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艺创作中强烈的创作动机是很重要的,如《红日》的作者吴强说:“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崇高的形象……激动着我的心……感到他们在向我叫喊,在我的脑子里活动翻腾,我要表现他们的欲望,是为时已久了。孟良崮战役以后,我的这种情绪,就更加迫切、强烈,而且也深深地感到这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①
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活动同样如此。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需要原料,没有相应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形象是创造不出来的。鲁迅写道:“……人物的模特尔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成的脚色……”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创造娜塔莎的形象是基于分析他两个熟人的性格和特点塑造成的,这两个人是他的妻子索菲亚·安得烈也芙娜和他的姐妹达吉娅娜。
3.思维的积极活动
创造想象是严格的构思过程,它是受思维调节的。如在写作前,要严密地考虑文章的主题,所写的人物和事件等,才可能产生活生生的形象,如果不加思索,就不会有什么创造性的成果。
4.灵感和艰巨劳动
创造过程中新形象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被称为灵感。真是“忽似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有些诗人在构思时,虽经长期酝酿,仍理不出思路,但偶然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豁然开朗,诗句象潮水般地涌来,一挥而就。
灵感的特征,首先表现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创造的对象上,这时,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思想和形象的活动极为活跃,因此在灵感状态下,工作有极高的效率。由于灵感的出现,解决了长期探索的问题,因此常常伴随无法形容的喜悦。例如,古希腊阿基米德在一次入浴时,忽然有悟,起来在街上狂呼:“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即发现了关于比重的阿基米德原理)简直达到狂喜的程度。这是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喜悦。
唯心论者把灵感看作是神灵的感应。其实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它是人们长期劳动的产物,它是在艰苦劳动之后出现的。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时,不知花了多少艰苦的劳动,九易其稿,有些部分改了十几次以上,他在写书时,谈天、走路,甚至半夜起来,也常常想起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坚忍地劳动,积累资料,用他的话说,在那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书馆。”爱迪生说得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这是很有道理的。
三、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一般的创造想象相比有两点不同。第一,幻想中所创造的形象,总是体现着个人的愿望,是向往的事物。如我们对到二000年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后宏伟图景的想象,就是我们所向往所期望的新形象,而创造想象中的形象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形象。如作家创造反面人物的形象,就不是作家所向往的形象。第二,幻想不与目前行动直接联系,而是指向于未来的活动,但它又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幻想的品质与一个人的世界观或一般思想状态紧密联系着。幻想有两种,一种是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并且是可能实现的幻想,这种幻想就是理想。另一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毫无实现的可能,这种幻想就是空想。
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最伟大理想,引导青年人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思想工作,崇高的理想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
积极的幻想是学习和工作的巨大动力,成为活动的动机。幻想能把光明的未来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在幻想中看到了自己还没有取得的成果,才会以无穷无尽的精力去从事创造活动,战胜困难,迎接胜利。
积极的幻想又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是人们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人们创造性的构思中。幻想常常是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先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生活的朝霞正在年轻一代的头上升起,我国青少年头脑中洋溢着各种美好的幻想。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到二000年,我已是个侦察员,驾着二000式潜艇,到深海去侦察,到水晶宫去勘探,在那里,发现了新命名的‘油气’,一公斤可用二十年,在那里还找到了新的能源,叫‘煤电’,一公斤可发二千万千瓦的电。”另一位中学生写道:“到了二000年,我要当个饲养员,弹起《催蛋曲》,指挥着千万万只鸡生蛋,那序曲刚刚奏完,刹那间生下了千万只又大又圆的双黄蛋。”“荡秋千”这是六岁儿童胡晓舟应国际儿童画展而创作的水墨画,题为“我在二000年”,荣获一九七九年世界儿童画一等奖。这张画(图7—1)反映了想象的社会历史性和年龄特点。
第三节 睡眠和梦
睡眠和梦是宇宙奥秘之一,自古以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近年来对睡眠和梦机制的研究进展较快,但由于它们的复杂性,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睡眠不是单一的过程,具有两种不同的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
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夜间睡眠多数时间处在这种睡眠状态。成年人慢波睡眠可分成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打盹浅睡;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阶段为中度至深度睡眠;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儿童睡眠的分期比较困难。
快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人的一生中,快波睡眠的时间在整个睡眠时间中所占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新生儿的快波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间的50%,2岁以内的婴儿的快波睡眠占睡眠时间的30~40%,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快波睡眠占睡眠时间的20~25%,而老人的快波睡眠占睡眠时间不到5%。
慢波睡眠时眼球没有或只有少数缓慢的运动,故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快波睡眠时眼球有快速运动(50~60次/分),故又称快速眼动睡眠。
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相互交替成年人的睡眠,先进入慢波睡眠状态,持续约90分钟,然后进入快波睡眠,约持续20~30分钟,接着又进入慢波睡眠。两种睡眠状态都可以直接进入觉醒状态,但从觉醒状态进入快波睡眠必须先经过慢波睡眠。一个晚上整个睡眠期间这种反复交替约3~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的持续时间越长(图7一2)。
做梦是人脑的正常活动,是人脑处于睡眠状态下,一定时相一定部位的兴奋活动。做梦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每人每夜都做梦,只是有的人记得清楚,有的人记不清楚。克利特曼(N.Kleitman)指出:“有些人断言,他们极少做梦,或从来不做梦。但是,所有被试……在适当时间被唤醒时,都报告说,他在做梦。所以,可以相当肯定地说,每天晚上,每个人都反复地做着梦。”①实验表明:191个被试在快波睡眠期间被唤醒,报告正在做梦的有152人,占80%左右;160个被试在慢波睡眠期间被唤醒,报告正在做梦的只有11人,占7%左右。
这不仅说明,做梦主要是在快波睡眠期间,而且,也有少数是在慢波睡眠期间。因此,过去认为只有在快波睡眠状态时才做梦的看法是不确切的。然而,这两种睡眠状态所做的梦,在内容上是不同的。慢波睡眠期间所做的梦,概念性较强,内容常涉及到最近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快波睡眠期间所做的梦,知觉性(特别是视知觉)较强、内容生动、古怪。由于快波睡眠状态大部分发生在下半夜,因此整个睡眠时所做的梦,一般是从较多概念化的上半夜向较多知觉化的下半夜过渡。
近年来研究表明:生长素分泌的高峰在慢波睡眠期间,慢波睡眠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恢复体力。快波睡眠是神经细胞活动的增高时期,它与儿童的脑、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有密切关系。
睡眠对于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十分重要的。1966年8月,日本东京大学对23岁的男青年H·M进行了剥夺睡眠的实验,时间达101小时8分30秒,在剥夺睡眠期间他的生理指标没有明显变化。但是被试的心理活动受到相当的影响。在剥夺睡眠两天后,被试感到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出现错觉和幻觉。近期剥夺睡眠研究表明:剥夺睡眠对心理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威廉斯(Williams)等人的实验表明:剥夺睡眠时间短,对被试的心理活动影响小,相反,对被试的心理活动影响大;剥夺睡眠的人,仍能做好短时间的工作,在长时间的工作中,则出现很多错误。①哈特曼(Hartmann)根据剥夺睡眠的研究指出:睡眠在集中注意力以及与注意相联系的学习和记忆方面具有意义,睡眠对于保持情绪正常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面可能起一定的作用②。
有人认为做梦也许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对白天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去芜存菁的筛洗。德门脱、哈钦森(Hutchinson)和弗卢努瓦(Flournoy)等人指出,做梦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俄国文学家伏尔泰在睡眠状态时完成一首诗的构思,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发现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梦境有时是很奇特的,但构成梦境的一切内容,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事物,所以,梦仍然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外界的刺激和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都能引起梦。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可能产生下雨的梦景;睡眠时把手压在胸部,可能会做恶梦。苏联心理学家卡萨特金在276名被试中,对梦进行了1300多次观察和460次实验,得出结论:“视觉分析器机能完好者所做的梦,有视觉形象的占100%,……那些不可能有外部世界的视觉形象的生而盲者却从来不说他们的梦里有视觉的形象,……生而聋者也自称,从来没有在睡梦中听见什么。”③霍尔(Hall )等人分析了一千个男女大学生的梦,发现每个梦一般涉及到二、三个人和一、二件东西,而且大都是熟悉的。最频繁出现的东西,其次序为:房子、汽车、城市、房间、住宅、门和楼梯④。据布伦纳斯(CBrenneis)和温格特(C.Winget)的统计,在梦中的活动,男子多在室外,女子多在室内。
胎儿也能做梦,1968年比利时医生对一万多名孕妇进行实验,发现在母亲做梦的同时,八个多月的胎儿也随着母亲进入梦乡。胎儿的身体一动也不动,但眼球却迅速移动着。不仅人类会做梦,其他哺乳动物也可能做梦。卢克莱修(Lucretius)在狗睡眠前放置食物,睡眠过程中狗会有咀嚼等动作。动物越是高级,做的梦越多越复杂。
科学家们对睡眠本质持两种看法:一种把睡眠看成是一个被动的过程,睡眠是由于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活动减弱,觉醒不能维持的结果。这种看法过分简单了。另一种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主动的过程。这又有两种意见:巴甫洛夫学派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的抑制过程,当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内广泛扩散,并扩散到皮层下中枢时,就出现睡眠;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有触发睡眠的中枢,这些中枢神经细胞的活动导致睡眠。研究表明,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分别由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所引起。
现代研究表明:睡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由中枢神经结构和递质协同活动来实现的。与睡眠有关的递质主要有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等。
法国心理学家皮艾郎(H。pieron)首先提出睡眠是觉醒时脑中积聚的“催眠素”所引起的理论。目前,已经能从动物脑中提取出睡眠化学物质,但化学结构已搞清楚的只有DSIP(“δ——睡眠促进多肽”)。最近,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一种“S因子”,动物只要服用极微量的“S因子”即昏昏入睡①。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
2.什么是再造想象?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3.什么是创造想象?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幻想?积极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5.怎样科学地解释睡眠和梦?
(叶奕乾)
第八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以对三角形的认识来说,感知觉只能反映各种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而思维则能舍弃三角形的具体形状和大小等非本质的特征,而把任何三角形都具有三条边和三个角这一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概括出来。因此,人的思维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
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征。所谓间接性,就是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即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及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无论是实际生活还是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许许多多说明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反映的事例。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见屋顶潮湿,便推想到“夜里下过雨了”。这时,人并没有直接感知到下雨,而是通过屋顶潮湿这个媒介,用间接的方法推断出来的。医生能通过病人的体温、脉搏,视听病人身体的有关部位,化验病人的血液,断定病人某一内部器官的状态。生理学家能通过条件反射、脑电图间接地了解人脑的活动。同样,人不能直接感知到的运动速度,通过实验可以间接地推算出来,如光速。正如列宁所说的:“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①
所谓概括性就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比如,客观事物中各种各样的山、川、树木、人等等,都可以用概括的词为标志,得出“树为木本植物”、“船是水上的运输工具”等概念,或者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结论。如,每次看到“月晕”要“刮风”,地砖“潮湿”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思维的概括性不仅表现在它反映某一类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上,也表现在它反映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上。一切科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规律、法则都是通过思维概括的结果,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
概括有不同的水平,有感性的概括,也有理性的概括。概括的水平,无论从个体发展来讲,还是从种族发展来看,都是随着言语的发展,经验的丰富,知识的增加,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概括的水平越高,人就越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一般地说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是借助于词来实现的。概括的水平是随着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