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

第20章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第20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心。买蒙时代的智慧宫成为西方世界的学术和文化殿堂,帝国各地的学者
云集于此,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使巴格达成为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稍晚于巴格达而于公元10—12 世纪埃及法蒂玛王朝时代发展起来的开罗中
心,在其繁荣时期,与同时代的巴格达相比,也毫不逊色。公元10—13 世纪
的开罗艾资哈尔大学堪与公元9—10 世纪的巴格达智慧宫相比,是当时阿拉
伯文化的“卡尔白”(即圣地),是当时东西方穆斯林荟萃的中心,东西方
大批的文人学者、教师学生汇集于此,教学与研究之风弥漫于开罗城中。公
元10 世纪时,艾资哈尔大学图书馆收藏珍本和善本书达上百万册。在这样的
高等学府中,大批优秀的穆斯林学者脱颖而出,成为阿拉伯文化发展的中坚
力量。第三个中心科尔多瓦,是当时西班牙倭马亚王朝的首都,兴盛于公元
10—13 世纪,以“世界之宝石”的美称闻名于世。与开罗和巴格达中心相比, 
科尔多瓦中心的学术研究更开放,更自由,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关系更为
密切。科尔罗瓦大量罗致东西方学者,进行各种研究,其规模也更加宏大, 
成果更加丰硕,终于使科尔多瓦的文化成为西方世界取之不尽的学术宝藏。
大批基督教传教士和犹太人纷纷从西欧来到科尔多瓦,先学习阿拉伯语,然
后再学习和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西欧各国君主和教会也不惜巨资, 
遣送学人到科尔多瓦学习。于是,这块“世界之宝石”很快成为誉满西欧的
著名学都,并成为与巴格达和开罗鼎足而立的阿拉伯文化三大中心之一。
2。阿拉伯语的起源、发展和传播
阿拉伯文化中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的是阿拉伯语的传播和普及。
阿拉伯语是闪含语系闪语族中的一个语支,古代巴比伦语、亚述训、希

伯来语、腓尼基语、埃塞俄比亚语等都属这个语族。
伊斯兰教诞生以前,阿拉伯人原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及其周围地区,他们
过着部落生活,使用着各自的方言。这些方言可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即南方
也门地区的盖哈坦语和北方汉志地区的阿德南语。南北方言之间在语音、语
调、词汇、词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古兰经》问世后,语言上的这
种差别后果很快呈现出来:阿拉伯人以各自的语音语调颂读《古兰经》,以
各自方言的词义去理解《古兰经》。
伊斯兰教诞生以前的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尤其是半岛中部的居民,很少
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伊斯兰教问世并开始向外扩张,对阿拉伯语产生了两
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方面,阿拉伯语随着阿拉伯人的征战活动而流传到了埃
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和信德等被征服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逐渐开
始使用阿拉伯语,最后阿拉伯语取代当地语,成为通用语言。这就使讲阿拉
伯的人数数倍于阿拉伯半岛上操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另一方面,阿拉伯语
也从其它语言中得到营养,吸收了一些原不为阿拉伯人所知的词汇,如动、
植物名称等。这些词汇经过“阿拉伯化”以后,大大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词汇。
但伊斯兰教对外扩张给阿拉伯语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即伊
斯兰教的扩张和阿拉伯文化的进步使阿拉伯半岛成了外国人的云集之地,到
首都麦地那办事或到圣地麦加朝觐的外国人蜂拥而至。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
伯人在对外战争中俘虏了大批奴隶,这些奴隶与主人同住汉志等地。故无论
在家中、市场上,还是在教堂和清真寺里,都出现了外国人与阿拉伯人混杂
的现象。外国人往往按讲本族语的习惯和方法讲阿拉伯语,因而发言不准, 
语病百出。同时,埃及的阿拉伯人同科普特人、叙利亚的阿拉伯人同叙利亚
人、伊拉克的阿拉伯人同波斯人等都有种族混杂的情况,也开始出现语音和
语法错误。
无论是阿拉伯人方言的差别还是新征服的外国人的语音语法错误,都是
对伊斯兰教典籍特别是《古兰经》的准确一致理解和传播的潜在威胁。所有
这一切都迫使穆斯林学者们制定出语音和语法规则,以使阿拉伯语日臻完善
并保持纯洁。
为了确保正确阅读和理解《古兰经》的经文,语言学家艾布·艾斯沃德·杜
艾里和奈斯尔·本·阿绥姆·莱易斯于公元7 世纪末公元8 世纪初分别创造
了在词尾和字母上加点式符号(·)以表示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和读音
并区别易混字母。在此之前,阿拉伯字母和词汇中是无点号的标记的,阅读
时如何发音,只能凭阅读者的经验和学识去判断。
上述在词尾和字母上加点式符号的做法对解决单词读音、字母辨认,保
证正确读音,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仍无法根本解决字母和单词发音易混淆
的问题。为此,著名学者哈利勒·本·艾哈麦德于公元8 世纪中期发明并设
置了阿拉伯语的发音符号,从而取代了点式符号。他发明的发音符号包括:8 
个元音符(动符3 个,长音符3 个,软音符2 个)、3 个鼻音符、1 个静符、
1 个叠音符,并将“艾立夫”、“哇呜”和“雅乌”三个柔弱字母定为半元
音,以与动符一起组成长音符和软音符。这些符号沿用至今,为阿拉伯语的
统一和发展及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语法和词法方面的研究是从收集语言开始的。阿拔斯王朝初期的语言学
家们开始从多个来源收集阿拉伯语词汇并确定其含义,这些来源主要包括: 
《古兰经》中的标准河汇及其含义;蒙昧时代和伊斯兰教时代的诗歌;阿拉

伯游牧人的谈话;图书、典籍。收集语言的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广采博纳,见字词就收;第二阶段,分类整理,将收集到的字词分类集中在
一起,并出现了一些专题著作;第三阶段,按照一定的体例,编篡一部包括
所有阿拉伯词汇的辞典,供人们查找词义时参考。
在收集语言材料和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巴士拉和库法两大学派。巴士
拉学派是最先注重语法和语言、最早记录语言并率先创立语法的学派,因其
研究中心在巴士拉市而得名。库法学派的产生比巴士拉学派晚了一个世纪。
两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巴士拉派认为语法研究最重要的是为语言制定出
一套普遍规则,并要认真、坚定地遵守这些规则,凡不符合这些规则的都是
错误的;库法学派则主张尊重阿拉伯人讲的一切,允许人们使用阿拉伯人的
用法,即使这些用法不符合语法规则也没关系。两派学者各持己见,长期争
鸣,使阿拉伯语法体系日渐完善。至八世纪末,巴士拉学派的西伯威把他之
前的学者们零散的言论收集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并把他们引用的诗或他自
己亲自听到的诗进行编辑整理,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西伯威语法》。这部语
法长达1000 多页,书中收有1050 句阿拉伯人的诗和大量的阿拉伯谚语及从
现实中收集的例句。
语法的问世,是阿拉伯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阿拉伯语成为中世纪
重要的学术语言和政治、经济语言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初,被征服地区使用着不同的方言:沙姆地区的官方
语言为希腊语,日常生活用语是古叙利亚语;伊拉克和东部各省区的官方语
言为古波斯语,日常生活用的阿拉米语;埃及的官方语言为希腊语和科普特
语;马格里布地区使用希腊语、柏柏尔语和布匿语。这种状况直到公元7 世
纪末、公元8 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颁布命令,规
定阿拉伯语为帝国的官方语言,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语法研究及语法著作
的出现,使阿拉伯语成为有章可循,易学易用的大众语言,加速了阿拉伯语
传播的进程。至公元9 世纪末、公元10 世纪初,阿拉伯语已不仅仅是宗教语
言、政治语言、学术和教育语言,而且在各被征服地区立稳了脚跟,成为伊
拉克、叙利亚地区的日常生活用语。公元11 世纪,阿拉伯语取代科普特语, 
成为埃及人的日常用语。公元12 世纪以后,阿拉伯语取代马格里布地区的方
言,成为该地区的通用语。
3。阿拉伯国家图书事业的兴盛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图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图书事业的兴衰, 
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或时代文化发展的大体情况。中世纪阿拉伯
国家图书事业的兴盛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发展的盛况。
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
伊斯兰教建立以后,寻求知识和学问成了最根本的教义之一。《古兰经》第
一章第一句开门见山就提出:“你以安拉的尊名诵读吧,你诵读吧,你最仁
慈之主以血块造化人类,又教导以书写,教导以他们所不知道的”。伊斯兰
教的教义中到处充斥着鼓励人们求知的圣训,如“求知求知,始自摇篮,止
至坟墓”,“穆斯林人人求知,义不容辞”,“守财者死,有学者生”,“为
求真知,不惜远游中国”等比比皆是,很快使阿拉伯世界中形成了爱好图书、
视书为宝的风气。帝国初期的统治者们和穆斯林的知识阶层先后从被征服地

区搜集了一批希腊文、波斯文和古叙利亚文的有关历史、炼金术和医学方面
的书籍,并从阿拉伯人手中收集到一批宗教书籍。但由于当时阿拉伯人还没
有掌握印刷术,主要的出版图书的方式是靠手抄,而抄书所用的材料主要是
犊牛皮、骆驼或羊骨及纸草纸等,不仅数量少,而且价格高,性能差,不便
书写、保存和使用,因此,图书数量有限。
公元8 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开始进入其强盛时期,其东部边境不断扩
张,和中国唐朝的西部边境日益接近。唐天宝十年(公元751 年),两国军
队在现在中亚细亚的塔什干附近塔拉斯发生冲突,爆发了一场战争。被阿拉
伯人俘去的唐朝士兵中有些当过造纸工。阿拉伯人就利用这些俘虏开设了造
纸场,专门生产中国纸张。第一座造纸厂设在撒马尔罕,不久,巴格达和大
马士革也先后于公元793 年和公元794 年建立了造纸厂。阿拔斯王朝的第五
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公元786—809 年)下令人们只能用“撒马尔罕纸” 
写字。从此,用中国造纸术制造的这种既经济实惠,又便于书写和使用的纸
张很快取代了原有的纸草纸、兽皮纸等书写材料,成为阿拉伯世界广泛使用
的书写材料。遍布于各地的大批的专业或业余的抄写员一刻不停地抄写着从
各地收集来的图书,经过装订工和装帧工的加工,一本又一本精美的手抄本
书问世了。
手抄本书籍的大批问世使阿拉伯世界的图书总量迅速增加,而这又促进
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除前面已提到过的智慧宫图书馆、开罗艾资哈尔大学
图书馆之外,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大型图书馆。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一
地就有公共图书馆30 多座。从布哈拉(今乌兹别克)到木鹿城(今土库曼), 
直至通往中国陆路所经过的中亚心脏地带,以及从巴士拉、大马士革、阿尔
及利亚,直到摩洛哥和科尔多瓦,都设立了公共图书馆。木鹿城至少有10 
余座图书馆,且每座图书馆每次可允许借出200 册以上的书。科尔多瓦城一
地的图书馆多达70 多座,其中皇家图书馆的藏书达40 多万册。
在大小清真寺内都设有图书馆或图书馆,藏书量一般也很可观。在的黎
波里(在黎巴嫩西北部)的清真寺里有很大的图书馆,公元11 世纪末它收藏
的书籍中仅《古兰经》一项就有5 万册之多。
一些王公大臣、贵族和有钱的文人、学者也纷纷建立私人图书馆,且藏
书量十分丰富。例如,巴格达一位学者搬家时要用400 头骆驼搬运其私人藏
书,历史学家瓦基迪的藏书需用120 头骆驼驮运。公元10 世纪时,巴格达的
一位居民在遗嘱中将600 箱书籍留给了儿子。1258 年,巴格达一位高级官员
伊本拥有一所藏书万余册的私人图书馆。有人曾作过估计,1200 年前后在穆
斯林手中的私人藏书远远超过当时整个西欧的总藏书量。
引人注目的是图书馆藏书的多样化,除了《古兰经》的各种抄本、注释
本、教义学、教法学等书籍外,各图书馆还收藏有世界各地的各种图书,从
希腊的科学、哲学典籍、波斯的历史、印度的天文学、文学,到拜占庭的法
典等,几乎无所不收。从学科范围上看,举凡宗教、政治、经济、地理、历
史、哲学、天文学、数学、医学、炼金术、修辞学、语法学等,几乎无所不
包,甚至有关簿记之类的书及各国货币兑换率的资料都可以找到。
与图书馆兴起的同时,阿拔斯王朝时期还出现了遍布帝国各地的书商和
书店,专门从事图书的抄写、校对、装订和销售工作。据统计,公元9 世纪
时,巴格达一地的书店就多达百余家。众多书商和书店的出现,为书籍的大
规模流通和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图书馆的建立和书店的产生,对于保存古代文
献、增加图书流通、加快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起了重要
的作用。没有这些图书馆和书店,公元10 至公元12 世纪末期间穆罕默德·阿
尔——纳丁多卷本的《科学索引》、历史学家穆罕默德·阿尔——塔巴里的
150 卷本的世界史、埃及学者海桑的百科以上的科学著作以及阿维森纳医生
影响深远的医学教科书等都是很难完成的。
不幸的是,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这些图书馆大多在公元11 世纪后陆续遭
到了灭顶之灾。开罗图书馆的图书一部分被政府卖掉去充军饷,接着,几个
月之后,土耳其军队打败了哈里发的军队,并攻入了皇宫。珍贵的书皮被土
耳其士兵拿去做靴料,使剩余的图书被破坏。公元11 到公元13 世纪的“十
字军远征”疯狂地破坏了“异教徒”穆斯林的图书馆。公元13 世纪蒙古人侵
入阿拉伯地区,所到之处更无情地破坏了几乎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更给了
阿拉伯世界的图书事业以致命打击,使之一落千丈,从此不振。
4。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体育卫生
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增强为中世纪前期阿拉伯世界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
力,使之有了较大发展,但从阿拔斯王朝开始,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也开始侵
蚀着体育活动。一方面,哈里发和王公大臣们仍沿习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自
古盛行的狩猎风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狩猎活动,猎取的对象一般为鹰隼、
糜鹿、野犬等鸟兽。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都绞尽脑汁寻求娱乐。穆斯林上
层有权有势,得天独厚。他们打破了过去穆斯林不得饮酒的禁例,经常举行
酒会,乘着酒兴唱歌跳舞。他们中的许多人也都喜欢击球、赛马、赛鸽、斗
鸡、玩狗,致使鸽子等的价钱越抬越高。而普通穆斯林迫于生计,无力问津
上层社会的体育娱乐活动,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乐趣,玩弄猴子和羊羔以及掷
骰子赌博等都是民间十分盛行的活动。
这一时期,穆斯林从印度学会的象棋,经过改造后,成为阿拉伯世界中
最盛行的体育活动之一。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曾送给查理大帝一副象棋。有
的人精于棋道,以下象棋出了名,连名字都加上了“象棋”字样,如苏里·射
突兰吉、艾布·哈夫苏·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