法统计互联网的读者在哪里、他们看到了什么。中国同性恋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泛地关注和讨论。
电影节主办方负责人张江楠2001年4月坐镇北大影视协会会长之位的大半年时间里,这个西省的电子系学生一直致力于独立的、民间的电影艺术探索之路。自1994年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风格形成以来,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中,同性恋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如《霸王别姬》等。而一直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中国独立电影,其艺术水准更超出了意识形态的约束范畴。同性恋电影在张看来,代表着中国独立电影制作水准的一个高峰。所以,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现状和艺术水平,中国同性恋电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视角。举办“同性恋电影影展”的想法得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崔子恩的支持。由于电影放映的集中,影展的组织者便将它命名为“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
张领导的北大影视协会会员超过一千人,校内校外各占一半,协会在北大的学生组织中影响日盛,也深得团委赞许。因此,当张向团委递上申办“同性恋电影节”的请求时,团委没有阻拦。在张的愿望中,“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旨意既然是艺术交流学术研讨,它的受众则自然以思想素质较高的学生为主。张最初的设计,甚至想将同性恋电影在全国大学生中巡回展映,以取得最大程度的艺术共鸣,但操作上的技术难度显然超过一个大三学生的能力。所以,张最终选在北大举办本届电影节,清华成为它的一个分场。然而,在选择电影节影展地点上,“同性恋”这个名字让他感到了从没有过的棘手。北大方面只要团委同意场地自然没问题,而清华,却以种种理由推托,包括同是“民间出身”的校学生组织也对这个电影节唯恐避之不及。最后,还是在清华一个“不合法”的“三A”社帮助下才租到了清华建筑馆。但“三A”社也不愿过多参与张的电影节,那几个清华学生在电影放映前打开建筑馆的门就悄悄离去,整个放映过程中看不到他们的影子。这个令张感到尴尬的意外,让他头一回体味到了中国同性恋面临的尴尬。
作为一个对艺术痴情的人,张并没有将这些放在心上,他很快投入到与他的同伴们组织电影节的热情中去。12月14日晚上七点半,披着长发的张捏着话筒站在北大图书馆南配殿的前台宣布“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开幕。那是一张略带疲惫的脸。
电影节的开幕让所有观众感到兴奋,特别是中国的同性恋者。尽管大多数网龄一年以上的同性恋者都对《蓝宇》的原著《北京故事》耳熟能详,但能亲眼一睹神交已久的蓝宇、捍东令他们不顾天寒地冻奔赴北大。而远在北京以外的同性恋者,费尽心机在互联网上可能找到的地方下载《蓝宇》电影。据说那些刚成年的小同志们,在聊天室里以“蓝宇”为名,穷尽娱乐之工。这引起了更多媒体关注。北京的一家杂志报道电影节时描述道:“出现在‘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中的同性恋形象弥补了银幕上的不足。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已经被我们看到的形象提醒了我们,这个话题才刚刚开始。有更多的东西正在被我们忽视着,或者被错误地理解了。”
有关电影节的帖子在互联网上到处流传。对同性恋这个话题,在多数传统媒体保持沉默的时候,互联网再一次冲破了所有的禁忌规则,它的媒体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都是媒体惹的话,特别是互联网。”张显然对电影节被热炒并不领情,“简直超出了我的想象和控制,如果不是互联网,也许电影节还能办下去。”张的担心变为现实。就在电影节开幕的第二天,张被传唤到北大团委办公室,他被告之校方需要他写一份关于电影节的情况说明。办公室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让他回电话。有团委的批准同意在前,张并没有在意这是一个
见证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夭折内幕(2)
什么样的电话。他很快回到电影节现场忙碌着。
又过了一天,团委再次将张召到办公室,说“上面”已有人来学校过问电影节有关事情了,并对电影节提出了三点质疑。质疑包括:一、举办电影节的目的;二、电影节是否属商业行为;三、电影节已造成了监察部门不愿看到的社会影响,他们想知道张准备把电影节的影响扩大到什么程度。张在答复这三个质疑的书面材料中不得不“妥协”,称尽力减小电影
节带给社会的影响。张答应给记者看的这份“妥协”材料记者最终未能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