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

第7章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第7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遭到蛮族入侵之后,英格兰的学校、修道院、教堂、学术、文学等都处
于一种悲惨的衰败状态。为了复兴教育,他仿照查理大帝,在他的宫廷创办
学校。在宫廷学校学习的有他的儿子、贵族子弟,也有非贵族的子弟。教授
的内容有拉丁文、撒克逊文的读和写以及“七艺”中的某些科目。国王的朋
友阿塞尔这样描述当时宫廷学校的学习情景: 
“埃塞尔沃德是国王的小儿子,由于国王的神圣劝告和值得称赞的远
虑,他被委托给学校。在那里,他同国家几乎一切达官显贵的孩子以及许多
还不甚显贵的人一起,在教师勤勉关怀下成长起来。在学校要读拉丁文和撒
克逊文两种语言的书籍。他们也学习写,以便在从事成人技巧,即狩猎以及
适宜贵人的类似消遣的年龄之前,能在自由艺术方面变得勤奋聪明。”('美' 
克伯雷选编:《外国教育史料》第111 页) 
阿尔弗烈德在发展本民族语言和文化教育方面表现了远见卓识。他组织
人员并亲自参加编译工作,把许多拉丁文书籍译成英语,以便更多的人获得
知识。为了普及教育,他要求每一个英格兰青年都要上学。他在为教皇大格
利哥里的《牧师职责》英译本写的前言中写道,“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安静, 
就可容易作到让英格兰现在出身自由民并有足够财力从事学习的青年,在还
不适于其他任何职业之前,长期专心学习,直到他们能阅读英文作品,让那
些继续学习的人,以后受更多的拉丁语教育,并提高他们的地位等。”([美] 
克伯雷选编:《外国教育史料》第109 页) 
在查理大帝和阿尔弗烈德大王的推动下,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与教会
学校一起获得了发展。
(2)城市的兴起与市民教育的发展
中世纪开始时“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
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 卷第
400 页,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在文明落后的情况下,城市的发展是不可能
的。大城市的生存有赖于商业的繁荣。从公元5 至10 世纪这个黑暗的年代里, 
一切商业也都下降到了最低限度,只有地中海沿岸仍有商人来往。结果,在
那一特别地区的城市中,保留着一个商人阶级和一定程度的繁荣。在其他地

方,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和交换中心,贸易已濒于断绝。但是,自
从公元11、12 世纪十字军东征以后,贸易却逐渐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十字军
东征打开了东西交通的大门,也使欧洲人认识到,各国都有特殊的产物,因
而有了贸易的需求。随着贸易的发展,城市也发展起来了。当时的城市是这
样一番情景: 
“到了公元13 世纪,城市就象蜂窝一样热闹了。街道仍然狭窄、紊乱而
不卫生,但充满了活力。大包小包,筐子篮子,叫卖的小贩,风中摇曳的巨
大招牌(这些招牌有时甚至危及行人的安全),阻塞了街道。这是一种崭新
的繁盛的文明。。。公元13 世纪的城市活起来了,讲话了,行动起来了。” 
('美'克伯雷选编:《外国教育史料》第160 页) 
由于工业和商业的刺激,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也在不断
增加。许多城市还通过斗争取得了特权。市民这时也取得了权力,并通过权
力而获得了自由,一个新的自由民阶层逐渐形成。市民生活是商业的、世俗
的,自然要求世俗式的教育。教会学校不愿意也不可能提供这种教育,城市
学校乃应运而生。
新设的城市学校分为二种。一种是市民中的上流阶级,即工商业经营者
设立的学校,包括拉丁学校、公众学校、文法学校等。另一种是为手工业者
的子弟而设立的学校,如基尔特学校。
拉丁学校公元13 世纪时起源于德国,学校以教拉丁语为主,旁及读法、
书法、文法、赞美歌等。这种学校、即为现在德国中学之前身。公众学校大
约在公元14 世纪起源于英国。教学内容与拉丁学校大体相同。文法学校也起
源于英国,比公众学校更适于近代式的教育,在课程中竟然加入了法兰西语。
这些学校是这个时期最大的教育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要把这类学校与教会
设立的拉丁、文法学校区别开来,它们之间唯一不同的地方是,教会控制的
学校是服务于宗教的,而城市控制的学校则是服务于城市自由民的兴趣和需
要的。
为下层市民设立的学校主要是基尔特学校,即行会学校。行会在中世纪
城市中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行会在创办学校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方面起了组织、领导和管理者的作用。在行会的监督领导下,学徒制度成为
维持生产、发展生产以及传授技艺的制度。这是师傅传授技艺给徒弟的一种
教育,这种教育是由师徒之间的契约来约束的。契约规定,学徒期限为7 年, 
7 年期间,徒弟不得泄露师傅要保密的一切事情;不得做也不得袖手旁观任
何有损于师傅的事情;不得用师傅的钱摆货摊、嫖、赌、掷骰子或诸如此类
的把戏;不得勾引或私通其师傅家里或其宅内任何妇女;未经师傅同意不得
结婚。若违背上述规定,视其情节轻重,须给师傅赔偿,学徒期加倍。师傅
则必须尽其所能用最佳的方式传授手艺;必须供给徒弟食宿、衣物、鞋袜、
被垫等一切生活必需品;学徒期满后,如果徒弟忠诚勤恳,得准其自立。这
种教育,可视为最早的职业教育。
公元12 世纪后,许多行会为其会员的孩子们的教育建立了学校。这些学
校一般都是免费的。他们聘请一位老师,其薪金一部分从行会主人或管家的
土地收入中支付,一部分从行会的兄弟姐妹中收取。此外,还有一种学校, 
是专门为下层市民而设的。这种学校由城市当局管理,教授自由民在商业活
动中所需要的读和写。
总之,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级的形成,世俗化的市民教育也逐渐发

展起来,它成为中世纪后半期教育的重要力量,极大地动摇了基督教在教育
中的统治地位,为教育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础。
3。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揉合了宗教和世俗双重内容的特殊
形态的教育。
中世纪的骑士制起源于封建制度。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查理大帝统治法兰
西帝国时期。查理大帝在其统一法国的过程中,把他侵略扩张所得到的大量
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这种分封以后逐渐发展成固定的采邑分封制。公元9 
世纪后期,采邑成为世袭领地。采邑制的推行,促使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和
封建等级制的形成。法兰克王国在公元9 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
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就是骑士。骑士必须为其主
人效力,尤其在战时,有随同主人出征的义务。公元10 世纪时,各封建主的
势力加大,他们为争夺土地,彼此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武士也就更显出其重
要性了。十字军东征之后,一些有军功的人受封成为领主,拥有兵马与土地, 
骑士制也就更为盛行。
骑士产生后,教会便赋予骑士特定的理想。教会要求骑士首先要效忠, 
然后要有慷慨气质,再者要有节制,还要有谦恭之仪——这是有教养的骑士
最完善的品格。“宁死不辱名”,这就是骑士的准则。也就是所谓的骑士精
神。
骑士阶层产生后,纯粹的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都不能有效地训练骑土, 
因此需要一种特殊的教育,于是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形式化的骑士教育。
这种教育在公元12 世纪时最为盛行。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骑士高尚勇敢的
人格,对于神与君主、贵妇人等,尽骑士应有的本分。这一教育理想,包含
了二方面的要素,一是对于神的方面,含有宗教的出世色彩;二是对于君主
及贵妇人方面,则含有特殊性命等入世的现实色彩。前者源于对基督教的信
仰,后者则体现了日尔曼民族的特性。
骑士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侍童阶段、护卫阶段和骑士阶段。
从7、8 岁到14、15 岁为侍童阶段。各级封建主把这一年龄阶段的男孩
子送到王宫里或高一级的采邑主府邸里受教育。儿童这时候是主人的侍童。
他的任务是服侍男女主人,履行他对男女主人的种种义务,学习宫廷中的各
种礼仪,学习弈棋、弹琴、唱歌、识字、吟诗等。此外还有宗教教育,养成
对宗教的虔诚;体育则有骑术、赛跑、角力等。同时,侍童还要养成一个骑
士所应有的侠义精神以及对荣誉的热爱。
从14、15 岁起就进入第二个阶段,侍童变成了主人的护卫。学习的内容
主要是奉事主人之礼。他们要照料男主人的一切生活起居住行,比如为主人
铺床、叠被、穿衣、披挂铠甲、准备武器、养马、陪主人散步,为主人拌酒
等。晚上要睡在主人之侧,作战时要随时侍应在主人左右以保主人的安全。
另一方面这一阶段还要学习骑马、游泳、射箭、击剑、游猎、弈棋、作诗等
所谓武士的“七艺”。
到了21 岁,如果学习和表现都很好,就可以正式成为骑士。通常,授予
骑士时要在大领主的城堡,国王的宫殿或大教堂里举行盛大的典礼。参加者
要先在祭坛上祈祷,坛上放着他的剑。接着要淋浴,然后穿上黑长筒袜和白

长袍,躺在床上。淋浴象征清白、躺在床上象征死亡,经过这些准备后,他
被带到国王和大领主面前,下跪表示服从,并向领主和教会宣誓。誓词共有
6 条,即:守武士之信条、去邪、尊敬妇人、保护基督教、惩恶、扶弱。
此外,在骑士教育中,还有所谓“恋爱教育”,女子方面的教育包括纺
织、音乐、会话、舞蹈、读书、写字、唱歌、礼仪等,其目的是为骑士预备
良妻。男子方面的教育,则在第二阶段末进行。通常他要选定一较自己年长
的贵妇人,作为自己情爱的对象,学习恋爱之道,或作恋歌,或赠情书。他
要学会博得妇人的欢心,而且不管是否与该妇人结婚,都要矢志不二地事之
终身。
骑士教育在公元12 世纪以前,很有英雄浪漫的风致,但公元12 世纪以
后,武士教育偏重于社交礼仪,以求博得妇人的欢心。整个骑士阶层也变得
骄奢、荒淫和道德败坏。公元14 世纪后,随着封建制的解体和射击武器的广
泛使用,骑士阶层渐趋衰落,骑士教育也随之消亡。
4。大学教育
(1)大学的兴起
欧洲的大学,在古希腊时期即已有之,比如雅典的大学。但是,欧洲中
世纪的大学,既不是古代大学的后身,也与古代大学在教学上大异其趣,它
是中世纪后半期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欧洲中世纪经过五六百年的缓慢发展,到了公元11 世纪,经济开始复
苏。从公元11 世纪到公元13 世纪,被你为“中世纪的复兴时期”。在这个
时期,和平安定的形势不断加强,国家和教会的力量都在发展,这就需要训
练人才,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都把精力集中到学术上。另一方面,十字军
东征客观上促进了西欧商业在地中海的发展,扩大了西欧人的眼界,亦使拜
占庭在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科学知识与世俗教育体系传遍了整个欧洲。
所有这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构成了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影响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产生于
公元9 世纪。它是一种基督教哲学。最早论证基督教教义的是教父学。教父
学把希腊、罗马哲学视为异端,反对任何理论和思考,提倡绝对信仰。这种
盲从的说教,并不能永远取信于人。十字军东征以后,欧洲人的眼界打开了。
东方的制度、法律、风俗、文化,使欧洲人认识到基督教的社会并不是唯一
真实的社会。而且,从来认为神圣的、万能的基督教之神,经十字军战争后
己被证明并无何等神力,于是对基督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产生怀疑。有鉴
于此,教会遂转而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来解释神学的合理性。“经院
哲学”由此盛行。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中唯实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是经院哲学体系的 完成者,他抹杀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一切活生生的和
有价值的东西,歪曲和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来为基督教神学作论证, 
为教会和封建统治作辩护。就整个而言,经院哲学完全是野蛮的抽象理智的
哲学,没有真实的材料和内容,就象“北日尔曼自然景象中多枝的枯树那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 卷)但是,经院哲学对中世纪的大学教育
却影响很大,一方面,这种哲学成了当时学术研究的中心问题,从而引起许
多讲学团体的会合并最终导致大学的建立;另一方面,这种哲学又反过来成
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该校最初是一所著名的医学
校。因此该校一向以医学著名。后来该校又加入了哲学与法律二科。1131 年
德国皇帝巴巴罗斯发布敕令,承认它是一所大学。其后继设的,是意大利波
伦那大学,它的前身是一所法学校。1158 年始被正式承认为大学。后来该校
增设了哲学、神学、医学三科,学生最多时达12000 多人。意大利除此二大
学外,还有巴都亚大学(1222 年由波伦那大学分出),那不勒斯大学(1224 
年根据皇帝敕令创办)等。
法国的巴黎大学是中世纪最著名的大学,也是其他大学的典范。该校由
修道院学校发展而来。1180 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公认其为大学,1198 年, 
该校又得到罗马教皇的承认。该校以神学最为著名,其次是文学,后来又加
入了医学和法学。1168 年,英国仿照巴黎建立牛津大学,1200 年,再建剑桥
大学。1348 年,德国建立布拉格大学,1385 年,再建海德堡大学。与此同时, 
各国学者和僧俗封建主竞相建立大学。到14 世纪,意大利有18 所大学,法
国有16 所。从大学形成的过程来看,一部分是在修道院学校或大教堂学校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以专科学校为基地建立起来的,一部分则是师
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行组织起来的,还一部分是根据教皇或皇帝的命令建立起
来的。
(2)大学的组织
中世纪的大学最初是作为一种行会组织而被特许的。大学这个字的原义
是“会社”,即教师与学生组织的一种团体。最初不过是私人间的一种结合, 
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自由团体,后来渐渐成为正式的教育机关,才受到教会与
王侯的认可与保护。大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自己不受
当地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迫害,他们按原籍组织“同乡会”,以保护自己的
利益。教师则组织教师会。在教师会产生以前,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私事。教师上课,学生按照事先商讨好的契约交纳学费,教师则按照契约上
课。教师上课的时间、内容、进度都按契约进行,否则受罚。后来,由于从
事教师职业的人数增多,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故而教师相约组织教师会, 
符合一定的资格和水平的人才能当教师,并被授予教学许可证。教会控制学
校后,教学许可证就由主教或他的代理人即校长来授予,1231 年,教皇格雷
戈里九世就曾这样训令巴黎大学校长: 
“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