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

第21章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第21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精于棋道,以下象棋出了名,连名字都加上了“象棋”字样,如苏里·射
突兰吉、艾布·哈夫苏·谢突兰吉等人的姓名中都带有“象棋”一词的阿拉
伯语译音“谢突兰吉”。作为象棋活动盛行的一种直接反映,出现了专门的
“象棋文学”和一批著名的“象棋文学家”,如伊本·鲁米曾写诗描述棋大
师艾布·卡赛姆·泰瓦齐,诗的大意是: 
设棋坛力克众将, 
挫群雄无人抵挡。
他人求和乐不尽, 
君非全胜不收兵。
谈笑间巧布迷阵, 
轻落子突出奇兵, 
杀得对手难招架, 
杀得棋盘战意浓。
君非下棋, 
实乃嬉戏, 
胸有成竹,

招招更奇。
视若无睹, 
心明如镜。
观者如云, 
叹为神奕。
(原诗参见朱凯等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0 年
版,第二册,引用时有所改动)。从这首诗中,不仅象棋大师的风采和高超
的棋艺跃然纸上,就连围观者的神态也刻划得入木三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象棋盛行的景象。
穆斯林爱好清洁,讲究卫生。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穆斯林每日举行宗
教仪式前,必须先洗手、洗脚、净面,称为“小净”,而夫妻合房和男子遗
精后必须沐浴,称为“大净”,为此,各清真寺必须设有供“小净”和“大
净”之用的洁身室,后期有的地方还在清真寺之外建起外观酷似清真寺、内
部装修豪华的大澡堂,内设热水喷头,并可向洗澡者提供茶水及其它各种饮
料。据赫推布《巴格达志》记载,公元10 世纪时,巴格达居民不过150 万, 
而澡堂却有6 万座,平均25 人就拥有一间澡堂。其它大城市情况大致相同, 
也是澡堂林立。穆斯林信徒在这些为数众多的澡堂中既可洁净心身,又可享
受到生活的温馨,同时还可进行一些社交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都
有所裨益。
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上有王公大臣极力倡导,下有平民百姓的重视,使
阿拉伯医学在较短的时期内得以摆脱蒙昧,并在充分吸收古希腊、波斯和印
度医学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阿拉伯世界中最普及的学问。
这一时期,医院和注册医师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据记载,阿拔斯王朝曾在各地广建医院,至公元10 世纪中叶,帝国境内
就已建起了34 座医院。各医院分科很细,除内科、外科、骨科、眼科外,还
设有神经科和妇科,一些大医院还设有急救中心。各医院均附设药房。阿拉
伯医院重视综合保健和心理治疗,因此,医院一般建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之处,院内除医疗设施外,一般还设有娱乐室、浴室、图书室等。病人的饮
食十分注意营养。医学教育一般都在医院中进行,学生们一边学习医学理论, 
一边在病房里临床实习,医院院长每天带领学生巡查病房,边治病,边给学
生讲解。
在各地广建医院的同时,阿拉伯帝国从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发买蒙起
实行医师、药剂师考试办法,凡想开业行医者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资格考试, 
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得营业。公元931 年,在巴格达考核医师,有860 多人
通过考试,获得行医执照,庸医均被淘汰。
与此相应,阿拉伯临床医疗到公元10 世纪时已达到很高水平。看病的方
法主要有问、验、切。问是问病史、病状、病因及遗传或传染因素,并记录
在病历上;验主要是验尿,观察其颜色、浓淡、清浊及气味;切是切脉。经
过这三个步骤之后再根据情况对病人进行身体检查。治疗方面,阿拉伯医师
首创了消毒技术,他们用酒精对伤口消毒,使过去经年累月不愈的伤口几天
即可愈合。阿拉伯医师们还在手术中使用麻醉方法,他们将海绵放入鸦片和
颠茄液中浸泡后放在阳光下晒干,手术前将海绵用水打湿,让病人去闻,待
病人沉睡后再动手术,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给医师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
麻烦。对伤寒、霍乱、瘟疫等传染病,阿拉伯人已有较好的方法进行治疗并

制止其蔓延。对关节炎、脊椎结核等,阿拉伯医师已能作出准确诊断。产科
方面,阿拉伯医师在借鉴印度产科器械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些新器械和新方
法。外科手术已达较高水平,能够割痔、拔牙、切开气管,用猫肠线缝合伤
口,并采用绑扎大动脉的方法进行止血。作大手术时,一般由数名医师合作, 
一人麻醉,一人观察脉搏,一人消毒并用器械夹住伤口,一人主刀。眼科疾
病治疗方面,阿拉伯人有相当成就,侯奈因·本·易司哈格所著《眼科十论》
是当时的代表性作品,对阿拉伯眼科病治疗研究产生很大影响,后传入欧洲, 
成为18 世纪以后欧洲眼科医生的必读书。
医学的发展使一批著名的医生脱颖而出。他们当中,最著名的是拉齐(公
元865—925 年)。他曾担任巴格达大医院的院长,医道精湛,医德高尚,是
阿拉伯医师中成就最大、著作最多的人物之一。其著作有100 多种,最著名
的是《天花和麻疹》,及《医学集成》,曾被译成多种欧洲语言文学,成为
欧洲医学家在长达四五百年时间内必不可缺的参考书。其次是伊本·西那(公
元980—1037 年),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均有深入研究,医学理论和临床方面
建树颇丰,是脑膜炎的发现者,也是脊柱炎、肺炎、肺气肿等疾病的最早描
述者。其著作颇多,其中尤以长达百万字的《医典》影响最大,一出版就取
代了其它医学著作,成为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在公元12 世纪以后的600 
年中被用作西方医学指南,一版再版,长盛不衰。此外,艾布·卡西姆·宰
赫拉维(公元936—1013 年)及其《医学宝鉴》、阿里·麦久西(公元994 
年卒)及其《医学全书》、伊本·贝塔尔及其《药物学集成》和《医方汇编》
等也都是当时阿拉伯世界中成就突出、影响巨大的医学家和医学著作。
5。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教育
阿拉伯国家的教育,在公元7 世纪以前,基本上无从查考。穆罕默德(约
公元570—632 年)诞生后,创立伊斯兰教,教育才逐渐发展起来。由于独特
的宗教信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形成了独特的
教育系统。
(1)教育宗旨
阿拉伯人重视教育,尊重知识,这种优良的传统来自于他们的先知穆罕
默德。穆罕默德的圣训,就是阿拉伯教育的宪章。《圣训》认为:①“求学
是信奉回教的每一个男子和每一个女子的天职。”②“你们应自摇篮学到墓
穴。”③“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④“学者是历代圣先知的继承者。” 
⑤“学者的墨汁,其贵重不亚于殉道者的热血。”⑥“尊敬一位学者,等于
尊敬七十位圣先知”。⑦“学者的品级,居于第三,学者以上,惟有上帝与
天使。”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历代的哈里发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阿拉伯人奉伊斯兰教为国家。但伊斯兰国家并不像欧洲基督教国家那样
把信仰的教义提高到绝对的地位,不像基督教教会那样轻视知识、轻视科学。
因此,它们的教育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教育,而是带有浓厚的世俗色彩。
反映到教育宗旨上,就是既有宗教的,也有社会的,既有唯智的,也有功利
的。公元12 世纪阿拉伯教育家就曾指出,一个人之所以求学,是因为学问能
扶助他的宗教,能启迪他的智慧,能安慰他的寂寞,能裨益他的社交,能增
进他的财产。可见,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扶助人们的宗教信仰,这是阿拉伯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这点而言,它

与欧洲的基督教教育并无多大差别。这并不奇怪,因为阿拉伯是政教合一的
国家,国家的元首哈里发,在理论上和实际上,同时又是宗教的最高领袖。
而《古兰经》又是阿拉伯一切学术的源泉。因此,教育自然以宗教为中心, 
以获得上帝的喜悦和永生为宗旨。公元12 世纪初期的教育家安萨里就阿拉伯
教育的宗教目的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说,“求学者,宜以敬事上帝为宗旨; 
不可以升官发财,或减税免役为目的,或存其他愿望;否则,必获可怕的回
报”。“教学者,须动机纯洁,才有享受酬劳的资格;因为不以宗教为目标
的教授,是无益的。教学者,不可以名望为目的,不可用种种手段去招揽多
数的门徒;他应该希望来世的赏赐,不可贪图现世的酬劳。” 
除了宗教的目的外,阿拉伯教育还有社会的、功利的目的。阿拉伯人常
用“英姿”(‘izz)这个词来说明教育的社会目的。“英姿”有“威望”、
“尊贵”等意义,因为他们认为有真才实学的人,在社会上可以获得优越的
地位。相传哈里发阿卜社·勒·买立克曾劝告他的儿子们说:“儿子们,你
们应当努力求学,因为你们富足时,学问可以增加你们的优雅;你们贫困时, 
学问可以维持你们的生活。”奈迈里也明确地说:“学问能增加你的财富”。
此外,学习还包括职业的目的,儿童学完《古兰经》并造就阿拉伯文的根底
后,他们所受的教育,应该集中于将来的职业,穆罕默德也曾说:“学习不
切于实用的学问,来世必受最严厉的惩罚”。可见,阿拉伯的教育还包含了
实用的性质。
(2)学校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是伊斯兰教育发展的动因。“古兰” 
这个词,是由阿拉伯字根“改赖埃”(诵读之意)演变而来。“古兰”这个
词,它的含义就是“读本”。《古兰经》得到承认后,立即便产生一班人的
称谓“光拉”(意为读者)。后来的教育,就有此而引发。
公元7 世纪时,阿拉伯就可能存在学校了。这只能依赖于一些传说的推
断。相传穆罕默德在世时,他允许战俘以教学赎身,每一个俘虏教会十个回
教徒学会读书写字,便可得自由。“战俘”大概成了最早的教师来源。又传
说穆罕默德非常谦逊,他见到所有的人都要致敬,甚至是当教员的,他也向
他们致敬,可见,穆罕默德在世时,已经有许多教员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
出,教师的地位,在当时是极为卑贱的。
伊斯兰教兴起后,清真寺变成了回教徒的集合场所及其宗教生活的中
枢。于是,回教徒便以清真寺为学校,清真寺成为传授知识的教育场所。著
名学者都在清真寺开设讲座,并经常举行学术讨论会,各派学者到会自由发
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进而互相辩论。教育的大门向所有人都敞开。儿童们到
清真寺去,在院子里,桑树下,围着教员席地而坐,教师由“舍赫”或其它
宗教职员担任;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兰经》及经外传说,据说公元9 世纪时, 
巴格达城拥有清真寺3 万座,而且每座清真寺都是一个有势力的学校。
除了清真寺以外,私宅和商店也常常成为传授知识的教育场所。据说有
一位“舍赫”(长老)常以其私宅为学校,而著名的陶器诗人艾卜·阿塔希
亚的商店里,则常常聚集一群儿童和文士,他对他们反复吟诵自己的诗词, 
他们则把那些诗词记录在陶器的碎片上。
公元9 世纪时,阿拉伯人在各地普遍设立“昆它布”作为教育的场所, 
以补充清真寺里的教育。这可以看作是阿拉伯最早的初级小学。学生入“昆

它布”的年龄一般是7 岁,学习5 年。其间用3 年的时间熟读《古兰经》, 
能背诵《古兰经》就算完成了前3 年的任务。贫穷儿童学3 年能背诵《古兰
经》后,便去从事各种职业,富家儿童则可继续学习以《古兰经》为中心的
其他课程,如文法、诗、算术等。往往让学习成绩优异者骑马游街,道旁参
观的群众用扁桃撒在他们头上以表示祝贺。富人家则往往采取家庭教育的方
式,请教员来家教其子女。课程除《古兰经》外,由各位家长自己选定。有
的人家以游泳、射箭、骑马作为学习《古兰经》的补充;有的人家则选定诗
词、名人演说、大战记录、会话规则;有的还把历史列为必读科目。
除了“昆它布”这类初级小学外,公元9 世纪时最值得一提的是由第七
代哈里发马蒙(公元786—833 年)在巴格达建立的“智慧之屋”。马蒙本人
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特别爱好古希腊哲学。他几次派人到拜占廷帝国的
君士坦丁堡、塞浦路斯等地,搜集古籍,并把它们翻译成阿拉伯文,形成中
世纪著名的“翻译运动”。后来,翻译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古希腊、
罗马的著作,还包括印度、中国等地的名著。“智慧之屋”成为继被焚毁的
亚历山大图书馆之后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翻译
典籍,为后期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以估计的影响。
公元10 世纪以前,阿拉伯的教育是纯粹的阿拉伯式的,教育事业多半是
私人自由举办,国家很少提供经费,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哈里发和大臣们赠送。
国家既不设置,也不干预教学纲领。但是,自公元11 世纪起,阿拉伯的教育
开始受到非阿拉伯教徒的影响。学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种新式的学校“迈
德赖赛”迅速普及于阿拉伯世界。与此同时产生大学了。
最早设立“迈德赖塞”的是尼采姆。公元11 世纪时,尼采姆任塞尔柱国
大臣。他最初设立这种学校也是出于宗教动机。“迈德赖赛”是回教的一种
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产生,实由于一种神学的和政治的强有力倾向。因为
学校有陶铸舆论的功能,尼采姆便设立“迈德赖赛”,用逊尼派(回教的正
统派)的信仰来教育下一代子孙。所以“迈德赖赛”实际上是逊尼派攻击什
叶派的武器。
随着非阿拉伯政治势力的扩大,一些非阿拉伯的王公和君主为了巩固自
己的政治地位,博得民众的欢心,花费巨额款项建立“迈德赖赛”,从此以
后,凡从事学术与教育者,都享有奖金、口粮及养老金,学校开始变为国家
的机关,教育也变成了政府的职权。到公元13 世纪,新式的学校“迈德赖赛” 
已普及于整个阿拉伯世界了。其中开罗74 所,大马士革73 所,耶路撒冷41 
所,巴格达40 所。
迈德赖赛以培养政府的官吏和军事人才为其任务。学校以《古兰经》、
《圣训》为主要课程,学生毕业后,应能够精通《古兰经》的意义,通晓阿
拉伯文,能认识文法学和修辞学的法则,能背诵文学史上著名的长诗,能作
精密的历算,能写婉秀的书法,能为自己学术上的主张辩护等。
除迈德赖赛外,阿拉伯还设立了许多大学。著名的有赫克迈大学、仪勒
姆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等。赫克迈大学的前身就是迈蒙在公元9 世纪时建立
的“智慧之屋”,所以又称智慧大学。该校由数学家撒赖姆任校长,请数学
家、天文学家花刺子模任图书馆馆长,由一些著名学者担任教师,讲授数学、
天文学、医学和哲学。可以说,该校是中世纪第一所大学。仪勒姆大学是法
特迈王朝的哈克慕在公元11 世纪初建立的。该校的课程有天文学、医学、文
法、语言学等。学校设有图书馆,校外的人也可以到图书馆借书、看书,图

书馆设有纸笔供使用。教授们还常被召到哈克慕宫中参加辨论会。法特迈王
朝灭亡后,这所大学也就关闭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阿拉伯国家里,图书馆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方面
曾起了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